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6,298贴子:73,674,306

回复:(长篇)【原创】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23)【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进军广宁
善于用间谍的努尔哈赤,对于“经抚不和”的故事,自然尽在掌握。
天命七年(公元1622年),明天启二年,正月十八,努尔哈赤率领八旗主力,从辽阳出发,进军广宁(今辽宁北镇市)。
对于这次突然袭击,一向主张进攻的王化贞也不得不在战略上跟熊廷弼保持一致,因为事到如今也只能防守。
可事实上,广宁并不好防守。
别看熊廷弼主张防守,但他的“三方布置”策略里面,广宁并不占主导地位,甚至整个辽西地区,也仅作为牵制而已。
因为该地区在防守上有个非常大的劣势,地势过于平坦(辽河平原)。
众所周知,八旗军以骑兵为主,最善于平原作战。
面对努尔哈赤的进攻,辽西几乎无险可守。
当然,也并非一点没有,至少还有一条辽河。
一条大河,没有波浪宽。
然而,东北人应该能想到,唯一的险要,其实啥用没有。因为在努尔哈赤进攻的时候,辽河早已结冰,而且冻得非常结实。
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军轻松地渡过辽河(哦,不对,准确的说,应该叫走过辽河),来到离河最近的第一座小城——西平堡(今辽宁锦州盘山县沙岭镇)。
对于首当其冲的堡垒,王化贞倒也有所准备。
他派了一个叫罗一贯的副总兵在此防守,分配部队人数三千。
而努尔哈赤这一次依然倾巢出动,只不过,八旗军的兵力增加不明显,大概也就十万左右。
增幅不明显,优势很明显。
我相信,当时罗副总兵的内心一定充满迷茫,只想弱弱地问王大人一句:what are you 弄啥哩?
相比一头雾水的罗总兵,努尔哈赤倒清醒得很,深知“十则围之”的道理,迅速包围了西平堡。
然而,围困西平堡之后,努尔哈赤并没有急于进攻,而选择安营扎寨。
十万对三千,却迟迟不肯动手。对军事有兴趣的朋友,大概能猜到,他在等待什么?
明朝的援军。
这一战术,后来有个响亮的名号:围点打援。
围住一部分敌人,以之为诱饵,吸引其他地方的敌人增援,其真正目的在于打击增援的敌人。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将领特别喜欢这种战术,比如徐向前、粟裕等人都是该战术优秀的实践者。他们对战术灵活多变的运用,让国军的将领们没少吃亏。
其实这种战术早在古代战争中就有雏形,而且效果一直非常不错。
当然,它也并非没有弱点。
围点打援的重点,在于打援。如果看透了这点,便可以不急于增援。
比如战国时的孙膑,大概可以算作第一个运用正确思路破解该战术的人。
按《史记》的说法,当时,魏国大将庞涓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无奈向齐国求救。齐王派大将田忌带兵救援赵国。
庞涓得知以后,随机应变,对赵国围而不攻,准备以逸待劳,半路伏击前来救援的齐军。
眼看就要形成战国版的围点打援。
然而,齐国军师孙膑发现问题的关键,提出不去救援邯郸,而佯装进攻魏国。
庞涓大吃一惊,顾不上邯郸,全速回撤。
结果,邯郸之围解除,而且孙膑还在半路伏击了庞涓,来了个反打援。
这也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
只可惜,王化贞并没有孙膑的眼光和勇气,不可能派兵直扑辽阳或者赫图阿拉。按他的水平,也只能真的增援西平堡了。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02楼2018-12-22 22:12
收起回复
    (124)【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就在努尔哈赤的“围点打援”将要成功之际,一个不冷静的人打乱了他的计划。
    西平堡的参将黑云鹤竟然不听罗一贯的一再劝阻,主动带兵出城挑战。
    不是疯了,就是瞎了。
    他跟努尔哈赤的“武力值”相差多少暂且不论,城下黑压压的人看不见吗?
    总之一句话,明显找死。
    努尔哈赤很快满足了他的愿望,而且还超出预期。不仅将被他带出城的那些少得可怜的士兵一网打尽,还一鼓作气,攻陷了西平堡。
    只不过罗一贯这块硬骨头比想象中的难啃,拒不投降,奋力坚守,一直战斗在第一线。直到眼睛中箭,实在无法再战,他才被抬下火线。城破之时,他向京城方向跪拜,横刀自刎,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臣尽力了(力竭矣)。
    在罗一贯的感召下,明军将士也很勇猛。
    虽然攻陷城池,但八旗军损失相对也不小。
    当然,损失倒也没关系,关键的问题是“点”没了,如果让援军知道,恐怕会放弃救援。
    于是,刚打完硬仗,还来不及休整,努尔哈赤就赶紧下令,前去迎接一下远道而来的“客人”。
    在平阳桥,两军遭遇。
    狭路相逢勇者胜,努尔哈赤也顾不得什么排兵布阵,带领八旗军全力冲杀。
    对面的刘渠等人也不含糊,奋勇抵抗。
    双方展开激战,你来我往,杀声震天。
    正在难解难分之际,身处明军后方的孙得功突然大喊:“兵败了,快跑啊!”
    不光喊,他还以身作则,带领周围的士兵逃跑。
    这一喊,把在前方拼杀的刘渠和祁秉忠喊懵了,顿时阵脚大乱。明军也很快失去战斗力,纷纷溃逃。
    像这种天上掉馅饼的机会,努尔哈赤哪肯放弃,一路追杀,几乎全歼明军,包括刘渠、祁秉忠在内的主要将领,悉数被杀。
    这场遭遇战,八旗军能打得如此顺利,首功应该记在对手孙得功头上。
    关键问题,孙得功为何来这一嗓子?
    排除他临阵突然精神错乱,恐怕只剩下一种可能,他叛变了。
    实际情况,似乎也确实如此。
    一切还要从王化贞的天才计划说起。


