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85,114贴子:73,831,490

回复:【连载】《北宋南宋已东流》看,这些宋朝人会发光!当然,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春秋》被排除出官学体系,让那些急于求得功名的士子们不必在这上面耗费时间。王安石推行的科举改革,连一向反对他的司马光也誉之为“百世不易之法”,只是批评王安石不该以“一家私学”作为取士标准。
王安石的这一改革,可以说是成为科举历史上唐代诗赋与明清八股文之间的一个转折点。清代史家王鸣盛甚至认为宋代有义士,唐代则没有,其中原因就是宋代重道学而唐代重文词。


IP属地:广东950楼2018-07-14 11:03
回复
    北宋初期,富户的田产有增加的,官府规定其缴纳的赋税并没有增加;而贫穷农户的田产减少,官府规定其缴纳的赋税却没有减少。
    据《宋史》记载,当时有很多逃税漏税的情况,甚至有百亩田只缴纳四亩田税的情况。
    早在仁宗景祐年间,郭咨和孙琳丈量肥乡县的土地,免除400家没有地却要缴税的民户,纠正100家有地却没有缴税的民户,收逃漏税款80万贯。
    随后郭咨在蔡州又清查出26930多顷的漏税田。郭咨将清查田亩的方法步骤等归纳了四十条,打算继续清查,却招致豪强的强烈反对,清查工作最后不了了之。


    IP属地:广东951楼2018-07-14 11:04
    回复
      在古代,有“支移”和“折变”等刮民脂的名目。支移,是百姓交税粮的时候,官府要你送到指定地点去,如果你嫌远不想去也可以,乖乖地掏运输费。甚至还有要求运送到千里之外的,这样一来“支移”附加的钱款比税粮还高。
      折变,是指百姓交税的时候,本来应该交粮食或布匹,官府偏要你折算成钱交。当然,折换率是官府说了算。甚至有更狠的,先把粮折成钱,再把钱折成绢,这样折上个三五回,本来只需要交三匹布,经黑心的贪官污吏一折算就变成了需要交五六匹布。南宋时的布帛折钱,开始是一匹两贯,后来改为六贯,最后折成十贯。几折之间,百姓要缴纳的布帛税率上升了数倍。


      IP属地:广东952楼2018-07-14 11:04
      回复
        有官吏说了,粮食入官仓后,会被老鼠鸟雀虫子偷吃,这个损耗得让老百姓补交,即鼠雀耗。有时官府犯穷了,还会提前征收两税,秋粮还没收割就收秋税,这叫预催;今年已经交过了,又要求提前交明年的,这叫预借。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反正百姓是冤大头,没得选择。


        IP属地:广东953楼2018-07-14 11:04
        回复
          在税收方面,王安石也制定了新法,颁布了方田均税法。“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地肥瘠情况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
          方田均税法的目的是对没有使用的土地,如陂塘、道路、沟河、坟墓、荒地等都不征税,使良田税重,贫瘠田地税轻,还规定各地税收总额不得超过配赋的总额,防止官员中饱私囊。


          IP属地:广东954楼2018-07-14 11:05
          回复
            方田均税法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隐田逃税的现象,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贫户的负担。
            但方田均税法触犯了豪强地主阶级的利益,部分官员也拥有大量田地,同样也存在着隐田逃税的情况。
            因此土地丈量工作障碍横生,官吏徇私舞弊,到元丰八年(1085年)被迫停止,共推行了十四年。


            IP属地:广东955楼2018-07-14 11:05
            回复
              在这十四年的时间里,仅测量出了京东、陕西、河北、秦风、鄜延五路(相当于五个省)的田地,但这五路的田地就有2484349顷,占到了全国田税登记在册的54%,这还不包括物产丰富的淮、浙、江、湖、闽等地区,隐田漏税之严重可见一斑。
              由于地主豪强的强烈反对和阻挠,元丰八年后,方田均税法时断时续,到了宣和二年(1120年)已经完全废止,已清丈的田地全都依照旧法纳税。


