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吧 关注:1,626,554贴子:87,748,662

回复:到底是谁或什么创造了世界,揭露宇宙终极奥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正因如此,才有了佛教的襌定。襌宗的方式对我很有启发,禅宗的观念对现代人特别好。当你襌修时,什么都不做,只要去襌寺里坐着。他们只跟你说坐、坐、坐、坐……九个小时、六个小时、三个小时,只是对着一面墙坐着。这是很棒的主意,因为当你坐着时,至少感知的这扇门是关上的,所以你终于向内观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03楼2018-03-31 14:14
回复
    今天回家试试看,在客厅的沙发上坐上两分钟,什么事都不做。你做不到,你没办法坐上两分钟什么都不做。你会开始找遥控器来开电视,或找小说或报纸来读,你会做所有这些事情,而甚至这些事也都会变得无趣。你打开有五百个频道的电视,一台一台转过去,现在你可以用电视频道来算念咒数量。然后你读点东西,但是那不能满足你。接下来做什么呢?你打电话给朋友,办派对;一个有月饼的正常派对变得有点无聊,所以必须是个有点稀奇古怪的派对。有些啤酒或酒,但是那还不能让你满意,必须再特别一点。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04楼2018-03-31 14:17
    回复
      我们的心已经到了不能独自端坐的状态。为什么?太无聊了,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我们需要娱乐。我们需要许多的娱乐,一个不够,这就是为什么有五百个频道,娱乐愈多愈好。但是,娱乐愈多意谓着更多的厌倦,因为你是在限制自己。
      你试了所有一切,逐渐地,你开始失去参照点,然后就产生抑郁,变得非常忧郁。
      有没有这样想过?四十年,每天你吃早餐、中餐、晚餐,跟朋友碰面,和朋友起争执――一个月不跟他们说话,然后和好。同样的事情一遍又一遍地发生,而我们仍然希望在其他地方生活。我们都认为自己将在某处定下来,这不是说移民到纽西兰,我们说的是真正的生活还没开始。是的,我们所有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准备要在某处生活,在某处定下来,这就是我们发展出来的一种心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06楼2018-03-31 14:19
      回复
        就是这样,这是不清净感知(不清净现分)。我试着用现代的生活来讲,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基本上你要知道的是,我们一直都有不清净的感知。怎么办呢?我们必须运用觉受现分(觉受的感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07楼2018-03-31 14:21
        回复
          11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08楼2018-03-31 14:21
          回复
            应该花点时间想想我们为何在这里,我们是出于何种动机而来到这里。我强调这点是因为,你的动机决定或说明了你的感知。
            你们之中某些人可能刚接触佛教,我很羡慕这些新人,因为这是蜜月期――佛法对你非常具有启发性。佛法对我们许多人热爱佛法、热爱用理性方式探讨精神内容的人来说是很美妙的;它具有逻辑性,它很理性,同时又有无尽的深度。因此,受到佛陀本人、佛陀的教法和佛陀的追随者的典范所启发,这令人赞叹,这真是美妙极了!
            但是,对那些作为佛教徒多年的人,或是生来就是佛教徒者,我称他们是疲乏的佛教徒;他们就像脚底的老茧,一部分的肉体变得几乎没有知觉。他们是没有感觉的老茧佛教徒,疲乏的佛教徒。这些佛教徒,像是我自己,真的应该要想想动机,因为动机产生的影响颇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09楼2018-03-31 14:24
            回复
              对我们很多人来说,走上佛教这个修道的原因是,我们认为佛法将会解决我们充满问题的生命;那不是正确的发心,那是非常有神论的动机。很多人这样做,基督教徒这样做,穆s林也这样做。其实你若想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不需要佛法,佛法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我敢说佛法带来更多的问题〈笑声〉。你们听到一些像是「无常」这类的讯息,它帮不上忙,而且听起来还很悲哀;像是「无我」等等的讯息,它们帮不了多少忙。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10楼2018-03-31 14:26
              回复
                对我们很多人来说,佛教只是一个规范,是道德的某种形式。特别是像我们这样有儒家思想的人,我们热爱伦理道德,我们基于伦理道德成长,我们听了很多关于孝顺父母、祖父母、师长等等的训诫。我觉得我们这种对伦理道德规范的过度强调,凌驾在真正的佛法之上。
                真正的佛法是一种摧毁偏执的艺术,一种摧毁执迷的艺术。记得卧室拖鞋的例子,你把脱鞋丢到空中然后放松自己――那就是佛法,真的!完全不在乎,那是真正的佛法;而我们却相反地变得如此偏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11楼2018-03-31 14:30
