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9,334贴子:73,702,357

回复:(长篇)【原创】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12)【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不光对其他少数民族,对汉军,皇太极也一视同仁。
由于汉军数量不断增加,为方便管理,在已有四旗基础上,他下令整编,设立了八旗汉军。
在旗色、编制、待遇等方面,它也和原有的八旗制统一,并与八旗蒙古(崇德二年设立)、八旗满洲(原八旗)共同形成新的八旗。
注意,正确的叫法,八旗汉军,而非汉军八旗。
有区别吗?
有!
这里的汉军、蒙古,甚至满洲,都只是八旗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成旗。说的再明白点,也可以理解为,重新组建后,仍是八旗,而并非有些人想象的二十四旗。
以镶黄旗为例,其内部可分为:
镶黄旗满洲,固山额真拜音图(爱新觉罗氏);
镶黄旗汉军,固山额真刘之源;
镶黄旗蒙古,固山额真准塔。
他们高度自治,互不统辖,但对外,只称镶黄旗。有点类似于今天的集团公司,内部可能由三个子公司组成,但在外人看来只有某某集团。
前面也说过,固山额真只是一旗管理者,并非所有者。旗内的牛录,无论满洲、汉军,蒙古,所有权都会被分配给贝勒们。拥有该旗牛录最多的,则称为“旗主”。目前来讲,镶黄旗的旗主就应该是皇太极本人。
现在很多人以为“旗人”专指的满洲人,其实不对的,还包括蒙古人和汉人,当然也有一些其他民族的。
所以,大清是一个以满洲为主体,汉、蒙为辅,多民族共融的国家。可以说,今天的中华民族,能够成为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皇太极多少也有些功劳。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42楼2019-05-10 22:22
收起回复
    (213)【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整个关东,除宁远外,几乎都归大清所有。宁远总兵吴三桂,还是祖大寿的外甥。他大舅、他二舅,反正都投降了,他还会远吗?不用说,劝降的任务,自然落在祖大寿头上。
    如今虽各为其主,但大舅的面子多少还要给的。吴三桂在答复祖大寿的信中,说自己还有些犹豫。
    犹豫,就表示可以商量。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对于皇太极来说,形势一片大好。
    身体虽有些不舒服,但诸王、贝勒、大臣衷心拥护,集体为其祈福;安葬了宸妃,感情的包袱也放下了一些;朝鲜、蒙古诸部、图白忒部等周边国家或地区,已经臣服或表示愿意臣服;山海关屏障尽失,指日可破;阿巴泰再次绕道深入敌后,大获全胜。
    时年,皇太极只有五十二岁。不算年轻,但也不老了。按现在的标准,他还不到退休年龄,正可以发奋进取。如果运气好的话,挥师中原,取代大明,完成老爹的夙愿,似乎没啥问题。
    为什么要说似乎呢?因为出了问题。
    阿甘他妈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就在这一年的八月初九,皇太极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死亡。按清宫的记录:“…是夕,亥刻,无疾崩…”
    皇帝死亡称“崩”,所谓“无疾”,其实应该不太可能,只不过当时的医疗条件,找不出病因罢了。如果从现代西医的角度来看,他很可能因为过度肥胖,患有“三高”,又因为长时间抑郁,情绪起伏不定,从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说得再具体点儿,他可能突发脑溢血,没有得到及时抢救。当然,以上结论纯属猜测,真实的原因,已随皇太极被埋葬在历史的尘埃中。
    关于皇太极的功绩,如果简单点说,我觉得用“承前启后”四个字比较恰当。
    按《清史稿》的结语:“太宗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虽大勋未集,而世祖即位期年,中外即归于统一,盖帝之诒谋远矣。明政不纲,盗贼凭陵,帝固知明之可取,然不欲亟战以剿民命,七致书于明之将帅,屈意请和。明人不量强弱,自亡其国,无足论者。然帝交邻之道,实与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无以异。呜呼,圣矣哉!”