    IP属地:辽宁203楼2018-12-24 21:45
    收起回复
      (125)【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作为坚定地主动出击派,王化贞之所以这么有底气,除了盲目自信之外,还因为他自认为找到了两个非常给力的帮手。按照王化贞的计划,靠他们里应外合,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消灭努尔哈赤。
      负责“里应”的,大家可能想不到,我们的老相识李永芳;而负责“外和”的,大家或许能猜到,蒙古的林丹汗。
      关于林丹汗,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这里再简单说两句。
      林丹汗志向远大,希望恢复祖先的荣光,重建大元,收复中原。
      当然,他也明白,千里之堤起于累土,想要完成梦想,第一步当然要统一蒙古。
      攘外必先安内,说干就干。
      正当他准备大展拳脚之时,却发现自己被挖了墙角,有些部落居然跑去跟外人合作。
      挖他墙角的人,正是努尔哈赤。
      而且随着女真的逐渐扩张,他意识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努尔哈赤似乎并不只想挖他的墙角,早晚连他这堵墙也要推翻。
      正为此耿耿于怀的林丹汗,意外地收到了自己的老对头大明抛来的橄榄枝,表示愿意抛弃前嫌,共同防御努尔哈赤。
      不过,前面有一点我没提,大明方面负责与林丹汗联络的人,便是王化贞。
      蒙古和大明虽然时代恩怨,但双方实力似乎已经达到某种平衡,任何一方没有能力完全消灭另一方。你来我往,就这么僵持着。女真的快速崛起,让林丹汗敏锐地感觉到,僵局恐怕要被打破。慎重权衡之后,他决定跟王化贞合作。
      林丹汗,王化贞的“外和”帮手。
      不过从历史的发展看来,这个帮手并不怎么给力。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他除写了一封可以命名为《四十万蒙古国主、巴图鲁成吉思汗(称号)致三万女真主子的劝诫书》的信之外,似乎并没有什么实质的作为。
      他真正跟女真大规模武装冲突,还要等到下一卷(皇太极)的时候,到时我们再详谈。
      下面我们来说说王化贞的另一个帮手,李永芳。
      大家不要误会,作为大明的不忠之臣,李永芳对女真保持着一贯的忠诚,绝不可能帮王化贞。
      之所以王巡抚误会,因为有人这么告诉他。
      告诉他的人,就是孙得功。
      原来,身为王化贞的亲信,孙得功被秘密派去劝说李永芳弃暗投明,重新做人。
      面对孙得功的策反,李永芳二话没说,向其全面展示了自己目前的财富和地位,并意味深长地对孙说:“咱俩从前一样,都只是个小小的游击。”
      当晚的接风宴会过后,双方很快达成共识,热情地讨论叛变事宜。
      只不过,“叛变”一词的主语不是李永芳,而是孙得功。在民族大义和金钱地位之间,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
      为更好地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他回到原单位,秘密地潜伏了下来。
      直到西平堡这一战,他才“路见不平一声吼”,体现出真正的价值。
      按说他已经立下大功,可以直接投奔努尔哈赤,邀功领赏。
      不过叛徒孙得功同志,虽然气节比较低,但追求非常高。
      他选择逃回广宁。
      没有人告发他,因为知道他叛变的人都没回来。
      他要给新主人献上一份大礼。


