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80,939贴子:73,727,629

回复:(长篇)【原创】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55)【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人手充足之后,皇太极决定改变策略,留一部人继续围困锦州,自己亲率主力奔赴宁远,直接找袁崇焕算账。
前一卷里,我们有过一次关于“为什么一定要攻城”的讨论,在说到“可不可以绕过去”时,记得我举了皇太极的例子,这一次就是他的尝试。
尝试的结果,大家应该也能想到,失败了。
过程倒值得一提的,比较尴尬。
按照皇太极的预想,宁远跟锦州一样,守军坚守不出。趁此机会,他正好羞辱袁崇焕一番。
然而,当他兴冲冲地来到宁远时,却见到了迎接他的队伍。
明军居然列队城外,军容整齐,似乎早有准备。
原来,皇太极刚围锦州的时候,袁崇焕就想救援。可大明朝廷或者说魏忠贤不让,理由很充分,怕皇太极也搞“围点打援”,别到时锦州没救下来,再连宁远一起丢了。
当然,不让袁崇焕救,朝廷却不能不救。
时任山海关总兵满桂和本该在锦州的尤世禄接到命令,领兵一万,前往救援。
大概因为跟赵率教有矛盾,满桂只在锦州外围露了一小脸,就返回了宁远。
因此,此时皇太极看到的,应该就是满桂、尤世禄的援军,还有祖大寿的原驻军,组成的联军。
敢摆出跟八旗骑兵对垒的架势,明军的挑衅行为,明显超出了皇太极的忍耐极限。不打他,对不起老爹的在天之灵。
代善比较冷静,认为对方既然敢如此猖狂,肯定有所准备,不可冒进。
皇太极高度评价了代善的想法,然后表示,不同意。
这也难怪,高度决定态度。
如果换做当年的四贝勒,说不定能和代善统一立场。可如今,他是大汗,面对敌人的挑衅,绝不能示弱。
不甘示弱的皇太极还有更为吃惊的发现,对方的主力兵种,居然也是骑兵。 皇太极的汉语不好,应该想不到“班门弄斧”这样的词汇,不过,在他爹的影响下,他估计也读过《三国演义》,大概知道“关公门前耍大刀”指的什么。
为教训这些自不量力的人,他下令八旗骑兵全线出击。
事实再次证明,冲动还是魔鬼。
冲动让他忘了代善的提醒,敌人为什么敢用骑兵迎战?当然有所准备,袁崇焕为他准备了传说中“关宁铁骑”。
这支由孙承宗建立、袁崇焕培养、祖大寿等人带领的部队,在明军中的战斗力绝对最强的,没有之一。
不知大家注意没有,每次提到“关宁铁骑”,我都用了“传说中”三个字,因为对于这支队伍的存在性、战斗力历史上都有争议。对此,我也不敢妄下定论,只能说,它的可能性比较大,否则皇太极也不可能凭空败给空气,或者普通的明军部队。
起初,八旗军并没有任何恐惧,在他们眼里,明军所谓的骑兵,只不过是骑上战马的步兵而已。
可一交战,直接把他们打懵了。因为“关宁铁骑”的战法,完全超出他们的理解范围。
据他们所知,所谓“骑射”,应该指的骑马和射箭。可对面的“关宁铁骑”所做的,应该叫骑马和射击。之所以用“射击”一词,因为“关宁铁骑”用的是枪。准确的说,应该叫“三眼火铳”。
大家可以百度一下图片,它的形象有点类似于大棒槌。据说某些专家研究过,作为火器,它的杀伤力并不大。
这个我没实践过,不好评论,不过我总觉得,骑兵交锋时,火器的杀伤力远远没有威慑力重要。虽然我们不一定都骑过马,但应该都骑过摩托。当你全速前进的时候,忽然对面的骑手在你面前放个大呲花。那后果恐怕也不堪设想。
骑兵的交通工具是马,比人更容易惊。
几轮交战下来,八旗军非但没有占到任何便宜,似乎还吃了亏,死伤比较多。连济尔哈朗也光荣负伤。好在这位小贝勒比较英勇,轻伤不下火线,才勉强压制住满桂的反击。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54楼2019-02-07 19:55
回复
    (156)【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后方传来消息,留守锦州的部队遭到赵率教的偷袭。
    此时,皇太极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毕竟在人家的地盘,腹背受敌,弄不好无法全身而退。在最后一次猛烈攻击无果的情况下,他果断选择了放弃。
    五月三十日,八旗主力从宁远撤回。路过锦州时,皇太极不甘心,决定再攻一次城。
    代善等人连忙劝阻。
    皇太极倔脾气又上来了,大声说:“当年父汗进攻宁远失利,郁郁而终;如今换我来攻,再次失利,关键像这样野战都不能取胜,何以扬我国威?有何面目……”
    归根结底,还是面子问题。
    大汗要脸,八旗军就不能要命。
    竭尽全力,再次发起冲锋。
    尽管皇太极已经孤注一掷,将能用上的武器,弓箭啊、楯车啊,云梯啊,全部用上了,仍然没有看到攻克锦州的希望。
    此时,又一个来自更后方的消息,让希望彻底破灭。
    毛文龙偷袭了辽阳。
    对于皇太极来说,偷袭虽然没有造成什么实质的危害(偷袭失败),但释放出一个危险信号:有人以为自己后方空虚。
    关键皇太极也这么认为。
    一个没被打服的朝鲜,一个在岛上兴风作浪的毛文龙,还有一个自以为是的蒙古。
    有这几个心腹大患,皇太极实在不敢冒险,只好暂时接受锦宁失败的现实。
    六月初五,一大清早,皇太极开始从锦州撤军,返回沈阳。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55楼2019-02-07 19:58
    收起回复
      (157)【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援战蒙古
      登基之初,接连两场对外战争,都打得有些郁闷。尤其锦宁之战,着实让皇太极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然而,生逢乱世,想要安安静静地做个美男子,似乎不太可能,还有个烦心的事在等着他。
      这次的问题出在“三大后患”之一的蒙古。
