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吧 关注:1,626,555贴子:87,746,753

回复:到底是谁或什么创造了世界,揭露宇宙终极奥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所以,选一个人来开始修慈心。若你仍需要某种形式,比如:呼气时,给出所有的乐及乐因,吸气时,吸进他人的痛苦以及一切苦因。
这里发生了什么事?对不清净感知的大改变。过去,你有不清净感知,那是因为你认为自我所解读的一切是最重要的,但是现在你改变了这一点。过去你只想到自己的快乐,并没有真正为他人着想;现在你强迫自己:愿另一个人快乐,愿他或她拥有快乐的因。你看,不清净感知被中断了一次。
若是不断做慈心的襌修,这样的修行者将会有所谓的觉受现分。你知道那是什么吗?让我们回到海边的例子。一个修行者走在沙滩上,他看到一个长得很漂亮的人,正要开始交谈时,另一个人走过来打断了。这个修行者还是很开心――愿他或她快乐,哦,是的,你们两个继续吧,好好谈谈,然后走走。这就是觉受现分,现在感知改变了,没有偏执想法。你没问题,你完全不在乎,他们可以尽情地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20楼2018-03-31 16:26
回复
    有时候,真的不需要太多时间就可以改变我们的感知。你钟爱的男友、女友、丈夫、太太,你们在一起二十年了,只要在一个下午、一个谈话中,有人跟你说,你的男友有尾巴或有六个肚脐或三个乳头,你会想要去看看。出于偏执,你甚至试着想找出一个!从那以后,你会想要消毒所有的东西。你的男友或女友碰触过的每一个地方,你都觉得怪怪的。感知很容易被改变,我常见到这种现象,相信你们也有很多这样的经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21楼2018-03-31 16:46
    回复
      从现在起,请把佛法修行想成改变感知的艺术!一旦你改变了感知,你就从这所有的偏执妄想中解脱出来,那就是成佛!这是你必须教育自己的方式。
      慈心是零风险、经济、方便、实用的禅修方式,用来改变不清净的感知。
      接下来谈悲心:希望众生远离痛苦与苦因。这和慈心非常类似,我不会解释太多。慈心、悲心,然后是菩提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22楼2018-03-31 16:59
      回复
        13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24楼2018-03-31 17:00
        回复
          菩提心,这是大乘佛法的重点、精华。没有它,就没有大乘之道,它非常的重要。因为菩提心,所以菩萨永不倦于帮助众生。菩提心有两种:「相对菩提心」与「究竟菩提心」。
          菩提心不只是愿众生以某种方式过得愉快,那是幼儿园的东西,每个宗教都有。菩提心是愿众生都成佛,这是非常大的课题。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25楼2018-03-31 17:01
          回复
            菩提心不只是希求别人快乐或给他们一根棒棒糖,不是这样。菩提心其实是专注于去除他人的自我、骄慢等所有这些情绪,帮助他们成佛!而成佛是什么?是完全不在乎,完全没有偏执,记得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26楼2018-03-31 17:02
            回复
              菩提心是希望截断不必要的形式、仪式、习性还有禁忌的锁链。「禁忌」是个正确的字眼,我们有这么多的禁忌。首先,我们有身为人类的禁忌;其次,有身为华人的禁忌;再来,有身为佛教徒的禁忌;然后还有身为大乘佛教徒的禁忌……各种各样的禁忌。我们收集愈来愈多的禁忌,我们愈是收集,禁忌就愈精密复杂。精密复杂的禁忌意谓着更难以战胜,那就是我们所做的。所以,现在各位知道菩提心是愿他人成佛。总之那是相对菩提心,那是必要的。它令人赞叹,它如此特别。没有菩提心,就没有大乘佛教之道。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27楼2018-03-31 17:04
              回复
                当我们说感知时,一切都是你的感知,而所有这些感知被分为三类:不清凈的、觉受的和清净的。我们不是说这些是我们的感知,另有某个东西作为知者而真实存在,或是有某个超越这个感知的东西;这不是我们所说的。所有存在的是:不清净感知、觉受感知和清净感知。我们见到的全部都是我们的感知,而这些感知不断在改变,而且它们不是真实、独立、不变的存在现象。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28楼2018-03-31 17:08
                回复
                  我曾经一遍又一遍地解释这点。当你看着你的朋友时,你感知到一个现象,而把这个现象叫做「我最好的朋友」,至少现在是如此。然后有一点错误的讯息或你们两个之间发生某件事,情况在一夜之间全变了。第二天你看着这同一个现象,却把他看作是「不能信任的人」、「背叛的人」、「丑陋」、「惹人厌」。昨天的「好人」或今天的「坏人」都不是独立存在于外在的某个地方。这是基本见地,你必须牢记在心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29楼2018-03-31 17:09
                  回复
                    所以我们昨天说过,「生命是什么?」生命不过是一个连续的感知。若我们有不清净的感知就会受苦,所以我们应该改变这个不清净感知。用什么来改变呢?用慈悲的襌修与菩提心的襌修,用这些方法将能够改变不清净感知,这就是你们应该要了解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30楼2018-03-31 17:10
                    回复
                      14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31楼2018-03-31 17:10
                      回复
                        现在讲究竟菩提心。在佛教里,智慧应该被强调。智慧就是一切,这差不多就是我们谈究竟菩提心时所说的。相对菩提心是发愿救渡一切众生,不只是给他们一些食物饮料,不只是将他们从暂时的痛苦中救出来就好,而是要真正带领他们成佛。究竟菩提心是绝对必要的,若是没有究竟菩提心,相对菩提心将无法运作。
                        对一个菩萨而言,当他或她帮助众生时,这位菩萨是以对于相对与究竟菩提心的了解来帮助。
                        谈到究竟菩提心时,我们说的是:一切都是空性,一切都只是你的感知,没有什么是存在于外在的。这讯息非常重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32楼2018-03-31 17:12
                        回复
                          假定你在商场里开了一家鞋店,你去找算命先生,他说你应该点很多蜡烛。当你没有究竟菩提心时,这表示什么?没有究竟菩提心表示你真的认为鞋店是存在着,所以鞋店的成功是存在着,鞋店的失败是存在着,因此你冀望真实存在的鞋店的成功,惧怕真实存在的鞋店的失败,所以你现在供养真实存在的蜡烛。而因为你是如此地执着于真实存在的蜡烛,假如它没有好好地燃烧,你就会担心。这造成某种迷信──它没有好好地燃烧,这是不是个恶兆?然后你到另一个算命先生那里问:「我的蜡烛没有好好地燃烧,这是不是代表什么意思?」「我是不是应该再做一次?」就像这样,类似的问题一直延续下去,因为你不了解这一切都非实存,这是根本的原因。当然,了解一切都非实存很困难,这是对空性的理解,真的很难做得到。总之,究竟菩提心就是了解一切事物的本质就是空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33楼2018-03-31 17:24
                          回复
                            我们怎么办呢?要真的了悟空性,首先,寂天菩萨说:「只有慧观才能穿透不清净感知的因──自我。」所有不清净的感知就是我们的自我和情绪,你只能用智慧穿透它。了解一切不真实存在,这种慧观只有在你有很好的「止」作基础时才会产生。所以寂天菩萨说:「首先必须修奢摩他(止),然后修毗婆舍那(观)。」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34楼2018-03-31 18:16
                            回复
                              15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35楼2018-03-31 18: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