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73贴子:112,756

回复:《杜甫研究》 刘明华 【六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杨贵妃如此,对其他王孙公子亦然。写于同时期的(《哀王孙》19)也颇见杜甫的宽恕之道。诗云: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皆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它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2楼2018-07-27 17:36
回复
      此诗流露出的正统观念不少。杜甫面对流落街头的王孙,同样是涌起一阵悲悯之情,之中态度和安史乱前诗人对皇亲国戚,王子公孙的奢侈淫靡生活的批判形成鲜明对照,固然,时局的变化使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因而,各个阶层的人的偶因为战争而同仇敌忾,增强了亲和力。但也正因为变局使昔日的王孙沦落为接头的乞丐,这大起大落的变化使王孙遭受了不幸。而不幸的人毕竟是值得同情的。何况,王孙总还是王孙。他们遭受如此灾难,是似乎比平民百姓更值得同情。所以,杜甫便宽容了他们过去的 劣行,也为今日的王孙乞丐们洒上同情之泪了。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它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哀王孙》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3楼2018-07-27 17:43
    回复
      第五讲 杜甫忠君的表现形态
      序言
        杜甫的忠君思想为体,是杜甫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以往的讨论中,焦点在杜甫的忠君与爱国的关系上。或者认为杜甫的忠君思想既有进步意义也有时代局限。或者认为杜甫对君主有一个从忠诚到叛逆的过程,到了晚年,忠君和爱国实质上已经分开,等等。这一讲从“忠臣”的类型入手,把握杜甫忠君的一些重要现象,进而评价他在这一中大为体上的种种思想和行为。
      第一节 君位的象征意义与忠臣的类型
        正如杜甫的德治理想是以三代这治为楷模的一样,杜甫的忠君思想也是与先秦的忠君观念接近的。
        简单地说,就是“君臣相对论”。
      “忠”字最早出现大约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因为甲文、金文均无“忠”字,《尚书》、《诗经》、《易经》等书亦无“忠”字,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时期的君王便没有权威,不需要人民的服从。君主专制在中国源远流长。《尚书》虽无“忠”字,却记载有专制的历史。《盘庚》记载,盘庚迁殷时,阻力重重,一些贵族、平民安土重迁,不愿从命,盘庚便云用其权威,恫吓人们,违背王命者不仅自身将蛛,还会殃及子孙。“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往哉!生生!”吉,吉祥。迪,道理。颠越,颠覆越轨。不恭,狡黠不顺。奸宄,犯法作乱的人。劓(yì)割鼻之刑。殄,天也。育,长也。无俾,不要。此段大意为:如果有凶恶的敌人玩世不恭,横生枝节,轻则我将割去其鼻,重则将斩尽杀绝,使他们再不能遗育其子孙在这个新都中,往新都去吧,发奋图强。“忠”字在《左传》中大量出现,多达七十余次。《左传》对“忠”的政治内涵,有这样一些界定:
        (季粮对随侯)曰:“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桓公六年)
        十年春,齐师伐我。(庄)公将战,曹刿请见。……问何以站。……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庄公十年)
        (晋献)公曰:“何谓忠、贞?”荀息对曰:“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送往事居,耦俱无猜,贞也。”
        叟骈曰:“……以私害公,非忠也。”(文公六年)
        (范)文子曰:“……无私,忠也。”(成公九年)
        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相三君矣,而无私积,可不谓忠乎?”(襄公五年)
        君子谓:“子襄忠。君薨,不忘增其名;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襄公十五年)
        赵孟闻之,曰:“临患不忘国,忠也。”(昭公九年)
