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73贴子:112,756

回复:《杜甫研究》 刘明华 【六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四节 恋阙心态:公忠与私忠的混合
--杜甫之忠表现之三

  太阳会有黑子,“良臣”杜甫有时对皇帝也会夹缠着几许“私忠”的情绪。与其一番批判,或用历史局限的字眼来搪塞,还不如正视它,探讨是何原因。或许这样还能把握其主导思想,发现一个完整丰富立体的“社会良知”。
  杜甫对三朝皇帝的态度各不相同:
  杜甫对玄宗怀有尊敬,感恩之情;
  杜甫对肃宗则经历了由感恩、失望到怨恨的过程。
  杜甫对代宗则是 始而幻想、继而观望、最终无望。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2楼2018-08-12 16:23
回复
       (一)
      杜甫在长按奔走十年,最后仅得一右卫率府怀有胄曹参军这样的仅够糊口遑论从政的小官【杜鹃附注: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右卫率府是保卫东宫太子的卫队;胄曹参军应该是管盔甲仓库的小官】,为什么说他对玄宗怀有知遇之恩的感激呢?这倒不是为了这个小官。杜甫对此官的态度在《官定后戏赠》13)一诗表现得很明确: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
    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飚。
      无非是得句个酒钱,有个栖身之处罢了。他感谢玄宗是玄宗赏识过他的才华,当杜甫献上《三大礼赋》之后,被玄宗命待制具贤院。虽然,“待制”一直未能等到一官半职,但这件事本身已让杜甫感到终身荣耀
    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烜赫。
    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往时文采动人主,……” (《莫相疑行》)
    彩笔昔曾千气象” (《秋兴八首》49之八),
    气冲星象表,词感帝王尊” (《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
    都是他直到晚年仍记忆犹新、且津津乐道引以自豪的光荣史。
    如果没有后来的动乱,谁知他会不会成为一位翰林学士呢?杜甫未能在玄宗朝谋到理想的职位,他只怪奸臣权相,如李林甫、杨国忠之流,从未怪到皇帝头上的,更重要的是,杜甫的前半生身逢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的会议不能不和玄宗早期的业绩联系在一起。尽管有安史之乱,人们对玄宗的晚节感到遗憾,但无论是当代人还是后世人对玄宗的评价至少是功过参半的,说不定本朝人对他的评价还是三七开呢。杜甫对玄宗的开边政策,晚年的不理政务只图享受有所揭露批判,那也是符合一个社会良知的言责的。其目的是要这位曾经类似尧舜的圣君继续圣明下去。或许正是这种犀利,杜甫才会在《北征》中写出“中自诛褒妲”那样的任怨性极明显的诗句。杜甫对玄宗总有句分尊敬和卫护,再看“鹤禁通宵风辇备”二句,就让人感到他在批判肃宗的同时,也是在为昔日的玄宗、今日的太上皇鸣不平了。
    杜甫《洗兵马》鹤禁通宵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晓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3楼2018-08-12 16:51
    回复
               (二)

        杜甫对肃宗的态度较为复杂。
        肃宗自立灵武,史家不乏微词,但肃宗即位之后,抗战中心亦随之成立,玄宗的追认更从制度上确立其君权的合法性,杜甫在动乱中得知新帝即位,立即放弃与家人的团聚,投奔中央新政权,途中被叛军抓获,押解长安,杜甫历尽艰难,逃出敌占区,此行让人后怕。杜甫在(《喜达行在所三首》20) 多处描写这次危险的经历和大难不死的庆幸
      眼穿当落提,心死著寒灰”;
      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
      最后终于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21)。
      此举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对肃宗的拥戴。杜甫被赏识,任命为左拾遗。此时杜甫对肃宗是十分感激的:“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述怀》21) 又是满怀希望的: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断”,
      "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喜达行在所三首》20)
      南阳,是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乡,这里以光武帝比肃宗,说凤翔充满中兴气象,如同刘秀把汉王查从王莽篡政的逆境中恢复过来一样,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复兴大业将从肃宗开始,在(《述怀》21)中也预言“汉云初中兴”,可见杜甫对这位乱世即位的新君寄与了多么深厚的期望。此时的杜甫,作为皇帝的近臣,“天颜有喜近臣知”(《紫宸殿退朝口号》),又是专职的谏官,他要为中兴的到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春宿左省》)