    提到皇太极的过错,有些人会说他给中原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一点不容质疑,因为只要有战乱,百姓便会受苦。更何况,战争也确实由他挑起。
    不过,我想说公道话,皇太极大部分时间都只在辽东一带混,偶尔几次扰乱中原,影响范围也不大。
    真正给中原百姓带来巨大灾难的,其实莫过于李自成等人。“闯王来了不纳粮”,只是句口号,事实上,“闯王”不仅要粮,还要菇凉(姑娘)。其破坏力和影响范围,绝不亚于大清。
    “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千秋功罪任评说……”
    总而言之一句话,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崩于盛京后宫,享年五十二岁,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庙号太宗。
    大清开国之初,皇帝的庙号,有“三祖一宗”。庙号的规矩,简单来说,“祖有功而宗有德”。一般情况,开创之主称祖,比如唐太祖李渊。后来继任君主都称宗,比如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中宗李显……
    正常来讲,皇帝没有缺德的,所以基本都可以称“宗”,而有功的“祖”比较稀有。
    努尔哈赤称太祖,因为开创基业;福临(顺治)称世祖,因为底定中原;玄烨(康熙)称圣祖,因为统一四海。
    然而,如果没有皇太极开放的民族政策和政治策略,继续沿着努尔哈赤的老套路,大清顶多也就在辽东混个一方诸侯,甚至连这个名字都没有,更不用说后来两百多年的统治。
    因此,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大清欠皇太极一个“祖”字。
    【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完】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43楼2019-05-13 22:12
    收起回复
      (214)【爱新觉罗·福临卷】
      第三卷 爱新觉罗•福临卷
      第一章 意外的皇位
      三股势力
      前面已经透露过,就不卖关子了。直接介绍我们本卷的主角,皇太极的第九子,爱新觉罗•福临。
      跟大多数帝王一样,他降生的时候,也有祥瑞。
      据说庄妃怀孕的时候,就周身红光。等到生福临的当晚,整个宫殿都被红光照耀,几日不散。皇太极得知此事,认为是子孙有福的征兆。
      虽然福临生的很吉祥,但前面我们也说过,皇太极并没想过把皇位传给他,而是想给他的八哥,海兰珠的儿子。可惜没能给成,因为他八哥不幸夭折了。
      即便如此,他也并非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而他之所以能当皇帝,恰恰因为他根本不够资格。
      这话听起来有点蒙圈,不要紧,听我慢慢道来。
      话说皇太极突然驾崩,给大家造成很多困扰。别的倒还好说,关键没有指定继承人。国不可一日无君,谁来当皇帝,便成为头等大事。
      说来也巧,跟当年皇太极争汗位时的局面差不多,此时最有资格争夺皇位的,也有三股势力。
      第一股,我们熟悉的老牌劲旅,代善及其家族。
      如今,努尔哈赤时期所谓的“四大贝勒”,只有代善还健在。虽然受到皇太极的打压,他早已退居幕后,但仍然牢牢地控制着正红、镶红两旗。
      年过六旬的他,子孙满堂。儿子之中,岳托、萨哈廉已经去世,但硕托、瓦克达、满达海等都能独当一面。包括孙子辈的阿达礼、罗洛浑等,也已成长为优秀的将领。
      以皇太极的脾气,说如果能收拾他,早就收拾了。对阿敏和莽古尔泰都没客气,为啥单单留着代善。除了他为人低调,我觉得,关键还在于实力。
      论实力,代善肯定没问题,可有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他本人不想干。这倒也不奇怪,如果他想干的话,上一次就能干,还用等到今天。
      事实上,真正有心争夺皇位的,是另外两股。
      第二股,多尔衮及其家族。
      在皇太极执政期间,多尔衮善于揣摩圣意,而且骁勇善战。无论削弱其他三大贝勒的政治战场,还是征抚大明、蒙古、朝鲜的军事战场,都立下汗马功劳。也正因为皇太极的器重,他的地位迅速提升,在诸王中仅次于代善(表面上)。后期皇太极身体不适,无法亲理朝政时,就令他和济尔哈朗代为处理,称为辅政。
      多尔衮没有儿子,但有兄弟。他们同母三兄弟,目前都已封王。我们都知道,多尔衮本人为和硕睿亲王、阿济格为多罗英郡王、多铎为和硕豫亲王。
      两个亲王兄弟,还有背后正白、镶白两旗支持,再加上本人的影响力。应该说,多尔衮也是皇位的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第三股,豪格及两黄旗大臣。
      作为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从小在战火中成长。那些年,皇太极还不认识海兰珠,更没有八阿哥。豪格一直被重点培养,先后跟随代善、阿敏、阿济格,济尔哈朗,多尔衮等大清最优秀的将领,不断历练。别看目前只有三十五岁,说他久经沙场,一点不为过。
      豪格不仅年纪轻轻就被封为和硕肃亲王,还独掌一旗。如果大家还记得,当年皇太极收拾了莽古尔泰之后,还收编了他的正蓝旗。名义上正蓝旗由皇太极亲领,实际上所有牛录都给了豪格。
      如果换作在大明,他继承皇位,可以说顺理成章,因为他不仅是长子,还是嫡长子。按中原王朝“立嫡以长不以贤”的规矩,他可谓不二人选。可惜大清这边没有硬性的规定,想当皇帝,还得自己争取。
