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73贴子:112,756

回复:《杜甫研究》 刘明华 【六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唐玄宗自恃曾有过开元之治的辉煌历史,骄奢淫逸之心渐起,其后果自不待言。关于唐玄宗之骄奢,陆贽的《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有所论及:
“今之琼林,大盈(皇帝私人仓库),自古悉无其制。传诸耆旧之说,皆云创自开元。贵臣贪权,饰巧求媚,乃言郡邑贡 赋所用,盍各区分,税赋当委之有词,以给经用;贡献宜归乎天子,以奉私求,玄宗悦之,新是二库,荡心侈欲,萌柢于兹;迨乎失邦,终以饵寇。”
《新唐书·食货志》载:
“王鉷为户口色役使,岁进钱百亿万婚,非租庸正额头,积百宝大盈库,以供天子燕私。”
天宝后期,杨国忠建议把各地租税一律变成绢帛等轻货,输送京城,府库充盈,财务堆积如山,古今罕俦。玄宗视金帛如粪土,常赐无度。(见《通鉴》卷二一六)
杜甫在填报十四载写下的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14)便尖锐抨击了最高统治集团的奢侈与腐败,此诗的中间部分这样写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赐欲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于帮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6楼2018-06-26 15:41
回复
    在唐诗中,如此集中地揭露统治集团的腐败与奢侈,如此猛烈地批判这种荒淫生活的作品,是不多见的。尤为重要的,这是直接批判本朝皇帝。彤庭分帛,以示皇帝筐篚之恩,但那是靠“鞭挞”民众、强行搜刮而来的。仅此对比就足以让一切仁者为之京心。诗人是曲折地说皇帝赏赐的目的是要臣子尽心治力国家,但臣子们确确实实忽略了“筐篚恩”--因为皇帝也确确实实没有此意,所以“君岂弃此物”,说的就是“君已弃此物”。横征暴敛,又暴殄天物,诗人怎能不为之痛心、惊心、伤心、寒心。“筐恩”是赏赐金帛之意,广义一点,还可包括大兴土木,广其宅第。天宝十载,玄宗“命有司为安禄山治第于亲仁坊,敇令但穷壮丽,不限财力。……虽禁中服御之物,殆不及也。”(《通鉴》卷二一六)这就是杜诗《咏怀五百字》的背景之一二史实。
    王嗣奭“五百字”中间一段“叙当时君臣晏安独乐而不恤民之状。婉转恳至,抑扬吞吐,反覆顿挫,曲尽其妙。”(《杜臆》卷一)“晏安独乐晏安独乐”,抓住了要害。大内金盘,尽在卫霍,见出赏之滥和权贵之贪婪;“神仙”、“玉质”中堂起舞,见玄宗耽于女色。“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见其生活之豪奢淫靡。朱门内是天花酒地,醉生梦死,大路上百姓逃荒要饭,饿殍扑地。正是孟子所抨击的“庖有肥肉,民有饥色,野有饿殍”的再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千古名诗,即是对现实的生动概括,敲响了唐王朝阶级对立日趋严重的警钟,又形象揭露了历年来封建剥削制度的本质特征。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7楼2018-06-26 15:48
    回复
      《丽人行》8)是批判揭露杨氏家族的奢华与骄横的: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机理细腻骨肉匀。
      锈罗衣裳照暮春,蹩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阖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株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筯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萧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扬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正如白居易对杨氏家族的评价:“可怜光彩生门户”,杨玉环得宠,杨氏姐妹亦得“翻身”,玄宗每月赏赐他们的脂粉费就是十万钱,相当于当时五百担米线。朝廷每得珍宝,立即分赐。杨氏家人竞开第宅,争奇斗妍,一堂之费,动则千万。如见他人第宅超过自己,立即拆毁重建,必欲胜之而后快。虢国夫人为粉刷新宅墙壁,费用竟达二百万。统治集团,皇亲国戚的奢侈淫靡令人发指。杜甫敢于无情批判显赫于当世的权贵,足见其斗志和勇气非同凡人。
      杜甫认为,奢侈是败国的祸根,他的警惕不幸为安史之乱证明。杜诗中,反奢侈和倡节俭常常是连带地表述的。反奢侈是破,倡节俭则是立:“不过行俭德,盗贼被王臣。”(《有感五首》之三)就是他提出的避免内乱的主张,也是对为满足享乐而大肆虐民的统治集团的警告。(《提封》50)一诗则明确把节俭提到立国之本的高度来认识:
      提封汉天下,万国尚同心。
      借问悬车守,何如俭德临?
      时征俊乂入,莫虑犬羊侵。
      愿戒兵犹火,恩加四海深。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8楼2018-06-26 15:53
      回复
        杜甫把战争或尚武和节俭作为一组对立的治国之策(包括外交政策)评价,认为守险不如崇俭,耀武不如怀柔。这中间又涉及到战争的起因问题。如果战争已经降临,杜甫再高唱崇俭,显然是迂阔不堪,于事无补。因为崇俭不能平息狼烟。诗人的意思恐怕是这样的:崇俭可以固本,奢侈导致祸乱,引发战争。