      IP属地:辽宁204楼2018-12-26 21:04
      收起回复
        要进入高潮部分了


        206楼2018-12-29 00:30
        回复
          楼上说得对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07楼2018-12-29 18:31
          回复
            楼上说的都对


            IP属地:辽宁208楼2018-12-30 17:40
            回复
              (127)【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第十一章 棋逢对手
              话说努尔哈赤率军向山海关进发,走着走着,发现情况有些不对。
              沿途不仅看不见人烟,连房屋和仓库都已经被焚毁。
              而且随着大军推进,情况并没有任何好转,反而愈演愈烈。
              努尔哈赤感到,这绝非民间自发的个别行为,而是有预谋、有组织的破坏行动。
              事实上,跟努尔哈赤想的差不多,只不过并没有预谋,只能算临时起意。
              前面说,王化贞迫于无奈,弃城逃跑。半路上,他遇到了赶来增援的熊廷弼。此时他渐渐恢复冷静,便建议熊廷弼随他回去救援广宁。
              然而,熊廷弼以一种鄙夷的眼神看着他说:“六万人已经让你损失殆尽,如今我手下只有五千人,如何回救?”
              与以往不同,王巡抚这次没有发火。毕竟脾气要跟实力挂钩。他近乎恳求地说:“那守住宁远,如何?”
              熊廷弼铁了心不买他的账,拒绝道:“呵呵(大致与当今网络用语同义),晚了,现在你只剩一件事,护送官民入关。”
              王化贞黯然低下头。
              熊廷弼终于获得些许胜利的满足感。
              可惜,从长远来看,他也是失败者。因为不久之后,两个人谁也没跑了,双双被逮捕回京问罪。关键熊廷弼的失败在于,他比王化贞死得还早,因为人缘不好。
              不过,人缘不好的熊廷弼,在入关之前,还为朝廷做了一件自认为的好事,将关外不能带走的东西付之一炬。
              算他对努尔哈赤最后的抵抗,坚壁清野。
              因此,才有了之前努尔哈赤看到的一幕。
              这样一搞,确实给努尔哈赤带来不小的麻烦。因为此时正值冬季,不仅人没有粮食,连马吃的草料都没有。人没吃的,可以勒紧裤腰带坚持坚持,实在不行,还可以吃马;马连裤腰带也没有,又不能吃自己,饿得走不动路。
              照这样下去,即便走到山海关,也只能去送死。
              于是,努尔哈赤决定,掉头。
              在他掉头的地方,再往前面不远,有座小城,也就是王化贞最后建议死守的地方,名叫宁远(今辽宁兴城)。
              有生之年,努尔哈赤再也没迈过这座小城。
              这也许,才叫天命。


              IP属地:辽宁209楼2018-12-30 17:43
              收起回复
                这部剧好


                IP属地:山西来自手机贴吧210楼2018-12-30 20:39
                回复
                  @忠心耿耿司马衷 你那篇统计了天启年间拖欠军费情况的文章链接给我一个。我原来大号收藏了的,但大号被永封了。谢谢