      好在经过皇太极多年的努力,皇权至高无上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皇帝”跟原来的推举产生的“大汗”不一样,应该要传宗接代才对。
      至少两黄旗的大臣们是这样认为的。
      当然,两黄旗的大臣们支持豪格,除了忠诚,也有私心。因为其他有资格继承的人,也都掌管各自的旗。不管谁当了皇帝,势必都会照顾本旗的利益,从而影响两黄旗的地位。
      在这里,要多啰嗦两句。
      八旗各自独立,互不统辖,地位却并不平等。在努尔哈赤建旗之初,也许还差不多。到了皇太极的时候,已然发生变化。皇太极亲领的三旗:正黄、镶黄、正蓝旗,称为“上三旗”。其他的称为“下五旗”,归亲王、贝勒等管辖。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事实上“上三旗”的地位明显要高于“下五旗”。尤其入关以后,内廷侍卫只能出自“上三旗”。
      为保住自身“高贵”的地位,两黄旗大臣积极行动起来。以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为代表的重臣,开始私底下搞串联。
      在行动之前,他们先去拜见了豪格,了解一下主子的态度。别回头“剃头挑子一头热”,主子不想干,白忙活一场。当然,担心是多余的,豪格肯定想干。于是,大家一致决定,拥立豪格为帝。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44楼2019-05-16 22:13
      收起回复
        (215)【爱新觉罗·福临卷】
        暗流涌动
        表面看起来,三股势力当中,豪格的支持者实力比较弱。
        连亲王们都不能轻易决定的事,几个大臣能影响它的进程吗?
        事实证明,能!
        就拿这几个代表来说,之前没怎么出场,但背景十分深厚。他们不仅代表两黄旗,还代表各自的家族势力。
        图尔格,钮钴禄氏,额亦都第八子。
        索尼,赫舍里氏,内院大学士希福的侄子。
        图赖,瓜尔佳氏,费英东第七子。
        锡翰,爱新觉罗氏,大清宗室,巴雅喇(塔克世第五子)第五子,努尔哈赤的侄子。
        巩阿岱,爱新觉罗氏,大清宗室,巴雅喇第四子,努尔哈赤的侄子。
        鳌拜,瓜尔佳氏,费英东的侄子。
        谭泰,舒穆禄氏,扬古利的从弟。
        塔瞻,舒穆禄氏,扬古利的第二子。
        不难看出,他们是皇室、开国元勋、新贵的兄弟子侄,也是大清功勋集团的缩影,因此,他们有权利,也有实力,参与皇帝的选择。
        虽然实力没问题,可他们一合计,光凭两黄旗的臣子,确实很难左右大局。若要大成事,必须在亲王之中寻求同盟。
        于是,他们想到了郑亲王济尔哈朗。
        因为济尔哈朗是舒尔哈齐的儿子,理论上没有资格继承皇位。不过,作为一个非候选人,他的实力却很强,不仅手中握有镶蓝旗,而且和多尔衮一样受命管理政务。
        济尔哈朗比他哥阿敏明智得多,不愿做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当得知大臣们的来意,他欣然同意,表示可以支持豪格继位,但同时也表示,需要跟同为辅臣的多尔衮商量。
        可以说,这事办的滴水不漏。在豪格的亲信看来,他是同盟者。如果豪格顺利即位,他便是首功。退一万步讲,就算将来多尔衮当了皇帝,也挑不出毛病,毕竟事先通过气。
        那么,多尔衮到底咋想的呢?
        从当时的表现看来,他似乎比较犹豫。
        之所以犹豫,不是考虑要不要当皇帝,他从始至终对权力都充满渴望;也不是担心自己的实力,如果没实力,也就不纠结了;而是他明白权利斗争的残酷,稍有不慎就性命不保。
        当年母亲的遭遇还记忆犹新,他很清楚,那时皇太极之所以敢为所欲为,完全因为有代善等人支持。
        如今,代善还没有表态。
        阿济格打仗是把好手,搞政治不行,此刻也没啥主意。
        多铎有点沉不住气,一个劲儿劝多尔衮继位。见他没有表示,多铎以为他担心实力不济,便提出要去拉拢亲信,甚至谋划调动兵马。
        多尔衮没同意,也没有阻止他。
        京城上下,似乎都感受到了浓重的火药味儿。所有人似乎都憋着一股劲儿,就等着适当的时候爆发了。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45楼2019-05-17 20:56
        收起回复
          (216)【爱新觉罗·福临卷】
          针锋相对
          该来的,总要来的。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十四日,诸王、大臣齐聚崇政殿。此时,皇太极的“头七”还没过,梓宫(棺材)就停放在这里。老皇帝尸骨未寒,而当天会议的主题已经明确,谁来当新皇帝。
          难怪后来顺治会感慨“奈何生在帝王家”,有时候,人情冷暖还不如老百姓。
          多尔衮提早来到殿外,遇上索尼,便向其询问对于皇帝人选的态度。索尼的回答相当干脆:“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其他不知。”
          其实多尔衮知道两黄旗大臣不支持自己,也有心理准备,只不过没想到他们竟敢这么直接,毫不避讳。
          随后,他便发现了索尼如此大胆的根源:两黄旗护军已经全副武装,将崇政殿包围。
          很多人可能有个疑问,为什么多尔衮不带兵?
