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81,017贴子:73,757,568

回复:(长篇)【原创】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57)【爱新觉罗·福临卷】
出现“逃人”之后,清廷非常重视。
不重视也不行,随着统治区的扩大、八旗人员的增多,劳动力的需求量特别大。他们不懂什么社会形态、生产关系,只知道没有人干活肯定不行。对于八旗贵族的心情,现在逢年过节时,“北上广”地区的雇主们大概最能理解。
于是,清廷不断加大对“逃人”的处罚力度,颁布了许多相关法令,合称为所谓的“逃人法”。从刚开始的体罚,到抓获后直接处死,后来就连有逃亡想法的人也要处死,再后来又发展到家人连坐。
即便如此,逃人的问题仍然严重。
到了顺治年间,朝廷发现,“逃人”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因为有人私自窝藏他们。
“逃人”根本不怕死,怕死就不跑了。正所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好吧,既然他们不怕死,那些窝藏他们的人,也称为窝主,有家有业的,总该怕死吧。
因此,朝廷决定,从下游“销赃”渠道入手,重点打击窝主。顺治颁布诏令,凡窝逃者,本人正法、家产籍没;家人流、徙关外,给八旗边兵为奴。
很不幸,耿仲明正好赶上了这个“好时候”。而选择自杀,可能他觉得一人做事一人当,免得连累家人。
其实,耿仲明死得相当冤枉。
首先犯罪的不是他,而是他的手下,而且当多尔衮派人询问时,他的认错态度也很好,立刻组织自查,交出了三百多名嫌疑犯,同时上书请罪。
当时正值用人之际,了解情况以后,多尔衮并不打算追究,不仅对他宽大处理,连他的手下也免于死刑。
按理说,这已经算相当好的结果,可事情坏就坏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上。
如果大家还记得,当年辽东十万火急,袁崇焕快马加鞭从广东赶到京城,尚且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可能在负责的官员看来,发个免罪的文书不算啥急事儿,走的一般流程,驿站“平邮”。
结果,一件皇帝不急,太监也不急的事,急死了耿仲明。
你说冤不冤枉?
更冤的还在后面,当他的死亡通知传到京城,多尔衮反而火了:谁让你死的?
古人常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反过来也一样,君没要臣死,臣不能随便死。
随便死的后果很严重,不许祭奠、不发抚恤金、不让后代继承爵位。
除了耿仲明个小插曲之外,诸路大军整体的平乱任务基本圆满完成。全国的形势,又回到了大清稳步推进的正轨。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18楼2019-09-23 14:32
收起回复
    (259)【爱新觉罗·福临卷】
    那么,还有没有其他嫌疑人呢?
    有的。
    刑侦人员在破案的时候,也经常会反过来考虑,受害人死亡之后,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可能有人会说,那不废话吗?当然是顺治啊,不又绕回来了嘛。
    其实我想说,很有可能,还真没那么理所当然。
    我们来想想,从多尔衮的死,顺治得到了什么好处呢?
    亲政了,再没有人分他的权力了,对吧?
    可仔细想想,其实这是逻辑误区。即便多尔衮不死,只要不造反,顺治早晚也要亲政的。皇帝大婚以后,就要亲政,这是规矩。为了迟早属于自己的东西,有必要铤而走险吗?
    如果说为了大权独揽,或者怕多尔衮造反,那也不太科学。要知道,谋杀多尔衮的风险确实也很高啊。一旦事情泄漏,或者杀人失败,等待顺治的将会是什么?皇权虽然被限制,但也比没有强吧?顺治愿不愿意,或者敢不敢冒这样的风险,还是个问题。
    顺治年轻,但处事老成,这么大的事,不会不全盘考虑。
    那么,有没有比顺治获得利益更多的人呢?
    个人认为,应该是有的。
    准确的说,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利益集团。
    孝庄太后,及其家族。
    在本文的【皇太极卷】里,我们介绍过“崇德五妃”,说她们清一色都姓博尔济吉特。
    为什么大清的皇族对这个姓氏的女人情有独钟呢?