                  211楼2018-12-30 21:07
                  回复
                    (128)【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广宁失陷,辽西一片焦土,山海关直接暴露在女真的铁蹄前面。
                    对于大明来说,形势已经不能再烂。
                    大明朝廷急调各地兵马援辽,并任命原宣府巡抚解经邦为辽东经略。
                    解经邦很快给出答案,不去!
                    他连上三封奏疏,表示死活不去,谁爱去谁去。
                    职业木匠天启帝也终于怒了,给出结论:革职为民,永不叙用。
                    朝廷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于是,任命王在晋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官,相当于现在挂着国防部长兼最高人民JC院副JC长、ZJ委副书记的头衔去管理辽东事务。不仅如此,天启还在百忙的木工活之余,亲自接见,赐给他蟒袍、玉带和尚方宝剑。
                    其实王在晋跟解经邦一样,也不想去,但前辈的经验告诉他,不去不行。
                    皇帝已经很生气,此时如果再顶着上,后果很严重,弄不好会要了他的命。去前线,不一定会死。就算真的为国捐躯,到时候表彰、抚恤金、丧葬费一样不能少。可如果因为抗旨被杀,那就啥也没有。
                    硬着头皮来到辽东的王大人,对局势毫无信心。他在给朝廷的上书中明确指出,全辽已经“无局可布”,只能退守山海关。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王大人经过冥思苦想,终于决定在山海关外八里处,再修建一座堡垒,派四万人防守,作为山海关的屏障。
                    王大人给朝廷打了报告,很快获批,并得到“工程款”二十万两。
                    然而,有人反对。
                    反对的人之中,有一个名叫袁崇焕,时任兵备副使。
                    我们很早就提过,这个努尔哈赤命中的克星,终于要正式出场了。不过各位稍安勿躁,所谓“真正的敌手”并非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当然,袁崇焕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员。不过,因为涉及的人比较多,我们慢慢介绍。
                    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
                    王大人官大N级,却懒得压他,直接不予理会,反对无效。
                    袁崇焕比较执着,不抛弃,不放弃,继续上诉。
                    官司一直打到内阁,当时的首辅叶向高不懂业务,只好请示上级。
                    可惜上级天启更不懂业务,但他已经没有上级可请示,只好请出自己的老师。
                    “真正的敌手”代表团团长,孙承宗。
                    孙承宗,字稚绳,直隶保定高阳(今河北保定)人,明末杰出的战略家、教育家、学者和爱国诗人。
                    当然,这些头衔都是后世给予他的评价。所谓后世,自然也包括清朝统治者。
                    之所以他能成为“团长”,关键在于战略家这个头衔。
                    一般将领打仗,只在乎胜负,或者一城一地的得失。
                    在战略家看来,打仗只是手段,胜负、得失无非是所产生的结果。而他们要做的,通过这些手段和结果,最终达到某种目的。
                    就像下棋一样,只关心全局。
                    前半生,孙承宗主要的职业是教书先生,教过最知名的学生便是天启。当然,这也许要算作他教育生涯最失败的案例。
                    在接受学生天启邀请之前,他似乎并没有直接接触过军事。而未来的几年,经过不懈的奋斗,他将从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成长为天才的军事战略家。
                    这难道是一个老师应该有的奋斗路线吗?
                    彪悍的人生,根本不需要解释。
                    带着学生的嘱托,孙承宗来到前线。