          因为两黄旗护军属于皇帝的亲兵,他们的职责就是卫戍京城,所以他们出现在这里很正常,不会太过糟人非议。
          可其他的部队若想进到大殿,那手续就麻烦了。更何况,在如此敏感的时期,私自调动部队,无异于造反。
          多尔衮不想背上造反的罪名,成为众矢之的,希望通过政治博弈来解决问题。
          两黄旗大臣近水楼台,而且光脚不怕穿鞋的,反而成了优势。
          果然,会议刚开始,索尼、鳌拜等人首先发难,提出立豪格为帝。
          见此情形,多尔衮认为必须打击这帮人的嚣张气焰。他立刻起身呵斥道:“诸王还没讨论,哪有你们说话的份!”
          这话听来比较刺耳,但话糙理不糙,从法理学的角度,属于“程序法”范畴。
          大臣们无言以对,只好暂时退却。
          多铎一看多尔衮主动出击,赶紧抓住机会,提出由多尔衮即位。阿济格随声附和,支持多尔衮。
          到底亲兄弟,关键时刻冲的上去。
          接下来,多尔衮的表现应该说还算正常,不管愿不愿意,先得推辞一下。
          没想到这一推辞,坏了。多铎接下来的表现,就要打负分了。他一看多尔衮不答应,突然来了一句:“你不干,就让我干,反正太祖遗诏里面,也有我的名字。”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多尔衮没好气地回应:“太祖遗诏里光有你的名字吗?也提到了豪格。”这话很有水平,一语双关,意思多铎和豪格都不行。
          可惜多铎要把“猪队友”当到底,反驳说:“不立我,就立长者,代善合适。”
          代善本来在一旁默默观察,暂时不想参与其中,可多铎这么一说,他非参与不可了。于是,代善发话:“多尔衮如果愿意即位,自然是国家之福,如若不然,豪格是先帝长子,理应继承大统。”
          代善不愧老谋深算,这句话表面上支持多尔衮,实际却将了他一军。你要明白,中国人说话,尤其领导,重点一般都在后半句。目前这种情况,多尔衮敢“愿意”吗?一旦多尔衮说出不愿意,那么豪格立刻“理应”成为皇帝。
          怪不得外国人都佩服,中国语言博大精深。
          被代善这么一将,多尔衮反而不好开口,在心里暗骂多铎,没事你惹这老家伙干啥。
          见多尔衮不回答,诸王也都不说话,场面十分尴尬。底下人开始窃窃私语,引起一阵骚动。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46楼2019-05-19 21:53
          收起回复
            (217)【爱新觉罗·福临卷】
            在这种情况下,豪格突然开口:“我福薄命浅,哪能担此重任?”说完愤然离席。
            对于豪格离开的原因,有人说他赌气,也有人说他借此要挟。
            我觉得,还有另外一种可能。
            因为我每次读到这段,都会联想到电影里帮派谈判的情景:谈不拢的时候,一方老大会生气离开。接下来发生的事,大家应该也能想到,通常会突然冲进来一群人,一阵机枪扫射,把其他的老大连同小弟全部干掉。
            两黄旗的大臣们很可能事先商量好,万不得已时,就干掉多尔衮,武装夺权。豪格肯定也知道,所以先离开,一来可以避嫌,二来免得误伤自己。
            接下来事态的发展,多少也可以印证我的猜测。
            在豪格离开之后,索尼、鳌拜等人立刻围了上来,抽到出鞘,齐声说:“我等世受皇恩,如若不立皇子,甘愿血溅当场,追随先帝而去。”
            一派胡言,这么多人一起亮刀,哪里像要自杀,分明要杀人。
            他们的小伎俩,自然逃不过代善的法眼。一看形势不妙,他借口自己身体不适,赶紧离开了会场。
            阿济格虽然政治觉悟不高,但久经沙场,对危险特别敏感,也找个借口,溜之大吉。
            多尔衮其实也想走,可惜走不了,因为所有的人都盯着他。看情形,今天不给出个满意的说法,他恐怕走不出这道门。
            这个时候,多铎也不敢嚣张,闷着头不说话。虽说阿济格很可能出去搬救兵,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殿内随时可能人头落地。
            面对气势汹汹的两黄旗大臣,多尔衮的头脑高速运转。情急之下,他想起早上索尼的话,“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
            从这句话当中,多尔衮悟出了对方的底线,是立皇子,而非立豪格。
            营销学的教程常说,谈判的大忌,就在于过早的亮出底牌。
            很大程度上,豪格的命运就毁在这一句话上。
            多尔衮恢复平静,掷地有声地说:“诸位所言极是,先帝众多皇子尚在,必立其一。”
            听他这么说,两黄旗的大臣都懵了,刀抽出一半,不知道下一步改如何动作。
            “豪格已经明确表示不愿担此大任,我们不能勉强。我提议,由皇九子,永福宫庄妃所生,爱新觉罗·福临,继承大统。”
            “但皇子年纪尚小,暂时由我和济尔哈朗辅政,待其成年后再归政。”
            多尔衮环顾众人,继续说:“谁同意,谁反对?”
