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73贴子:112,773

回复:《杜甫研究》 刘明华 【六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前所述,杜甫并没有受到代宗恩遇。杜甫晚年之“恋阙”,即使偶尔确指君王,那君王也是具有象征意味的,是朝廷的化身,关心朝廷,本质是关心唐王朝的江山社稷,唐朝的人民群众,而非想到君王的龙体龙颜。这是可以肯定的。大历年间,唐朝的天下仍不太平。而当天下乱离,尤其是外族入侵之际,人民只能指望朝廷。
《王命》写道:
汉北豺狼满,巴西道路难。
血埋诸将甲,骨断使臣鞍。
牢落新烧栈,苍茫旧筑坛。
深怀喻蜀意,恸哭望王官。
动乱时期,人民只能“望王官”。当杜甫年老体衰,不能为朝廷出力,报效祖国时,他又转而勉励朋友尽心尽力,这也是他“恋阙”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被人们认为“忠君”的表现之一。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8楼2018-08-23 10:00
回复
      杜甫劝友人为国尽力,是自始自终的。还在安史之乱时,他自己积极投身抗乱大业,也劝朋友尽职尽心。
    《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写道:
    至尊方旰食,仗尔布嘉惠。
    补阙暮征入,柱史晨征憩。
    正当艰难时,实藉长久计。
    见其对以国家民族为重,为君王分忧的心理。
    另一朋友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杜甫赠诗,殷切希望:
    天子忧凉州,严程到须早。
    去秋群胡反,不得无电扫。
    此行收遗甿,风俗方再造。”(《送长孙侍御赴武威判官》
    劝勉友人在国难当头之际,努力为国为君分忧。
    【附录:
    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
    杜甫
    威弧不能弦,自尔无宁岁。川谷血横流,豺狼沸相噬。
    天子从北来,长驱振凋敝。顿兵岐梁下,却跨沙漠裔。
    二京陷未收,四极我得制。萧索汉水清,缅通淮湖税。
    使者纷星散,王纲尚旒缀。南伯从事贤,君行立谈际。
    生知七曜历,手画三军势。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
    幕府辍谏官,朝廷无此例。至尊方旰食,仗尔布嘉惠。
    补阙暮征入,柱史晨征憩。正当艰难时,实藉长久计。

    回风吹独树,白日照执袂。恸哭苍烟根,山门万重闭。
    居人莽牢落,游子方迢递。裴回悲生离,局促老一世。
    陶唐歌遗民,后汉更列帝。恨无匡复姿,聊欲从此逝。

    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 杜甫
    骢马新凿蹄,银鞍被来好。
    绣衣黄白郎,骑向交河道。
    问君适万里,取别何草草。
    天子忧凉州,严程到须早。
    去秋群胡反,不得无电扫。
    此行收遗甿,风俗方再造。

    族父领元戎,名声国中老。
    夺我同官良,飘摇按城堡。
    使我不能餐,令我恶怀抱。
    若人才思阔,溟涨浸绝岛。
    尊前失诗流,塞上得国宝。
    皇天悲送远,云雨白浩浩。
    东郊尚烽火,朝野色枯槁。
    西极柱亦倾,如何正穹昊。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9楼2018-08-23 10:12
    回复
      赠给李特进《徒步归行》写道:
      明公壮年值时危,经济实籍英雄姿。
      国之社稷今若是,武定祸乱非公谁?
      在动乱的岁月,杜甫对人对己,首先要求的就是为国效力。
      他鼓励严武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
      赞扬族弟济时肯杀身”(《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
      司马班入京,他毫不掩饰自己的羡慕之情:
      群盗至今日,先朝忝从臣。
      叹君能恋主,久客羡归秦。
      黄阁长司谏,丹墀有故人。
      向来论社稷,为话涕沾巾。”(《巴西闻收京阙送班司马入京二首》其二)
      杜甫晚年已无机会入朝,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朋友身上。
      【附录:
      徒步归行
      杜甫
      明公壮年值时危,经济实藉英雄姿。
      国之社稷今若是,武定祸乱非公谁。

      凤翔千官且饱饭,衣马不复能轻肥。
      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

      奉送严公入朝十韵
      杜甫
      鼎湖瞻望远,象阙宪章新。
      四海犹多难,中原忆旧臣。
      与时安反侧,自昔有经纶。
      感激张天步,从容静塞尘。
      南图回羽翮,北极捧星辰。
      漏鼓还思昼,宫莺罢啭春。
      空留玉帐术,愁杀锦城人。
      阁道通丹地,江潭隐白蘋。
      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

