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吧 关注:110,433贴子:952,988

回复:禅净双修——我的打坐经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
“无事而生定”,真正打坐修定,就是说你的心里一天到晚觉得无事,心中无事嘛,就真正得定了。为了达到心中无事的境界,打坐是训练自己的初步方法,不要认为打坐就是定,就是修道;如果打起坐来,心中还是很忙,又念咒子,又搞什么气脉啊,守什么窍啊,这里守那里守,生怕身上跑掉一块骨头那样!这不是在修道,是坐在那里心中开运动会,坐驰!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孔子这一句话,把修道的方法也告诉你,“无事而生定”。
真正的定,所谓做到无事,是于事无心,于心无事;这才真得到定了。定啊!并不是说你万事不管,盘腿坐在山上,心中无事那叫道;那个是半吊子道,半道;要于事无心,能够入世做事情,心中没有事,这就是工夫了。一天到晚地忙,可是心中没有事,于事无心,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过了就没有了;于事无心,于心无事,心中不留事,这样才是真做到无事。
——南怀瑾《庄子南华》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9楼2017-07-03 08:44
回复
    念佛往生极乐,是佛八万四千法门以外的一个特别方法,叫作“门余大道”。事虽简单,理实深奥。只要相“信”极乐实有,念佛即可去,便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再肯看破这个五浊恶世,发出真心来,“愿”意生到极乐世界去,便是成功的第二要诀。既信且愿意去,就依著方法,每天按时去实“行”做功课,便是成功的第三要诀。
    ——李炳南居士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0楼2017-07-04 08:47
    回复
      问:" 打坐时有念头怎么办?" 答:我们的念头有四层:粗,细,微细,极微细。细的念头静下来才能看见,不静下来看不见,注意听咒,听得心静了,才能看到微细的念头。如果你跟着念头转了,一开始时你没有觉照,转了一会儿才觉到,觉到后马上不睬它,不睬就没有了。
      微细之后极微细,还要再定下去才能看得见。微细流注,没有静止的时候,一直在动。识阴——最微细的念头如潜水之鱼,动得快,一般看不到,直到最后才会看到它。我们说:放下,放下,只是粗的。家里的事情,以及其他一切事都不管了,这只是粗妄放下;然后是细妄,一些脑子里的意念;如果细妄不动了,微细的妄念才看得见,直至最微细的,一层层的深入。我们曾做过试验,水流太快时,就看不见流动,像静止一样。电视节目看多了会伤眼睛,也由于这个原因——电信号的光栅跳动。假如发明一个动得加倍快的屏幕,就像不动一样,就不伤眼睛了。
      在打坐时,不要要求自己入定,管它定不定都不理睬它,着相的念头顶不好,一切放下,本来是佛,不去求它,就好了。
      ——元音老人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2楼2017-07-05 08:55
      回复
        本来法法都是了生死的,参禅、念佛、看经、礼拜,种种法门,对机而说。你是什么机,对你说什么法。“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如君臣药,配合妥当,吃了出一身大汗,病就好了。病好了,药就不要了。
        古人说:“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凡夫心尽,当下是佛,不用向外持求。向外持求,即是外道。心外一无所得,自心是佛。凡夫心就是执着心,生气、生欢喜、毁誉动心、贪色、贪财、穿好、吃好、偷懒、打无明、不上殿等等习气毛病,甚至想成佛,都是凡夫心。若能凡圣双忘,一切处如如不动,不向外求,则见自心是佛。辞亲割爱,以参禅、念佛等法门除此等凡心,以毒攻毒,病去药除。
        同参们请开示,常说妄想多。这不要紧,不参禅、不念佛,你还不知有妄想,因为用功回光返照,就知道有妄想。识得妄,你不要理会它,如如不动。若生心动念,就见鬼了。日久功深,水滴石穿,口诵心惟,自然归一。参禅可以悟道,念佛忘了我也能悟道。一念不生,直下承当,这里正好用功。希望各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虚云老和尚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3楼2017-07-06 08:26
        回复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
          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欲得摄心归一,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第二要恳切至诚。第三要着实从心中念。勿只滑口读过。若再不能归一。当依文钞十念记数之法。自可易于归一也。
          ——印光大师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5楼2017-07-07 13:06
          回复
            打坐时心里默念阿弥陀佛吗?师兄指点,我学了七年还没找到适合自己的法门羡慕你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6楼2017-07-07 13:19
            收起回复
              请问,念佛打坐是从上坐开始一直到下坐间断不停的念吗?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67楼2017-07-07 22:24
              收起回复
                大公佛教摘录:师广钦老和尚系禅净双修之苦行头陀,以其一身示佛典范。除雨天外,夜露坐,数十年如一日,破晓时,只见满山林木草丛上,皆露珠晶莹亮丽,唯独师坐处,约数尺直径周围全干。由于师慈悲方便,加上定慧禅功莫测,每日来山访问者日众。有虔诚皈依,求师开示法要者,有好奇凑热闹者,有自视非凡来比试禅定功夫者,各式各样的人物皆有,而师以一不识字老人,对答应付自如,佛法之不可思议,诚不谬也。
                某日,某清修法师来访,语老和尚言:“我修某某三昧数十年,今来台觅地修行,请老和尚开示!”
                老和尚对曰:“您修某三昧数十年,应该由您与我开示,我没修过什么三昧,无法与您言说。”
                某法师又言:“我想闭关,大约要几十坪地,外面弄个小花园,您老看如何?”
                老和尚对曰:“我们闭关,到底是心要闭关,还是身要闭关呀?若是心要闭关,我们这个四大假合之身已经够大了,若是身要享受,五大也不够。闭关是关六根,修心不是入地狱。”
                老和尚与人对谈,从不假思索,直言以对,没有人情可攀,没有面子可护,完全是直心道场。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8楼2017-07-08 08:44
                收起回复
                  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无疑也。——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9楼2017-07-09 16:32
                  回复
                    问如何念佛?
                    人人念佛皆成佛,动静闲忙莫变差。
                    念到一心不乱处,众生家是法王家。
                    世人若真为生死念佛,贵先放下万缘。果能放下,情不恋世,于二六时中,将一句弥陀放在心里,念念不间,念来念去,心口如一,不念自念。念至一心不乱,休管生与不生,莫问佛接不接,直至临终寸丝不挂,自然决定往生无疑矣……时人念佛愿生西,生贵信行愿力坚,忏悔现前犹放下,恒忆佛号在心田,四句百非一齐遣,直使妄念绝所缘,行人志能力行去,西方此土一齐圆……
                    佛菩萨岂要人念?只缘众生障重,佛菩萨指示种种法门。念佛菩萨圣号,不过令众生澄清妄念,彻见本来耳。所谓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妄心,妄心不得不净。盖人如果以一菩萨之圣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则当下自与佛菩萨无异。
                    近人观佛子之对像跪拜,及净土之持名念佛,即以其无神论立场,谓为迷信。不知跪拜与对长上致敬何异;念佛对于修心有莫大之功。且持名念佛,不过方便初机之简捷法门,更有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等法门。净土自有无穷妙用者,人自不会耳,岂迷信哉!
                    ——《虚云和尚全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0楼2017-07-10 12:19
                    收起回复
                      当民国廿二年春季。闽省福建功德林居士。发起佛七时。至第三日。虚云老和尚。由鼓山涌泉寺下省公干。顺途到功德林慰问大众。刚好佛七止静默念。大众一闻虚云老和尚驾到。大半离座迎接。叩头礼足。当时云老和尚大喝一声说。你们学佛好多年。今天对这样严肃佛七道场。给你倒插法幢了。佛法的门中。无论是禅是净。贵在六根门头用事。掉举与昏沉。都是失念的病源。
                      你们记得吗。弥陀经中说过。假如一天。二天。三天。甚至于七天。都一心不乱。那个人在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和诸圣众。现在他的面前。接引往生。现在你们诸位能不能一心不乱。如果一心不乱。怎样会听到老僧到来。如果一心不定。念到阿弥陀佛现身到来。你也不认识。他是佛是魔。你还不认识。是定是乱。也弄不清楚。那前途危险。真是可怜。可怜。
                      大众给他教训一番。都不知道怎样是好。到佛七场中开静了。虚云老和尚就同大家入殿礼佛。向大家开示说。
                      你们打佛七。贵在一心。如果心不一。东看西听。这样的念佛。就是念到弥勒下生。还是业障缠身。佛法世法。都是一样。世法无心。尚且不可以。何况佛法呢。念佛的人。从头到尾。要绵绵密密。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乱的念去。佛来也这样念。魔来也这样念。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这样才有成功的日子。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1楼2017-07-11 08:58
                      回复
                        虚云老和尚:修行一法,贵在有长远心。过去一切诸佛菩萨,莫不经过多劫修行,才能成功。《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圆通章》曰:“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由此可见,观世音菩萨不是一天两天的时光就成功了的。同时他便公开的将他用功的方法讲给我们听。他是楞严会上二十五圆通的第一名,他的用功法子是从闻思修,而得耳根圆通,入三摩地。三摩地者,华言正定。故他又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这种方法,是以耳根反闻自性,不令六根流于六尘,是要将六根收摄流于法性。故又说:“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又说:“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这意思即是要我们把这反闻的功夫不要滞疑,要渐次增进,要加功用行,才能得“觉所觉空,空觉既圆,空所空灭,生灭既寂,寂灭现前”这种境界。既自以反闻闻自性的功夫,把一切生灭悉皆灭己,真心方得现前。即是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观世音菩萨到了这种境界,他说:“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3楼2017-07-13 08:37
                        回复
                          现在开始尝试打坐,希望能够成功戒除邪淫,感恩师兄