            底下一片沉默,因为很多人可能到现在都没反应过来。
            过了好一会儿,济尔哈朗才首先表态,支持多尔衮的决定。不管他愿不愿意,毕竟也算白捡了个大个便宜,他当然没有理由反对。如果推辞不干,岂不成了不识抬举。
            多铎虽然不满意,但只能同意。
            在场的其他的贝勒们也不敢反对。
            对于这一结果,两黄旗大臣也只能默认。“必立皇子”的要求是他们自己提的,现在要求通过了,还有什么好说的?谁也没想到多尔衮会来这一手,根本没有预案。
            就这样,福临在本人没参会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被指定为接班人。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47楼2019-05-21 21:58
            收起回复
              (218)【爱新觉罗·福临卷】
              为什么选择福临?
              野史认为多尔衮和庄妃有一腿,甚至说福临是他们的私生子。后来很多书籍,还煞有介事地记录了“太后下嫁”的故事。
              我可以负责任的说,纯属胡扯。
              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可靠的直接证据,能证明这些传说。而那些所谓的间接证据,也基本上都靠不住。
              比如大明遗臣张煌言写的一组诗,取名《建夷宫词》。建,指的建州,点明大清的出身;夷,大家也知道,属于当时中原王朝对周围少数民族的蔑称。所以说,“建夷”这种称谓,有点类似于今天我们喊韩国人“高丽棒子”,肯定不怎么友好。
              一组不友好的诗,其中有一首写到: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
              诗的大概意思在于直接描绘“太后下嫁”的婚礼场景,有点亲临现场的感觉,类似于现在娱乐圈的八卦新闻。关键张煌言并非卓伟那种纯粹的狗仔,只单纯地陈述事实。相反,他对大清充满敌意。像这种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证词,我们一般不予采信。
              更何况,张煌言对清宫的情况并不怎么了解,不知道“慈宁宫”已经被李自成的大火烧得面目全非。经过修缮,“孝庄太后”于顺治十年搬进慈宁宫,而多尔衮在顺治七年就去世了,时间上也不符。
              再比如有些人拿多尔衮的“皇父摄政王”头衔说事儿,认为都认其作父了,那肯定有问题。
              其实也很正常,这种情况早在几千年前就有。周武王叫姜子牙“尚父”、齐桓公叫管仲“仲父”,难道他们的母亲也下嫁了?还有大清后来的光绪皇帝管慈禧叫“皇阿玛”,满语“阿玛”意为爸爸,难道还能作为慈禧变性的证据?
              这些无非就是一种尊称,仅此而已。
              还有关于私生子的说法,也不靠谱。种种迹象表明,多尔衮的生育能力明显有问题,自从年轻时有了一个女儿之后,再没让其他女人怀过孕。据说多尔衮后期十分好女色,其实无非想要个儿子。没有儿子,就算篡位又有啥意思。如果他确定福临是自己的儿子,就不用那么费劲了。再说,哪有那么巧,跟别人都不行,就跟庄妃就怀上了。
              还有很多说法,就不一一辩驳了。造成这种局面,估计跟后来市面上出现太多的“秘史”有一定关系。
              选择福临的真正原因,我觉得非常简单,就是轮到他了。
              在皇太极的儿子当中,豪格排老大,福临排第九。理论上,他们中间隔着七个皇子,貌似轮不到。但实际上,皇二、三、八子在此之前均已夭折。剩下的皇四、五、六、七子基本上属于庶妃所生,地位不行。
              所以,在排除了豪格之后,福临自然成为继承人的不二人选。
              当然,我还有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反驳的理由,天命所归。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爱新觉罗·福临在盛京笃恭殿登基,改元顺治,第二年为顺治元年。
              从顺治开始,我们按照现在的习惯,文中提到大清的皇帝时,除特殊情况外,都以他的年号代表。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48楼2019-05-22 18:03
              收起回复
                (219)【爱新觉罗·福临卷】
                逆流
                顺治上台伊始,各方势力基本达到平衡。然而,大伙都满意吗?