      墨菲定律其中有一条:“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会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对于目前的皇太极来说,简直再灵验不过。怕啥来啥,一个都不能少。
      当然,这次跟“朝鲜”情况差不多,也并非敌人主动进攻,属于应邀参与。
      只不过,对于朝鲜,他可去可不去,对于蒙古,似乎不去还不行。
      前一卷我们详细介绍过,蒙古帝国被赶出中原后,内部出现分裂。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漠南蒙古、喀尔喀蒙古诸部,先后跟大金结盟。而蒙古名义上的首领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却选择跟大明结盟。
      大金和大明的关系就不用说了。
      既然“朋友的敌人是敌人”,那么敌人朋友自热也是敌人,因此,林丹汗把那些同胞也归于敌人行列。
      为了教训那些站错队的人,林丹汗决定主动出击,帮他们统一思想。
      在皇太极进攻锦州之前,林丹汗就蠢蠢欲动,跟周边喀尔喀蒙古的奈曼、敖汉等部搞摩擦。
      等皇太极铩羽而归,得知双方已经打得不可开交,受影响的部落越来越多。关键察哈尔部毕竟实力很强,喀尔喀各部渐渐支撑不住,便来组团找皇太极求援。
      此时皇太极也一脑门子官司,本来不想掺合他们的破事儿。
      更何况刚打败仗不久,士气低落,回沈阳后部队一直处于休整状态。
      最关键的,正在犹豫要不要救援蒙古之时,皇太极接连收到两个好消息,袁崇焕下岗,天启帝驾崩。
      强大的对手刚走,又逢对方皇帝新丧,正是报仇雪耻的大好机会。
      关键时刻,范文程提醒他,蒙古的事一定要管。
      首先,撤下袁崇焕,并不等于解散关宁军。此番就算杀回去,也不见得十拿九稳。万一再败一场,那就不光尴尬的问题了。
      再者,天启驾崩,对明军的战斗力来说,或许还要算加分项。
      最关键的,作为蒙古诸部的带头大哥,如果这个时候不出头,将来恐怕很难服众。
      范文程此番“有理有据有力”的分析,令皇太极佩服的五体投地。于是他放下顾虑,着手准备出兵蒙古的事宜。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56楼2019-02-08 22:52
      收起回复
        (162)【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思维陷阱
        对于毛文龙的死,最惊讶的,莫过于崇祯:说好的五年平辽呢?知道工作压力大,也没催你呀,犯不着一上来先杀一员大将啊。虽然也有所谓的“十二大罪状”,但人家毛文龙毕竟在敌后坚持八年多。没有功劳,也很疲劳啊。再说了,我刚上来,不懂业务,可也依稀的知道,干这种事,得需要我的批准吧?先斩后奏,什么意思?
        最高兴的,首先得说皇太极。当年他为了除掉毛文龙,不惜发动了一场对朝战争,结果,还没能成功。万万没想到,这个心腹大患,居然被袁崇焕给干掉了。如果当时有那个条件,我估计他恨不得给袁崇焕送一面锦旗,上书八个大字:“滔滔江水,黄河泛滥”。【不理解的,请看周星驰版的《鹿鼎记》】
        然而,还有比皇太极更高兴的,这个人就是,范文程。
        得知毛文龙被杀的消息,他兴奋得睡不着觉,连夜觐见了皇太极。
        之所以这么急,因为他要跟皇太极讨论一个“思维陷阱”的问题。
        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由于经验,或者惯性思维的原因,经常会产生某种误区。有时候,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事,其实并不真的正确。
        虽然范文程不知道这个理论,但他发现了问题,并找到了跳出“陷阱”的方法。
        君臣二人坐定,范文程开门见山问:
        “想要夺取山海关,必须先夺取宁远,对吗?”
        皇太极说:“对。”
        “想要夺取宁远,必先夺取锦州,对吗?”
        “对。”
        “锦州夺取不来,对吗?”
        皇太极干笑了两声,没回答,估计心里想:大半夜的,来逗我玩呢?
        范文程不敢卖关子,继续问:“可问题就在这里,我们的目的是要夺取山海关吗?”
        皇太极眼前一亮,似乎明白了什么,示意赶紧说下去。
        终于说到重点,范文程兴奋起来,几乎一气呵成:“我们的目标是大明,更精确的说是京城。而进京之路,绝不只有山海关一条,据臣所知,还可以绕道蒙古,攻龙井关,过大安口,攻下遵化,直逼京城”,一边说,一边用手指沾水在桌上勾勒,“之前没有操作,主要因为两个条件不允许:蒙古不配合、毛文龙拖后腿。现在,障碍全部扫清,可以说天赐良机。大汗若能好好把握,则入主中原指日可待。”
        听完这番慷慨陈词,皇太极半天没反应过来。也许计划太宏伟,惊着了。
        不过,皇太极很快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同时,也让他对眼前这位汉人,有了全新的认识,进而对于目前的民族政策,更加充满信心。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看来只要给予足够的尊重,无论汉人、蒙古人、朝鲜人都可以为大金所用。
        皇太极向范文程施礼,说:“若真如此,先生首功。”
        范文程连忙答礼,并进言道:“计划看似冒险,实际上万无一失。”
        皇太极虽然对此事心悦诚服,但他隐约感觉到一丝不安,一时又难以说出哪里不对,总觉得有点漏洞。
        范文程从他的表情捕捉到了变化,但理解错了方向,以为皇太极觉得计划太空泛。
        于是,范文程连忙补充道:“从现在开始,请大汗做三件事。”
        “哪三件?”