    如果大家还记得,成吉思汗的全名叫博尔济吉特(孛儿只斤)·铁木真。因此,这个姓氏相当于蒙古的国姓。在成吉思汗死后,只有他的直系后裔—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四人及其后代,才有资格继承汗位,被称为“黄金家族”。后来,拖雷之子蒙哥夺得蒙古汗位,这个范围被进一步缩小为拖雷的后代。再后来的事,大家也知道,蒙哥的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内讧。最终忽必烈胜出,建立大元。严格来说,“黄金家族”的范围又被缩减到忽必烈一支。
    由此可见,姓博尔济吉特,不一定是“黄金家族”,但“黄金家族”一定姓博尔济吉特。
    娶到博尔济吉特的女人,就等于娶到了蒙古的正统,如果碰巧这个女人来自“黄金家族,那就是正统中的正统。
    孝庄太后,既姓博尔济吉特,又是“黄金家族”的后裔。
    这样一来,顺治身体里,一半流淌着爱新觉罗家族的血液,另一半流淌着“黄金家族”的血液。从蒙古的角度讲,由他来当皇帝,也相当于“黄金家族”的后裔在统治天下。
    这既是蒙古帝国的荣耀,也是科尔沁部的荣耀,更是孝庄太后家族的荣耀。
    为了保住如此的荣耀,杀个所谓的“摄政王”也是十分值得的。用咱老百姓的话说,多尔衮多个鸡毛!
    那么,动机有了,有没有实施的可能呢?
    似乎也有的。
    多尔衮死的时候,孝庄的大哥,吴克善就在现场。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他做了什么,但至少脱不了嫌疑。
    另外还有一点嫌疑,顺治亲政以后,娶的第一位皇后,就是吴克善的女儿。
    这算不算一种利益交换,也未可知。
    看来一代还不够,他们要把两家的血脉继续融合下去。
    从这个角度讲,孝庄的嫌疑确实很大。为了保护儿子,她愿意冒任何风险;为了家族的利益,她也会义无反顾。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后来顺治钟情于别的女人时,她的反应会那么强烈。
    说了这么多,能不能确定是孝庄她们干的呢?对不起,我不能。只能说,孝庄的嫌疑,要比顺治大。
    最后,我还要说一种可能,或许所有的怀疑都是错的,多尔衮真的纯属自然死亡。
    可能因为破伤风,或者外伤感染,处理不及时,导致死亡。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绝不排除这种可能。
    有人可能仍然怀疑,为什么早不死,晚不死,偏偏这个时候(亲政之前)死?
    没有为什么,说白了,就是巧合。
    如果历史读的多了,你就会发现,中国历史进程走到今天,可以说,有一半都是巧合。
    有时候,结论其实并不那么重要,趣味往往在于我们思考的过程。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23楼2019-10-09 17:16
    收起回复
      (261)【爱新觉罗·福临卷】
      处罚暂时停止,晋升却悄然开始。
      顺治当然不会忘记当年冒死支持他的同志们,尤其最忠诚的索尼和鳌拜。
      亲政之后,顺治第一时间召回索尼,不仅恢复其世职,晋升为一等伯,还一口气将其提拔为内大臣,兼议政大臣、内务府总管。
      议政大臣,前面我们介绍过,在最高决策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工作。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另外两份工作。
      首先说“内大臣”,清朝独有的官职。
      清初,朝廷设立了侍卫处,专门负责皇帝的安全,属于皇帝的亲军。
      所有的侍卫,只能从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中挑选,根红苗正。侍卫处总共有五百多人,相当于现在的一个营。
      侍卫处的最高长官称为领侍卫内大臣,但不止一个人,通常有六个,因为上三旗每旗都要选两人。注意,不管领导还是小兵,只能在上三旗中产生。如果有人跟你说,他祖上做过正红旗领侍卫内大臣,那劝你离他远点。
      总共一个营的兵力,分六个人管,每个人大概相当于管一个连。
      可千万不要小看六个小“连长”,他们的品级可是正一品,武职中的顶级。很多将军打一辈子仗,也不一定混到这个位置。
      内大臣的品级比领侍卫内大臣稍微低一点,从一品,但在大臣当中地位也相当高了。
      接下来,我们说“总管内务府”,俗称“内务府大总管”。请注意,不是太监,不是太监,不是太监,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也许受了粗制滥造的宫廷剧影响,很多人一听“大总管”就以为是太监。事实上,完全两码事。内务府大总管,官级正三品(后改正二品),是正儿八经的朝廷官员。更何况,大清吸取了前明的教训,对太监管控非常严格,不可能给这么高的官位。
      那么,内务府到底管啥?
      啥都管。
      只要跟皇帝生活有关,什么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归他们管。皇帝的私房钱(内库),也经由他们收支。哦,对了,前面刚提到的太监(宦官)们也在内务府的管辖范围,这可能也是大总管被误会成太监的原因之一。
      工作都介绍完了,我们回顾一下索尼的权力范围。大到国家的重大决策、皇帝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小到皇宫的生活琐事,家里家外,都归他管。
      何等的信任!