                答:不满意!
                这本就是情急之下的决定,各方都没有心理准备。只不过,事已至此,不满意也只能想想而已。
                那么,有没有人蠢蠢欲动呢?
                当然有。
                说来也怪,有想法又有行动的人,既不来自“多尔衮系”,也不来自“豪格系”,反而属于“代善系”。
                纵观代善的一生,不仅自己位高权重,子孙也不少封王赐爵的,关键最后还能得到善终。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帝王时代,可以说比较少有。
                不过,看似圆满的代善,也有个非常悲催的隐痛:他的孩子们,在关键问题上,好像都不太支持他。
                上一次“汗位之争”时,他的儿子岳托、萨哈廉就坚定的站在皇太极一边。结果,皇太极顺利继位,两人也得到丰厚的回报。
                虽说代善本人并无意争位,可再怎么说上次他也算正式候选人。被自己孩子们这么搞,也着实让人挺尴尬。
                这次他的二儿子硕讬、孙子阿达礼也打算有样学样,搞一把政治投机,支持多尔衮。
                其实上一次硕讬也支持皇太极,只不过可能表现的没那么积极,也没有受到重视。因此,这一次,他拉上了萨哈廉的儿子,打算再赌一把。
                可惜,那个年代,他们没机会接触到“辩证法”,不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上一次那帮人能成功,其实因为代善也支持皇太极。而这一次,代善明显倾向于立皇子。
                所以,当硕讬借机试探代善口风时,代善只说了一句:“关于此事,我等已经对天发誓,绝不可更改。”
                不光代善反对,就连多尔衮也不买帐。
                不能怪多尔衮,换作我们,估计也不乐意。早干嘛去了,现在木已成舟,难道还能推翻不成。尽管阿达礼、硕讬先后几番劝进,多尔衮都不怎么积极。
                多铎的态度,更说明问题。当硕讬去拜访时,他干脆选择避而不见。
                然而,硕讬和阿达礼并不死心,又回头去找代善。这次他们声称,两黄旗的部分大臣已经变节,转而支持多尔衮。
                代善一看,再让他们这么闹下去,迟早要出乱子。到时候,恐怕要牵连到自己。于是,他当机立断,直接找到多尔衮,警告要将此事公之于众。
                本来就不愿意的多尔衮,立刻下令亲信瓜尔佳·刚林,连夜逮捕了阿达礼。随后,又将硕讬缉拿归案。
                经过连夜审讯,确认了两人扰乱国政的行为,以叛逆罪处死。
                按理说,多尔衮应该保住两人的性命。可事已至此,他不愿这么做。一来,他得撇清自己的关系;二来,就算报复代善,毕竟他们也是代善的子孙。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49楼2019-05-26 15:07
                收起回复
                  (220)【爱新觉罗·福临卷】
                  然而,多尔衮很可能失算了,杀死硕讬或许正符合代善的心意。
                  如果大家还记得,当年硕讬就因为受代善的虐待,才愤然离家出走。要不是努尔哈赤明辨是非,当时代善就想借口杀死他。为此,代善不仅受了处罚,还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对自己儿子尚且如此,可见其心机多重。
                  很多书里都说代善为人老实巴交,我自始至终都不认同。不争皇位,不代表老实。好好活着,受人尊敬(皇太极宴会让其上坐,顺治退朝目送其先走),还掌握话语权,才是最大的野心。
                  郭德纲说的好,几个相声演员对着骂街,谁活到最后,谁TM就是艺术家。
                  代善,清初一位名副其实的“老艺术家”。
                  在多尔衮和代善的共同“努力”下,顺治总算暂时坐稳皇位。
                  只不过,他的身边多了两位摄政王。
                  与多尔衮同为摄政王的济尔哈朗,也相当懂事。上任伊始,他便传谕诸王及各部院大臣,今后凡事须先启奏睿亲王。
                  此次皇位之争,最失败的莫过于豪格,几乎没得到任何利益,竹篮打水一场空。
                  然而,在权力游戏中,失败者非但得不到同情,通常还会被踩上一脚。果然,事后不久,正黄旗固山额真何洛会,突然背板,状告主子豪格预谋造反。
                  经过议政王大臣审议,豪格被废为庶人,其他“参与谋反”的同党全部处死。
                  至此,影响大清命运的权力交接顺利完成。
                  与此同时,大明也失去了最后喘息的机会。当然,对大明来说,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50楼2019-05-28 20:53
                  收起回复
                    (221)【爱新觉罗·福临卷】
                    第二章 入关
                    【内容发完又被秒删,还是老方法,V搜 历史票友 吧】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53楼2019-05-30 21:56
                    收起回复
                      抵抗激不激烈可以商榷,不过,大清对他们的压制确实很激烈
                      正常的税收应该没问题,不过拖欠也是常有的。和平时期,问题不大,等到明末,百姓加赋和二次盘剥问题就相当突出了。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56楼2019-06-01 10:45
                      收起回复