                    IP属地:辽宁212楼2019-01-01 21:29
                    收起回复
                      (131)【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其实,真正的后果,远远超出努尔哈赤的想象。
                      前面我们说过,孙承宗是个战略家。战略家的据点,可不是随便修的。他所修筑的堡垒连成一片,后来有个响亮的名字——“锦宁防线”。这条防线一直到大明集团倒闭了,都没有被攻破,比后来号称“二战最坚固”的马奇诺防线靠谱多了。
                      努尔哈赤虽然想象不到这个后果,但他的直觉告诉他,必须阻止这个老头。
                      天命八年(公元1623年),二月,努尔哈赤下令进攻锦州,拆除违章建筑。
                      被派去执行强拆任务的人是,大贝勒代善。
                      这次努尔哈赤没有亲自带队,一来,想试探对方虚实,二来,知道自己年事已高,应该要锻炼新人。
                      代善为人老成持重,原本已经被努尔哈赤定为接班人,但因为他的个人问题,又被废黜。其中原委比较复杂,我们后面应该会陆续细说。
                      总而言之,他城府比较深,做人低调,不计较,后来历经三朝不倒,而且心态好,比较能活,最后差一点连他的小弟弟“摄政王”多尔衮都熬死。
                      最重要的,他比较能打仗。
                      基于上述优点,努尔哈赤虽然收回了“太子”的名号,但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他的培养。
                      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努尔哈赤的功夫没有白费,在未来的两次皇位争夺战中,代善都能顾全大局,起到关键作用,甚至可以说影响了大清的前途和命运。
                      跟代善一起去的,还有二贝勒阿敏。
                      阿敏是舒尔哈齐的儿子。
                      努尔哈赤囚禁死了舒尔哈齐,但并不影响对其后代的信任。
                      因此,阿敏不仅活了下来,还依旧给努尔哈赤打工。当然,他也没有别的选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整个辽东都是他大爷(轻声)的。
                      阿敏也有个优点,能征善战。
                      费了这么多笔墨,介绍两个前面说过、后面还会详细说的人,只想说明一件事,这两位贝勒爷都不是一般战士。
                      然后,我们可以直接说此次强拆锦州的结果,两人战败了,完败。
                      由此看来,战士和战略家还是有差距的。
                      对于孙承宗并不怎么了解,对自己的儿子却心中有数。经过本次试探,努尔哈赤大概认清了对手的实力。他并没有责怪代善等人,甚至没有公开此次出战的细节,只决定暂时不要去招惹这位老师。


                      IP属地:辽宁215楼2019-01-08 19:33
                      收起回复
                        怎么还是努尔哈赤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6楼2019-01-09 10:29
                        回复
                          (132)【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当然,做出“不招惹”的决定,并不意味着努尔哈赤害怕,只因为他老人家自己这边也有很多事要操心,用大连话讲,忙得一头头的。
                          第一件事,镇压反抗。
                          像前面所说的复州城百姓叛逃,只能算大金统治区最轻的一种反抗形式。与之相比,更为严重的还有投毒、偷袭、暴动等。
                          之前一再说,努尔哈赤的政治水平远远赶不上军事水平,虽然逐渐也有所提高,但在治理百姓(尤其汉人)方面,始终没啥长进。
                          古代的帝王,经过长期的摸索发现,对待老百姓,应该像“大禹治水”那样,遇到问题要及时疏通。努尔哈赤完全不懂,或者说,懂了也不愿意照做。在他看来,“堵”就完了。结果很尴尬,统治区到处“决堤”,根本“堵”不过来。
                          其实,汉人的要求也不高,别老区别对待,别老跟发型过不去。
                          在努尔哈赤看来,他们居然敢有要求,那还得派兵镇压。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件事,多半算努尔哈赤自找的。
                          第二件事,继承人问题。
                          努尔哈赤一生征战,倒也没怎么耽误生孩子,光儿子就十几个。
                          眼看着自己年纪越来越大,虽然底下山呼万岁,但他心里有数,那一天迟早要来的。接下来到底谁干,已经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其实,努尔哈赤也并非没考虑过这个问题。早先他就培养过接班人,可惜失败了,我们都知道,前面说的诸英。
                          不光接班人没选好,还搭进去一个儿子。
                          吃过一次亏的努尔哈赤明白,这件事,要慎重。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他认定代善比较靠谱。
                          他多次表示,自己百年之后,代善将继承汗位。
                          然而,一向稳重的代善也出了问题,最终被剥夺了继承权。
                          关于代善的问题,记载中比较一致的说法是,作风问题。
                          原来努尔哈赤除了说死后交付汗位,还想把年轻的大妃阿巴亥托付给代善照顾。至于怎么照顾,努尔哈赤没讲。不过,跟周边少数民族类似,女真一般也有传统,老汗去世之后,除了生母之外,其他的妃子都可以下嫁给新汗。
                          然而,他们似乎有点着急。
                          也不知道是代善看中了阿巴亥的美貌,还是阿巴亥看中了代善的年轻,反正后来两人有点暧昧。
                          这种事纸里包不住火,努尔哈赤很生气,后果……
                          事情的经过,大致如此。
                          在我看来,有点不合逻辑。
                          首先,不符合代善的性格。
                          只要顺利接班,所有的一切早晚都是他的。作为一个老成持重的人,不应该如此草率。即便阿巴亥主动,他也不应该就范。
                          其次,不符合努尔哈赤的脾气。
                          前面“后果”之后用了省略号,因为其实不怎么严重。据记载,代善只口头被剥夺了继承权,可还继续被重点培养;至于阿巴亥,也只不过暂时受冷落,很快又恢复地位。这种处理结果,像努尔哈赤的风格吗?
                          最关键的,这种说法,还有个阴谋论的部分:举报代善的妃子据说受了皇太极指使。这难免有后人附会的嫌疑。