        第一、 二条资料十分重要,它表明在春秋时代,“忠”并不仅仅是对臣子的要求,它同样也是对君主的要求,即君臣必须共同“忠于民”,而且特地提出“上思利民,忠也”的原则。而当时的所谓“公家”、“公室”,是指周代的社稷。这样我们可以看的袄,当时的“忠”的内涵包括忠于民,忠于公室-----社稷、国家。忠的伦理准则是对社稷利益负责。它约束臣和君,而不是要臣忠于社稷之君。君和臣的私人关系个是忠的内涵。相反,由于面对共同的忠的内容,承担共同的忠的义务,所以,君臣关系由此得到确定:君不盅于人民和社稷,则自失君道和忠道,臣也就不必对君尽臣道,师旷的一段话表达了这种观念:
        师旷侍与晋侯,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曰:“或者,其君实甚。良君将善赏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左传》襄公十四年)
        这段话有就是孟子所说的“闻诛一夫,不稳弑君”的意思。当国君成为困民之住,让百姓绝望时,他就不再是社稷之主了,这说明在春秋时代,“忠”是观念是对君臣皆有制约力的。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4楼2018-07-29 21:59
      回复
          但是,即使是君尊臣卑的观念确定之后,对君王是否绝对服从,仍没有得出统一的意见。大略而言,在忠君的问题上,是统一的,机承认君权有限合法性。在这层上意义上,君位具有象征意义,在正常情况下,它象征着社稷、国家。忠君即忠于社稷、国家。反过来,热爱国家,也尊敬一国之君。但怎样忠,或者说怎样才算忠,怎样判断忠或非忠,却有不同的认识。下面择要述之。
          《墨子.鲁问》有一段对话涉及到了这个问题:
          鲁阳文君谓子墨子曰:“有语我以忠臣者:令之俯则俯,令之仰则仰;处则静,呼则应,可谓忠臣乎?”子墨子曰:“令之俯则俯,令之仰则仰,是似景(影)也;处则静。呼则应,是似响也;君将何得于景与响哉?若以翟之所谓忠臣者:上有过,则微之以谏,已有善,则访之上,而无敢以告;外匡其邪而入其善,尚同而无下比。是以美善在上,而怨仇在下;安乐在上,而忧戚在臣。此 之所谓忠臣也。”


        76楼2018-07-31 07:17
        回复
            墨子的忠君思想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诤谏,而是任怨。他认为一个忠臣应该对君王谏过匡邪,而不是绝对服从。对外则必须任怨分忧,维持君王美善的形象与令誉。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忠臣。
            根据墨子这段话,我们可对“忠臣”作一个简单的分类:
            愚忠----绝对服从;
            谏诤而任怨----谏过匡邪而扬善不隐恶;
            谏诤而不任怨----谏过匡邪而扬善不隐恶。
            可以说,封建时代的忠臣观念和忠君思想主要的表现就集中在这三点上:服从、谏诤、任怨。由此角度来看杜甫的忠君思想及表象形态,或许能结实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


          77楼2018-07-31 07:19
          回复
            第二节 诤谏而非服从--杜甫之忠表现之一
              杜甫有忠君思想,这是毋庸讳言的事实。但杜甫的忠是谏诤型的,而非服从型。
              谏诤型的忠臣,得到历代史家的认可,重要原因还是谏诤者和君主的共同利益。也就是说,谏诤者在对君王进谏时,想到的是国家、社稷、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君王之所以应该接受谏诤或宽容谏诤者,也是因为这个共同利益。由此,我们可以说,所谓“社会良知”,在根本利益上与统治者常常是一致的。他们是现存秩序的维护者和改良者,而不是反对派。这也说明,当统治集团具有历史合法性时,“社会良知”在维护社会秩序,促使社会进步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正是因为社会良知的这种性质,在忠君问题上,便有了良臣、忠臣之别。
              良臣是谏诤型的。
              “忠臣”是服从型的。
              在德治理想一章,已经论及了君王纳谏与否是衡量判定明君或昏君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大臣来说,是否敢于谏诤,则是他为良臣或"忠臣"的分水岭。
              良臣与“忠臣”的区别,由唐初贞观重臣魏征提出。
