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80,934贴子:73,755,961

回复:(长篇)【原创】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68楼2020-02-06 08:57
回复
    (275)【爱新觉罗·福临卷】
    由于内讧,李定国的反击暂时告一段落。然而,作为目前唯一合法政府的领导人,顺治不能停下来。无论如何,他也要再选任一个统帅,去推进全国统一。
    不过,眼前有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到底该选谁呢?
    跟尼堪同级别的,还有“理政三王”的另外两位,博洛和满达海,又或者更高级的济尔哈朗?
    其实,如果只论带兵打仗,他们都没啥问题,但问题是,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折在战场上。尤其济尔哈朗,目前在诸王中地位最高,但年事也高。万一再被李定国干掉,那大清的脸就算丢尽了。到时候,顺治恐怕只剩两种选择,要么御驾亲征,要么干脆上吊去见努尔哈赤。
    正在为难之际,一个刚恢复地位的汉人,提醒顺治应该赶快启用另一个汉人。
    第一个提到的汉人,是我们的老朋友范文程。
    作为皇太极的心腹之臣,在多尔衮专政时期,政治上受到冷落,也很正常。再加上跟多铎的矛盾(夺妻事件),让他不得不主动退出权力中心。
    没想到,清算多尔衮的时候,居然有人把他的名字也给写上。罪名是,谄媚睿王,擅改“太宗实录”。
    看过名单之后,顺治当场就笑了。范文程跟自己老爹什么关系,他比一般人更清楚。如果范文程算谄媚睿王,那满朝文武几乎都可以拉出去砍了。
    不过,顺治仍然同意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决定,予以革职留任。因为删改“实录”的过错,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当然,革职不等于处分,而代表一种姿态。用顺治的话来说:以前的账一笔勾销,以后还要尽心效忠。
    范文程没有忘记皇太极的知遇之恩,也尽力辅佐顺治。而他提出启用的汉人,更是我们的老熟人,洪承畴同志。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69楼2020-02-06 11:36
    收起回复
      (276)【爱新觉罗·福临卷】
      可能有人奇怪,自打入关以来,洪承畴一直受重用,何谈启用呢?
      原来,此时的洪承畴,正处于半休息状态,不仅因为党争的问题,还因为他的母亲去世了。
      现在人的礼仪观念不强,父母去世,办个葬礼就算完事。古人对此比较重视,除了举行隆重的葬礼之外,还要在家守孝三年(二十七个月)。守孝期间,不可以婚嫁、赶考、当官,更不可以搞娱乐活动,理论上甚至夫妻不可以同房。当然,我估计仅限于理论上。这种形式,称为“守制”。
      对于这种形式,官员们可能不太欢迎,尤其高级干部。因为根据规定,现任官必须马上离职,回家守制。虽说完事以后还可以官复原职,可官场瞬息万变,三天以后的事都不好说,更何况三年。
      既然官员不愿意离开,那不回去尽孝道不行吗?