        “第一,派出使团,继续跟袁崇焕议和,为表诚意,我们可以放低身段,尊大明皇帝为天子。
        第二,提前通知蒙古诸部“借道伐明”的计划,既表尊重,又令他们有所准备。
        第三,学习当年汉高祖,与民“约法三章”,秋毫无犯。坚决执行您的民族政策,不分种族,唯才是举。
        做到这三点,则霸业可成。”
        皇太极按耐不住喜悦,笑着说:“好,好,好,就按先生说的办。”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63楼2019-02-18 21:08
        收起回复
          (163)【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明崇祯二年,十月初二,皇太极按照范文程的计划,以二贝勒阿敏留守沈阳,亲率六万八旗大军,取道蒙古,以当地部族为向导,千里奔袭,于二十四日抵达龙井关外。
          二十六日,攻关之战正式打响。
          一方面,皇太极带领代善、莽古尔泰、多尔衮等直击龙井关;另一方面,由范文程协同济尔哈朗、豪格、岳托等进攻大安口。
          两路人马相继攻克关口,向遵化方向汇合。
          到了遵化,离京城还远吗?
          放在今天,从遵化到北京,车程大概只有一小时。
          即便在当时,也可以说,指日可待。
          京城震惊了;
          崇祯震惊了;
          身在宁远的袁崇焕,更加震惊了。
          震惊之后,袁崇焕很快做出反应,按照就近原则,急令驻防山海关的赵率教带兵火速驰援。
          这种反应,本身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赵率教只带了四千多人,而皇太极这边号称有十万。其实也不能叫号称,真实数字也差不多,自己本身六万多,再加上蒙古的支持。
          实力如此悬殊,赵率教等于去送死。
          按理说,赵率教应该算袁崇焕的爱将。袁督师应该不会故意坑他。可能的原因有两种:要么谍报工作没做好,不知道皇太极倾巢而出;要么他希望赵率教轻装前进,赶在敌人之前进入遵化,协助守城。
          赵率教确实很快,急行军三天三夜,于十一月初一赶到三屯营(今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西部)。一听迁西,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板栗。在当时,这个地方属于军事重镇,当年戚继光在此驻兵十余年。如果能守住,可以扼住进京的咽喉。
          然而,守城的总兵朱国彦不放赵率教入城。原因很简单,没有军令。
          官僚主义害死人。
          赵率教鼻子差点气歪了,这个时候还要什么军令,等军令来了,城都没了。可人家就不放,他一点办法也没有,总不能攻城吧。
          没有办法的赵率教,只好硬着头皮开赴遵化。事实上,他的一只脚已经踏入了鬼门关。
          因为此时皇太极已经在必经之路上,埋伏好了包围圈。只不过,应该说赵率教比较冤枉。按照计划,皇太极的目标并不是他。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64楼2019-02-19 20:55
          收起回复
            (164)【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在山坡上等候多时的皇太极接到回报,前方有一队人马正在靠近,心情不免有些激动。不过,当他得知对方挂满“赵”字的大旗,而且人数不多时,顿时惊恐万状。他回头看了一眼身边的范文程,结果看到了同样惊恐的眼神。
            于是,皇太极的惊恐X2。
            之所以惊恐,并不是害怕赵率教,反而是他手下那区区四千多人。因为皇太极已经想明白此次奇袭计划中那个致命的漏洞——袁崇焕的选择。
            在范文程的计划中,一旦得知八旗军进攻龙井关,袁崇焕必定回救。即便本人不来,也会派出关宁主力。而他们正好半路设伏,扬长避短,在野战中将其消灭。既能一路杀向京城,又能半路消灭关宁军,一举两得。
            然而,还有一种可能,袁崇焕根本不回救,反而趁机攻打沈阳,抄他们的老窝。
            这个致命的漏洞,其实皇太极早就想到了。自己劳师袭远,前途未卜,一旦再让人抄了后路,到时进退两难,十分凶险。只不过范文程没说,他也没问,作为帝王,他甘愿冒点风险。
            他之所以安排阿敏留守,可能也正因为此。万一真的丢了沈阳,到时还可以让阿敏背个黑锅。
            其实不光皇太极想到了,老谋深算的代善也想到了,但又不方便公开反对。于是在大军抵达龙井关之前,他带着莽古尔泰,私下找到皇太极,表明了这种担心,而且强烈要求退兵。
            皇太极对此心知肚明,可对于这么打脸的建议,当然不能同意,结果闹的不欢而散。
            不过,皇太极终归不放心,便特意侧面征询了一下其他贝勒的意见。没想到以多尔衮为首的众小贝勒们表示坚决拥护领导中央,才使他放心大胆地往前走。
            如今,最担心的情况出现了,袁崇焕没来,而且只派了这么点儿人。主力干嘛去了?着实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关键从范文程的表情看来,他也早就知道会有这种情况,而且一旦出现,后果很严重。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君臣二人只能心照不宣。
            皇太极问:“现在怎么办?”
            范文程叹口气说:“先打了再说吧。”
            一声令下,八旗军从四面杀出,将明军团团围住。
            范文程策马扬鞭,亲自冲锋陷阵。估计他现在也想好好表现,万一将来有啥变故,也好将功补过。
            女真骑兵的战斗力绝对不是吹的,而且人数在那摆着呢,几轮冲杀下来,打得明军全线崩溃,横尸遍野。
            眼看突围无望,赵率教便集结身边的士兵,孤注一掷,冲向最后的目标——皇太极。
            有些人很快发现赵率教的企图,比如阿济格,但在乱军之中,很难回救。
            居高临下的皇太极自然也看的清楚,但他并不惊慌,当即下令身边的侍卫长带兵迎击。
            这个侍卫长名叫瓜尔佳·鳌拜,现在是个“群演”,将来会成长为“反派”。瓜尔佳是他的姓氏,如果大家还记得,前面也有个同样姓氏的人,就是“五大臣”之一的费英东。
            没错,他们的确有亲戚,叔侄关系。
            一提到鳌拜,应该都不陌生,清宫戏的常客,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他是“勇士”不假,后来皇太极封的,满语称“巴图鲁”,但这“第一”从何说起,我也没查到。
            据说他叔费英东也是“第一勇士”。或许所谓的“第一勇士”也只是个称号而已,比“勇士”更猛的,就是“第一勇士”,并没有特指,也没有排名的意思。
            不过这不重要,反正现在他只亮一小相儿,根本没有太多表现的机会。因为女真人擅长骑射,一轮弓箭招呼,赵率教就被射死了。主将一死,明军彻底丧失斗志,几乎全军覆没。
            当从俘虏的口中得知,袁崇焕根本没有进攻沈阳,而是直接退回关内,皇太极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65楼2019-02-20 22:16
            收起回复
              (165)【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既然知道袁崇焕没去沈阳,那么接下来的事就简单了。八旗军先攻陷已经包围数天的遵化,然后,一面在遵化城中休整,一面派人继续打探袁崇焕的动向。
              得知袁已经向蓟州方向移动,皇太极下令八旗军立即进发,前往“迎接”。
              也许因为当年戚继光把蓟州守得太好了,蒙古人不怎么敢来,结果导致如今“塞垣颓落,军伍废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皇太极一路上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轻松深入腹地。
              其实皇太极特别希望遇到袁崇焕,真刀真枪干一仗。可接下来的事情,让他难以理解。根据情报,袁崇焕的关宁主力就在附近,却偏偏不来开战。这叫什么事儿?总不能自己去找他吧,到底谁防谁啊?
