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吧 关注:1,626,521贴子:87,748,087

回复:到底是谁或什么创造了世界,揭露宇宙终极奥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净」显相与类似加德满都那种肮脏的街道或成堆的垃圾无关。当你卡在「天花板只能是天花板,地板只能是地板」、「一千个人不可能进得去大衣柜里」的想法时,这种二元分别的显相就是「不净」的。换句话说,你所造作的二元分别,限制了一种现象的显现只在一个特定的目的上而已。
对比之下,当你具有清凈显相时,你不再将某个单一的显相执着为一个独有的现象,反而能连接上自己本具的能力,因而能看见并接受一千个人能轻易进入一个大衣柜中。
当你还是以寻常感知世界的方式运作时,会坚持这么多人绝对不可能进入如此狭小的空间里;而一旦显相开始转变,你也同样会坚持他们绝对可以进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46楼2018-03-31 09:50
回复
    要以「我所见的并非事物的真实面貌」的想法,来调整自己的世俗显相。告诉自己,周遭的一切「事物」既非受限于砖头、泥灰、高速公路与车流,也非一群神圣的天使。「事物」是无限的,而且每个对象,例如你桌上的那枝笔,就包含了亿万个净土。这就是你开始调整心的方式,因而最终你能接受任何事都是可能的。
    一旦你接受任何事都有可能,佛土就不再如企业号宇宙飞船偶尔造访的那些遥远星球,也不是深植于大众心里的那种陈腐感伤的天堂景象。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48楼2018-03-31 10:14
    回复
      但重要的是,不要误以为这是显相的灭尽。转变显相,是在心态上改变自己感知世界的方式,而且是应该每天都必经的过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49楼2018-03-31 10:19
      回复
        6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50楼2018-03-31 10:19
        回复
          在我们迷惑的生命经验中,想象力也扮演了主要的角色。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感知到的每件事,都是自己想象力的产物,而且,由于我们相信自己所创造的各种幻相,它们因而成为根深蒂固的心理习性,以至于我们完全忘记它们只不过是幻想而已。因此,想象力是我们最有力的工具之一,而利用它来改变并稀释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就是所谓的「观想的修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51楼2018-03-31 10:20
          回复
            「不净显相」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呢?如同前述,「不净」并非意味着我们观想的对象被尘垢所覆盖,或是污秽、肮脏,「不净」并非「在外面」;在此处,「不净」意指问题「在里面」。
            我们透过标示为「贪爱」、「嫉妒」、「骄慢」、「无明」、「瞋恨」等的各种情绪滤镜去看世界,因此,我们所感知的一切,都被这五种情绪的无数变形所染色,而这些变形有些连名称都没有。
            想象你去参加某个派对,一眼就瞥见某个吸引你的人,你的「贪爱」便会立即启动,为此人贴上「性gan」的标签;如果其它人妨碍了你,你的「瞋恨」滤镜便会立即启动,为此人贴上「讨厌」的标签。随着夜晚流逝,又有其它人激起你的不安全感,使得你批判他们、打量他们;你为自己的选择辩护,并诋毁他们来膨胀自己的骄慢,所有这些都是被「深度无明」的滤镜所激发。这张清单可以持续地列举不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52楼2018-03-31 10:28
            回复
              所有这些不同的显相都生自我们一己之心,然后再经由我们的情绪所过滤。事实上,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大小事情必定会导致失望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一直无法记得自己感知的一切都是自心的产物,反而执着于「在外面」的显相,并相信它们是真实存在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53楼2018-03-31 10:30
              回复
                目前,虽然你无法不将佛陀视为外在于你的独立个体,但是你应谨记,自己所见到的纯属一己之所见而已,任何人之所见、所闻、所思,都是基于他个人的诠释。
                这个原则不只构成佛教哲学的理论基础,也是观想能起作用的主要原因。露易丝可能自为是「露易丝」,但她绝对不会描述自己是「观想出来的露易丝」,虽然这正是实际上的她,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我们自己的观想。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54楼2018-03-31 10:49
                回复
                  7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55楼2018-03-31 11:05
                  回复
                    人们问生命的目的是什么?但是在问生命的目的之前,你应该问生命是什么?