      绝对不行。
      如果那样的话,就会被大家认为不孝。在古代,一旦被打上“不孝”的标签,比现在上失信黑名单还严重,别说做官,基本上干啥都寸步难行。
      当然,也有一种例外情况,可以不用回家,就是HD不让走。
      天大地大,HD最大。如果HD认为朝廷离不开谁,谁就可以留下,而且不会受到太多谴责。就算有人不识相,上书批评,HD也会替他出头摆平。
      洪承畴就碰到了这样的情况。
      顺治下旨,令其“私居持服,照常入值”。意思就是说,在自己的住处该服丧服丧,该干活的时候还得来。
      对此,洪承畴并不怎么高兴。因为跟上面说的官员不一样,他真想回家。虽说身在两个王朝都能做到一品大员,但无奈到哪都打仗。之前帮着大明抵抗大清,现在帮着大清消灭“帮着大明抵抗大清”的人。等于说,他把矛头指向了原来的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算为大清两肋插刀。
      经历这么多,他确实也感到很疲惫,再怎么说也六十有一,岁月不饶人。
      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五月,时任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的洪承畴,再度被委以重任,加太保兼太子太师衔,任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理粮饷。顺治明确指示,其他部门(吏部、兵部、户部)必须全力配合,不得掣肘;抚镇以下咸听节制,攻守便宜行事。说直白一点,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是打是逃,悉听尊便。
      临出发前,顺治亲自设宴为其送行,跟尼堪一样,也送了御服、佩刀、鞍马等物。
      也不知道当时顺治心里有没有犯嘀咕,这一举动似乎有点不吉利。不过也没办法,该送也得送,表面上满汉一家,不能厚此薄彼。
      还好洪承畴没有含糊,带着顺治的期望和嘱托,踏上征途。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75楼2020-02-17 20:21
      收起回复
        (278)【爱新觉罗·福临卷】
        十八先生之狱
        话说孙可望主动攻击李定国,见其不断退让,自信心可能有点爆棚。李定国的顾全大局,在他看来,就是对自己的畏惧。进而他认为,按照战斗力来排行,李定国大于清军,自己大于李定国,由此可证,自己远大于清军。
        于是,孙可望居然跑出去跟清军干了两场,结果均以失败告终。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反而觉得失败的原因是政令没有得到有效执行。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主要因为自己不是皇帝。
        简直神逻辑,不得不佩服孙可望的心态。
        不过,这倒也不奇怪。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其实有误区,只能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事物。我们眼中的世界可能不是真实的世界,而只是我们自己心目中的世界。
        由此看来,孙可望应该打心眼里想当皇帝。
        在愿望的驱动下,他开始加紧操作。首先,建造秦王府,一切配置比照皇宫,甚至连太庙都有。接下来,他命令各省(只有三省)文武官员,必须来秦王府朝见。
        这样一来,可谓孙可望之心,路人皆知。
        永历也不傻,自然心中有数。可惜,他无力反抗,只能默默承受。
        中国有句俗话,HD不急太监急。
        比喻当事人对自己的事都不是很着急地去处理,而周围的人却在一旁着急,为其想办法出主意。也不难看出,这句话略带有调侃或贬低的意味。
        不过,这话用在司礼监太监张福禄身上,倒十分贴切。当然,也没有讽刺的意思,因为他确实一心为主。眼看主子任人欺凌,他实在难以忍受,便找到当时的大学士吴贞毓商量对策。
        包括他俩在内的十几个人一合计,要想除掉孙可望,还得指望李定国。
        于是,他们私下草拟诏书,以永历的名义,召李定国来龙安府勤王。
        李定国接到诏书,当即表示:“一定会忠君报国,不负皇恩,但需要陛下耐心等待,收复粤东之后,便会前往迎驾。”
        要说李定国的行为,倒也值得肯定。不过,有一点让人很难理解,作为一个农民起义军出身的将领,他的“忠君”思想是从何时开始的呢?难道他骨子里也和宋江一样,造反就为了招安。
        不管怎么样,对永历来说,总算个好消息。
        然而,收复广东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留给“永历守护团”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77楼2020-02-17 20:33
        收起回复
          (281)【爱新觉罗·福临卷】
          其实,肇庆之战,耿继茂能够战胜李定国取得胜利,也很正常。抛去“大势所趋”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讲,他本身的实力也不俗。在他背后,有更为强大的尚可喜撑腰;而前面冲锋陷阵的,还有吴六奇那样有能力的总兵。
          很多人听过吴六奇的名号,大概因为金庸的小说《鹿鼎记》。在其中,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天地会洪顺堂的红旗香主。天地会是干嘛的,想必不用说,大家也很清楚。在金庸笔下,吴六奇是打入清廷内部的卧底,有着“反清复明”思想的义士。