      对鳌拜自然也不含糊,将其提拔为议政大臣,随后又进为领侍卫内大臣。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29楼2019-11-18 09:23
      收起回复
        (262)【爱新觉罗·福临卷】
        尽管顺治表现出“只升官,不降罪”的姿态,但所有人都知道,该来的总会来的。
        原本依附多尔衮的大臣,比如苏克萨哈,纷纷倒戈,上书揭发多尔衮的罪行,以求与其划清界线。
        对于大臣们的动作,顺治一直没有表态。除了在暗中继续观察他们的动向之外,其实也在等待,等那些“实权人物”的态度。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二月,郑亲王济尔哈朗突然发难,联合巽亲王满达海、重亲王博洛、谨亲王尼堪共同上奏,列举数条多尔衮的罪状,并请求削去他的尊号。
        当年努尔哈赤时期的八贝勒(四大贝勒、四小贝勒)中,济尔哈朗已经成为目前硕果仅存的一位。其地位和影响力,可想而知。
        满达海是代善的儿子,博洛是阿巴泰的儿子,尼堪是褚英的儿子,都有显赫的背景和不俗的战绩,属于朝廷新贵。
        事实上,另外仨人原本也依附多尔衮,在不久之前,刚刚被任命为“理政三王”,协助处理朝政。只可惜,还没来得及协助,领导就再见了。
        在济尔哈朗的劝说下,他们终于也能“识时务”,旗帜鲜明地反对多尔衮。
        有了这帮人的支持,顺治感觉时机成熟,当机立断,对济尔哈朗提出了书面表扬。
        在这种形势下,局面更加一发不可收拾,一场清算多尔衮的运动拉开帷幕。
        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最终正式确定并宣布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判处死刑,追夺一切封赏。
        量刑重倒可以理解,可问题多尔衮已经死了,怎么执行呢?没关系,中国人有办法,毁墓掘尸,斩首示众。
        随后刚林、何洛会、冷僧机、巩阿岱、锡翰等人相继被处死,籍没家产。属于宗室的,削去爵位,子孙开除宗籍。
        这里重点提一下冷僧机。
        在被清算的人当中,他的出身应该说最低,原本只是一个家奴。当年他为了上位,出卖了主子莽古济,还污蔑莽古尔泰,借以投靠了皇太极。后来皇太极驾崩,他又极力谄媚多尔衮。有一次,多尔衮生病。他和锡翰狐假虎威,逼着顺治前去探望。
        在这次清算行动中,因其罪孽深重,第一批死刑名单里就有他。可不知为何被宽恕了,死刑没有执行。
        本以为逃过一劫,可没过多久,处理锡翰的时候,顺治又把他想起来了。这次没跑了,直接被处死。看来,坏事做尽的人,终归没什么好下场。
        当多尔衮被清算时,最提心吊胆的人当属多尔博。刚奉旨过来给人家当儿子,还不到俩月,如果为此遭到株连,被咔嚓了,那可真比赵四他爹死的还惨。
        幸好顺治没有杀红了眼,明白多尔博并没有什么过错。于是,多尔博得以认祖归宗,回到多铎一支。当然,这也不能算惩罚。本来多尔博过来就为了继承爵位,现在爵位已经没了,留在这也就失去价值了。再说拣回一条命,偷着乐吧。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34楼2019-11-20 21:36
        收起回复
          (263)【爱新觉罗·福临卷】
          另外,在处理这帮人的过程中,顺治一直惦记着一个人。当然,不是为了收拾他,而是要为他平反。我们应该也能想到,他就是当年非常憋屈的豪格。
          要说顺治对豪格有多深的感情,倒也不见得。可能因为当年有着同样的境遇,又作为兄弟,难免有些惺惺相惜。
          同年八月,顺治恢复豪格肃亲王封号,并在墓前立碑以示纪念。碑文上清楚地写道:“…朕知尔无罪,不胜悼念…”
          其实,这个时候,对于豪格来说,对错已经没那么重要,再高的爵位似乎也毫无意义。
          有人喜欢说,正义从来不会缺席,只会迟到。可有时候,迟到的正义,真的还算正义吗?