              范文程告诉皇太极:“不等他,咱走!”
              十一月十四日,皇太极离开蓟州,直奔京城。连续攻克三河、香河,基本占领通州。
              通州,大致就是现在的北京市通州区。如果按照今天的行政划分,皇太极已经算进京了。
              然而,袁崇焕这几天的表现,不仅皇太极不理解,至今也没有几个人能完全理解。争议不断,俨然成为一个历史谜团。
              因为袁崇焕这几天啥也没干,就跟着皇太极跑。皇太极走到哪,他就跟到哪。最后,袁崇焕跑过头了,居然跑到了皇太极前面,先来到京城外。
              随后,皇太极也赶到。
              只不过京城比较大,他们离的比较远,又没碰上。
              这就尴尬了,在京城的百姓中流传,袁崇焕已经叛变,是他把敌人引到这儿来的。
              可悲的是,直到现在还有人这么想。
              我认为,纯属谣言,袁崇焕应该没有叛变。
              证人:皇太极。
              证言:废话,如果他叛变了,我还用兜这么大圈子?
              那么,袁督师到底想干啥?
              对不起,我也不知道。
              我看过一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却不见得接近袁崇焕的真实意图。
              个人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是,怯战。通俗点说就是,不敢打。
              当然,很多人会嗤之以鼻,觉得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没关系,不争论。
              在这里,只想分享一下我的理由:
              我这人很少玩游戏,目前只玩过一款手游,“皇室战争”。它是一款卡牌对战游戏。每张卡牌有不同的技能属性,可能克制别的牌,也会被别的牌克制。我要从众多卡牌中,选出八张为一组,和别人对战。在规定时间内,先推掉对方三个塔者胜。当然,为了方便用户,官方允许用户选择五组卡牌备用,选择其中一组出战。
              我有一组自认为最优的卡组,其它四组用来测试。可有时候,我会忘记换卡组,派测试组正式出战。每当这个时候,我就非常灰心,还没打,就认为自己肯定会输。
              废了这么多话,不知道能不能表达清楚,我觉得袁崇焕可能遇到了跟我一样的问题。他的最优“卡组”包括坚固的城池、红夷大炮、关宁铁骑等等。可如今,他几乎一样没有。
              因此,袁崇焕认定,一旦遭遇,肯定干不过皇太极。
              明知打不过,可也不能撤退,只好跟着。
              对此,连老领导孙承宗都看不下去了,多次写信劝他,不管胜负如何,先干一场再说,上对得起皇恩,下对得起百姓。言下之意,就算怕输也得上,否则让皇上和百姓怎么想。
              很可惜,袁崇焕没往心里去。估计他此时已经有了自己打算,效仿当年的于谦,来一场轰轰烈烈的京城保卫战。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66楼2019-02-21 22:16
              收起回复
                (167)【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与此同时,广渠门这边也展开了激战。
                莽古尔泰他们刚到这里的时候,见到袁崇焕兵马整齐地列于城外,心里还暗自嘀咕:这回蛮子挺猛,居然不跑了,敢正面交锋。
                其实他们不了解,袁崇焕跟满桂一样,并非不想进城,而是根本不让进。因为大明朝廷有规定,边臣不能随便带兵入京城。
                也不知道袁督师是想多了,还是忽略略了,反正跟于老师“同台”的愿望就此落空。
                退无可退,只好应战,他下令祖大寿、王承胤分列两侧,形成三角防守阵型。
                强中自有强中手。
                大金这边直接派出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豪格四路先锋,发起冲击。
                虽说德胜门是主战场,但广渠门明显打的更加惨烈。
                大明的主将袁崇焕由于目标过于明显,被射成了“刺猬”,两肋插满箭。要不是因为铠甲太厚(重甲难透),估计早就玩完了。
                这边阿济格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不仅战马被射死,连人也身负重伤。
                除了阿济格,蒙古一些王公贝勒也都各有负伤。
                将领尚且如此,士兵伤亡更加惨重。
                皇太极看两路都占不到啥便宜,便下令暂时撤退,移师南海子(今北京亦庄-黄村部分地区)。
                退军之后,他向大明朝廷提出议和。
                结果可想而知,不可能有结果。
                对于崇祯来说,身为大明天子,跟外夷议和,成何体统。不仅不和,还发布诏令,督促各地军马进京勤王。
                诏书中,措辞相当严厉,告诫接到命令的部队,如有敢逗留不前,置若罔闻者,有国法在。
                不严厉也不行,再不用国法,弄不好国家就不在了。
                期间,崇祯再次召见了袁崇焕,地点还在平台。
                “五年平辽”的誓言,仿佛就在昨天。袁崇焕显然有点不好意思,甚至没穿官服。
                崇祯倒也没有责怪他,毕竟事已至此,说多了都是眼泪。
                满桂比较奇怪,解开衣服给崇祯看伤。
                崇祯看了一眼满桂,又看了一眼袁崇焕。
                袁崇焕看了崇祯,又看了一眼满桂,心想:what are you doing?