          然而,现实中,根本就子虚乌有。
          之所以金庸要那么写,完全出于个人的主观意愿。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其实金庸先生的很多作品里面都有“反清复明”的情结。
          大概因为金庸的祖辈遭到过清廷的迫害,所以他可能对大清充满仇恨。关于这段故事,我们后面可能还会提到。
          金庸本人并不姓金,这应该也是众所周知的,没人感到稀奇吧。金庸只是笔名,而他的真名叫查(zha)良镛。他出生于浙江省海宁一个“文宦世家”,称为海宁查氏。他有个先祖叫查继佐,据说是吴六奇的参军介绍人。
          为保证查家的正面形象给观众,吴六奇必须是正面人物。因此,金庸大笔一挥,他成了反清斗士。
          现实中,这位“反清斗士”却为大清的统一事业而奋斗,身先士卒,逼退了李定国。
          得知李定国战败的消息,洪承畴第一时间派人表示慰问。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主要想表达:大清的门随时敞开,欢迎来降。
          李定国再次拒绝“好意”,对其置之不理。
          除了洪承畴之外,还有一个人也很关心李定国,不用我说,大家也能想到,就是孙可望。同年,他派冯双礼偷袭柳州,想来个釜底抽薪,将李定国置于死地。
          好在李定国警惕性比较高,对其“落井下石”的行径早有预防,提前设下埋伏。经过一番较量,他生擒了冯双礼,后又将其劝降,挖了孙可望的墙角。
          孙可望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双礼”又折兵。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84楼2020-03-03 12:01
          收起回复
            (282)【爱新觉罗·福临卷】
            尽管形势已经不怎么乐观,但李定国并不打算放弃,依然想夺取广东。不过,鉴于上一次失利,深感自己兵力不足,他决定寻找同盟。
            思来想去,他又想到了盘踞在福建沿海的郑成功。
            此前,郑成功已经接受永历的封赏,成为延平郡王,理论上算自己人。
            为什么要说“又”呢?因为他曾经试图联系过郑成功,结果没能成功。
            要知道,当时的通讯方式主要靠写信,不像现在的微信,按住说话就能发过去,真的要白纸黑字的写,还要有人来回送。
            那时的广西、广东、福建基本都属于偏远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即便在和平时期,送信都很困难,何况还在打仗。当时郑成功正在跟清廷平南将军、八旗汉军固山额真金砺作战,自己也一脑门子官司。
            虽然之前没能成功,但李定国依然坚持再次联系。因为放眼天下,似乎已经也找不到什么像样的战友。
            还好,这次成功了。
            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三月,李定国率军再进广东,连破廉州(今广东省合浦县)、雷州(今广东省省海康县),并占领罗定、新兴、石成等县城。五月,进攻高州(今广东省高州市),清守将开城投降。六月,再攻梧州,虽然没有攻克,但引发了广东、广西各地方武装的群起响应。
            形势再次向有利的方向发展,李定国打算直取广州,与尚可喜、耿继茂决战。
            如此决定看似冒险,其实也不无道理。
            随着清军的逐步深入,身为地方割据势力,他们的地盘和资源已经越来越少。与其在慢慢的消耗中灭亡,不如一战定乾坤。
            史书或者小说上经常有一句话,欲取__,必先取__。由于自西南而来,对李定国而言,这道填空题的答案应该写作,欲取广州,必先取新会(今广东省江门市)。
            按照与郑成功的约定,双方大概在十月底会师广州。一个自西南,一个自东南,正好形成两面夹击。
            十月中旬,李定国率先向新会发起进攻,号称二十万大军。如此兴师动众,效果却不怎么理想,初期几轮潮水般的攻击都被打回来。连续攻了将近一个月,仍然没有攻克城池。大概因为期间取得了局部的小胜,又或者对郑成功充满期待,李定国没有吸取上次的教训,再一次打算长期驻扎,在城外修筑堡垒。
            这一次,他倒没有等来耿继茂,却等来了瘟疫。
            可能因为战场上死的人比较多,有没有及时处理,又经过个把月的腐化,出现瘟疫倒也正常。
            于是,在战役还没有正式打响之前,李定国不可避免的先要战疫。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87楼2020-03-06 10:55
            收起回复
              (283)【爱新觉罗·福临卷】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在战争中,如果形势明显不利,暂时退却也不失为上好的策略。
              按理说,这句口头禅在明末应该已经很流行,李定国肯定听过。
              然而,他不愿意,也不甘心就此放弃。
              他更愿意相信,坚持就是胜利。尽管这种“鸡汤”理论,他可能没有听过。
              由于他的坚持不懈,终于等来了期待的对手,尚可喜和耿继茂。
              不过,他只猜到了开头,却没想到结局。两人没有七彩祥云,却带来了十万八旗大军。