      袞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题省中院壁》)
      可惜肃宗并不是他所希望的尧舜之君,在房琯问题上,杜甫体会到谏官一职的形同虚设,也真正品尝到了“君视臣如草芥”的滋味,知道了君权的绝对权威性。事后,肃宗放还杜甫鄜州探亲,看似仁慈为怀,实质是疏远的信号。杜甫因此行写下了著名的(《北征》23)。诗中对肃宗的态度十分复杂。既有个人宦海沉浮的失意之感,从大局看,又仍对肃宗存有希望。这希望,不仅仅是自己的仕途顺利,主要还是希望肃宗在平叛统一大业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诗的开篇便显现出这种曲折的心情:
      皇帝二载秋,闺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东胡反未已,臣甫偾所切。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乾坤含创痍,忧虞何时毕!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4楼2018-08-13 20:12
      回复
          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作为谏官,应不离皇帝左右,“诏许”云云,显然是“任怨”了。
        杜甫在“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之际,是不会主动打探亲报告的,“恩私被”是特殊的待遇。当时人人无暇顾及小家,肃宗却独独要他离朝探亲,是亲是疏,杜甫心中明白口上却不能道出。“怵惕久未出”点出了此行的不得已。“虽乏谏诤姿”,明显是说房琯一事。杜甫的用心是“恐君有遗失”。当时如此,现在依然。即使是中兴之君,也需要人提醒着才是,何况大敌当前,天下扰扰。说“臣甫”,说“恋行在”,都是毫无保留地写自己对朝廷的忠诚,这忠诚不是“私忠”,是与社稷、民族相连的“公忠”。其中对肃宗的期待也是不言自明的。
        诗的后部写道:“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太宗业”是杜甫德治理想的一个样板,要恢复太宗的业绩,还得靠本朝皇帝肃宗,所以,杜甫虽然在政治生活中遭到了严重的挫折,但他还没有因为一己之得失而对朝廷、君王产生较大的失望。此时他对肃宗幻想犹存,而且,当时的主要矛盾是平定叛乱,在这个大方向上,他与中央政权是完全一致的。诗中“忧虞”的是国家民族的命运而不是自己的失意。当时他也未能预料严重的事件还在等着他。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5楼2018-08-16 18:41
        回复
            肃宗终于未能善待杜甫,乾元元年六月,房琯贬邠州刺史,杜甫亦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此时有诗一首。该诗标题长度几乎与正文相等,实为一篇小序,将写作背景及心情一一道出,不妨全录:(《至德二载,甫自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26):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烦。
          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简单地说,前四句写的是自己对中央政权的忠诚,对肃宗的拥戴,后边四句写的是自己的忠诚并未被肃宗理解。口中说自己贬官(移官)哪里是皇帝的意思,类似王维《被出济州》之“执政方持法,明君无此心”,实质是不满至尊的,表现了对肃宗拒谏的不满。
          无才日衰老”,牢骚中已见悲哀。人到中年,正欲有所作为,不料宦海深沉,风险浪恶,楫折舟倾。“驻马望千门”的神情心态又现出老杜本色,这次比不得“挥涕恋行在”时,尚有重返之日,长安城将从此与他远别了。心中的怅惘与悲凉由“”字流露出来。
            乾元二年,杜甫受不了华州司功参军这个职务对他理想和抱负的嘲弄,终于愤而辞官拂袖而去了。此时的杜甫,对肃宗已经不再抱任何希望。从投奔行在所的热情、《北征》的期待、到“移官岂至尊”的牢骚,到弃官写下的“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的激愤,可以见出杜甫对肃宗情感的变化,说杜甫对肃宗的“忠”经历了由忠诚、期待、失望和拒绝合作的过程,不是没有根据的吧。这个过程中,既有“私忠”,又有“公忠”。最后是根据“君臣相对”的传统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6楼2018-08-16 18:43
          回复
            (三)
              杜甫辞官三年后,玄宗、肃宗二帝于公元762年(代宗宝应元年)四月先后死亡,后 代宗即位。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7楼2018-08-16 19:10
            回复
                杜甫最初对那个唐代宗是存有幻想的,这与他对唐肃宗疏远的态度大不一样。


              98楼2018-08-16 19:18
              回复

