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吧 关注:1,626,524贴子:87,746,374

回复:到底是谁或什么创造了世界,揭露宇宙终极奥秘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我们很多人来说,佛教只是一个规范,是道德的某种形式。特别是像我们这样有儒家思想的人,我们热爱伦理道德,我们基于伦理道德成长,我们听了很多关于孝顺父母、祖父母、师长等等的训诫。我觉得我们这种对伦理道德规范的过度强调,凌驾在真正的佛法之上。
真正的佛法是一种摧毁偏执的艺术,一种摧毁执迷的艺术。记得卧室拖鞋的例子,你把脱鞋丢到空中然后放松自己――那就是佛法,真的!完全不在乎,那是真正的佛法;而我们却相反地变得如此偏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11楼2018-03-31 14:30
回复
    我们有不清净现分,那是因为我们所有的感知都源于自我、嫉妒、骄慢等等,有关不清净现分我们昨天谈了很多。我们所有的感知,比如朋友、敌人、劳斯莱斯、腿等等,全都是不清净的感知,因为这些都源自希望与恐惧,希望能见容于社会。
    我有个用了很多次的好例子,现在再用一次。比如打领带,这块布其实是最没有用的东西──它没有口袋可以装硬币,用来保暖又不够大,吃东西时它扼住你的喉咙;但是你们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条纹绳索却是你花很长时间去选购的一块布。去到店里时,你还得真正知道要如何选择一条领带!有哪件衣服或西装可以搭配这条领带,皮带或鞋子的颜色,一切都得配好。打领带也并不容易,它不像外套,只要穿上就好,领带你必须结好。此外,有时在大楼电梯里,我注意到电梯里都有镜子,有些商业高级主管,一走进电梯就像这样看着镜子…… (笑声),他们都在调整领带。从你戴上领带的那一刻起,直到拿掉为止,这是个连续不断的偏执。有的领带还很贵,由设计师专门设计的领带是如此的昂贵,一条领带足以提供衣索比亚一千个小孩一个月的食物!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12楼2018-03-31 14:36
    回复
      并非说你不应该打领带,完全不是这样。假如你说领带是无用的、是荒谬的,它不好所以你不应该戴它,大乘佛教不是这样说的;因为假如他这样说的话,那就有点像是声闻乘之道了。逃避,抛弃领带,摆脱领带。你应该戴着领带,但同时知道它是荒谬的。你戴着领带,好好戴着,并且不断地想,我戴的是最荒谬无用的一块布。这是不清净感知,这是我的不清净感知,但是我戴着它让我的老板、同事快乐,让有些人可能因为我的外表而受到启发。假如你能结合这点,那就是我们所说的:接受轮回的荒谬,并且把它融入修道中。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13楼2018-03-31 14:40
      回复
        12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14楼2018-03-31 14:42
        回复
          今天我们要简短地讨论觉受现分。我们有各式各样的不清净感知,我们试着改变它们,试着用修行来改变,那就是我们所称的觉受现分,那就是我们在做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15楼2018-03-31 14:43
          回复
            有很多方式可以改变这个感知。一个最受欢迎的,并且经济、容易使用,没有风险却有很多额外好处、额外利益的方式,称为「慈悲的襌修」。现在你开始以慈悲来改变你的感知。
            慈心基本上就是希望别人快乐,并且希望他们知道如何拥有快乐的因,那就是慈心的襌修。希望众生快乐,「快乐」是一个很大的字眼。对有些人来说,轻轻一触是快乐;对其他人来说,鞭子和链条才是快乐。所以,作为一个大乘行者,你两个都给吗?那些想要抚触或鞭子链条的人,你会给他们想要的吗?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的快乐对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来说是不快乐,萨达姆的快乐对乔治•布什来说是个刺激。
            所以你要怎么襌修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16楼2018-03-31 14:45
            回复
              大家都想要快乐,在佛陀与众生之间,对于想要快乐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但是众生不知道如何获得快乐;相反的,他们反而制造出让自己在未来受苦的因缘。所以现在你知道,任何源自骄慢、嫉妒、愤怒、贪求等情绪的经验,会让你不快乐;任何源于没有自我、无明、嫉妒、骄慢、愤怒的经验,会带给你快乐。这是你希望众生得到的快乐。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17楼2018-03-31 14:47
              回复