              在清军铁骑的冲击下,李定国已经遭遇瘟疫打击的部队再次受到重创,毫无还手之力,全线溃退。
              然而,尚、耿二人并没有见好就收,继续一路穷追猛打。
              李定国主力损失殆尽,只好连夜撤回南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费了半天劲才占领的广东局部地区,全部失陷。
              对于这次失利,后代评论者认为还有个客观原因,郑成功没有及时赶到。
              那么,已经定好的事,延平王同志为啥没来?种种迹象表明,他当时正在跟清廷谈判。谈判期间,如果出兵,就会显得没诚意,所以他故意延误了时间。
              很有可能,洪承畴早发现两方有联合的迹象,为避免友军双线作战,才建议朝廷跟郑成功谈判。因为从时间上来看,击败李定国之后不久,谈判就破裂了,明显也有故意拖延的意图。
              大清能夺取天下,原因有很多。将领靠谱,肯定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反观前明这边,坑队友的情况太多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怪郑成功,毕竟老爹在人家手里,不谈害怕撕票。事后他可能也觉得憋屈,便主动出兵漳州(今福建省漳州市),逼得守将投降,又收复了一些地方,多少挽回一点局面。只不过,对大局来讲,已经于事无补。
              不管怎样,从顺治的角度来看,广东得以全境解放,结果非常满意。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89楼2020-03-13 10:59
              收起回复
                他们确实没有领会华夏文化的精髓,这点可以肯定,但西方所谓的“文明”是否真的能称为“先进”,值得商榷。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91楼2020-03-16 18:18
                收起回复
                  (284)【爱新觉罗·福临卷】
                  广东的胜利还没来得及庆贺,西南战场又传来好消息,吴三桂在四川也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当然,吴三桂的积极性高,也有一定的道理。就在此前不久,他刚跟皇家结成了“亲家”。他的儿子吴应熊娶了顺治的妹妹(皇太极第十四女),成为了驸马爷。
                  这个场景会不会觉得十分的眼熟?有人可能觉得奇怪,吴应熊娶的不应该是建宁公主吗?
                  没错,现在这位就是建宁公主本尊。只不过,这个时候,小玄子(康熙)还在娘胎里,送亲的队伍里,也没有韦小宝。
                  怎么会这样?!
                  大家不要慌张,因为……《鹿鼎记》是小说!《鹿鼎记》是小说!《鹿鼎记》是小说!
                  很多时候,尤其当文学、影视作品的风头盖过历史本身的时候,就容易让人产生错觉,把其中的内容当成真实的历史。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三国演义》。
                  相信很多人一定认为,历史上的诸葛亮神一样的存在,曾经“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我可以很负责的说,这些根本不存在。
                  把历史当小说看,会找到很多乐趣,但如果把小说当历史看,就难免会很尴尬。比如考试的时候,以为自己都答对了,结果成绩却有很大出入;又或者跟别人聊天的时候,以为自己在谈古论今,而对方却已经尴尬到没法接话。
                  说回正题,对于前方战场取得的胜利,顺治应该感到欣慰,毕竟自己听对了建议,也选对了干部。经过他们的努力,西南的危局得以暂时解除。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94楼2020-03-19 15:25
                  收起回复
                    (286)【爱新觉罗·福临卷】
                    其实,问题并不复杂,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可能会遇到,说穿了,就是婆婆、儿子、儿媳妇的三角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具体情况很复杂,但通常可以归纳为两种:
                    第一种,包办婚姻,母亲挑选的儿媳妇,儿子不喜欢。
                    这种情况,现代社会已经很少了,古代则比较常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甚至属于法定程序。很多时候,婆婆跟儿媳妇还有亲戚关系,经常结成战略联盟,共同对付儿子。
                    第二种,自由恋爱,儿子选择的儿媳妇,母亲不喜欢。
                    这种情况,现代社会也比较常见。婆婆跟儿媳妇打得不可开交,儿子在中间受夹板气。
                    记得以前有个小品,表达的十分贴切。
                    男主无奈地说:“妈妈你爱我,爱得像爱海水一样深,老婆你也爱我,爱得像火一样热。可你们俩就是水火不相容,让我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啊!”