                回复
                  我们有不清净现分,那是因为我们所有的感知都源于自我、嫉妒、骄慢等等,有关不清净现分我们昨天谈了很多。我们所有的感知,比如朋友、敌人、劳斯莱斯、腿等等,全都是不清净的感知,因为这些都源自希望与恐惧,希望能见容于社会。
                  我有个用了很多次的好例子,现在再用一次。比如打领带,这块布其实是最没有用的东西──它没有口袋可以装硬币,用来保暖又不够大,吃东西时它扼住你的喉咙;但是你们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条纹绳索却是你花很长时间去选购的一块布。去到店里时,你还得真正知道要如何选择一条领带!有哪件衣服或西装可以搭配这条领带,皮带或鞋子的颜色,一切都得配好。打领带也并不容易,它不像外套,只要穿上就好,领带你必须结好。此外,有时在大楼电梯里,我注意到电梯里都有镜子,有些商业高级主管,一走进电梯就像这样看着镜子…… (笑声),他们都在调整领带。从你戴上领带的那一刻起,直到拿掉为止,这是个连续不断的偏执。有的领带还很贵,由设计师专门设计的领带是如此的昂贵,一条领带足以提供衣索比亚一千个小孩一个月的食物!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12楼2018-03-31 14:36
                  回复
                    并非说你不应该打领带,完全不是这样。假如你说领带是无用的、是荒谬的,它不好所以你不应该戴它,大乘佛教不是这样说的;因为假如他这样说的话,那就有点像是声闻乘之道了。逃避,抛弃领带,摆脱领带。你应该戴着领带,但同时知道它是荒谬的。你戴着领带,好好戴着,并且不断地想,我戴的是最荒谬无用的一块布。这是不清净感知,这是我的不清净感知,但是我戴着它让我的老板、同事快乐,让有些人可能因为我的外表而受到启发。假如你能结合这点,那就是我们所说的:接受轮回的荒谬,并且把它融入修道中。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13楼2018-03-31 14:40
                    回复
                      12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14楼2018-03-31 14:42
                      回复
                        今天我们要简短地讨论觉受现分。我们有各式各样的不清净感知,我们试着改变它们,试着用修行来改变,那就是我们所称的觉受现分,那就是我们在做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15楼2018-03-31 14:43
                        回复
                          有很多方式可以改变这个感知。一个最受欢迎的,并且经济、容易使用,没有风险却有很多额外好处、额外利益的方式,称为「慈悲的襌修」。现在你开始以慈悲来改变你的感知。
                          慈心基本上就是希望别人快乐,并且希望他们知道如何拥有快乐的因,那就是慈心的襌修。希望众生快乐,「快乐」是一个很大的字眼。对有些人来说,轻轻一触是快乐;对其他人来说,鞭子和链条才是快乐。所以,作为一个大乘行者,你两个都给吗?那些想要抚触或鞭子链条的人,你会给他们想要的吗?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的快乐对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来说是不快乐,萨达姆的快乐对乔治•布什来说是个刺激。
                          所以你要怎么襌修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16楼2018-03-31 14:45
                          回复
                            大家都想要快乐,在佛陀与众生之间,对于想要快乐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但是众生不知道如何获得快乐;相反的,他们反而制造出让自己在未来受苦的因缘。所以现在你知道,任何源自骄慢、嫉妒、愤怒、贪求等情绪的经验,会让你不快乐;任何源于没有自我、无明、嫉妒、骄慢、愤怒的经验,会带给你快乐。这是你希望众生得到的快乐。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17楼2018-03-31 14:47
                            回复
                              给你们一些小的提示。心里想着「愿一切众生都能快乐」很容易,这是一种抽象的想法。因为是一切众生,你其实没有什么责任,所以很容易。所以你应当这么想,当你这么思惟时,应当确实关懐每一个各别众生的快乐,所以选择一个众生来修慈心。假如你想要你的修行有实效,选一个你不是那么喜欢的人或是某个让你觉得受到威胁的人,像是你的竞争对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18楼2018-03-31 14: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