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杜甫忠君的表现形态
序言
杜甫的忠君思想为体,是杜甫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以往的讨论中,焦点在杜甫的忠君与爱国的关系上。或者认为杜甫的忠君思想既有进步意义也有时代局限。或者认为杜甫对君主有一个从忠诚到叛逆的过程,到了晚年,忠君和爱国实质上已经分开,等等。这一讲从“忠臣”的类型入手,把握杜甫忠君的一些重要现象,进而评价他在这一中大为体上的种种思想和行为。
第一节 君位的象征意义与忠臣的类型
正如杜甫的德治理想是以三代这治为楷模的一样,杜甫的忠君思想也是与先秦的忠君观念接近的。
简单地说,就是“君臣相对论”。
“忠”字最早出现大约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因为甲文、金文均无“忠”字,《尚书》、《诗经》、《易经》等书亦无“忠”字,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时期的君王便没有权威,不需要人民的服从。君主专制在中国源远流长。《尚书》虽无“忠”字,却记载有专制的历史。《盘庚》记载,盘庚迁殷时,阻力重重,一些贵族、平民安土重迁,不愿从命,盘庚便云用其权威,恫吓人们,违背王命者不仅自身将蛛,还会殃及子孙。“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往哉!生生!”吉,吉祥。迪,道理。颠越,颠覆越轨。不恭,狡黠不顺。奸宄,犯法作乱的人。劓(yì)割鼻之刑。殄,天也。育,长也。无俾,不要。此段大意为:如果有凶恶的敌人玩世不恭,横生枝节,轻则我将割去其鼻,重则将斩尽杀绝,使他们再不能遗育其子孙在这个新都中,往新都去吧,发奋图强。“忠”字在《左传》中大量出现,多达七十余次。《左传》对“忠”的政治内涵,有这样一些界定:
(季粮对随侯)曰:“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桓公六年)
十年春,齐师伐我。(庄)公将战,曹刿请见。……问何以站。……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庄公十年)
(晋献)公曰:“何谓忠、贞?”荀息对曰:“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送往事居,耦俱无猜,贞也。”
叟骈曰:“……以私害公,非忠也。”(文公六年)
(范)文子曰:“……无私,忠也。”(成公九年)
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相三君矣,而无私积,可不谓忠乎?”(襄公五年)
君子谓:“子襄忠。君薨,不忘增其名;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襄公十五年)
赵孟闻之,曰:“临患不忘国,忠也。”(昭公九年)
第一、 二条资料十分重要,它表明在春秋时代,“忠”并不仅仅是对臣子的要求,它同样也是对君主的要求,即君臣必须共同“忠于民”,而且特地提出“上思利民,忠也”的原则。而当时的所谓“公家”、“公室”,是指周代的社稷。这样我们可以看的袄,当时的“忠”的内涵包括忠于民,忠于公室-----社稷、国家。忠的伦理准则是对社稷利益负责。它约束臣和君,而不是要臣忠于社稷之君。君和臣的私人关系个是忠的内涵。相反,由于面对共同的忠的内容,承担共同的忠的义务,所以,君臣关系由此得到确定:君不盅于人民和社稷,则自失君道和忠道,臣也就不必对君尽臣道,师旷的一段话表达了这种观念:
师旷侍与晋侯,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曰:“或者,其君实甚。良君将善赏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左传》襄公十四年)
这段话有就是孟子所说的“闻诛一夫,不稳弑君”的意思。当国君成为困民之住,让百姓绝望时,他就不再是社稷之主了,这说明在春秋时代,“忠”是观念是对君臣皆有制约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