              《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征传》记载,魏征希望唐太宗让他做一个良臣,而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忠臣。太宗问忠臣与良臣的区别何在?魏征说出一段名言来:
              良臣,稷、契、咨陶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手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
              魏征此处讲的是史家眼中的良臣、忠臣,是从他们的结局做的分辨。联系魏征的行为,可知他说的“忠臣”,就是服从型的愚忠,这类人唯上是从,结果是于国于君于己有害无益。他说的"良臣",即墨子所说的忠臣。不过,魏征却不是任怨型的,他敢于直谏,利过利君,既帮助太宗取得了贞观之治,也使太宗赢得了荣誉,魏征自己也在历史上受到公正评价。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8楼2018-08-01 16:29
            回复
                杜甫要做的正是“良臣”。杜甫的忠君思想,表现为对君主之过的批评,对社稷和民众的关心。人们常说杜甫的忠君思想和爱国忧民思想密不可分,实质上也说明了杜甫的忠君是以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为前提的。只是忠君中的“忠”,不是单方面的承担义务,而是要求君王对此负责。从这点上看,杜甫的忠君思想更多地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忠君观念,而不是把自己与皇帝的关系看成是私人关系。既然皇帝对民众应承担义务,所以,杜甫才理直气壮地对社会问题加以揭露,对政治弊端毫不留情地批判。对杜甫的批判与忧患,曾有论者认为是杜甫反对、批判君主。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这也是“忠”的一种表现,是一种较为激烈的表现形态而已。从这个意义讲,宋人大谈杜甫忠君并非指空立说。但宋人把杜甫“变形”了,把一个“谏诤型”的“良臣”改变为一个“服从型”的“忠臣”,因而,扭曲了杜甫忠君的本来面目。
                杜甫的谏诤之“谏过匡邪”,从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当他身为左拾遗时,名正言顺地对皇帝的谏诤;一是他一以贯之的对政治弊端和社会阴暗面的批判与揭露。
                关于第一方面,主要表现在谏罢房琯一事上,此事在前面已有讲述。面对复杂的朝内党争,杜甫毫无畏惧,不计个人得失,将自己的观点坦率表明,以致龙颜大怒,差点危及自己的性命。在杜甫一生中,这是一个最重要的事件,它严重地影响了杜甫的仕进。但杜甫从未因此而后悔,说不定他或许还因此举而感到几许心安,因为他没有辜负谏官的“言责"。
                作为左拾遗,杜甫是尽职的、合格的。杜甫作为谏诤之臣,可贵之处还在于,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任职时与罢官后,都保持了对统治者批评的态度,其原因与内容,在忧患意识,批判意识,和重建理想几部分已经论及,这里需要重复的,只有一句:杜甫从未表现出、也从不具备对君王的服从心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9楼2018-08-01 16:41
              回复
                第三节 任怨与牢骚
                --杜甫之忠表现之二

                  杜甫既当面谏诤皇帝,又无论何时何地对政治弊端进行批评。杜甫的不服从性是很明显的。但是,杜甫有没有“任怨”的一面呢?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据《战国策.东周策》记载,东周相吕苍的门客曾发表过关于忠臣应该具有任怨性的议论,他说:
                  国必有诽誉。忠臣令诽在己,誉在上。宋君夺民时以为台,而民非之,无忠臣以掩盖自也。
                  这就是说,所谓忠臣,就应该功劳集在皇帝的账上,过错则自己揽到头上,皇帝有了恶行恶德,还得挺身而出,替皇帝打掩护,文过饰非。这就是忠臣之“任怨”。如果一味如此,显然比唯唯诺诺的绝对服从还糟糕。后者无非是“尽力守法,专心于事主为忠臣”(《韩非子.忠孝》)而已,具体而论,也不过是“北面委质,无有二心,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而无是非也。”(《韩非子.有度》)“服从”只是唯唯诺诺,不再惹是生非;而“任怨”还要为尊者讳,混淆是非,可见任怨性的忠臣类似上层社会的“乡原”,亦“德之贼”也。不过,在墨子看来,谏诤与任怨只是内外有别的表现方式,二者应该统一起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忠臣。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0楼2018-08-05 21:58