                虽然不明白满桂什么意思,但看到满桂让他突然想起一件事。
                于是,袁崇焕说了一句此时最不该说的话:“我要进城。”
                崇祯回答干脆利落:“不行!”
                有些书上说,就因为这句话,崇祯开始对袁崇焕有所怀疑。
                那倒不至于,崇祯应该没那么脆弱,要怀疑也早就怀疑了。
                经过数日观察,皇太极知道对方没有议和的意思,而且京城附近集结的军队似乎越来越多。等下去也不是办法,既然不能和,那就接着打。
                十一月二十七日,再战,地点左安门。
                关于这一仗,按照当时明、清官方的说法,互有杀伤。而后来的《清史稿》却说,压根儿没打。因为皇太极巡视了一圈,回来对大伙说:“路隘且险,若我伤士卒,虽得百城不足多也。”
                一个说平手,一个说没有,不管哪个可信,不重要,反正对大清来说,肯定没胜。
                在此之后,皇太极下令继续向南撤退,一口气退了三十余里。然而,名为撤退,实为转进。十二月初一,八旗军攻克良乡(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
                朝廷再次震动。
                同一天,崇祯又一次召见袁崇焕,并下令锦衣卫当场将其逮捕。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68楼2019-02-25 18:23
                收起回复
                  (168)【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传说中的“反间计”
                  一提到“反间计”,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下面要说什么了吧。关于袁崇焕被捕的原因,有好几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认为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这种说法流传比较广,甚至被正史所采纳。
                  至于真假,暂且先不讨论,先容我把故事讲完。
                  虽然目前为止大金还算胜多败少,但局势已经明显不利,而且似乎还不宜久留。因为据皇太极观察,自己的兵越打越少,而敌军却越来越多(各地勤王)。如果耗下去,结果只有一个,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海洋里。
                  可就这么撤退,他总觉得心有不甘。
                  范文程看出了他的心思,在一次碰头会上,对大家说:“其实我们可以不白来一趟,至少能让崇祯干掉袁崇焕。”
                  莽古尔泰比较直接,没好气的说:“扯淡!”
                  范文程也不生气,接着说“其实也不算扯。大家可以站在大明皇帝的角度想想:袁崇焕刚杀毛文龙,咱们就突袭京城,这不可疑吗?咱们十万大军,他袁崇焕只派四千人救援,损失一员大将,这不可气吗?咱们一路杀到京城,袁崇焕不阻拦,反而跟着绕圈子,这不可恨吗?如此可疑、可气、可恨之人,不该杀了他吗?”
                  莽古尔泰无话可说。
                  当然,范文程绝非空谈,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首先,让间谍在京城内四处散布谣言,说袁崇焕叛变,纵敌入关。
                  然后,营中关押着两个被俘虏的太监,杨春和王成德,将负责看管的人,由普通卫兵换成汉军中层鲍承先等人(相当重视)。当晚,众将闲聊,其中一个说:“你们不知道吧?大汗昨天为啥退兵?因为跟那边的袁大人商量好了,时机一到,开城放咱们进去……”
                  第二天,由于“看管疏忽”,让两个太监跑了。
                  最后,两个太监跑回京城,把他们听到的,告诉了崇祯。
                  结果,崇祯居然信以为真,大发雷霆,将袁崇焕逮捕入狱。
                  “反间计”的内容,大致如此。只不过,最大的争议在于,其故事本身是否真的存在。
                  要说它不存在吧,《明史》、《清实录》和《清史稿》白纸黑字写的明白;要说它存在吧,这个故事漏洞太多,而且像极了小说(三国演义)的情节。最关键的,那些所谓的“白纸黑字”全部出自清朝人的手笔,可信度有待商榷。
                  不过,我们可以跳过争议,直接看下结果。几个月后,袁崇焕被判凌迟处死。
                  凌迟,大家应该有所耳闻,行刑时,用小刀一片片地割肉,至少要凑满上千刀才让死。
                  据说当时的围观群众争抢袁崇焕身上割下来的肉,抢不到就花钱买,而且居然生吃,以解心头之恨。就因为他们都相信,袁崇焕是叛徒。
                  皇帝将他千刀万剐。
                  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
                  这不正是“反间计”所要达到的效果吗?
                  换句话说,无论“反间计”存在与否,已经不重要了,“结果”都铁一般地存在。
                  那么,还有补“情节”的必要吗?
                  虽说大清后来的皇帝有篡改历史的爱好(尤其乾隆,不仅改历史,连古籍都改),但他们并非小说家,有必要让故事显得那么丰满吗?
                  或许有,或许没有,真相只在每个人的心里。
                  虽然聊清史,但我还想讨论一个问题,袁崇焕到底冤不冤?
                  从理论和文字记载来讲,他不算冤。给他定的那些罪状,基本都能坐实。比如“托付不效,专恃欺隐”,说好的五年计划,结果呢,不到一年,敌人反倒找“家里”来了。再比如“纵敌长驱,顿兵不战”,不管袁大督师有啥打算,实际呢,眼睁睁看着敌人长驱直入,一仗也没打。总而言之,判处他死刑,应该说有理有据,至少没有“莫须有”的感觉。
                  然而,从感情和实际情况来讲,他非常冤。不管结果怎样,他确实一心想收复辽东。在执行过程中,尽管他可能有私心,但绝无二心。只不过,很多变故,根本不在他的控制范围。把责任全推给他一个人,属实有点过分。
                  “我本将心向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此情此景,如此诗句,用在袁崇焕身上特别合适。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69楼2019-02-26 22:53
                  收起回复
                    (169)【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题外篇:关于袁崇焕“围魏救赵”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前面我们提到,对于本次绕道行动,皇太极有个最大的担心:袁崇焕直接进攻沈阳,断他的后路。
                    时至今日,也有很多人认为,如果袁崇焕孤注一掷,事情的结局肯定不一样。甚至有人帮他设计出了先占沈阳,再联络林丹汗,加上关内明军的协同,一举消灭皇太极,荡平辽东的伟大构想。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作为题外篇,我们不妨尝试研究一下,这样的计划可行吗?