                    生命不过就是感知,它是一种连续的感知,一个感知接着另一个感知,这就是生命。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改变和重新修饰感知。我们已经有某种特定的感知,我们有很多感知,这些都将会被探讨到。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再次修饰这些感知,巧妙地操控它们、使用它们,最后你将会有不同的感知,也就是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那就是所谓的「证悟成佛」。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56楼2018-03-31 12:46
                    回复
                      大部分时候,在我们脑海里,「证悟成佛」是某种具有实体的东西。我们一谈到「成佛」,就好像谈论一个境界、一个地方、某种身形,某种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以及种种复杂叙述的向度。
                      但是用容易了解、实际的言语来说,「成佛」仅只是离于偏执妄想,就只是这样。我相信有些保守的佛教徒可能会不以为然,没有关系,我可以跟他们讨论。基本上,「成佛」就是没有偏执妄想。然而,我们总是有如此多的偏执妄想存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57楼2018-03-31 12:48
                      回复
                        为何有所有这些偏执妄想?因为「感知」。基本上,你现在看着我,我就是你的感知;我看着你,你是我的感知。由于对彼此的了解不多,现在你我之间就有两个戏剧性的感知。你我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不只是有形的距离──你们坐在地板上,我坐在比较高的椅子上;而且还有某种广告般的距离――有关一位佛法导师这个或那个的讯息。那些从没见过我的人,一定对我具有某种感知。你们当中某些人一定在想:「他一定是个菩萨!」某些人一定已经在想:「我们能信任这个人吗?」还有一些人可能在想:「这到底什么时候会结束?还要一个半小时!」这些感知视不同种类的动机而定,这又回到动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58楼2018-03-31 12:51
                        回复
                          还有很多情况继续发生。我们可能变得比较亲近,可能有些交谈,然后我们的感知变得比较具体。我们可能一起用晚餐或午餐,可能愈来愈常见面,然后感知变得更具体、更细微。到那时,这感知已经开始指挥我们的期望、希求、恐惧――根据你的动机而希望更常见到彼此或者不再相见。连续的感知存在于你我之间。假定你们当中有人决定要喜欢我,你可以描绘出关于我的各种形像:「哇!他是最棒的……等等」,于是我一直跟你在一起。然后有一天,有个你非常信任的人跟你说:「你要小心。知道吗?这个人每当月圆就会长出一条尾巴!〈笑声〉」我相信你看待我的方式就会受到影响,你对待我的方式就会改变。发生了什么事?感知被改变了,被修饰、**弄了。现在你不会再想跟我待在同一个房间里,特别是在月圆的夜晚〈笑声〉!你之前跟我无话不说,没有恐惧,完全地信任我,现在你却得三思而行。我去浴室时,你可能会想:「他把尾巴放在哪里?」情况就像这样,你对这个人的感知现在已经改变了。我只是给各位一个大概的例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59楼2018-03-31 12:53
                          回复
                            我确定这种情况在你们的生命中发生过很多次。对于那些爱情幸运儿,你们曾经多少次堕入情网?当你恋爱时,你爱上的那个人,天哪,他如此的完美!不是吗?你对他朝思暮想;想念他时,即使仅是一个晚上,你也食不知味。你多么渴望他!所以你怎么办?订婚、结婚、和这个人定下来。
                            过了两个多星期,突然有些状况改变了――甚至看到这个人你都嫌烦,都让你心生反感。
                            我相信这发生在几乎你们所有人的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没什么,只是你的感知改变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60楼2018-03-31 12:57
                            回复
                              8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61楼2018-03-31 12: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