        奢侈于诛求造成社会的分配不公,并因此形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富有者靠权力聚敛财富而更加富有,越发奢侈淫靡,穷困者因被受剥削而贫困愈堪。对贫富不均的批判,杜甫往往针对其掠夺性质,并同时表现出对被剥削的民众的深厚同情。《岁晏行》写道: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
        《咏怀五百字》的“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等,都是用富贵贫贱、苦乐不均的对比手法,来揭露批判极不公正的社会现象的。
        与之相关的正面主张,则是《述怀》中那著名的幻想:
        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
        这种等贵贱,均贫富的思想,是儒家仁政学说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社会想象,它或许只存在儒家理想中的“三代之治”的社会形态里。因为涉及到杜甫的理想,将在下一章论述。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9楼2018-06-26 15:57
        回复
            在杜甫心中,远祖杜预和祖父杜审言的形象最为高大。杜审言诗名盖世,杜甫有“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的自豪和“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的自矜。而杜预则不仅立言,还立德立功。
          《晋书·杜预传》:
          “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
          更为重要的是,杜预是《左传》专家,是位著名的经学家,儒学的传播者。
          杜甫在《祭远祖当阳君文》中,一方面赞扬杜预的功烈:
          勇功是立,智名克彰。
          缮甲江陵,祲清东吴。
          一方面又牢记远祖在儒学上的贡献:“《春秋》主解,稿隶躬亲。呜呼笔迹,流宕何人!”最后还对着祖先起誓:“敢忘本,不敢违仁!
            这里的“本”,是指儒学的传统,“仁”则是儒学的核心。杜甫从家庭传统上,看到了自己的神圣责任,认清了自己肩负的使命,所谓以道自任,就是以儒学为根本,以入世为自己的天职,致力于社会进步。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1楼2018-06-26 16:55
          回复
              杜甫的“自谓颇挺出”,是一句充满自信心的自我评价,它有着历史的和现实的依据。历史的是家庭的影响,现实的是个人的秉赋。杜甫对自己的政治器识和文学才华都是十分自信的,而这两点,也恰好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两项重要考试内容。所以,他在最早的行卷之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5)中才写下这样自负的诗句:
            ……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2楼2018-06-26 16:59
            回复
              第二节 德治和理想:再使风俗淳
                杜甫的忧患意识和批叛意识都是源自于儒家的仁政思想。杜甫的理想政治模式仍是儒家的政治模式,即德政。这是中国历史文化上要的政治价值取向。
                德治的理想由孔子提出,从此得到历代知识分子的拥护和统治阶层的信认可,成为一种理想的政治制度。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伦语·为政》)这是谈德治的效果。只要为政者治理国家以德为主,就会得到民心,获得众人的拥护和爱戴,犹如满天星斗环绕着北极星一样。
              孔子主张德治,目的是很明确的,恢复周礼,周代礼制已以“礼崩乐坏”,面对当时动荡的时局,要“正名”,只靠刑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孔子认为,用严刑竣法统治民众,只能避免或减少犯罪,却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民众无自觉惭愧之心。如果用道德和礼教感化引导人民,人民有了道德意识,有了自觉性,有了惭愧之心,羞耻之心,能够知道是非善恶,就不再犯罪,真心归顺了,由此天下太平,达到治世。这也就是杜甫梦寐以求的“再使风俗淳”之理想世界。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4楼2018-07-09 08:46
              回复
                  德治理想几乎是十全十美的。杜甫相信这种社会形态曾经存在过,现在茫然无存,他要努力使之重现。
                  从社会形态看,所谓德治的社会,是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欺诈,没有贫富悬殊……一言以蔽之,是一个政治清明,民风淳朴的的社会。在杜甫诗中,那些引起诗人深沉的忧患和尖锐批判的内容,都是与德治的理想水火不容的。下面从纲常和任贤的角度,对“风俗淳”的内涵进行探讨。