          不过,还有一个与豪格地位相当的人,跟当年豪格的境遇一样,也在幽禁之所结束了生命。而他的死亡,倒可以算作对豪格在天之灵的一种慰藉。
          我们的老熟人,阿济格同志。
          跟豪格有所不同,他死于自杀,当然,并非自愿。
          可能因为在监所呆得太闹心,阿济格突然放话,要把房子烧了。说来也巧,当晚便听到里面有拆墙和劈柴的声音。侍卫不敢怠慢,赶紧上报。
          看来阿济格真的活够了,再不开窍也应该想到,现在有多少人等着拿他的脑袋邀功。
          果不其然,得到消息,诸王第一时间联合上奏:阿济格悖乱已极,留之恐贻后患,应立即处死。
          这哪里是奏章,分明就是顺治的心里话。
          既然下面揣测圣意如此到位,顺治也不再含糊,直接批示:赐阿济格自尽,其子劳亲一并赐死,除宗籍。
          该赏的赏,该罚的罚,该平反的平反。
          一场轰轰烈烈的清算,告一段落。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36楼2019-11-24 20:41
          收起回复
            (264)【爱新觉罗·福临卷】
            最后,我们来简单讨论一下,多尔衮到底有没有罪。
            这个问题,得一分为二的看。
            对于顺治来讲,多尔衮肯定有罪,因为要抢他的皇位。
            这又回到另一个问题,多尔衮到底想不想当皇帝。前面也大概提过,我的观点是,他一直有这种想法,而且随着权力的膨胀,欲望也越来越明显。
            有人把多尔衮比作周公,认为他只想辅佐顺治,并没有称帝的打算。
            我觉得,从他的行为轨迹来看,他不像周公,更像曹操。
            当然,也许有人仍然坚持认定他不想篡位,理由是多尔衮到死也没称帝。
            这种理由也有一定道理,但也不怎么充分,因为当皇帝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比如前面【引文】中说过的也先,那么有实力,也只不过封自己为瓦剌的太师。再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为什么诸侯都快没了,天子还在?
            难道他们不想当皇帝(大汗)?当然想。
            可惜他们缺乏当皇帝的正当性、合法性、正统性……总而言之,就如孔子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因此,正常情况下,很少有人会硬抢。
            要想名正言顺,也并非没有办法,只要天子自愿把皇位让出来即可,还有个专有名词,叫做“禅让”。可天子又不傻,哪有心甘情愿让位的,大多数情况都是迫于无奈。
            其实,如果时机成熟,多尔衮很有可能也会逼顺治“禅让”。只可惜,他没等到那一天。
            也许多尔衮最大的悲哀,或者说幸运,在于死的太早。因为这样一来,很多事情,就说不清楚了。
            我觉得,白居易有两句诗,写得特别到位: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周公,我们都知道,姓姬,名旦,周文王(谥号,下同)之子、武王之弟。在武王去世之后,他一心辅佐年幼的成王,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佳话。【周公正吃饭,一听有贤士来访,立刻把口中的饭吐回碗里,去接待客人。忙的时候,一天要反复好几次。】
            可在他归辅政的过程中,他的兄弟却散布流言说:“主少国危,天下将倾。”
            虽然他收拾了那些造谣者,但影响始终未消除。直到他最后归政于成王,谣言才不攻自破。
            王莽,出生在一个权倾朝野的大家族,但他本人却勤俭朴素、谦虚谨慎、礼贤下士……总而言之,在当时来讲,绝对堪称全国道德模范。甚至有人认为,他的德行可以比肩孔子那样的先贤,成为儒家新时代的圣贤。
            还有,他的叔叔请求为他封侯,深怕皇帝不同意,居然要把自己的封地让出来给他。
            然而,就这么个“圣人”却篡了孺子婴(西汉最后一个皇帝)的位,改创新朝。
            正因为如此,白居易才感慨道,假如两个人提前身死,那么,谁好谁坏,世人能分得清楚吗?
            至于多尔衮到底怎么想的,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们只能根据他的行为,判断他可能要当皇帝。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顺治信了,所以给他定了罪。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43楼2019-11-29 14:27
            收起回复
              (265)【爱新觉罗·福临卷】
              不过,对于大清来讲,多尔衮应该是无罪的。不仅无罪,反而有功。
              正因为他顾全大局,没急着抢皇位,才维持了大清政局的稳定。
              自古以来,政治就以妥协为灵魂。不懂妥协的政权或个人,终将被历史大潮所淘汰。
              幸好多尔衮懂政治,又有实力。
              否则,极有可能,还没等到入关,大清就解体了。
              另外,他加强了皇权,改革中央机构,才使得大清更像一个“封建”朝廷,而非地方土著部落。然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任务,就该削弱诸王。如果没有多尔衮,单凭顺治想要对付这帮叔叔大爷,几乎没有可能。
              尽管多尔衮的所作所为,并非为了帮助顺治,但客观上确实产生了这种结果。
              只有权力集中,才能使中央的政令得到高效执行,从而实现武装统一全国。
              懂政治、懂军事的多尔衮,知人善任,重视汉人,才使得清军能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虽然多尔衮去世的比较突然,但给顺治留下的,绝不是个烂摊子,相反,是一个政治基本稳定,国家基本统一的大好局面。