                          IP属地:辽宁217楼2019-01-09 20:54
                          收起回复
                            (133)【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关于这个问题,我找到了另一种解释,也许更加合理。
                            代善的二儿子名叫硕讬,有一天突然失踪了。因为他已经成年,迷路或者被拐卖的可能性很小。当时大家分析,有两种可能,被汉人袭杀或者叛逃大明。毕竟是爱新觉罗的子孙,无论哪种情况都比较尴尬。于是,大家全力以赴四处寻找。
                            这个时候,代善反应比较特别,一口咬定硕讬投降明廷,要斩杀这个不孝子,颇有点大义灭亲的意思。
                            找来找去,硕讬自己回来了。一问,结果让人大跌眼镜,真正的原因竟然是离家出走。
                            原来,硕讬的母亲去世得早,代善现在又有了新的大福晋(正妻)。然而,这个后妈对前任的孩子不怎么待见,经常在代善面前说他们的坏话。
                            久而久之,代善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硕讬的状态,借用一句小品的台词:“分带鱼我是那最窄的,分苹果我是那最烂的,好不容易分本挂历,我缺俩月。”
                            这倒也忍了,关键代善还经常家庭暴力。
                            一般人打孩子也就只动手,了大不起,再借用直尺之类的工具打手心、屁股啥的。代善不一样,一介武夫,一言不合就动刀。
                            硕讬一看,再不赶紧跑,小命难保。
                            弄清了来龙去脉,努尔哈赤异常愤怒,痛骂代善:“**!你小子也是前妻的孩子,我是怎么对你的?分给你的部民、兵马、赏赐,哪样不是最好的。虎毒不食子,这么对你亲生的骨肉,你忍心吗?我怎么生出你这样的混账东西!!!”
                            骂完还不解气,他亲自主持岳托、硕讬等这帮孩子,跟代善分家,各过各的,并且当众宣布,废黜代善的继承人之位。
                            这下代善慌了,再不给点反应,自己估计要下去找诸英唱“兄弟一生一起走”了。最后他只好杀掉了现任妻子,然后对天发誓,不会再怨恨这些孩子,才得到努尔哈赤的宽恕。
                            对于这种说法,肯定有人会怀疑,至于吗?就因为打孩子,连大汗也做不成了?
                            至于,非常至于!
                            如果大家没忘记努尔哈赤的童年经历,就应该能理解。
                            就因为后妈的谗言,父亲的虐待,十几岁的努尔哈赤就要带着弟弟风餐露宿。他的心里阴影面积肯定不小。如今在硕讬身上,他仿佛看到了当初的自己,多年累积的恨,终于爆发了。
                            当然,到底哪种说法靠谱,大家自己分辨,但没必要纠结。
                            总而言之,晚年的努尔哈赤,为了继承人问题,非常闹心。只能说,他没有入主中原的命,却得了中原帝王的病。
                            两次选人失败,努尔哈赤终于不耐烦了。
                            ***地,我还不管了呢!
                            于是,他创造性地发明了“八贝勒共同推举”制度。
                            所谓八贝勒,就指的那八个和硕贝勒(四大贝勒和四小贝勒),大金国最有实力的几个人,理论上都有可能继承汗位。
                            未来的国主,必须由这八个人共同推举产生。
                            说白了,你们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把。
                            努尔哈赤倒轻松了,给后来人添了不少麻烦,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第三件事,迁都。
                            关于这个事儿的过程,前面我们已经一口气说完了。只不过由于努尔哈赤太纠结,修老城,建新城,最后迁到沈阳,硬生生把它干成了“连续剧”。到这个时候,还没忙活完。虽然我们已经可以一笔带过,但他的精力却要实打实的投入。