                  理想的社会必须有一种理想的纲常伦理来维系。杜甫的“风俗淳”的核心是要恢复良好的道德风尚。而杜甫最为关心的又是朝廷的纲纪问题。
                  朝纲紊乱是杜甫深感忧虑的一个问题。德治理想首先是对执政者提出要求。朝廷风纪如何,直接关系到“德政”是否能够实现,而君王道德是否符合“仁德”的要求,是施行仁政的关键。“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杜甫常常是把朝廷的风仪作为世风的象征来看的。君不君,臣不臣,涉及到国运的兴衰。因而,“风俗淳”的首要内就是政风淳不淳。杜甫在(《忆昔》42)中写到:
                关中小儿乱纪纲,张后不乐上为忙。
                至令今上犹拨乱,劳身焦思补四方。
                一般都理解成杜甫讽刺皇帝惧内,导致弊政丛生。这种理解并无错误,只是忽略了诗人对朝纲的深切关注。杜甫是从“坏纪纲”的角度来认识皇帝惧内的,这和一般性地讽刺河东狮吼或怕老婆的角度不大一样。后者可能产生喜剧效果,将严重的政治问题化为淡淡的一笑,而前者却是从细微末节处看到悲剧的实质,让人笑不出声来。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6楼2018-07-09 08:54
                回复
                    《草堂》一诗,对纲纪的紊乱表示了深深忧虑:
                  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
                  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唱和作威福,孰肯辩无辜。
                  ……
                  国家法令在,此又足惊吁。
                  诗人对纲纪紊乱痛心疾首。在其他的诗中,对官场风气的批判:
                  烈士恶多门,小人自同调。
                  名利苛可取,杀身傍权要。
                  何当官曹清,尔辈堪一笑。”(《三韵三篇》其三)
                  对“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皆封候……五陵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秋兴八首》49)等反常现象的忧虑,无一不是从纪纲的角度考虑的。
                  著名的(《洗兵马》28)中,既有对“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皆化为候王”的乱世之怪现状的批判,也有对重整纲常的期待和歌颂。“鹤驾通宵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晓”两句,历来解释不一,或云是肃宗向玄宗请安,或云是肃宗之子向肃宗请安,不论谁是太子,谁是皇帝,在歌颂朝仪重现,纲常恢复这一点上,人们得到了共识。杜甫正是从皇太子能够向皇上请安这一细节,看到朝纲向有序的转化,从而高度赞扬了中兴气象的到来。朝纲的恢复,意味着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也象征着社会秩序的正常化。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7楼2018-07-09 10:08
                  回复
                      杜甫一面为纲纪的颓势而心忧,但又时时寄托着重整朝纲的愿望。他在(《北征》23)中颇有信心地认为:“皇纲未绝”,祝祷“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但肃宗为政,令人失望,杜甫不久便有“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夏日行》)的慨叹。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在大历年间时,这一切就更加渺茫了。代宗每况愈下:“本朝再树立,未及贞观时”(《咏怀二首》其一)。
                      朝纲的紊乱必然影响全社会风气。安史之乱后,社会道德沦丧,价值观念颠倒,杜甫敏锐的感受到了这一切,并亲身经历这种风气带给自己的不幸。这种人情反复,世风浇薄之状,被写进短诗《贫交行》中: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交时,此道今人弃如土!