                    不论哪种情况,有一点不难看出,最痛苦的都莫过于儿子。
                    很不幸,两种情况,顺治都碰上了。一个人怎么可能既“包办婚姻”,又自由恋爱呢?可能,因为顺治肯定不止一个老婆。
                    先说第一种情况。
                    前面介绍过,顺治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贝勒吴克善之女,孝庄太后的侄女。
                    对于这段政治婚姻,顺治相当不满意。他不喜欢这个女人,更不喜欢被安排的感觉。亲政以后,他觉得换掉皇后应该易如反掌。可真要操作的时候,他却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
                    原因很简单,他妈不同意。理由也很充分:皇后并无过错,当皇帝的也不能太任性。
                    顺治坚决要换。
                    孝庄坚决反对。
                    就这样,僵持了两年,最后孝庄妥协了。
                    因为顺治气性太大,不仅身体日渐消瘦,还有点“抑郁症”倾向。
                    当妈的一看,家族利益再重要,也比不上亲儿子的命重要,万一把儿子气个好歹,后悔都来不及。
                    为避免追悔莫及,孝庄赶紧告诉顺治:废皇后的事,你自己定。
                    于是,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八月二十六日,正式宣布废皇后为静妃。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96楼2020-04-08 14:36
                    收起回复
                      (287)【爱新觉罗·福临卷】
                      母子关系缓和不少,孝庄又找到顺治,告诉他,皇后可以废黜,但皇后的位置不能空着,还得再选一个。
                      顺治表示同意。
                      孝庄又说,你不是想自己做主吗?好,这一次,让你自己选。
                      顺治表示惊讶。
                      孝庄表示,不用惊讶,说话算话。
                      按照孝庄的安排,事情分为两步进行:
                      第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海选,征集符合条件的女子,由“评委”会打分,最终产生两名候选人;
                      第二步,由顺治在两人当中,选择一个中意的,立为皇后。
                      虽说只有百分之五十的决定权,也总比没有好。对于这样的方案,顺治依然很满意。
                      然而,海选完毕,当他拿到候选人名单,立马就怒了,因为名单上面的两个人,都姓博尔济吉特。再一看她们的出身,顺治的抑郁症瞬间被治愈,直接转化为狂躁症。她们两个人竟然是姐妹,共同的父亲名叫卓尔济。顺治依稀记得,卓尔济有个大伯叫吴克善,还有个姑姑叫布木布泰(孝庄的名)。换句话说,这两个女人,是孝庄的亲侄孙女。
                      这算什么?赶走个孙悟空来个猴,哦,不对,来俩猴。
                      玩呢?糊弄傻小子呢?