                回复
                    杜甫有任怨,无庸回护,但多的是牢骚、揭短、不平。
                    先说任怨
                    典型的材料是(《北征》23)。诗人在描写安史叛乱所引起的马嵬事变时,这样写道: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
                  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哀,中自诛褒妲。
                  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
                    杨贵妃被缢杀马嵬坡的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被说成是“中自诸褒妲”,认为是玄宗的一件深明大义之举。诗意为:没有听说过夏殷周等朝末代国君,肯主动诛杀宠爱的美人褒姒和妲己。言外之意是唐玄宗为了顺从民意,不惜除掉自己宠爱多年的贵妃,这种举动是前无古人的(“事与古先别”)。事实并非如此。
                  公元756年,玄宗仓皇出逃,到了马嵬驿,士兵哗变,杀了杨国忠以泄愤,不仅如此,还迫使玄宗下令,缢杀杨贵妃(见《通鉴》卷二一八)。玄宗当时是迫于无奈,眼睁睁看贵妃命归黄泉,即如白居易《长恨歌》所云:“君王掩面救不得,忍看血泪相和流。”堂堂天子,看着贵妃“辗转尺组马前死”,其狼狈可怜,可以想见。李商隐说他窝囊之至,“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马嵬》)
                  杜甫在《北征》中却曲为回护,认为这是玄宗做的一件好事。其中有没有一点讽喻意味?很难讲。联系上下文的"
                  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过犹话”等诗句,可以判明杜甫对此事件是持肯定态度的,是维护玄宗美善的形象的。杜甫的矛盾也在这一事件上突出地表现出来。当他为皇帝回护时,他只能说杨氏兄妹作恶多端,陈玄礼等将士菹醢奸臣,荡惜同恶,玄宗诛杀褒妲般的贵妃是顺天应人之举。但当他从人道的角度来反思杨贵妃的命运时,却又洒出同情之泪(见前一讲的分析)。从中,我们只能感受到,杜甫的任怨--美善在上,怨愁在下,安乐在上,忧戚在臣, 在特定时期有着明显的表现。这个特定时期,就是民族危亡、国家分裂的动乱时期。此时,他希望维护君王的形象,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抗敌的信心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1楼2018-08-06 08:13
                  回复
                      宋人论杜甫的温柔敦厚,“词婉而雅”,“意微而有礼”,实质也是认为杜甫是任怨型的忠臣。宋人把杜诗中对君王有所批判揭露的作品尽量做“婉雅”的解读,例子甚多。如张戒关于(《哀江头》18)的解释就是一例。俞文豹在《吹剑录》中说:“唐天宝之乱,兆于杨贵妃,杜子美身罹其祸,《北征》诗止曰:'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哀江头》18)诗虽稍述其事,而恻然有黍离闵周之意。至白乐天《长恨歌》、元微之《连昌宫词》,直播其恶于众,略无忌惮。”且不论“兆于杨贵妃”之论有“女祸”的偏见,俞文豹着眼的是杜甫为君“隐恶”的特点。是不是隐恶暂置不论,杜甫在某些时候把话说得委婉含蓄,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由于杜甫没有服从性,他在某些时候尽管表现出适度的任怨,但经常性的却是抒发不平之气,倾吐着对玄、肃、代几朝皇帝的不满情绪。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2楼2018-08-08 10:50
                    回复
                        杜甫对几朝皇帝的态度各有不同,下一节详谈。这里简单地说,他对玄宗的感情比较复杂,但对唐明皇的批评也从未简断。从(《兵车行》7)批评开边战争、(《丽人行》8)批评贵戚奢侈腐化权倾朝野,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政治蓝图的描绘,都直接间接地批评了玄宗