                  代宗新立,使杜甫看到一线希望。北阙更新主”,或许会给国家、给人民、也给自己带来转机。在此之前,严武曾两次劝杜甫出仕,均被拒绝。一是上元二年(761)底,严武初任成都尹,上任伊始便写诗劝杜甫“漫向江头把钓竿”(《寄题杜二锦江野亭》)意即不要当逍遥派,出来任点职。杜甫回诗一首,以“懒性从来水竹居”作答,表示自己已经习惯这种疏懒的生活,无意仕进,宁愿幽居水竹。(见《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其真正的原因,还是不愿作肃宗朝的小吏。
                第二次在宝应元年(762),严武还朝,又劝杜甫“试回沧海棹”(《酬别杜二》),不妨放下架子,做点实事。杜甫仍表示“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奉济酬驿重送严公四韵》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9楼2018-08-17 06:42
                收起回复
                    杜甫真的不愿做官了吗?显然不是。关于杜甫的弃官,学界有很多论著研讨其原因。本课也从道与势的冲突,人格的尊严等角度作了解释。汤因比的一段话也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汤因比认为世界历史上的一些创造性人物常常有“退隐和复出”的行为。他说:“退隐可以使这个人物充分认识到他自己内部所有的力量,如果他不能够暂时摆脱他的社会劳苦和障碍,他的这些力量就不能觉醒。这种退隐可能是他的自愿的行为,也可能是被他所无法控制的环境逼成的;但是不管怎样,这种退隐都是一种机会,也许还是一种必要条件……复出是整个运动的实质,也是他的最终目的”。(汤因比《历史研究》(上)第27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曹未凤译,1959年。)杜甫的弃官,正是人格力量和自信的表示,而弃官不过是等待理想的时机复出罢了。这也符合传统的“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的古训。他拒绝在肃宗朝复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对肃宗已经失望人。代宗即位,时机是成熟,他却在耐心观望。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0楼2018-08-17 07:04
                  回复
                      不过,严武却认为新君即位,杜甫已不再有理由拒绝入仕。他不顾杜甫已经淡漠的政治热情,于广德元年(763)推荐杜甫为京兆功曹参军。杜甫在《奉寄别马巴州》一诗中谈到他的态度:
                    勋业终归马伏波,功曹非复汉萧何。
                    扁舟系缆沙边久,南国浮云水上多。
                    独把渔竿终远去,难随鸟翼一相过。
                    知君未爱春湖色,兴在骊驹白玉珂。
                      原诗有注:“时甫除京兆功曹在东川”,杜甫此诗虽说仍不愿就任,但口气已大有松动。他说自己的兴趣在湖光春色,不象马巴州兴趣在上京朝觐君王,所以不能一同赴京就任。但根本原因却是瞧不起功曹这种小官。《三国志·吴志》载孙策对虞翻说:“孤有征计事,未得还府;卿以功曹为吾萧何,守会稽耳,”萧何功曹可以建功立业,但今非昔比,功曹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了。这表明杜甫态度的改变,由拒绝出仕到考虑职务高低再决定是否出仕,同时说明杜甫对新君代宗怀有幻想。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1楼2018-08-17 07:11
                    回复
                        但不久,杜甫又毅然辞官。这次不是与代宗有什么矛盾,而是老年多病,不适应幕府拘束的生活。“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暇日小园散病》)。这次入幕,本来又有些勉强:“束缚酬知己,蹉跎效小忠。”(《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入幕后也难以协调那些复杂的人事关系:“分曹失异同。”(同前)嫉恶怀刚肠的诗人不能委屈自己,“幕府愧群材”(《春日江村五首》其四)就晕种时刻的牢骚。重要的是,幕僚一职,与他的理想相去甚远,“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功名不早立,衰疾谢知音”(《西阁二首》。这回,他是真的高蹈远去了。
                        杜甫对代宗的态度,也就是由“希望”变为“观望”。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3楼2018-08-18 12:22
                      回复
                                        (四)
                          杜甫对代宗,因为没有直接打过交道,所以一直是怀有希望的,当他晚年无意仕途时,仍对以代宗为象征的“北极朝廷”怀有相当深的感情【杜甫《登楼》:“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这是君位的象征意义在起作用,后人说杜甫“”,“一饭未尝忘君”等等,与杜甫后期的这种思想有很大关系。代宗在杜甫心中,也仅仅是一个象征。杜诗中,谈得多的仍是“朝廷”、“国家”、“社稷”这些概念。杜甫的忠,主要是“公忠”,到了晚年,其忧国忧民的感情日趋深厚,“恋阙心态”也格外突出。