                      顺治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他公然下令,以后太庙牌匾不许再书写蒙古文,只写满、汉两种文字。
                      你不想让大清的皇族流淌蒙古的血液吗?我偏给你来个去蒙古化,让你清醒,大清到底还是满洲的天下。
                      不过,我们一再说,历史从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孝庄和顺治争来争去,最后谁也没争到满意的结果,因为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诞生了。我们不妨剧透一下,他就是本文下一卷主角的康熙皇帝。为什么说玄烨的出生让结果偏离呢?因为他的生母是汉人。
                      那个时候的“反清人士”一直想抹黑朝廷,组织各种黑材料,证明乾隆(康熙的孙子)是汉人。其实不用那么费劲,从康熙开始,就有了汉人的血统。官方记录,有据可查。
                      大概有人还纠结“满汉不通婚”的问题,我们之前解释过,这里再强调一下,整个大清朝,无论官方,或者私下,从来没有“满汉不通婚”的规定。就算有相关的规定,也只有“旗民不通婚”,只限制旗人和老百姓结婚。前面也说过,八旗之中也包括汉军,当然也有汉人。更何况,康熙的母亲也并非一般的汉人,来自爱新觉罗最亲密的朋友兼伙伴的佟氏家族。有点扯远了,以后我们再细说。
                      先说回孝庄,对于顺治的挑衅,并没有太激动。不选拉倒,就算弃权,两个候选人全部留下。经孝庄太后批准,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六月,两人之中,姐姐被立为皇后,妹妹定为贵妃。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98楼2020-04-15 10:09
                      收起回复
                        (288)【爱新觉罗·福临卷】
                        尽管孝庄知道顺治有可能会再次炸锅,但她仍然固执己见,因为她有办法管教不听话的儿子,办法就在前面说的第二种情况里。
                        第二种情况,就属于自由恋爱。
                        深居皇宫的顺治真的找到了自由恋爱的对象,而且跟所有不幸故事一样,也遭到了母亲的反对。不过,我们也不能怪孝庄不能接受。所谓的自由,确实有点过分,按现在的说法,可以称为婚外恋。
                        无论按什么年代的道德标准,似乎都有点不道德。
                        顺治喜欢的女人姓董鄂(栋鄂)氏,跟何和礼同族,即史上著名的董鄂妃。
                        她在跟顺治恋爱的时候,已经结婚。她的丈夫,是顺治的异母弟,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正史不承认)
                        也正因为这层关系,她才有机会入宫。不知何时起,她跟顺治相识,并勾搭到了一起。
                        起初,孝庄发现苗头,赶紧下令禁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入后宫。可干柴烈火已经点燃,再想扑灭就没那么容易了。
                        然而,纸里包不住火,这件事被当事人的老公发现了。
                        博穆博果尔可能觉得,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皇上只不过一时糊涂,只要晓之以理,应该会念及手足之情,把“衣服”还给他。
                        当然,他不敢直接质问顺治,只不过旁敲侧击,抱怨一下自己的女人。
                        结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根据国际友人约翰•亚当•沙尔•冯•白尔的回忆,顺治打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这么长的名字,看起来像编造的,其实不然,这个证人还有个中文名字,叫作汤若望。
                        博穆博果尔羞愤难当,回去便自杀了。
                        也有说他是气死的,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算自杀。现代医学证明,生气是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属于慢性自杀。只不过,他这是急性的。
                        博穆博果尔去世之后,顺治和董鄂妃非但没有负罪感,反而彻底失去束缚,放飞理想。准确的说,他们想要结婚。
                        孝庄骂道:白日做梦!