                    我不卖关子,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可行性几乎为零。
                    首先,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如果袁崇焕选择进攻沈阳,那不能叫“围魏救赵”,应该叫“围魏救齐”。区别在于,“赵“是别国,“齐”是本国。
                    当年孙膑之所以敢不直接救邯郸,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就算计策失败,赵国亡了,对齐国来说,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损失。顶多齐王说一句:对不起,兄弟,我们已经尽力了。
                    跟孙膑不一样,袁崇焕要救的是本国都城。更何况,他督师蓟辽的主要就为了对付皇太极。一旦皇太极不回救,偷袭京城得手,他有一百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就算袁崇焕真敢冒险拼一把,结果也未必好。
                    因为皇太极也不傻,应该能算明白这笔账。他从遵化到京城的距离跟袁崇焕到沈阳的距离差不多,而他返回救沈阳,那就太远了。没等他赶回去,沈阳早就丢了。因此,皇太极必定也会孤注一掷,对换都城。
                    如此一来,按常规来讲,袁崇焕进攻沈阳,无非有两种结果,攻克和未克。而皇太极进攻京城,结果也就这两种。
                    根据排列组合,可能的情况只有四种:袁崇焕攻克沈阳,皇太极攻克京城;袁崇焕攻克沈阳,皇太极未克京城;袁崇焕未克沈阳,皇太极攻克京城;袁崇焕未克沈阳,皇太极未克京城。
                    四种结果之中,别的就没必要说了,我们只说对于袁崇焕最有利的一种,袁崇焕攻克沈阳,皇太极未克京城。
                    然后,皇太极就惨了,或许要冲破层层的围追堵截,返回赫图阿拉。
                    即便真能出现如此完美的结果,那最终袁崇焕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
                    我猜测哈,凌迟应该不够,灭九族都有可能。
                    拿京城对赌沈阳的操作一旦公开,对于皇帝来说,袁崇焕简直大逆不道,比他现有的罪名严重多了。
                    也许有人较真儿,说袁崇焕觉悟高,愿意牺牲小我,成就大明江山。
                    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有必要讨论一下几率更高的另外三种可能了。
                    总而言之,所谓的“围魏救赵“基本没啥操作的可能,结果也没啥意思。
                    当然,假设就是假设,一家之言,博君一笑,不必当真。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70楼2019-02-27 22:13
                    收起回复
                      (170)【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蝴蝶效应
                      没有了袁崇焕,可以拿下京城吗?
                      对于大金来说,形势似乎有所转机。在袁崇焕被抓后,祖大寿居然带着关宁军逃跑。为了能返回辽东,他甚至还砸了自家的山海关。
                      得知消息,皇太极快马加鞭从良乡返回,顾不上休息便向永定门发起进攻,希望趁乱打开突破口。
                      结果,大败明军,主将满桂和孙祖寿被杀,黑云龙、麻登云等将领被活捉。最郁闷的要数满桂,闹了半天,却死在了袁崇焕前面。
                      对大金来说,取得的战果不小,只可惜,依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京城巍然不动。
                      于是,皇太极找到范文程,首先对这次的计划给予充分肯定,而且执行的也非常好,只不过,现在的问题在于,即便能占领京城,也没办法守住。因此,他决定暂时撤军。
                      其实,范文程有办法守住,后来事情的发展也能证明这一点。现在的真正的问题在于,连占领都做不到。不过,这种话范文程没法明说,只好附和撤军的主张。
                      天聪四年(公元1630年),明崇祯三年,正月,皇太极开始逐步撤军。
                      虽然撤离京城,但皇太极并没有彻底放弃,在本次进攻的入口处守住了四座城,永平、迁安、滦州和遵化,以便将来时机成熟,再次进攻京城。
                      此次京畿之战,皇太极自认为收获颇丰,不仅搅的大明皇帝年都没过好,还搞掉了袁崇焕,另外,赵率教、满桂等人战死,祖大寿叛逃。可以说,大明蓟辽边防的中坚力量损失殆尽。
                      然而,从全局来看,这些并非最大的收获。
                      甚至,相比之下,这些所谓的收获,简直不值一提。
                      下面,容我讲一段“离奇”的理论。
                      皇太极的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影响了一个人的命运,而这个人,却影响了明清两朝的命运。
                      有趣的是,皇太极对此毫不知情。
                      这大概,可以称之为一种“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的科学定义为,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听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很好理解。发现它的是一个叫爱德华·罗伦兹的气象学家,因此,对于这一效应最通俗易懂的描述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按我浅显的理解:小变故,引起大变化。
                      事实上,“历史”绝对是观察“蝴蝶效应”的最佳环境之一。因为历史上经常有一些微小的变故,环环相扣,最终导致了载入史册的大事件。
                      话说木匠皇帝朱由校还在的时候,大明朝廷为缓解财政压力,决定清理裁撤冗余的驿站。有一个驿卒丢了铁饭碗,相当于现在的“事业编”下岗了。他还没来得及唱“心若在,梦就在”,债主就找上门来。争执之下,他杀了债主。这已经很严重了,可惜“天地之间还没有真爱”,他的媳妇跟人私通,他又气急杀了奸夫。这是他第一次被人戴绿帽子,但绝不是最后一次。
                      身负两条人命,走投无路,这个驿卒只好逃到甘肃去投军。按理说当兵也算好事,跟原来一样,能为国效力,还有口饭吃。而且他干得也不错,没多久就提了把总。
                      突然有一天,甘肃总兵接到命令,进京勤王。原因嘛,大家也能想到,皇太极打进来了。
                      刚好他所在的部队也被派往京城。
                      途径榆中(今甘肃省中部榆中县),士兵们要求开响(发工资)。也不知道是不想给,还是真没有,反正参将没发。一般人被欠薪,只能四处讨说法。当兵的可没那么好说话,提刀就干,直接兵变。士兵们杀了参将,抢了财物,一哄而散。
                      而他却再次走头无路,只好又投靠了王佐桂的农民军,从给朝廷打工,终于变成了打倒朝廷。
                      说了半天,正式介绍一下,这个驿卒,名叫李自成,后来有个响亮的名号,叫做“闯王”。再后来的事呢,大家应该知道了。
                      绕了一大圈,不知道我表达明白没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皇太极的此次行动,“引导”了一个小人物转变,经过一连串的事件,最终导致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上言论纯属个人异想天开,贻笑大方,敬请见谅。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71楼2019-02-28 18:41