              如果从这个角度讲,顺治应该感谢多尔衮。可惜,顺治恐怕不明白,即便明白,也必须装糊涂。
              不过,没关系,大多数历史人物,最终都会得到一个相对公正的评价,因为有两样东西的存在:足以沉淀一切的时间和乐于评论功过是非的后人。
              最后,再多说一句,后人之中也包括顺治的儿子的儿子的儿子,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乾隆皇帝。他出来说了句公道话:“朕每览《实录》至此,未尝不为之堕泪。则王之立心行事,实为笃忠荩,感厚恩,明君臣大义。乃由宵小奸谋,构成冤狱,岂可不为之昭雪?宜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配享太庙。依亲王园寝制,修其茔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袭罔替。”
              这句话比较简单,相信不用翻译,也能理解大概意思:看到您的故事,我想哭。您没错,您有功,您冤枉,我要为您平反,恢复爵位。
              当然,乾隆本人的行事作风有些做作,后面我们肯定也会详细说。不过,这件事,如果乾隆不做,恐怕也没人会做了。不管他的出发点如何,有一点肯定没错:大清欠多尔衮一句抱歉。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51楼2019-12-24 07:47
              收起回复
                (266)【爱新觉罗·福临卷】
                【小插曲】南党案
                在清算多尔衮的过程中,还有一段小插曲,埋藏了多年的恩怨再次被引爆,就是所谓的“南北党争”。
                之前我们讨论满、汉问题的时候,一直把中原人统称为汉人。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怎么严谨。
                在当时来讲,北方的人,才称汉人,而南方的人,则称为南人。所谓南北,大概就以淮河为界。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句文言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中的“淮”,指的就是淮河。
                南北的区分由来已久,到元朝时,居然被官方肯定了下来。
                元朝把人分为四等:
                第一等,不用说,自然是蒙古人;
                第二等,叫色目人。听名字大概也能猜到,指的那些眼睛有点特殊颜色的西方人,比如契丹人、波斯人等;
                第三等,汉人,主要指中原地区的北方人,包括汉族人、契丹人、女真人等;
                第四等,南人,主要指中原地区(原南宋统治区)的南方人,包括汉族和南方其他少数民族人。
                如此一来,原本藏在台下的东西被摆在了台面上。
                虽然我们不愿意承认,但这种隔阂确实存在。
                就连鲁迅先生也专门写过文章,阐述这个问题,名字就叫《北人和南人》。其中明确指出,“北人的卑视南人,已经是一种传统”。
                当时汉人(北人)一般称南人为“蛮子”,而我们今天经常听北方人管南方人叫“南蛮子”,大概便也源于此。
                这种情结带入到朝廷,就变成了南北之间的党争。有人把清初的党争怪到东林党头上,称其为明末党争的余毒。说实在的,这锅东林党背的有点冤。如果按此逻辑,那东林党岂不也是中了上千年传统思维的余毒。
                既然长久以来都有矛盾,怎么偏偏在这个时候又激化了呢?
                前文说多尔衮重用汉人,其实也不够严谨。在朝堂之上,文官之中,准确的说,他尤其重用南人。
                所谓南党的代表人物陈名夏就跟多铎交往甚密,跟多尔衮关系自然也不一般。
                南人受到重用,自然要培植自己的势力,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损害到北人的利益。
                我个人一贯认为,党争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利益不同。
                南党也不是省油的灯,在此之前,就刚刚扳倒了那位“哪朝都是爷”的冯铨。
                冯铨自然也不肯善罢甘休,被贬回家之后依然“心系朝廷”,随时准备反击。
                另外,由于八旗制度建立在入关之前,八旗汉军的核心领导层也都是北人。他们也不愿意看到南人势力壮大,影响自己的利益。
                “南北战争”一触即发,而清算多尔衮正好给双方提供了借口。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52楼2019-12-27 10:01
                收起回复
                  (268)【爱新觉罗·福临卷】
                  为了行文的连续性,我们提前介绍一下后来的故事,关于陈名夏的命运。
                  大概三年以后,那时的陈名夏已经恢复了吏部尚书的职务。一次机缘巧合,让他发现了一件事:顺治在内宫喜欢穿汉服,甚至穿起前明的皇袍来,还跟身边的人显摆汉服的美观、舒适。
                  善于“投机”的陈名夏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既可以讨好顺治,又可以笼络汉官,甚至还可以收买天下百姓之心。于是,他对宁完我说:“留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矣”。
                  如果说“谄媚睿王”只能算掺和了皇帝的家务事,可以原谅,那这句“留发复衣冠”就要严重得多,等于动了大清的“基本国策”。
                  很多人匪夷所思,觉得陈名夏还不至于傻到分不清宁完我是敌是友,怎么会跟他说那样的话?