                        骂完之后,再……就没有然后了。
                        以孝庄的智慧,应该能明白,如果硬要分开两人,势必会两败俱伤。更何况,顺治仿佛得到了“七伤拳”的真传,欲伤人,先伤己,老跟自己身体过不去。
                        为了避免跟儿子正面冲突,也为了家族更大利益,孝庄默许了这桩婚事。同时,因为她清楚一点,天下也许是皇帝的,但后宫绝对是她孝庄的天下。让董鄂妃入宫,绝非单纯的退让,以退为进,才能更好的掌控局面。
                        或许也正因为此,才注定了顺治悲剧的结局。
                        不过,不管怎样,顺治获得了短暂的幸福。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99楼2020-04-23 12:50
                        收起回复
                          (289)【爱新觉罗·福临卷】
                          婚外情固然不应该提倡,但不得不说,董鄂妃和顺治的感情确实很好。像什么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这类的词儿,用到他们身上似乎也不算过分。
                          在一起的时候,董鄂妃总是对顺治嘘寒问暖,饮食起居也照顾的十分周到。茶余饭后,两人还会像普通夫妻一样拉拉家常,总有说不完的话。
                          这一切,似乎又极了真爱。
                          人们常说,爱是可以治愈一切的良药。这种比喻有些夸张,却也有一定的道理。虽然科学无法解释,但事实证明,爱,的确蕴含着某种神秘的力量。
                          爱能让懦夫变得大胆,也让勇士变成懦夫—— 莎士比亚
                          之前的顺治,或许有些懦弱;如今的他,想试着勇敢一点,要为自己的心爱的女人争取应有的名分。
                          入宫没过多久,顺治便封董鄂妃为皇贵妃,昭告中外,并大赦天下。
                          有清一代,因为立皇后而大赦天下的情况都很少见,能为一个皇贵妃如此兴师动众,似乎仅此一例。
                          尽管清廷对“婚外情”的问题讳莫如深,但册封董鄂妃的诏书依然被保留了下来。
                          “……咨尔董鄂氏、敏慧夙成,谦恭有度。椒涂敷秀,弘昭四德之修;兰殿承芬,允佐二南之化。兹仰承懿命立尔为皇贵妃,锡之册宝。其尚只勤夙夜,衍庆家邦,雍和钟麟趾之祥,贞肃助鸡鸣之理。钦哉。”
                          字里行间,流露出顺治对她的深爱之情。
                          受粗制滥造的影视剧影响,有些人可能以为后宫之中皇贵妃有很多,没什么了不起的。其实不然,皇贵妃跟皇后一样稀少,通常也只有一个。
                          按满洲过去的习俗,皇帝的妻子也都称大福晋、侧福晋什么的,后来效仿明制,才逐渐改为皇后、贵妃等等。而典制真正完备,已经是顺治之后(康熙时期)的事情了。
                          皇后居中宫,为一国之母。
                          皇后之下的妃嫔又分为七等级: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其中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在东、西各六宫中。
                          除皇后之外,皇贵妃地位最高,大致相当于副皇后。
                          这已经是顺治能力范围内,所能给她的最高地位了,再高就要触碰***底线了。
                          然而,顺治并不满足,摆出一副坚决“废后”的架势,打算跟他妈彻底决裂。俗话说,知足常乐。顺治之所以不怎么快乐,大概也跟他的性格也有点关系。
                          好在董鄂妃比较知足,时常劝慰丈夫,才没有让双方那么快的开撕。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502楼2020-05-26 07:53
                          收起回复
                            (291)【爱新觉罗·福临卷】
                            其实,所谓另一件事,对董鄂妃来说,原本还是件喜事。她怀上了顺治的“龙种”,而且最终生下了一个男孩。
                            这个新生儿既是她们爱情的结晶,未来也很可能成为大清帝国的接班人。而在这个时候,他的到来,可以说皆大欢喜。
                            如果要非要评出一个最不欢喜的人,那恐怕应该是皇后。她目前跟顺治连“结晶”都没有,更别提什么将来继承大统的事了。
                            不过,对于生子的事,皇后并没有什么太过激的行为。毕竟已经冰释前嫌、情同姐妹了,虽说很有可能只是“塑料姐妹”,但面子上总要过得去。更何况,上面的孝庄老佛爷还没发话,激动也轮不到她。
                            至于孝庄的反应,应该也没我们想象的那么激烈。就算儿媳妇再不令人满意,孙子也始终是亲孙子。而且老太太一般都隔辈亲,哪怕孝庄这样的狠人儿,应该也不例外。
                            事实上,让事情最终走向极端的,恐怕还是顺治的态度。
                            皇子降生之后,顺治大喜过望,因为只有男孩儿将来才有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在他看来,自己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把“可能”变成“现实”。
                            当然,这些年的境遇也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尽管自己是皇帝,但这件事不见得能做得了主。