                      收起回复
                        (172)【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第四章 大凌河的收获
                        围困大凌河
                        入口的城池丢了,倒也不要紧,反正还可以再打回来。更可况,袁崇焕也不在了,说不定还不用绕道,可以直接走锦州。
                        正当皇太极憧憬未来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令人郁闷的消息,孙承宗又回到了辽东。而且孙老头儿明显比袁崇焕更过分,连个招呼(和谈)都不打,上来就开始修城。
                        施工地点,大凌河。
                        项目负责人,祖大寿。
                        对别人(袁崇焕等)的违章建筑,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孙承宗的绝对不行。皇太极从小跟老爹在战场摸爬滚打,对老孙的手段自然比较了解。于是,他决定,必须先拆了再说。
                        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明崇祯四年,七月,皇太极进军大凌河。
                        这一次,他吸取了以往的教训,没有强行攻城,即便城池还没有完全修好。
                        围而不攻,看他们怎么办。
                        而且皇太极性格倔强,做事也比较较真,光壕沟就挖了四道(连挖四壕)。
                        祖大寿当然不肯坐以待毙,尝试了几次突围,但均已失败告终。
                        虽然皇太极把城围的死死的,但他并非真的想困死祖大寿。毕竟人才难得,作为当年袁崇焕的得力助手,远比一座断壁残垣的破城重要得多。围城十天之后,他给祖大寿写了第一封劝降信。
                        结果得到的回应却是,不予回应。
                        这也怪不得祖大寿,要怪就怪阿敏。因为此前阿敏在永平屠城的时候,祖大寿的亲戚也在。所以,在祖大寿看来,女真人完全不讲信用,投降也只有死路一条。
                        “等死,死国可乎?”
                        对于这样的结果,皇太极倒也有心理准备,压根儿没指望对手能痛快地投降。除了围城之外,他还有另外的目的——围点打援,以消灭关外的有生力量。
                        可等了几天,大明的援军并没有出现。
                        皇太极才意识到,好像不怪别人,自己把大凌河围得跟铁桶似的,根本没人能出去求援。
                        幸好大明方面运送粮草的部队发现情况不对,上报了朝廷。
                        距大凌河不远的松山,守将先得到消息,派兵增援。可惜兵力太少,只有两千。
                        不过,皇太极也不嫌少,正中下怀,不费吹灰之力,干掉了他们。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74楼2019-03-02 22:23
                        收起回复
                          (173)【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得知前方战报,尤其皇太极的战术,孙承宗大吃一惊。因为他也意识到,眼前的对手似乎远比他老子的手段更高明,自然也更难对付。
                          最关键的,让祖大寿去修城的,是他的命令,万一人有个三长两短,黑锅算背定了。
                          因此,孙承宗顾不上自己年事已高,拼命赶往前线,组织营救。
                          救归救,可实际操作起来,难度非常大。首先,兵力不足,再者,拿得出手的将领不多。
                          孙承宗把当年重点培养的“演职人员”在脑海中过了一遍:
                          袁崇焕,废了。
                          满桂,战死。
                          赵率教,战死。
                          祖大寿、何可刚,在包围圈里。
                          就连所谓的“关宁铁骑”也在里面。
                          无奈之下,孙总指挥只好在当年的“配角”中,选了吴襄,带兵前往救援。
                          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关外目前的情况,大致如此。
                          当然,于国于家,吴襄都算比较合适的人选,毕竟城中有他大舅哥(祖大寿)。
                          吴襄能力一般,水平有限,不过选择的进攻的时机不错。
                          八月二十六日,阴,大雾。
                          伸手不见五指,正适合偷袭。
                          时机虽好,运气不佳。吴襄靠近包围圈,正好碰上了阿济格的队伍。
                          以前的辽东,在孙承宗第一次督师的时候,若论两边将领的能力,还可以说,王牌对王牌。而如今,大金方面,像阿济格这样的新生代的将领,还能算王牌,可大明这边,基本上只剩下杂牌。
                          王牌对杂牌,胜负显而易见。
                          阿济格轻而易举地击退吴襄等人,得到皇太极的嘉奖。
                          似乎也正因为八旗军实力太强,使得战局陷入尴尬的境地。城里的人既不投降,也不肯出战。外围的明军也保持沉默,自知不如对手,不敢轻易来援救。
                          崇祯倒不肯抛弃,孙承宗也不愿放弃,但组织像样的救援需要时间。
                          时间是把双刃剑。
                          皇太极对此也感到非常困惑。就这么耗着,也不是办法,毕竟八旗军也得吃饭。如果再拖下去,城外的伙食不见得比城里人好到哪去。
                          范文程看出了困惑,对他说:“既然他们不愿意救,我们来救。”
                          一语点醒梦中人。
                          九月十九日, 皇太极派出一支队伍,假扮成明军,摇旗呐喊,冲向己方的营地。表面上看,他们为救援而来。为了确保真实性,一切按照实战的标准。其效果,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一场军事演习。
                          演习很成功。
                          城头的祖大寿见此情景,信以为真,立即组织城里还能动的人,出城配合友军。
                          就在祖大寿集结所部,用尽浑身力气突围,眼看要打通生命线之时,才发现自己其实冲进了另一个包围圈。因为他们清楚的看到,等待他们的是经过伪装的敌人。
                          祖大寿知道中计,惊慌失措,连忙后撤。但为时已晚,他已经身陷重围。幸好他的部下无比英勇,拼命杀开一条血路。他才逃回城里,勉强保住性命。
                          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就算中了埋伏,既然已经冲出来了,为啥不干脆继续往前冲?继续往前和掉头回去,难度应该差不多吧?