                      这首小诗便是“翻云覆雨”这一描写势利小人的成语的来历。浦起龙评曰:“只起一语,尽千古世态。”(《读杜心解》卷二)此诗是杜甫困守长安时所作,这是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之后的有感而发。轻薄小人,滔滔皆是,管仲与鲍叔牙贫富不移的交情,早已被人抛弃了。这是一个势利的,没有真情的社会,人性被扭曲的社会。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9楼2018-07-09 10:25
                    回复
                        在《白丝行》中,杜甫再次抒写了对道德沦丧的愤怒
                      缫丝需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蜀尺。
                      象床玉手乱殷红,万草千花动凝碧。
                      己悲素质随时染,裂下鸣机色相射。
                      美人细意熨贴平,裁缝灭尽针线迹。
                      春天衣著为君舞,蛱蝶飞来黄鹂语。
                      落絮游丝亦有情,随风照日宜轻举。
                      香汗清尘汙颜色,开新合故置何许!
                      君不见才士汲引难,恐惧弃捐忍羁旅。
                        曹慕樊先生在《杜诗选注》评此诗:“这首诗慨叹某些士人,有才无德(丝长喻才,白喻德),一时为有才者(美人)吹嘘(灭尽针线迹),侥幸得势(春天四句),一朝败露,为世所弃(香汗二句)。结语:古之君子,难进易退,惟恐受辱。故不难于有人汲引,难于不轻受汲引。” 此论十分精彩。
                      杜甫在此悲叹素质随时感染”,正是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忧虑。其正面意思当然就是重整社会秩序,恢复儒家所倡导的纯朴风尚。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0楼2018-07-09 10:36
                      回复
                          淳朴的风情,在上层社会已荡然无存,在士大夫阶层亦凤毛麟角,在下层民众中还广泛存在。当杜甫流离四方之时,感受到了劳动群众的古朴纯洁。杜甫因此写下了许多赞叹古朴民风的诗篇。
                          杜甫在成都时,与农人多有接近。《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一诗,比较生动地刻划了一位热情豪爽的农民形象
                        步随屧春风,村村自花柳。
                        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九酣夸新尹,蓄眼未见有。
                        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

                        名在飞骑籍,长番岁时久。
                        前日放营农,辛苦救衰朽。
                        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

                        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
                        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
                        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

                        语多虽杂乱,说尹终在口。
                        朝来偶然出,自卯将及酉。
                        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

                        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
                        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
                        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此诗的不少篇幅,写田翁赞美成都尹严武,说严武英明,在农忙时节放军士还家助农,深得百姓拥护,以致百姓感恩戴德,表示以后决不逃避差科,以此报答严中丞的仁义之举。这就是说,严武的政绩达到了“效死而民弗去”的程度了。诗中显然有溢美之词,这里姑置不论。杜甫借农夫之口赞扬了严武的德治,同时,又着力描写了这位农夫的朴野豪爽。他好客、话多、率直、真诚,不来俗套,所以,尽管举止稍嫌鲁莽,诗人却不介意,他感到的是久违的真诚。在乱世一隅,遇此农夫,至少让他心悦神怡一天,自卯及酉,直至月上东山。那位农夫其所以对这位前拾遗如此热情款待,也必定是感到这位先生还和蔼可亲吧。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1楼2018-07-09 10:44
                        回复
                            杜甫在官场受到不少屈辱、冷落、白眼,在普通人中间他才时时感到一些美好的东西尚存。这对他的仁爱胸怀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当他自京赴奉先县探亲时,“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他的不幸也是邻人的不幸:“吾令舍一哀,里巷犹呜咽”,他为邻居的真情而深深地感动,这真情,减轻了他丧子的悲哀。当他回到羌村,与家人团聚时,“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唏”,(《羌村三首》其一)为他们的久别感伤,为他们的重逢欣喜。人饥已饥、人溺已溺,怜悯之心最真实地存在于人民大众之中。邻人还为他们的团聚祝福: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其三)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是多么的感动,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涕纵横。”(其三)
                          在如此艰难的时世里,邻里父老们仍然看重情义,诗人在感动之余,还想到了更多的内容:战乱不能泯灭淳厚的民风,弊政不能扼杀美好的人性,中华文明将魅力永存。
                            作为对比,诗人不能不深深地遗憾,因为这种美好的风尚,仅仅在乡村尚存。他在都市,在上层社会,感到的是“所历厌机巧”!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2楼2018-07-09 10:56
                          回复
                            拜读大作。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3楼2018-07-09 11:25
                            回复
                                杜甫有的诗在向往尧舜治世的同时,又怀有治世渺不可寻,世道日难的意味。如“萧瑟唐虞远,联翩楚汉危”(《偶题》),感叹治世不复重现,现世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述古三首》47)之二高度肯定了尧舜之治,批判了世风日下的现实社会:
                              市人日中集,于利竟锥刀。
                              置膏烈火上,哀哀自煎熬。
                              农人望岁稔,相率除蓬蒿,
                              所务榖为本,邪嬴无乃劳。
                              舜举十六相,身尊道何高。
                              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
                                诗中提倡的是政简刑轻的仁政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5楼2018-07-10 12: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