      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
      杜甫
      与君陶唐后,盛族多其人。
      圣贤冠史籍,枝派罗源津。
      在今气磊落,巧伪莫敢亲。
      介立实吾弟,济时肯杀身。
      物白讳受玷,行高无污真。
      得罪永泰末,放之五溪滨。
      鸾凤有铩翮,先儒曾抱麟。
      雷霆霹长松,骨大却生筋。
      一失不足伤,念子孰自珍。
      泊舟楚宫岸,恋阙浩酸辛。
      除名配清江,厥土巫峡邻。
      登陆将首途,笔札枉所申。
      归朝跼病肺,叙旧思重陈。
      春风洪涛壮,谷转颇弥旬。
      我能泛中流,搪突鼍獭瞋。
      长年已省柁,慰此贞良臣。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0楼2018-08-23 10:25
      回复
        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
        凡此种种,不能尽举。
        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
        深衷正为此,群盗何淹留!”(《凤凰台》)
        这是杜甫之“忠”的一个极好注脚,他关心的是“苍生忧”!
        【附录:
        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
        杜甫
        久客多枉友朋书,素书一月凡一束。
        虚名但蒙寒温问,泛爱不救沟壑辱。
        齿落未是无心人,舌存耻作穷途哭。
        道州手札适复至,纸长要自三过读。

        盈把那须沧海珠,入怀本倚昆山玉。
        拨弃潭州百斛酒,芜没潇岸千株菊。
        使我昼立烦儿孙,令我夜坐费灯烛。

        忆子初尉永嘉去,红颜白面花映肉。
        军符侯印取岂迟,紫燕騄耳行甚速。
        圣朝尚飞战斗尘,济世宜引英俊人。
        黎元愁痛会苏息,夷狄跋扈徒逡巡。
        授钺筑坛闻意旨,颓纲漏网期弥纶。
        郭钦上书见大计,刘毅答诏惊群臣。
        他日更仆语不浅,明公论兵气益振。
        倾壶箫管黑白发,舞剑霜雪吹青春。
        宴筵曾语苏季子,后来杰出云孙比。

        茅斋定王城郭门,药物楚老渔商市。
        市北肩舆每联袂,郭南抱瓮亦隐几。
        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鸟雀苦肥秋粟菽,蛟龙欲蛰寒沙水。
        天下鼓角何时休,阵前部曲终**。
        附书与裴因示苏,此生已愧须人扶。