              IP属地:广东956楼2018-07-14 11:05
              回复
                熙宁五年(1072年),颁布了市易法。政府出钱收购市场上滞销的货物,在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允许商家贷款或赊账,收取二分利息。立足于平抑物价、抑制大商人重利盘剥的市易法一方面打击了大商人、“兼并之家”,但是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小商户的利益。
                到后来逐渐发展成国家垄断市场、货源,甚至批发零售也受政府官员操控,致使城市工商业开始凋零。从宋人和苏轼等人大量的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全国城市商业与市场一时间呈现了萎靡下滑的景象。


                IP属地:广东957楼2018-07-14 11:07
                回复
                  七十五章——以旁观者的角度评判新法
                  今天我们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王安石推行的所有新法,会发现王安石是将国家利益排第一位,百姓利益靠边站。但是治国之道是以民为本,这一点王安石却没意识到。
                  熙宁变法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执行之严厉都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正是由于范围广,力度大,使得很多改革措施实施起来都显得急迫、粗暴。


                  IP属地:广东958楼2018-07-14 11:07
                  回复
                    由于王安石在变法中表现得十分专断,宋神宗也是极力支持王安石变法,王安石说贬谁宋神宗就贬谁。在熙宁变法时,官员只要敢指出新法不利的地方,王安石就会将该官员贬出朝廷;谁夸新法好,王安石就提拔谁。
                    有趋炎附势的官员看出了其中契机,为了升迁,常常在王安石面前猛夸新法的好处,对于新法实施过程中的不利民之处一概不提,这导致王安石对一部分新法有了错误的判断,无法看出新法的不足。
                    反对派官员因为王安石的专断,也因为变法派阵营有些纯粹是为了升迁而趋炎附势的小人;有的也是因为新法触犯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为利益而战。因此,朝中反对新法的声音越来越越强烈。


                    IP属地:广东959楼2018-07-14 11:08
                    回复
                      也因为“宰相肚里能撑船”,人家只是在开你的玩笑你就要报复人家,未免太过小气。所以当时有俗语说“台官不如伶官。”在宋代,敢于讽刺宰相的伶人,并非只有丁仙现;被伶人嘲讽的宰相,也绝不是只有王安石。
                      有学者统计过,有史书记载的两宋间至少有十三位宰相被伶人拿来开涮过。其中,被讥讽的最多的是王安石、蔡京、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这五个宰相。


                      IP属地:广东961楼2018-07-14 11:09
                      回复
                        有一天,宋神宗去向曹太后问安,曹太后向宋神宗说:“吾听闻民间深受青苗法、助役钱之害,为了百姓,应当罢免新法。”
                        宋神宗说:“新法是利民之法,并没有百姓深受其害。”
                        曹太后就说:“王安石虽然是饱学之士,但是现在朝中讨厌怨恨他的人很多。如果官家真的为了他好,不如暂时让他先出朝廷避避风头,等朝中官员的情绪平息了一些再召王安石回朝也不迟。”


                        IP属地:广东962楼2018-07-14 11:09
                        回复
                          宋神宗说:“可是现在朝堂之上堪当重任的只有王安石呀。”
                          宋神宗的伯伯祁王赵宗谊当时也在旁边,说:“太皇太后说的话非常在理,陛下不能不考虑呀。”
                          宋神宗听了生气地说:“你的意思就是说我听不进忠言,在败坏天下吗?”之后不欢而散。


                          IP属地:广东963楼2018-07-14 11:09
                          回复
                            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老天已经很久都没有下过雨,北宋遭遇了十分严重的大范围干旱。
                            郑侠是汴京守城门的的官员,因为大旱,有非常多灾民涌入汴京。郑侠就画下了灾民们的惨状,献给宋神宗,同时还上了一封奏疏。他在奏疏里起誓:“陛下看了我的图,如果罢免新法十天之后还不下雨,可以将我斩首于宣德门外示众。”
                            宋神宗看了郑侠的画和奏疏非常震惊。


                            IP属地:广东964楼2018-07-14 11:10
                            回复
                              曹太后、高太后、还有神宗的皇后向氏都经常在神宗面前提新法的不便,宋英宗、宋神宗这一系并非是宋仁宗的子嗣,只是因为宋仁宗没有长成年的儿子,才把宋英宗赵曙选为皇储,所以宋仁宗的皇后曹氏对宋神宗有着较大的威慑力。现在天又久旱不下雨,古人迷信,认为大旱和大涝是苛政暴政惹得民怨引起的,是天怒人怨。


                              IP属地:广东965楼2018-07-14 11: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