                            IP属地:辽宁218楼2019-01-10 19:57
                            收起回复
                              (134)【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努尔哈赤这边,事没少干。
                              那么,作为“真正的敌手”代表团团长,孙承宗在干嘛呢?
                              其实也干了很多,中间也发生了很多事,具体细节,有关明史的书里也讲了很多,我们不必细说,只说结果。
                              总的来说,他只干了两件事:培养了一个团队,建了一道防线。
                              至于防线,大家应该也知道,传说中的“锦宁防线”。
                              那么,接下来,我们着重介绍一下他的团队。
                              如果用电影的剧组来类比,那么在这个团队中,孙承宗应该相当于监制和导演。
                              其他演职人员如下:
                              领衔主演:袁崇焕。
                              主演:祖大寿、满桂(反派)、毛文龙(反派)。
                              配角:赵率教、何可刚、吴襄、袁可立等。
                              道具:孙元化等。
                              特别鸣谢:关宁铁骑。
                              我们重点介绍一下领衔主演、男一号,袁崇焕。
                              前面我们提过几次,不算正式登场。
                              袁崇焕,字元素,出生在广东东莞。那时的东莞可能跟大家想象中的不大一样,没有灯红酒绿,属于偏远山区。
                              当时从全国范围来讲,广东生源的考试成绩不怎么理想。袁崇焕的成绩,在广东来讲,也不怎么理想。因此,他中进士的名次更不怎么理想,几乎排在最后。
                              所以,朝廷在分配工作的时候,只给了他一个福建邵武知县。知县大家都知道,俗称七品芝麻官。
                              那时的福建,比广东,强不了多少。
                              成绩不咋地,起点那么低,袁崇焕似乎前途堪忧。
                              可是,机会还是来了,给了一点毫无准备的人。
                              按照明朝廷的规定,地方官无论大小,隔几年都要进京述职。天启二年,轮到袁知县进京。
                              述职期间,他不甘寂寞,跑到关外转了一圈。当看到一片破败的景象,他此起彼伏,于是乎,他吹了一个牛:“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足以守住辽东”。
                              一般人听到他的话,只当个笑话,可有个叫侯恂的人居然信了。碰巧这个人是个御史,官小权力大,推荐他做了兵备佥事。
                              也不知道该算命好,还是命不好,似乎袁崇焕每次吹牛总有人信。
                              袁崇焕第一次进入孙承宗的视野,我们也知道,因为告了自己的上司王在晋。
                              而能被孙承宗看重,主要因为他的战略思想:主守,而后战。
                              在得到孙承宗的认可后,袁崇焕又吹了一个牛:“给我五千人马,驻守宁远,可保辽东三十万难民”。
                              神奇再现,孙承宗也信了。
                              当然,孙承宗也不完全是被他忽悠,宁远的地理位置确实太得天独厚,只能说英雄所见略同吧。
                              总而言之,袁崇焕被当成对重点培养对象。虽然只给他提了个宁前道,但因为也算孙承宗的学生,在周围的人看来,前途不可限量。


                              IP属地:辽宁220楼2019-01-11 23:0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