                  如果确有其事的话,我倒觉得陈名夏挺聪明的。
                  首先,这话不能跟满人说,否则可能当场就给他砍了。再者,跟一般的北党份子说也没用,因为他们听了也不敢再复述。只有像宁完我这种汉人+北党,又是“努尔哈赤时代”的元老,既有整他的心,又有传话的胆量,才非常合适。
                  不得不说陈名夏的眼光不错,宁完我确实合适,真的把那句话告诉了顺治。
                  只可惜,他猜中了开头,却猜不中结局。
                  宁完我有点过于积极,为了能一举将陈名夏扳倒,除了那句话之外,还总结了“私改票拟”等数条罪名。最关键的,在弹劾的结尾,还加上了一句致人于死地的话:“名夏奸乱日甚,党局日成。”
                  如果说皇帝最讨厌的字眼儿是“篡位”的话,那排在第二位的肯定是“结党”。
                  更何况,那时的顺治已经被家里的事闹搞得心烦意乱,对于党争更加不胜其烦,也懒得再给陈名夏擦屁股了。
                  经过九卿会审、吏部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复审,一致认为陈名夏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论罪当斩。
                  顺治也没有保他,在“死刑判决书”上签字同意,只不过把执行的方式改成了绞刑,留他个全尸。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这种方式更说明顺治烦他,因为绞刑比砍头更痛苦。
                  谁知道呢?真实的想法恐怕只有顺治本人才清楚。
                  反正对于陈名夏来说、结果都一样。他的死亡,也为“南党案”画上了一个不怎么圆满的句号。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54楼2020-01-03 09:30
                  收起回复
                    (270)【爱新觉罗·福临卷】
                    第五章 西南危局
                    政治平稳过渡,军事上却遭遇了当头一棒。
                    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七月,桂林突然失陷,进而导致广西大部落入敌手。当然,比丢失城池更为惨痛的是,定南王孔有德走投无路,自刎而死。全家也在乱军中被杀或被俘,只有一个女儿逃走。
                    这个女儿名叫孔四贞。
                    逃回京城以后,她被孝庄太后收为养女,又被封为和硕格格(公主)。她爹占了大清汉人封王的五分之一,而她可能是唯一的汉人公主。现在北京有个地名叫“公主坟”,有一种说法就跟她有关。据说她还是“还珠格格”的创作原型,至于真假也只有琼瑶本人知道。关于她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我们后面会讲。
                    这里先说逼死孔有德的人,名叫李定国。
                    前文提到,他与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可称为张献忠手下的“四大天王”。
                    先前联合抗清的队伍,基本都被各路讨伐大军剿灭,只有少数生存下来,割据一隅。少数中,自然也包括他们几个。而在他们几个人当中,武力值最高的,当属李定国。
                    如果对明末清初的反清将领进行排行,李定国应该也可以排到第一位。
                    就在孔有德占领广西全境,风光无限之时,李定国等人却趁着济尔哈朗班师,悄无声息地逐步收复湖南。
                    李定国的队伍,除了八万精兵之外,还有个秘密武器—象队。
                    过去没有互联网、电视、收音机,书刊杂志发行量也不太大。中原地区的百姓别说见过大象,连听说估计都困难。
                    在战场上,突然跑出这么一群庞然大物,就算久经沙场的战士也当场懵逼。
                    除了实力不俗,李定国部队军纪也严明,有五条禁令:不准杀人、不准奸淫、不准抢财货、不准宰耕牛、不准放火。
                    当然,所有约法专门针对老百姓的,对于敌人,杀人放火绝不客气。
                    清廷也发现“大西残余”有点蠢蠢欲动,赶紧派出完成陕西剿匪任务的吴三桂南下,联合围剿他们。
                    李定国得知消息,立即写信给他的老大哥孙可望。
                    尽管之前两人已有矛盾,但大敌当前,理应放弃前嫌。更何况,他们的主要矛盾就在于对待抗清的态度。李定国主张联合永历,坚决抗清;而孙可望不愿联合抗清,只想保存现有的根据地。
                    此时的孙可望已被永历封为秦王,可以算作前明的正规军,自然有义务抗清。
                    从前提来讲,两人的矛盾已经不存在。
                    因此,孙可望也没含糊,叫上老三刘文秀以及手下能征善战的将领,出兵四川、广西、湖南等地,与清军全线正面交锋。
                    这里再啰嗦一句,为啥同为“四大天王”之一的老四艾能奇没参战?因为早在几年前,一次军事行动中,他已中箭身亡。他给儿子取名叫艾承业,大概希望能子承父业。可惜,没多久,他儿子就投降了大清。世间的事,所谓事与愿违,大致如此。
                    就这样,他的队伍大部分被冯双礼接管。冯双礼倒继承了他的遗志,参加了这次反围剿行动。
                    得到大西军团的全力支持,李定国放开手脚,迎难而上,杀了个回马枪,突袭广西。于是,就有了前面说的,桂林之战。李定国不仅“一战成名”,还逼死了大清的定南王。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56楼2020-01-10 15:42