        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
        凤凰台
        杜甫
        亭亭凤凰台,北对西康州。
        西伯今寂寞,凤声亦悠悠。
        山峻路绝踪,石林气高浮。
        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
        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
        我能剖心出,饮啄慰孤愁。
        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
        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
        所贵王者瑞,敢辞微命休。
        坐看彩翮长,举意八极周。
        自天衔瑞图,飞下十二楼。
        图以奉至尊,凤以垂鸿猷。
        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
        深衷正为此,群盗何淹留。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1楼2018-08-23 10:32
        回复
            杜甫的忠君思想就是这样复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私忠与公忠的交织,君王和朝廷的置换是杜甫忠君的常见性表现,对社稷和人民的最终关切,是他忠的核心。他可以激烈地批判某个君主,某项决策,甚至某一统治集团,但并不和这个君王、集团所代表的阶级决裂。他只希望这个阶级和它的代表者变得符合理想,让人民可以接受。他热爱人民,爱祖国,忠于社稷江山,拥护神授的君位,承认其君权合法性,同时又反对一切君王的不合法、违仁的行为,并终生不变初衷。这正表现出杜甫对君位的象征意义的肯定(忠诚)和对望之而不似人君者的坚定批判精神。杜甫人格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在此表现得十分鲜明。人们热爱杜甫,正是爱他的这种正义感、责任心和深明大义,不计个人恩怨的风范。
            这些,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良知们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后世统治者,要把杜甫扭曲成愚忠的形象,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杜甫在人民心中,永远是一位坚定的批判者,一位敢与人民鼓与呼的斗士。
            杜甫的忠,这样就符合历史法则和道德原则。
          【第五讲 完】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2楼2018-08-23 10:47
          回复
            第六讲 杜甫的悲剧命运
            导 言
              作为社会良知的杜甫,一生有种种困惑。他在人格上的矛盾,在仕途上的挫折,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都是困扰他终身的重要问题。杜甫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一位世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情操、文学才华,都是通过他的诗歌来展示的。在文学史上,杜甫具有崇高的地位,但在生前缺少知音。这也是杜甫为之困惑的。
              诸多的困惑,构成了杜甫丰富的人生,形成了杜甫诗歌独有的韵味,也酿成了杜甫的悲剧命运。
              唯其“悲剧性”,因而更感人,更具有启示性。
              作为杜甫的最大困惑,应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这一点在前面几讲已经涉及。下面就另外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3楼2018-08-25 11:25
            回复
                中国传统士道是积极入仕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儒家的一贯传统。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大多是抱着“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态度来从政的。杜甫同样是以做官为政为人生的最高理想。他认为“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贻华阳柳少府》),始终把从政佐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他首先要做的是政治家,“诗人”,“文人”不是人生的目的。杜甫有远大的抱负,从不以文人自居。学界已有文章证明杜甫确有政治器识。(参见祁和晖、谭继和《杜甫被埋没的本质》,《草堂》1987年第1期。)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首先得做官,“早据要路津”,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在杜甫生活的唐代,做官途径大略有
              一是世袭。杜甫虽“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但还够不上世袭,这一条路是无望的。
              剩下还有二条可走:
              一是参加各种名目的考试,顺顺当当地做一个小官再一步步升迁。
              二是投诗干谒。所谓干谒,是以诗文求有权位者荐举。当时的学子为谋取一官半职,也包括为了在考试时得到较好的名次而事先给主考官增强良好的印象,就以自己的诗文开道,求见达官贵人,如得到赏识,就可以通过他们为自己宣传,推荐做官。在现代人看来,这倒是一“推销自己”的方式,当时的人也不以为过。风尚如此,难以超脱。不过,当时科举最热门,所以,干谒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5楼2018-08-25 12:51
              回复
                  杜甫早年,气意风发,壮怀激烈,视功名可立就。二十四岁参加科举考试,首战失利,并不在意,又到齐鲁漫游,“裘马清狂”一阵。此行是游学,也是散心。三十岁后,做官的需求便显得紧迫起来,或许人生有“三十而立”的说法,因此,人们都希望三十便立。从价值观上看,杜甫此时对做官的认识或许超过了以往,它不但是解决生计,也是立身安命的唯一出路。正如林毓生指出的:“对一个真实的儒教信仰者而言,道德上的自我成就必须和社会相干。儒家的最高理想――内圣外王――使得一个儒者一方面要从事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一方面要向外影响他人以便建立一个大同世界”(《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第216页,三联书店1988年。)这话正适合用来解释杜甫在长安一呆就是漫漫十年的原因。长安谋官十年,是杜甫成熟的重要时期,是他的风格呈现的时期,也是他人格经受考验的时期。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6楼2018-08-28 06:40
                回复
                    长安十年,杜甫为做官历尽艰辛,受尽屈辱。大到受骗上当被宰相耍弄,小到残杯冷炙蔬食不饱。杜甫三十六岁那年,参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试,但这次考试被权相李林甫搞成了一个政治阴谋。玄宗本意是要广求天下之士,让凡有一技之长者,都上京赶考,量才录取。主持考试的李林甫玩弄权术,欺上瞒下,竟一个不取,反倒上表祝贺“野无遗贤”,似乎天下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揽,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推不出的**。杜甫兴冲冲而来,心悬悬而去,最终受到了无情的愚弄。他有诗抒写此时的愤慨:
                  献纳纡皇眷,中间谒紫宸;
                  且随诸彦集,方觊薄才伸。
                  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
                  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
                  没有机会做官,自然就谈不上一展宏图,更糟糕的是生活没有着落。“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古话,真是活生生写出了旧时代知识分子的酸辛。自我实现的需要还得首先让位于生存需要。这对一个雄心勃勃理想远大、年过“而立”却仍无立身之处的有志者实在是一种嘲弄。杜甫尊严的人格不得不暂时向现实俯就。事实上,一“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穷书生,已经无暇品味“傲岸”、“独立”、“尊严”这些清高的字眼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7楼2018-08-28 10:20
                  回复
                      杜甫为做官,说得动听一点,是为了实现经世济时的理想,不得不四处献诗,求人提携。诸如大臣韦济、张垍、鲜于仲通、韦见素等,直至武将田梁丘、哥舒翰等。人格的依附性和书生的依附地位在求官时充分表现出来。个体的价值仅靠自己的一厢情愿并不能被社会承认,只有当官方认可方才呈现于世。这认可的形式便是授予一官半职。士人们为此耗尽了精力。
                    杜甫在长安期间,写了不少恳求权贵荐举的干谒篇什,最典型的如《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赠比部肖郎中十兄》、《奉寄河南韦尹丈人》、《赠韦左丈济》、(《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5)、《赠翰林张四学士垍》、《敬赠郑谏议十韵》、《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翰》、《上韦左相二十韵》等。这些作品,表现方式大同小异,都是先歌颂对方的品德,政绩,才华,再述说自己的抱负和不得志的现状。有时把话说得很凄惨,为的是赢得同情,得到援引。有时也忍不住要发牢骚骂人。前者如“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后者如“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即是如此。在写给鲜于京兆的诗中,还希望走杨国忠的门道:“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平津侯是汉武帝名相公孙弘的封号。这里借指杨国忠。病急乱投医,杜甫为了解决燃眉之急,有些“饥不择食”的意味了。我们用不着为贤者讳,说杜甫的干谒是怎样地符合时代风尚。其实,那些事杜甫是勉为其难的,那些诗也是憋出来的。《赠献纳使田澄》说:
                    杨雄自有《河东赋》,唯待吹嘘送上天。
                    杜甫此时需要的,正是有人提携援引。而要达到此目的,不说些好话怎能奏效。中国历史上,可曾见有士人批评攻击大臣而受青睐的么?所以杜甫在《封西岳表》中,恭维杨国忠是“元弼司空”也就不足为怪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8楼2018-08-28 10:25
                    回复
                        杜甫开始是在权贵间奔走,后来,干脆把文章写给皇帝。“昭代将垂白,途穷乃叫阍!”(《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其献三大礼赋之举便是这一过程的高潮
                      在此之前的天宝六载,他献给玄宗一篇《天狗赋》,歌颂的是皇家园林的一条狗,这篇赋可谓“泥牛入海无消息”。天宝九载(750)杜甫再献《雕赋》。在(《进雕赋表》60)中,杜甫借机抒情,把自己的光荣的家世,眼前的落魄一一道出,希望皇帝不要忽略了自己的存在:
                      ……臣之代近陵夷,公侯之贵磨灭,鼎铭之勋不复炤耀于明时。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亡祖故尚书膳部员外郎先臣审言,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视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到于今而师之。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今贾马之徒,得排金门上玉堂者甚众矣。惟臣衣不盖体,尝寄食于人,奔走不暇,只恐转死沟壑,安敢望仕进乎?伏惟明主哀怜之。倘使执先祖之故事,拔泥涂之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舍诸?伏惟明主哀怜之,无令役役,便至于衰老也。