                        “恋阙心态”中,有“私忠”,也有“公忠”。前者指杜甫与某一君王的个体的情感,如《端午日赐衣》: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附录:
                        杜甫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4楼2018-08-18 13:28
                        回复
                            这可以说是“一衣未尝忘君”。此时的杜甫正是春风得意之时,此诗表现的诗人身处顺境的心情,而非一以贯之的立场。杜甫曾为肃宗的近臣,事后念念不忘,这种感情也是很自然的。“去岁兹辰捧御床,五更三点入鹓行”,(《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二首》其一)“忆昨逍遥供奉班,去年今日侍龙颜”(其二)等等回忆,都有些“私忠”的回忆。杜甫的“恋阙心态”常常是对过去的辉煌的回忆中夹杂着对现实的失望。
                          恋阙丹心破,沾衣皓首啼。
                          老魂招不得,归路恐长迷。”(《散愁二首》之二)
                          忆昨赐沾门下省,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野人送朱樱》
                          北阙心长恋,西江首独回。茱萸赐朝士,
                          苵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九日五首》之二)
                          霜天到宫阙,恋主寸心明。”(《柳司马至》
                          《杜臆》注曰:“霜天望阙,千里明净,惟恋主丹心,与之共明耳。”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5楼2018-08-20 19:12
                          回复
                              杜甫的“恋阙”在晚年表现尤为强烈,它主要表现为对中央政权的认可,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对朋友出仕的积极鼓励,当然,也包括自己壮志难酬老病缠身的一丝悲凉。
                            诸如“泊舟楚宫岸,恋阙浩酸辛”(《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
                            百年从万事,故国耿难忘”(《遣闷》);
                            苦摇求食尾,常曝报恩腮”(《秋日荆南怵怀三十韵》);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南征》57);
                            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柟。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楼上》)。
                            杜甫在临终前大写“恋阙”、“恋主”,从他与代宗的关系上,看不出如此怀念期冀的理由,只能认为,杜甫晚年的“恋阙”,是对中国文化的坚定信念,他寄托的是对祖国振兴的热望,是自己“无力正乾坤”的悲剧心理的折射 希望乾坤朗朗,国泰民安。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6楼2018-08-20 19:47
                            回复
                                宋人论杜忠君,显然也是看到了这些“恋阙现象”,虽未拈出这一概念。但是一饭不忘君,还是一日不忘朝廷,却是有很大区别的。即便是宋人,论杜时也有微妙的差别。
                                东坡《王定国诗集叙》云: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不饭未尝忘君也欤?
                                此说一出,人们纷纷沿用。
                                陈俊卿在《巩溪诗话序》则提出:杜子美诗人冠冕,后世莫及,以其句法森严,而流落困踬之中,未尝一日忘朝廷也。
                                此说将一饭不忘君变为一日不忘朝廷。在宋人眼中,并无质的区别,因为君即朝廷,朝廷即君。我们却不妨借用这个转换,来区别杜甫忠君思想中的“私”与“公”的内涵。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7楼2018-08-20 19: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