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进军广宁
善于用间谍的努尔哈赤,对于“经抚不和”的故事,自然尽在掌握。
天命七年(公元1622年),明天启二年,正月十八,努尔哈赤率领八旗主力,从辽阳出发,进军广宁(今辽宁北镇市)。
对于这次突然袭击,一向主张进攻的王化贞也不得不在战略上跟熊廷弼保持一致,因为事到如今也只能防守。
可事实上,广宁并不好防守。
别看熊廷弼主张防守,但他的“三方布置”策略里面,广宁并不占主导地位,甚至整个辽西地区,也仅作为牵制而已。
因为该地区在防守上有个非常大的劣势,地势过于平坦(辽河平原)。
众所周知,八旗军以骑兵为主,最善于平原作战。
面对努尔哈赤的进攻,辽西几乎无险可守。
当然,也并非一点没有,至少还有一条辽河。
一条大河,没有波浪宽。
然而,东北人应该能想到,唯一的险要,其实啥用没有。因为在努尔哈赤进攻的时候,辽河早已结冰,而且冻得非常结实。
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军轻松地渡过辽河(哦,不对,准确的说,应该叫走过辽河),来到离河最近的第一座小城——西平堡(今辽宁锦州盘山县沙岭镇)。
对于首当其冲的堡垒,王化贞倒也有所准备。
他派了一个叫罗一贯的副总兵在此防守,分配部队人数三千。
而努尔哈赤这一次依然倾巢出动,只不过,八旗军的兵力增加不明显,大概也就十万左右。
增幅不明显,优势很明显。
我相信,当时罗副总兵的内心一定充满迷茫,只想弱弱地问王大人一句:what are you 弄啥哩?
相比一头雾水的罗总兵,努尔哈赤倒清醒得很,深知“十则围之”的道理,迅速包围了西平堡。
然而,围困西平堡之后,努尔哈赤并没有急于进攻,而选择安营扎寨。
十万对三千,却迟迟不肯动手。对军事有兴趣的朋友,大概能猜到,他在等待什么?
明朝的援军。
这一战术,后来有个响亮的名号:围点打援。
围住一部分敌人,以之为诱饵,吸引其他地方的敌人增援,其真正目的在于打击增援的敌人。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将领特别喜欢这种战术,比如徐向前、粟裕等人都是该战术优秀的实践者。他们对战术灵活多变的运用,让国军的将领们没少吃亏。
其实这种战术早在古代战争中就有雏形,而且效果一直非常不错。
当然,它也并非没有弱点。
围点打援的重点,在于打援。如果看透了这点,便可以不急于增援。
比如战国时的孙膑,大概可以算作第一个运用正确思路破解该战术的人。
按《史记》的说法,当时,魏国大将庞涓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无奈向齐国求救。齐王派大将田忌带兵救援赵国。
庞涓得知以后,随机应变,对赵国围而不攻,准备以逸待劳,半路伏击前来救援的齐军。
眼看就要形成战国版的围点打援。
然而,齐国军师孙膑发现问题的关键,提出不去救援邯郸,而佯装进攻魏国。
庞涓大吃一惊,顾不上邯郸,全速回撤。
结果,邯郸之围解除,而且孙膑还在半路伏击了庞涓,来了个反打援。
这也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
只可惜,王化贞并没有孙膑的眼光和勇气,不可能派兵直扑辽阳或者赫图阿拉。按他的水平,也只能真的增援西平堡了。
进军广宁
善于用间谍的努尔哈赤,对于“经抚不和”的故事,自然尽在掌握。
天命七年(公元1622年),明天启二年,正月十八,努尔哈赤率领八旗主力,从辽阳出发,进军广宁(今辽宁北镇市)。
对于这次突然袭击,一向主张进攻的王化贞也不得不在战略上跟熊廷弼保持一致,因为事到如今也只能防守。
可事实上,广宁并不好防守。
别看熊廷弼主张防守,但他的“三方布置”策略里面,广宁并不占主导地位,甚至整个辽西地区,也仅作为牵制而已。
因为该地区在防守上有个非常大的劣势,地势过于平坦(辽河平原)。
众所周知,八旗军以骑兵为主,最善于平原作战。
面对努尔哈赤的进攻,辽西几乎无险可守。
当然,也并非一点没有,至少还有一条辽河。
一条大河,没有波浪宽。
然而,东北人应该能想到,唯一的险要,其实啥用没有。因为在努尔哈赤进攻的时候,辽河早已结冰,而且冻得非常结实。
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军轻松地渡过辽河(哦,不对,准确的说,应该叫走过辽河),来到离河最近的第一座小城——西平堡(今辽宁锦州盘山县沙岭镇)。
对于首当其冲的堡垒,王化贞倒也有所准备。
他派了一个叫罗一贯的副总兵在此防守,分配部队人数三千。
而努尔哈赤这一次依然倾巢出动,只不过,八旗军的兵力增加不明显,大概也就十万左右。
增幅不明显,优势很明显。
我相信,当时罗副总兵的内心一定充满迷茫,只想弱弱地问王大人一句:what are you 弄啥哩?
相比一头雾水的罗总兵,努尔哈赤倒清醒得很,深知“十则围之”的道理,迅速包围了西平堡。
然而,围困西平堡之后,努尔哈赤并没有急于进攻,而选择安营扎寨。
十万对三千,却迟迟不肯动手。对军事有兴趣的朋友,大概能猜到,他在等待什么?
明朝的援军。
这一战术,后来有个响亮的名号:围点打援。
围住一部分敌人,以之为诱饵,吸引其他地方的敌人增援,其真正目的在于打击增援的敌人。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将领特别喜欢这种战术,比如徐向前、粟裕等人都是该战术优秀的实践者。他们对战术灵活多变的运用,让国军的将领们没少吃亏。
其实这种战术早在古代战争中就有雏形,而且效果一直非常不错。
当然,它也并非没有弱点。
围点打援的重点,在于打援。如果看透了这点,便可以不急于增援。
比如战国时的孙膑,大概可以算作第一个运用正确思路破解该战术的人。
按《史记》的说法,当时,魏国大将庞涓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无奈向齐国求救。齐王派大将田忌带兵救援赵国。
庞涓得知以后,随机应变,对赵国围而不攻,准备以逸待劳,半路伏击前来救援的齐军。
眼看就要形成战国版的围点打援。
然而,齐国军师孙膑发现问题的关键,提出不去救援邯郸,而佯装进攻魏国。
庞涓大吃一惊,顾不上邯郸,全速回撤。
结果,邯郸之围解除,而且孙膑还在半路伏击了庞涓,来了个反打援。
这也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
只可惜,王化贞并没有孙膑的眼光和勇气,不可能派兵直扑辽阳或者赫图阿拉。按他的水平,也只能真的增援西平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