                          IP属地:湖南174楼2017-07-13 18:58
                          回复

                            收藏慢慢看


                            IP属地:辽宁175楼2017-07-13 22:51
                            收起回复
                              南怀瑾:“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有些修行做功夫的人到达了清净的境界,没有杂念妄想,但是,见解不透彻,认为清净才是道,认为不清净、不空则不是佛法,于是,自己把自己给障碍住了,“故于圆觉而不自在”,对于不垢不净的圆觉自性没有认识清楚,执著于空,执著于清净,不能自在,不能算是大彻大悟。我常常告诉修道的朋友,你们在山上打坐很有道,很清净;但一下山来,我招待你到夜总会、歌厅、舞厅走一趟,保证你那莲花座的花瓣一瓣一瓣地掉下来。可以出尘却不能入世,可以入佛却不能入魔,就有所障碍了,不算真解脱。什么才是圆觉自在的境界呢?那必须如“维摩经”上所讲的“烦恼即菩提”,无论在任何脏乱、烦恼、痛苦的环境里,都一样清净、快乐。做不到这一点的人,叫作“凡夫随顺觉性”,这是普通一般凡夫的见解,只要一提到佛,就想到圣洁、庄严、清净的那一面去了,如此只是具备了宗教的信仰、佛学的兴趣、完美的情操,至于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则一无所知。大部分的人都以自己的见解来解释注解佛法,我认为佛是这样,我认为入定是这样,都没有用心去参究,没有用功去实证。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8楼2017-07-16 13: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