                    收起回复
                      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58楼2020-01-11 12:59
                      回复
                        (271)【爱新觉罗·福临卷】
                        得知孔有德的死讯,顺治相当悲痛。
                        虽说孔有德是汉人,但对于这个早年便跟随父亲征战沙场,一直为大清的事业任劳任怨的亲王,顺治应该早已拿他当自己人看待了。否则,后来孝庄也不能认孔四贞为干女儿。
                        尤其等到孔有德的遗骸运回京城时,顺治要求在京的三品以上官员必须亲自出城迎接。别说汉人,就连宗室也少有这样的待遇。如此规格,跟当年多尔衮灵柩回京时比起来,大概也低不到哪去。
                        所不同的是,对多尔衮,多半可能是装的;而对孔有德,除去作秀的成分之外,或许还真有几分情义在里面。
                        当然,对于孔有德的死,除了悲伤,更多的应该是震惊。
                        多年以来,孔有德的表现有目共睹。作为辽东系出身的将领,他金戈铁马,实战经验丰富,对付内地南方的军队,一直不在话下。
                        那么,能把定南王逼上绝路的人,肯定非同一般。
                        基于这种认识,顺治非常重视,急调祖大寿之子祖泽远出任湖广四川总督,总管湖南、湖北、广西、广东、四川五省军务。祖泽远早年便在袁崇焕军中效力,屡立战功。尽管名号不够响亮,但实力不俗。当然,这只是铺垫。同年(公元1652年)十一月,顺治又任命“理政三王”之一的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南下共同征讨。
                        除了赏赐御服、佩刀、鞍马等御用之物,顺治还相当务实,为尼堪调集了十五万精锐,分头开赴前线。
                        此次行动,应该可以算清军入关以来,针对单独势力,最大规模的一次围剿。
                        看这架势,顺治志在必得。一来,扬大清国威;二来,为定南王雪恨。
                        效果确实也不错,用兵之初,在祖泽远的全力配合下,尼堪连战连捷,收复部分失地,并一举占领长沙,有效地控制了湖南的战局。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59楼2020-01-14 11:19
                        收起回复
                          (272)【爱新觉罗·福临卷】
                          在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尼堪决定,再接再厉,直接南下进军广西,消灭李定国。
                          他跟孔有德并不熟,自然没有为其报仇的意愿,之所以如此迫切,无非急于向皇帝证明自己。
                          临行前,祖泽远嘱咐尼堪,小心为上,万不可冒进。
                          尼堪答复,安全第一,步步为营。
                          可惜,还没走出湖南地界,尼堪就把这番话忘的一干二净。
                          可能一路上过于顺畅,没有受到什么像样的抵抗,使得他放松了警惕。
                          事实上,之所以没有阻碍,是因为有人故意放他过去。从他出发开始,就有一双眼睛死死地盯着他。
                          盯着他的人,正是李定国。
                          此时李定国已经从广西返回湖南,并在尼堪的必经之路完成部署。他让冯双礼等人在湘潭(今湖南省湘潭市)守候尼堪,但并不采取任何行动,只放其过去。因为他已经选好了决战的地点,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
                          衡阳属于盆地,地势南高北低,四面环山,典型的“请君入瓮”格局,非常适合伏击。
                          尼堪自北面而来,在衡州郊外的衡山县遇到了小股明军的骚扰。轻而易举击败千八百敌军之后,他感觉到对方主力可能就在附近,于是下令日夜兼程,直奔衡州。
                          果然,半路上,数万明军突然杀出。
                          因为早有心理准备,尼堪没有慌乱,冷静指挥部队就地反击。经过激战,大败明军。
                          在尼堪看来,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便下令全军追击。
                          在李定国看来,尼堪离死不远了,在前方为他准备了更大的惊喜。
                          一口气追出二十余里,清军缴获不少战利品。不过,尼堪隐约感觉哪里不对。正常情况下,败军逃跑都比较散乱,而这回明军似乎还有秩序,甚至丢弃东西也比较集中。
                          尼堪肯定没读过“曹刿论战”,不懂要“望其旗靡”的道理,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逼近。
                          正当他犹豫能否继续追击之时,明军突然从四面杀出。正面的队伍之中飘扬着几面大旗,上书大大的“李”字。
                          这时候,尼堪自知大事不好,才想起祖泽远劝自己的话,看来不该低估汉人。
                          手下副将劝尼堪:“将军,赶快撤退!”
                          尼堪却说:“连定南王都知道为国尽忠,我乃大清宗室,如果逃走,有何面目回去见皇上?”
