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杜甫在长按奔走十年,最后仅得一右卫率府怀有胄曹参军这样的仅够糊口遑论从政的小官【杜鹃附注: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右卫率府是保卫东宫太子的卫队;胄曹参军应该是管盔甲仓库的小官】,为什么说他对玄宗怀有知遇之恩的感激呢?这倒不是为了这个小官。杜甫对此官的态度在《官定后戏赠》13)一诗表现得很明确: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
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飚。
无非是得句个酒钱,有个栖身之处罢了。他感谢玄宗是玄宗赏识过他的才华,当杜甫献上《三大礼赋》之后,被玄宗命待制具贤院。虽然,“待制”一直未能等到一官半职,但这件事本身已让杜甫感到终身荣耀:
“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烜赫。
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往时文采动人主,……” (《莫相疑行》)
“彩笔昔曾千气象” (《秋兴八首》49之八),
“气冲星象表,词感帝王尊” (《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
都是他直到晚年仍记忆犹新、且津津乐道引以自豪的光荣史。
如果没有后来的动乱,谁知他会不会成为一位翰林学士呢?杜甫未能在玄宗朝谋到理想的职位,他只怪奸臣权相,如李林甫、杨国忠之流,从未怪到皇帝头上的,更重要的是,杜甫的前半生身逢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的会议不能不和玄宗早期的业绩联系在一起。尽管有安史之乱,人们对玄宗的晚节感到遗憾,但无论是当代人还是后世人对玄宗的评价至少是功过参半的,说不定本朝人对他的评价还是三七开呢。杜甫对玄宗的开边政策,晚年的不理政务只图享受有所揭露批判,那也是符合一个社会良知的言责的。其目的是要这位曾经类似尧舜的圣君继续圣明下去。或许正是这种犀利,杜甫才会在《北征》中写出“中自诛褒妲”那样的任怨性极明显的诗句。杜甫对玄宗总有句分尊敬和卫护,再看“鹤禁通宵风辇备”二句,就让人感到他在批判肃宗的同时,也是在为昔日的玄宗、今日的太上皇鸣不平了。
【杜甫《洗兵马》:鹤禁通宵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晓】
杜甫在长按奔走十年,最后仅得一右卫率府怀有胄曹参军这样的仅够糊口遑论从政的小官【杜鹃附注: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右卫率府是保卫东宫太子的卫队;胄曹参军应该是管盔甲仓库的小官】,为什么说他对玄宗怀有知遇之恩的感激呢?这倒不是为了这个小官。杜甫对此官的态度在《官定后戏赠》13)一诗表现得很明确: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
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飚。
无非是得句个酒钱,有个栖身之处罢了。他感谢玄宗是玄宗赏识过他的才华,当杜甫献上《三大礼赋》之后,被玄宗命待制具贤院。虽然,“待制”一直未能等到一官半职,但这件事本身已让杜甫感到终身荣耀:
“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烜赫。
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往时文采动人主,……” (《莫相疑行》)
“彩笔昔曾千气象” (《秋兴八首》49之八),
“气冲星象表,词感帝王尊” (《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
都是他直到晚年仍记忆犹新、且津津乐道引以自豪的光荣史。
如果没有后来的动乱,谁知他会不会成为一位翰林学士呢?杜甫未能在玄宗朝谋到理想的职位,他只怪奸臣权相,如李林甫、杨国忠之流,从未怪到皇帝头上的,更重要的是,杜甫的前半生身逢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的会议不能不和玄宗早期的业绩联系在一起。尽管有安史之乱,人们对玄宗的晚节感到遗憾,但无论是当代人还是后世人对玄宗的评价至少是功过参半的,说不定本朝人对他的评价还是三七开呢。杜甫对玄宗的开边政策,晚年的不理政务只图享受有所揭露批判,那也是符合一个社会良知的言责的。其目的是要这位曾经类似尧舜的圣君继续圣明下去。或许正是这种犀利,杜甫才会在《北征》中写出“中自诛褒妲”那样的任怨性极明显的诗句。杜甫对玄宗总有句分尊敬和卫护,再看“鹤禁通宵风辇备”二句,就让人感到他在批判肃宗的同时,也是在为昔日的玄宗、今日的太上皇鸣不平了。
【杜甫《洗兵马》:鹤禁通宵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