这部剧场版从选题上就相当合适——狙击题材,既带有军事色彩又着重动态表现,作案过程明显带有暴力色彩,方便动作戏的刻画,明显M17的宙斯盾舰要更带有影视加工的可能性。开头4分钟交代众人在铃木塔上的观光背景,紧接着就开始渲染世良真纯的可疑举动,接下来第一起命案发生,剧场版剧情进入第一次高潮——同样地,也是剧情展开激烈程度仅次于终盘的高潮,在这里,编剧把舞台设置到了大道上,通过柯南与犯人之间的追踪、定位与反追踪去刻画作战戏码,而且,因为舞台是有着众多车辆行驶的大马路,因此光是柯南和大马路之间的车辆的关系就足够让导演在其中大作一番文章了。只不过,编剧在这里的设计稍有过火,柯南在路上惹起的事端太大,而且作为一个向来在作品中刻画着警察维护正义的光明形象的编剧,竟然在作品中安排许多警察被炸死而在后段只字未提的安排,不得不说是令人无法理解的(出于这点,我并没有在情节处对这部剧场版给出太高的评价)。而这场追逐戏途中的小插曲可多了,柯南发生车祸,柯南与灰原联系上,柯南被犯人发现追踪,柯南再次陷入困境,世良真纯登场,FBI登场,其中FBI登场的前段甚至还设悬渲染气氛,使得这跨度达到近10分钟的连续追逐戏充实而始终保持高度紧张,说是静野孔文时期设计的最为精彩的动作戏段落之一都不为过。




此前我曾经说过,有具体物品作为象征的大型连续杀人案中,凶手的连续犯案占据篇幅往往过大,这是最容易导致情节拖沓的部分——M2和M12都是典型,而这次M18采取了和M13类似的处理,
选择在连续杀人案中途插入叙述,这么一来,许多背景信息获取
的过程
就可以被省略了,因此,这可以尽最大可能节省笔墨,同时使得嫌疑人之间的动机得到最为立体的刻画,其后才有较大的空间施展人物诡计。然而,静野孔文在这里对搜查会议对白戏的处理也相当无力,除了在叙事过程中偶尔配些相关画面,配乐相对来说动感更强以外,和山本时期的剧场版基本没有区别。导演对对白戏的处理采取的是尽最大可能压缩篇幅的做法,像詹姆斯和目暮讨论案件的时候,就运用声画对位,把警察前往嫌疑人各处进行询问的情节一并叙述。
对犯人的询问部分,古内一成对人物关系的刻画相当到位,非常清晰地刻画出了不同人物之间的恩恩怨怨——凯文·吉野对亨特非常敬重,马克·斯宾塞极力维护美军形象与尊严,斯科特·格林对亨特当年的行为不满,给嫌疑人进行这样的刻画是相当必要的,这对充分渲染案件的背景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这样有力的渲染也避免了观众在搜查段落感到无聊。



少侦团的日常段落过后,朱蒂回忆起与赤井交谈的往事——虽然这部分没有任何戏剧冲突,但是结合实际情况考虑,这绝对是剧本中的一个亮点,随后,(片中直接刻画的)第二度杀人发生,世良和柯南即场推理、追逐犯人,使得戏剧冲突的构造再一次调动起观众情绪,短暂的搜查讨论后,第三度杀人发生,案情发生了彻底的逆转,这时,故事陷入了困境,东京市内也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这时,狙击题材的优势又得以体现——刻画这样大规模的恐慌,也是刻画大片气场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案情逆转过后,影片终于开始对嫌疑人进行动机刻画,而古内一成对这其中的节奏安排得相当紧凑,柯南很快就让事件进一步明朗,并同时前往阻止犯人的再一次作案,
这些情节的连续安排,使得每个独立情节所营造的戏剧冲突都被最大化,使得剧情气氛能够保持连续紧张。在这次犯案过后,嫌疑人与当年案件的始作俑者华尔兹之间的对立关系被彻底挑明,两人之间的互相算计的情节,为案情的刻画增加了不少可看性。在第86分钟,柯南前往铃木塔,影片进入终盘高潮,高潮也包括三个阶段:阻止杀人、犯人作乱与危机解决,时长也是接近20分钟,是非常工整的高潮编排。当然,这么多部剧场版过来,古内一成的剧本编写已经逐渐模式化,像博士直接展示烟花足球,新发明中出现的缺陷,柯南甚至直接说“搞不好能派上用场”,简直是直接告诉观众这是伏笔,连像M17这样用电波表不经意设下伏笔的打算都没有,不过,凭借原作相关情节的加成,在逐渐模式化写出新意,也是这部剧场版的过人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