                        (222)【爱新觉罗·福临卷】
                        吴三桂的选择
                        一看小标题,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接下来要说什么了。
                        后来吴三桂引清兵入关,遭到后世唾弃,骂他“汉奸”、“走狗”。然而,事实上,吴三桂到底有没有降清的主观意愿,还有待商榷。我们马上还会细说。
                        可像唐通、李建泰、张缙彦之类的大臣,绝对的卖主求荣。如果从这个角度讲,他们可以说“比奸还奸”,“比狗还狗”。
                        那为啥吴三桂挨骂的那么多,就因为他向少数民族投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我只想说,读历史的人不该这么狭隘。我宁愿相信,因为吴三桂的知名度比较高。
                        那么吴三桂开始有没有打算降清呢?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大清入关的故事。
                        话说多尔衮被人捷足先登,正在犹豫该不该继续前进,却收到了吴三桂的求援信。
                        原来早在三月初,吴三桂就接到命令,让他进京勤王。而且为了让他更积极,崇祯甚至还封他为平西伯。
                        按理说,吴三桂应该火速驰援。可出于自身安全考虑,他没有这么做。三月十九日,他才“匆匆”赶到山海关。此时,我们知道,崇祯当天自尽了。不过,吴三桂还不知道,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到玉田(今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他才得到消息。
                        此时,他有点进退两难。往前一步,是黄昏;退后一步,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生。正在犹豫之际,他收到了李自成的劝降书信。从信中得知,他的父亲和其他家眷都已经被“保护”起来。
                        大明灭亡,家人被抓,吴三桂只能面对现实,继续向京城方向前进,准备向大顺政权投降。
                        因为心中有顾虑,他行军依然缓慢。于此同时,他派亲信火速回京打探。得到的回复,让他大吃一惊。他的家眷已经被赶出城外,家产全部充公,就连爱妾陈圆圆也被刘宗敏霸占(小道消息)。
                        吴三桂出离愤怒,但也很无奈。毕竟老爹在人家手里,一旦跟大顺决裂,恐怕老爹性命难保。
                        自古忠孝难两全。
                        在忠臣和孝子之间,吴三桂毅然决然的选择了陈圆圆。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关宁军当即开拔,返回山海关,坚决表示与李自成势不两立。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58楼2019-06-02 19:56
                        收起回复
                          (224)【爱新觉罗·福临卷】
                          决战!山海关
                          对于吴三桂信中的措辞,多尔衮显然不太满意。本来大清此次进军,意欲进取中原。结果被李自成抢了先手,已经够窝火。现在居然还被邀请入关,简直莫大的讽刺。多尔衮的内心相当崩溃,不禁发出了跟陈佩斯在春晚上一样的呐喊:“我是主角啊”。如今主角变配角不说,还要给人家打下手,实在太尴尬。
                          因此,多尔衮没有马上表态,想隔岸观火,坐收渔人之利。
                          然而,范文程敏锐地意识到机会难得,只要能参与“演出”就好,不应该“挑角色”。
                          此时的他,虽然还是大学士,但地位已经大不如前。作为皇太极的心腹重臣、坚定的“立皇子”派,不受多尔衮待见也很正常。
                          即便如此,他仍然上书多尔衮,分析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我非与明朝争,实与流寇争也”。
                          应该说,范文程如今的水平已经相当高,对局势的看法也相当到位。他不光提出观点,还给出了具体方案:“战必胜,攻必取,贼不如我;顺民心,招百姓,我不如贼”。若要克敌制胜,必须弥补短板,在安抚百姓方面下功夫,“严禁军卒,秋毫无犯”。扬长避短,则大业可成。
                          为此,多尔衮特意咨询了与农民军斗争经验丰富的洪承畴,得到了几乎相同的答案。
                          于是,多尔衮甩掉思想包袱,一面带领八旗军向山海关方向挺进,一面回复吴三桂,表示愿意出兵支援,为明帝报仇,与流贼不共戴天。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61楼2019-06-05 22:45
                          收起回复
                            (225)【爱新觉罗·福临卷】
                            不过,同时多尔衮也提出,如果吴三桂愿意投降,“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可报,一则身家可保……”
                            此时的吴三桂依然不愿意投降,可惜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四月二十日,李自成兵临城下。