                            思来想去,顺治决定采取另一种方式——既成事实。
                            既然确立储君需要征求孝庄,或者其他人的意见,那么干脆不图虚名,直接把皇太子的一切实际待遇都给这个孩子不就完了。
                            于是,顺治说干就干。
                            把小皇子的一切用度、礼仪都按照皇太子的规格安排上,让他没有皇储之名,却有皇储之实。
                            然而,顺治的小伎俩根本瞒不过孝庄。别说老谋深算的孝庄,说难听点,连傻子也瞒不过去。
                            就连朝鲜国王都看出来了,在给宗主的贺礼中,有意给“皇太子”备了一份。在非常注重礼制的封建时代,这很可能成为严重的外交失误。当然,朝鲜国王似乎也乐于耍这种小把戏(当年对皇太极也用过)。好在结果跟他想的也一样,顺治笑纳了。
                            估计顺治也没想瞒,而且明显有点操之过急了,把本该的“阴谋”做成了“阳谋”。
                            顺治还是太冲动,被爱、恨冲昏了头脑。既然他熟读“通鉴”,就更应该清楚,历史上因为立储的问题发生过多少血案。
                            可顺治无所顾忌,非要撞个头破血流。
                            其实,如果他心平气和地跟孝庄商量一下,说不定会有更好的结果。
                            按孝庄的理想,肯定希望有个流淌着“博尔济吉特”血脉的孙子来继承皇位。只可惜,她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她有无上的权力、超强的能力,但在顺治生孩子的问题上只有无能为力。没有顺治的配合,皇后也只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太后。
                            既然没有自己家族的血脉,其他的皇子选谁就没多大区别。如果顺治不走极端,软磨硬泡,或许这事就成了。
                            很可惜,历史就是历史,顺治就是顺治。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506楼2020-06-30 15:03
                            收起回复
                              (292)【爱新觉罗·福临卷】
                              顺治的态度让孝庄有了“二心”,疑心和担心——对董鄂妃真正动机的疑心以及对自己家族命运的担心。
                              孝庄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也很正常。
                              人和人之间所以会产生矛盾,究其深层原因,肯定都涉及利益,但如果只从表面的原因中来找,大多是因为沟通不畅。
                              人不可能看透别人的思想,也就很少能站在别人角度考虑问题。人只能按自己的思维逻辑去揣测别人,最了不起的,也不过是通过客观事实理性的分析一下。
                              就此事而言,站在孝庄的角度,无论是内心揣摩,还是客观分析,都像是儿媳妇怂恿其丈夫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这样看来,董鄂妃也并不那么单纯,一旦得逞,博尔济吉特家族的命运堪忧。
                              于是,孝庄决定采取行动,整治一下这个“恶媳妇”。
                              在董鄂妃还没有出月子的时候,孝庄就以自己“身体欠安”为由,把她叫到跟前侍奉,故意“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中国女人都知道,坐月子有多重要,期间不能生气,不能着凉受累,就连洗澡都不行。月子期间一个不小心,会落下一辈子的病根。
                              结果可想而知,天没有降大任于董鄂妃,却给了她大病。
                              当然,相对于肉体上的折磨,精神上的打击更为致命。短短数月,新生的皇子就夭折了,死因不明。
                              尽管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小皇子的死亡跟孝庄及其家族有关,不过,就像多尔衮的死一样,也不能排除她们的嫌疑。上次我们说,为了家族的利益,杀死个皇帝也没什么稀奇的。连皇帝不在话下,更何况一个小皇子。
                              不论真相如何,对于博尔济吉特家来说,这个小孩子或许微不足道,可对于董鄂妃来说,整个世界都崩塌了。她一病不起,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从此,顺治身边再也没有了欢声笑语,取而代之的,尽是眼泪、悲伤和绝望。像他这种“抑郁症”患者,遭受如此打击,恐怕也只剩下自杀一条路了。
                              对于治疗抑郁症,民间有种偏方,每天背诵或者抄写《金刚经》。这种方式没有科学依据,但确实有一定效果。仔细想想,其实也有一定道理:当一个人的情绪找不到出口的时候,某种信仰或许可以令其解脱。
                              宗教,无疑是一种非常合适的信仰。
                              然而,作为至高无上的帝王,顺治又会与宗教有着怎样的纠葛呢,我们很快便会知道答案。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507楼2020-07-06 10:0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