                          或许有人跟我有同样的疑问,或许没有,反正我不清楚。只能说,我们不是祖大寿,没法设身处地的考虑问题。更何况,那么危急的境地,根本没时间冷静思考,权衡利弊。
                          逃跑,大概是正常人的第一反应。
                          其实,祖大寿能活着回城,还要感谢皇太极。就如同赵云在长坂坡的故事一样,皇太极下了跟曹操同样的命令:抓活的。
                          这种命令,对于士兵来说,相当无奈。因为战争本就是“你死我活”的较量。如果非得“抓活的”,那只能一杯敬(对方的)自由,一杯敬(自己的)死亡。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75楼2019-03-03 15:06
                          收起回复
                            (175)【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此战之后,被困城中的祖大寿基本上已陷入绝境。
                            从最初围困到现在,已经过去近两个月。由于被围的突然,城中当时所剩的口粮应该不多。那么,问题来了,长时间被困,城里人吃啥?
                            据史料记载,断粮以后,刚开始吃马。
                            马吃完了,吃人。
                            根据弱肉强食的原理,士兵们首先对手无寸铁的民工下手。
                            以前我们上学的时候,政治课本上提到“人吃人”,通常是一种修辞手法,形容一种剥削的社会关系。而这里的“人吃人”,完全是字面意思。光吃人还不算,他们还用剩下的骨头当柴火,烧烤人肉。
                            这就有点耸人听闻了。
                            三国时候,曹植一首“煮豆燃萁”就让曹丕惭愧的无地自容。如果他见到过“吃人烧骨”,恐怕就没有那么激动了,那都不叫事儿。
                            自古以来,中原地区的人,自诩拥有天下最优秀的礼仪人伦、道德修养。
                            通过此事,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在生死面前,其实都一样。
                            救援没有指望,该不该吃的都吃了,祖大寿终于扛不住了。
                            十月初七,他派人跟皇太极接触,表示愿意谈判。
                            十月二十五,祖大寿又派养子祖可法等人觐见皇太极,落实具体事宜。
                            然而,有人反对。
                            反对的人,名叫何可纲。
                            当初袁崇焕精挑细选的三个人,如今赵率教已经阵亡,剩下祖大寿、何可纲一对难兄难弟被困城中。
                            俗话说,兄弟如手足。
                            关键时刻,祖大寿选择“断臂求生”,命人将何可纲拖出城外,就地正法。
                            当时,何可纲一句话没说,只留下微微一笑。
                            他的微笑里,很可能包含着轻蔑。
                            祖大寿管不了那么多,已经如此境地,只要能出去,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杀了他算啥,没吃了他就不错了。
                            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寿正式出城投降。
                            当然,也有人认为祖大寿属于诈降,而何可纲用生命演了一出“苦肉计”的大戏。
                            也许吧,不过从最后的结果看来,戏可能演砸了。
                            不管真假,皇太极对此表示非常欢迎。他带领代善、莽古尔泰以及所有够级别的贝勒、大臣门,亲自出迎,规格相当高。
                            双方登坛祭天,对天盟誓。
                            至此,围困大凌河的战役告一段落,但它所带来的“收获”远不止于此。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77楼2019-03-06 19:30
                            收起回复
                              (176)【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南面独尊
                              人们常说,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
                              皇太极每次一发动大规模战争,除了意料之中的成果,似乎还总有意外收获。比如上一次奇袭京城,不仅意外导致袁崇焕下课,还差点“团灭”了大明辽东的主要将领。
                              这次围攻大凌河,似乎也不例外。
                              最直接的意外收获,打击了莽古尔泰。
                              尽管皇太极看那三个大贝勒确实不顺眼,但由于刚处理完阿敏,暂时并不想对其他人动手。
                              没想到,莽古尔泰自己找上门来了。
                              大家应该记得,大凌河之战时,莽古尔泰的正蓝旗主要负责吸引敌方火力,说白了,就是当炮灰。既然担任这一角色,难免死伤要重一些。
                              莽古尔泰又属于急性子,刚从战场回来,便气冲冲找到皇太极说:“我的人损失这么多,必须休整。”
                              皇太极说:“我怎么听说你的人不听指挥,随意后撤呢?”
                              莽古尔泰说:“谁造的谣?我们旗每次出兵都比别人多。”
                              皇太极说:“如果真如你所言,我会严惩造谣者,但如果查证属实,也绝不姑息于你。”
                              到目前为止,两人的对话还属于正常的业务交流。可惜莽古尔泰心理素质太差,突然火了。
                              他对皇太极吼道:“你为啥老跟我过不去?难道连我也想除掉?” 说罢,手握刀柄,往腰前一横,怒视皇太极。
                              莽古尔泰的同母弟德格类当时也在场,一看气氛不对,赶紧上来推开莽古尔泰。一边推,一边提醒:“你要干什么?简直大逆不道!”
                              如果大家身边有鲁莽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他们吵架时,千万不能拉。明明为他好,他却听不懂,还以为你在拉偏架,越劝越来劲。
                              所以,当德格类上来劝阻时,莽古尔泰更加愤怒,居然将佩刀抽出刀鞘几寸。他的举动,彻底激怒了皇太极。
                              皇太极对其破口大骂,把当年“弑母邀宠”那些破事儿一股脑全抖落出来。
                              德格类怕再闹下去,恐怕要出人命,赶紧把莽古尔泰推出营帐。
                              可皇太极并不解气,对身边的侍卫大声训斥:“我养你们有啥用?他敢拿刀比划我,你们就站那看着?简直****!”
                              当然,事后莽古尔泰也有点后怕,当夜求见皇太极,希望能当面道歉。
                              皇太极拒绝了。
                              意思很清楚,等候处理吧。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78楼2019-03-08 21:5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