                            吴三桂再次致信多尔衮,语气相当急切,望其“速整虎旅,直入山海”。这也难怪,当时的形势,如果来晚了,只能替他收尸了。
                            收到来信,多尔衮也很着急。尽管他无比希望吴三桂马上投降,可内心也十分清楚,就算对方不投降,该救也得救。否则再让李自成拿下山海关,那入主中原的大业就算彻底没戏了。
                            于是,八旗军立刻开拔,日夜兼程,连续急行军二百余里,终于在二十一日黄昏抵达山海关。
                            清军急匆匆赶到,却没有马上行动,而在关外十余里处扎营,原地休整。
                            在这里,已经能听得到关内的炮声。情势如此危急,多尔衮却按兵不动,自然有他的想法。前面我们也说过,多尔衮比较善战。或许在他看来,时机尚未成熟;或许长途奔袭,太过劳顿;或许由于行军太快,辎重不对可能没有赶上。
                            反正,就不想打。
                            然而,谁也没想到,就在当晚,清军便和大顺军展开了激战。
                            这一仗,纯属意外。
                            先前投降大顺的唐通作为策应,从一片石(今辽宁省绥中县九门口)绕道出关,打算从后面包抄吴三桂。之前给明朝干活,没见他这么积极,换个“东家”,反倒来劲了。
                            可就因为他瞎积极,才使得多尔衮不得不出手了。
                            首先,此时关外的领土,已经属于大清的势力范围。对于他们的越界行为,不给予打击,显不出声威。
                            其次,如果让吴三桂知道自己见死不救,一赌气再投降了李自成,那未免有点得不偿失。
                            激战的结果:狂奔一百多公里、觉都没来得及睡的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唐通所部打回关内。
                            这场战斗的规模并不大,却拉开了史上著名的“一片石战役”的序幕。
                            清军顺势突入关内,驻扎在距离山海关不到二里的威远堡。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62楼2019-06-09 13:45
                            收起回复
                              (226)【爱新觉罗·福临卷】
                              四月二十二日,凌晨,大顺军主力对山海关发起总攻。
                              李自成在高处坐镇指挥,身边还带着朱慈烺,似乎在向其显摆,大明天下将如何落入大顺之手。
                              大将刘宗敏冲在阵前,鼓舞士气。
                              城池危在旦夕,吴三桂连发数封信求援,却没有得到答复。他已经明白,自己恐怕难逃投降的命运。大清挥师南下数百里,不可能只为了看热闹。从目前情况来看,应该是愿意帮他,可又迟迟不肯深入,其目的不用说也明白。
                              然而,此时的他,还有选择吗?
                              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要求别人,认为他该如何如何。
                              面朝大海,大清在左,大顺在右,吴三桂当何去何从?
                              难道反攻大清?那样的话,前面打着仗,还要担心后面被人打,难免有点菊花一紧。
                              难道投降李自成?就算还能被接纳,未来的结果也好不到哪去。
                              因为后来公认的“民族英雄”史可法,就坚决主张“南明”政权“联虏平寇”,也就是联合大清消灭李自成。换句话说,到那时,在“南明”朝廷眼里,吴三桂恐怕也难逃“败类”的恶名。
                              难道跟大清、大顺同时开战?如果真有人这样想,我倒不担心吴三桂的实力,反倒替这帮人的智商着急。
                              如此看来,从道义角度,吴三桂只剩自杀一条路可走。
                              在大义面前,慷慨赴死,当然值得敬重。
                              不过,想活下去,也应该被理解。因为后来那些有机会骂吴三桂的人,其实在这个问题上,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走投无路的吴三桂,在城头炮火掩护下,杀出一条血路,直奔多尔衮大营。
                              多尔衮热情地接待了吴三桂,并高度赞扬其忠心为国的精神。
                              吴三桂没心情客气,直接了当的说:“如果摄政王不愿伸出援手,那我也不回去了,到时候等闯贼攻破山海关再说。”
                              多尔衮也能听出气话,没有计较,安抚说:“自然愿意领军入关,与将军共创大业,到时将军可报国仇家恨,亦可裂土封王,不知意下如何?”
                              话说到这个份上,吴三桂也不再装蒜,立刻下跪请降。因为他应该早已经想明白,降清是自己现在能活下去的唯一出路。
                              按照规矩,他也剔去鬓发,正式成为大清的一份子。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63楼2019-06-10 20:0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