                给你们一些小的提示。心里想着「愿一切众生都能快乐」很容易,这是一种抽象的想法。因为是一切众生,你其实没有什么责任,所以很容易。所以你应当这么想,当你这么思惟时,应当确实关懐每一个各别众生的快乐,所以选择一个众生来修慈心。假如你想要你的修行有实效,选一个你不是那么喜欢的人或是某个让你觉得受到威胁的人,像是你的竞争对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18楼2018-03-31 14:49
                回复
                  所以,选一个人来开始修慈心。若你仍需要某种形式,比如:呼气时,给出所有的乐及乐因,吸气时,吸进他人的痛苦以及一切苦因。
                  这里发生了什么事?对不清净感知的大改变。过去,你有不清净感知,那是因为你认为自我所解读的一切是最重要的,但是现在你改变了这一点。过去你只想到自己的快乐,并没有真正为他人着想;现在你强迫自己:愿另一个人快乐,愿他或她拥有快乐的因。你看,不清净感知被中断了一次。
                  若是不断做慈心的襌修,这样的修行者将会有所谓的觉受现分。你知道那是什么吗?让我们回到海边的例子。一个修行者走在沙滩上,他看到一个长得很漂亮的人,正要开始交谈时,另一个人走过来打断了。这个修行者还是很开心――愿他或她快乐,哦,是的,你们两个继续吧,好好谈谈,然后走走。这就是觉受现分,现在感知改变了,没有偏执想法。你没问题,你完全不在乎,他们可以尽情地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20楼2018-03-31 16:26
                  回复
                    有时候,真的不需要太多时间就可以改变我们的感知。你钟爱的男友、女友、丈夫、太太,你们在一起二十年了,只要在一个下午、一个谈话中,有人跟你说,你的男友有尾巴或有六个肚脐或三个乳头,你会想要去看看。出于偏执,你甚至试着想找出一个!从那以后,你会想要消毒所有的东西。你的男友或女友碰触过的每一个地方,你都觉得怪怪的。感知很容易被改变,我常见到这种现象,相信你们也有很多这样的经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21楼2018-03-31 16:46
                    回复
                      从现在起,请把佛法修行想成改变感知的艺术!一旦你改变了感知,你就从这所有的偏执妄想中解脱出来,那就是成佛!这是你必须教育自己的方式。
                      慈心是零风险、经济、方便、实用的禅修方式,用来改变不清净的感知。
                      接下来谈悲心:希望众生远离痛苦与苦因。这和慈心非常类似,我不会解释太多。慈心、悲心,然后是菩提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22楼2018-03-31 16:59
                      回复
                        13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24楼2018-03-31 17:00
                        回复
                          菩提心,这是大乘佛法的重点、精华。没有它,就没有大乘之道,它非常的重要。因为菩提心,所以菩萨永不倦于帮助众生。菩提心有两种:「相对菩提心」与「究竟菩提心」。
                          菩提心不只是愿众生以某种方式过得愉快,那是幼儿园的东西,每个宗教都有。菩提心是愿众生都成佛,这是非常大的课题。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25楼2018-03-31 17:01
                          回复
                            菩提心不只是希求别人快乐或给他们一根棒棒糖,不是这样。菩提心其实是专注于去除他人的自我、骄慢等所有这些情绪,帮助他们成佛!而成佛是什么?是完全不在乎,完全没有偏执,记得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26楼2018-03-31 17:02
                            回复
                              菩提心是希望截断不必要的形式、仪式、习性还有禁忌的锁链。「禁忌」是个正确的字眼,我们有这么多的禁忌。首先,我们有身为人类的禁忌;其次,有身为华人的禁忌;再来,有身为佛教徒的禁忌;然后还有身为大乘佛教徒的禁忌……各种各样的禁忌。我们收集愈来愈多的禁忌,我们愈是收集,禁忌就愈精密复杂。精密复杂的禁忌意谓着更难以战胜,那就是我们所做的。所以,现在各位知道菩提心是愿他人成佛。总之那是相对菩提心,那是必要的。它令人赞叹,它如此特别。没有菩提心,就没有大乘佛教之道。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27楼2018-03-31 17: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