                      杜甫对肃、代二帝,埋怨多于任怨。自从房琯罢相,杜甫被贬,他与肃宗的关系及感情就马上疏远了。“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秦州杂诗其二十》二十首)大约是杜甫对肃宗的第一句不恭敬的言辞。之后有关激烈言辞时时可见。(《洗兵马》28)之“鹤驾通宵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晓”,诸家解释不一,即使一个人有时也看到几层意思。张戒在《岁寒堂诗话》卷上说这二句“皆微而婉,正而有礼”,在同书下卷又认为“虽但叙一时喜庆事而意乃讽肃宗”。讽什么?讽刺肃宗自己立灵武,如今也终于实行“昏定晨省”的子道了。全诗在赞颂“中兴诸将收山东”,朝仪重现、礼治初兴的同时,也不忘了讥讽几句,说“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为忙”。简直火药味十足。当杜甫终于放弃无所作为的华州小吏时,饥寒流落之中,对肃宗的“怨怼”也就日益增添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3楼2018-08-08 11:33
                      回复
                          美刺比兴,本是儒家诗教的应有之义。《诗大序》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曰风。”“风刺”即“讽刺”,说开去,就是杜甫的批判意识。说回来,批评意识也就是以“讽”刺上,仍是“怨”的范围。诗可以怨,也可以刺。既然是一个古老的传统,显得是得到官方的认可而能合理地存在。那么,话说得含蓄些,是“怨”,说得激烈些,是“刺”。清人钱谦益则突出杜甫的“刺”。《钱注杜诗》卷二笺(《洗兵马》28)云:
                        洗兵马,刺肃宗也,刺其不能尽子道,
                        且不能信任父之贤臣,以致太平也。
                        ……
                        唐史有隐于肃宗,归其狱于辅国,
                        而后世读史者无异辞……
                        何儒者之易也。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4楼2018-08-08 11:39
                        回复
                            钱谦益的以史证杜,曾遭到袁枚的猛烈抨击,袁枚认为“若寸寸节节,皆认为有所刺,则少陵之诗扫地矣!”(《随园诗话》卷十六)或许是有得有失吧,钱谦益对杜诗学的贡献正在于此。钱氏的解杜得到现代治杜学者胡小石先生的赞同:
                            昔钱牧斋作《草堂诗笺》,深得知人论世之义,高出诸注家。其于(《洗兵马》28)一篇,即发扬玄肃当时宫闱隐情。(《杜甫<北征>小笺》)
                            关于(《北征》23),该文认为:
                          就篇末数韵探之,知与天宝末年安禄山称兵、太子即位灵武、玄宗内禅有关;且预测将来玄肃父子之恩不终,封建伦常道德之不足恃,于此宛转致其讽谕之旨。特词义简晦,不敢详陈。……
                            所谓“宛转”,正是“怨”,“讽谕”是“刺”,是不平。
                            值得注意的是,杜甫的“刺”、批判、讽谕,是否在晚年发生了质变,是否对统治者的合法性产生了怀疑?这个问题也涉及到封建时代的社会良知们的共性。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6楼2018-08-09 15:29
                          回复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90楼2018-08-12 16:07
                            回复
                                杜甫在后世被视为“忠贞之臣”,一是杜甫本来也符合某一含义的“忠贞之臣”标准,如前所云。杜甫的谏诤性、批判性,少许的任怨和更多的牢骚等等,都显示出他是一个合格的“贤良之臣”。尽管不少统治者从感情上都喜欢愚忠的大臣,但正统思想,或曰中华文化理性精神的史家们都是肯定“贤良之臣”的。谏官的设立以及不少谏官在史册中的载誉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杜甫为什么在后世被推崇而在当时却受冷落,其必然原因留待后面讲述。这里要说的,是杜甫之忠,有时还真有那么一点感恩戴德的意味。谓予不信,请看下节。


                              91楼2018-08-12 16: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