                      ��“杨雄自有《河东赋》,唯待吹嘘送上天。” 杜甫此时需要的,正是有人提携援引。而要达到此目的,不说些好话怎能奏效。中国历史上,可曾见有士人批评攻击大臣而受青睐的么?所以杜甫在《封西岳表》中,恭维杨国忠是“元弼司空”也就不足为怪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9楼2018-08-28 11:44
                      回复
                          这篇赋很好地体现了杜甫此刻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他自视甚高,自认为家学渊源,文采可比杨雄、枚皋,陛下不应舍弃这样的人才;一方面又深知只有天子发慈悲,方能解脱自己于泥涂,摆脱衣不盖体,寄食于人,役役以至衰老的窘境。说到底,只有靠皇帝关照了。这种进退失据的窘境,一如在《雕赋》篇终所描写的那样:
                          故其不见用也,则晨飞绝壑,暮起长汀,来虽自负,去若无形。置巢嶻嵲,养子青冥。倏尔年岁,茫然阙廷,莫试勾爪,空回斗星,众雏倘割鲜于金殿,此鸟已将老于岩扃。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0楼2018-08-28 11:46
                        回复
                            所以,他还得继续谋官。天宝十载(751年)杜甫献《三大礼赋》――《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在(《进三大礼赋表》59)中,杜甫又极为诚恳地表白:
                            臣甫言:臣生长陛下淳朴之俗,行四十载矣。与麋鹿同群而处,浪迹于陛下丰草长林,实自弱冠之年矣。岂九州牧伯,不岁贡豪俊于外;岂陛下明诏,不仄席思贤于中哉!臣之愚顽,静无所取,以此知分。沉埋盛时,不敢依违,不敢激訏,默以渔樵之乐自遣而已。
                            这一次收到了效果。据《旧唐书·杜甫传》载:“玄宗奇之,召试文章”,命他待制集贤院,为以后的援官奠定了基础。拖了几年后,初授河西尉,杜甫不就,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1楼2018-08-28 11:49
                          回复
                              对这一段历史,杜甫是记忆犹新的。一方面,为得到玄宗的赏识而深感荣幸;一方面则为自己不奔走于达官贵人之门受尽屈辱而痛苦不堪。尤其是当他奔走多年才得一小官时,得失之叹便由然而生。相比之下,自己付出的代价是太大了:青春年华,人格尊严,家庭生活……(《官定后戏赠》13) 写出了这种伤感和激愤: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老夫怕趋走,北府且逍遥。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
                            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飚。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2楼2018-08-28 12:54
                            回复
                                杜甫早年的性格是傲岸不羁的。(《壮游》52)
                              这首自传似的长诗写出了青年杜甫的人格风貌: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
                              ……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3楼2018-08-30 12: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