                          纵观历史,不知有多少人死在这句“有何面目”上,跟当年项羽自刎乌江一样,典型的要脸不要命。
                          关于“要脸还是要命”的问题,我还想多啰嗦两句。
                          这个问题看似很容易回答,当然要命啊,命都没了,脸还有啥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答案似乎没有那么理所当然。很多人认为,脸都不要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因此,有关“项羽自刎”事件,历史上一直有两种声音。
                          要命(务实)派认为:“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要脸派则认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到底该听谁的?似乎没有标准答案,还得看个人的选择,或者当时的心情。或许有些时候,生死真的就在一念间。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61楼2020-01-17 12:26
                          收起回复
                            (273)【爱新觉罗·福临卷】
                            不要命的尼堪奋力拼杀,希望杀出一条血路,进而吓退明军。
                            可惜,屋漏偏逢连夜,本来就深陷重围的他,又陷入泥沼之中。在射光最后一支箭之后,他抽出腰刀,冲向敌军。在乱军之中,不幸阵亡。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当时来讲,除了尼堪本人,“泪满襟”的人至少还有两个,其中一个是顺治。
                            得知尼堪的死讯,顺治当场就痛哭流涕起来,不光为尼堪,更为自己。
                            本想趁着刚亲政,大显身手,没想到短时间内搭进去两个国家级的干部,着实让人太难堪。
                            难过之后,他辍朝三日,以示哀悼。跟孔有德待遇一样,要求所有在京的三品以上官都要亲自出城迎接他的灵柩。他还赐尼堪谥号为“庄”,以亲王礼厚葬。
                            除此之外,本次从征的将领,无论生死,都以作战不利问罪。
                            另一个流泪的,应该是永历。
                            当然,永历的眼泪肯定不会出于悲伤,完全属于喜极而泣。通俗一点来说,他激动得热泪盈眶。
                            按照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评价:“逮夫李定国桂林、衡阳之战,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百年不遇的胜利,居然被自己赶上了,永历能不激动嘛。他仿佛看到了大明复兴的希望,恨不得要祭拜列祖列宗。
                            激动之余,永历决定听从孙可望的建议,下旨封李定国为西宁王,以表彰他的赫赫战功。
                            然而,圣旨却没能发出去。
                            或许永历有点激动过头了,忘记了自己的处境。此时的他,已经被孙可望“保护”了起来。
                            说好听点,叫保护,说难听点,根本就是软禁。
                            或许《三国演义》在当时已经成为流行读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招数,谁都会用。
                            本来孙可望就客气客气,没想到永历当真了。这一激动不要紧,直接让孙可望动了杀机。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62楼2020-01-20 12:47
                            收起回复
                              (274)【爱新觉罗·福临卷】
                              担心李定国声望过高,今后对自己不利。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正月,孙可望亲自带兵前往沅州(今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一带),意欲除掉李定国。
                              当然,他也不能直接开战,毕竟没啥合适的理由。于是,他连续发出七封信,邀请李定国共商大事。实际上,他打算在半路上对其进行伏击。
                              此时李定国正欲继续扩大战果,本来不想去,可转念一想,大哥催的这么急,如果不给面子,难免会翻脸。
                              中国人有很多事,都坏在一个不好意思上。李定国不会想到,自己很可能失去了最好的一次反击大清的机会,更不会想到,自己要给面子的大哥,居然要谋害他。
                              在《回杯记》有句台词:“要说这人不该死总有救。”
                              关键时刻,刘文秀之子刘震派人快马加鞭迎上来阻止李定国,并将孙可望的真实意图告诉他。
                              刘震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爹不久前被孙可望逼迫下岗,心灰意冷,一个人跑到鸡足山(今云南大理宾川县境内)去修行。
                              所以说,人不能到处得罪人,早晚会有报应。
                              得知消息,李定国大吃一惊,当即调头返回。不过,他仍然不想跟孙可望撕破脸。这次倒不是因为不好意思,而是从大局出发。他给孙可望写了一封信,向其说明如今的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同心协力,继续进取,早日恢复大明江山,希望他不要听信谗言,互相伤害。
                              其实,这封信已经给孙可望留了台阶,谁都知道,根本没有什么谗言。按照正常的套路,孙可望应该回复:都怪我听信谗言,误会了将军,希望你不计前嫌,继续通力合作。
                              表面功夫做完,私底下该怎么弄还怎么弄。
                              然而,孙可望偏不按套路出牌,非但不买账,反而恼羞成怒,直接带兵打了过来。
                              这样做,显然有点情商偏低,无论情理人心,都不在他这边。
                              相比之下,李定国要高出好几个层次。他不仅没有迎头痛击挑衅的孙可望,还选择顾全大局,退避三舍,返回广西。
                              面对李定国的退让,孙可望也只好作罢,再怎么也不能穷追不舍。即便不考虑影响,也得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63楼2020-01-23 10:2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