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叙事场景的转换。山本执导的前两部作品都是以封闭舞台为中心的——M8三分之二的剧情都在飞机上发生,M9主线明显是水上办案,可以看得出来,山本的思路非常直接,做空难、海难题材的电影,就把舞台设在相应的地方。实际上,这在以往、包括以后的剧场版中都除M2和M17以外都没有出现过。这样子的情节安排有一个优点——就是可以突出场所的特点,形成独特的气场,但缺点也很明显——
过于狭窄的舞台空间使得剧情的发挥受限,既不能枪战、也不能飙车,戏剧冲突实在是不够多,M9的沉船就把这点体现得特别明显,因此,这条道路在《柯南》剧场版中绝对走不远。而M10则走了另外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完全舞台开放式,从这部剧场版来看,这样设置的优点是相当明显的——
可以通过人物在空间范围的移动在制造许多戏剧冲突,同时各种追击戏也有写作的空间,但是,
完全活动的舞台使得剧情的高潮没有萌生之所,这部剧场版倒是因其结构特别,所以问题还不算太大。所以,以后《柯南》剧场版的情节设置大多都是两种类型——半封闭舞台式,如M14的飞艇、M16的球场、M18的铃木塔和M19的美术馆等等,都是在临到高潮处才进入对应的场所,因此在利用场所特点的同时将情节充分展开;而另一种则是特定范围式,如M11的岛屿,M15的村庄。
回到这部剧场版,这部剧场版的剧情行进比较特别,属于“任务驱动型”——由一场委托开始的,而剧中人物围绕着这场委托作出各种行动。此前我在基德初登场的M3提到过,记得对于影片创作者最大的方便之处就在于,
基德的偷盗与柯南的追捕,本质上是一种种作战策略的表现,这种作战策略实际上可以比作外化的推理,可以将其中的思维含量最大化,以达到最为感官作用化的效果。而M10其实也与此类似,委托人对着侦探们设计,既给侦探一些莫名其妙的提示(实际上,侦探们对于暗号的解读也非常牵强,和M1那些个骗小孩子玩的暗号没啥区别),又把柯南和毛利小五郎置身于警方的埋伏之中以考验他们的老实程度,柯南等人既要查清案件真相,又要设法弄清楚对方的面目,而同时,清水丽子也在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这些层层叠叠的监视、计中有计的设置,实在是将多方作战的优点达到最大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剧场版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戏剧冲突:第22分钟屋外出现怪车,紧接着基德出场,随后第25分钟柯南小五郎接近警察局引起危机,少侦团排了个队以后,第31分钟犯人来电话,对柯南直呼其名“工藤新一”,没过多久,游乐场内众人企图外出,第40分钟,挑衅警察的玩偶爆炸,白马第46分钟出场(顺带一提,因为这次的委托涉及到侦探们的人身安全,因此每个人物的出场都意味着危机的加重,格外地扣人心弦),第48分钟清水丽子叫同伙来解决柯南一行人……虽然有些剧情的推进显得不太合理,但让观众是看得“爽”是没问题的。要导演真能把这样的剧本做成白开水,不得不说也是一种本事,事实上山本也并没有这么做。另外,这部剧场版中通过视角转换进行情节的省略交代,是控制剧情节奏行进的好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