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吧 关注:110,487贴子:953,377

回复:禅净双修——我的打坐经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梦参老和尚:佛法在哪里?
佛法在哪里呢?就在你日常生活当中。佛法在哪里呢?就在你自己的心中。把你的心跟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不是两条并行线,而是一条直线。把所学到的佛法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接触人,一种接触事。不论在人、在事上,你都得这样用心,这样处理问题,你会处理的很恰当。在病苦的当中,特别是在困境当中,你就会感觉到心的威力,体会到佛法的威力,因为佛法就是心法。我感觉我们很多道友,以为修行就是念佛、念菩萨圣号,或者念大乘经典才是修行,反而觉得做饭、烧开水、或者游山玩水,都不是佛法,这就错了!没有一件事不是佛法,没有一件事离开你的心而能成就的,你要把一切法都运用到自己的心上,以这个心再来修行起观照,就会很快得“定”。这个“定”并不是说六根都不动了。我所说的这个“定”不是指这个“定”,而是在眼观色、耳闻声、舌尝味的时候,都在“定”中,所谓“那伽常在定”。这个“定”要怎么修呢?就是要“观照”。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0楼2017-06-27 18:57
回复
    许多人学佛学了很久,打坐也很用功,但始终无法入定,原因之一就是对定没有认识。大家以为什么都不知道叫定,觉得自己还清醒,就不是定,什么叫定?有些人学佛学久了,会答复:既不散乱,又不昏沉叫定。那是讲道理,既不散乱又不昏沉到底是什么样子?讲讲看!若说没有样子,那你正昏沉;若说有样子,那你正散乱。若你觉得自己坐这儿,像蓝天一样的清明,那是幻想境界。要真做到没有身心的存在,而与天空一样清,无量无边,既不散乱,又不昏沉,若能如此,则可以叫做真如,差不多相像了。
    一般人总以为稍微入定,就是什么都不知道。当你疲劳时打坐,而成真正不知道,那个是睡眠,是在昏沉,并不是入定。但是要注意真昏沉、真睡眠也是定,是昏沉定。真的,这不是说笑,为什么?你真知道它是昏沉,这个就是定,那就不叫做昏沉;你不知道这是昏沉,所以它就是昏沉,这里头大有差别。在疲劳时入昏沉定并没有错,何以说呢?佛说百千三昧,有很多定的境界,这个是不是定的境界,问题在于你知不知道。不过这叫做世间定,世间定就是休息,普通的休息状况不能不算。差不多一般人打坐,都是在这种休息状况,真正的定没有。
    大家打坐都在那里玩知觉状态,不然就是玩感觉状态,自己在玩弄这两样东西,以为是道。其实都不是,因为这两样东西随时会变走的,是道就不变了。随着环境、时间、昼夜、体能、情绪、营养种种的不同,而非变不可,这不是道,是一种境界。境界不是道,是妄念的一种型态。
    ——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1楼2017-06-28 09:03
    回复
      关于“净念相继”一语,其中大有学问,它和禅宗悟后的保任功夫完全无异,它是念佛人修行进程的指标。兹不嫌辞费,略述于下:
      盖“净念”二字非如一般人所想象的以清净心念佛,即为净念,而是念佛功纯,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一时脱落,能所双亡,空有皆泯之正念,始为净念。
      至于“相继”,则又分静中相继、动中相继与动静一如等功夫深浅的差别。兹分析如下:
      (一)静中相继。念佛人念至能所双亡,本性显发时,为初显净念。嗣后,因无始旷劫着相习气深厚,不能每坐皆显,须隔数周、数月甚或一年再现,此全视行人的根基与修行的疏密而定。此时,行者须加劲精勤用功,使相隔时间渐渐缩短。由一年而数月,而一月,而数日,最后座座皆现;此为静中相继,相当于禅宗的“保”字功夫的第一阶段,是为理一心。
      (二)动中相继。静中能时时相继,遇境缘动乱时,又复打失,不能称为真相继。须在日常动用中磨炼,上而至于纵横无碍,顺逆无拘,如在静中一样,仍旧孤明历历,无有走着,方为动中相继。但有时偶尔忘却,遇境而动,马上即觉而归空。此相当禅宗的“保”字功夫的第二阶段功夫,是为事一心。
      (三)动静一如。不管动中静中,俱无走着,且无守住之心,纯任自然。此相当禅宗的“任”字功夫的第一阶段,是为理事一心。
      (四)相继亦不可得,不守之心亦无,昔日所有玄妙奇特,一扫而空,镇日如痴如呆,淡而无味,然无味中有至味在焉。此相当禅宗的“任”字功夫的第二阶段,是为事事一心。斯真净念相继者也。
      ——元音老人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5楼2017-06-30 09:19
      收起回复
        南怀瑾《南禅七日》:讲到静下来思想,怎么停住的方法多得很,佛告诉你有八万四千法门,你看我们选定哪个方法,先不讲禅宗怎么参话头,一般讲念佛,千万注意,念佛,我是非常赞成大家念佛的,很多人误解,「唉啊!南老师最讨厌“净土宗”」我说:「没有这个话,我绝对崇拜净土宗,提倡净土宗」,但是我不常讲净土宗,净土宗是很了不起,净土宗是大密宗,也是大禅宗,净土宗也是大止观的方法,不过大家不能随便念,怎么念佛?南无阿弥陀佛,第一要注意不能念成南无阿(ō)弥陀佛,南无阿(ā)弥陀佛,不是南无阿(ō)。阿(ā)跟阿(ō),有什么差别呢?这要学过梵文华严经的字母,阿…开口音,嘴巴张开,这个舌头是平正的,心平气和,这个声音发出去,阿…世界上的一切东西,生、发,出生、发展只有这个声音,你看任何一个小孩生下来,第一次开口学讲话,阿(ā)。阿(ō)下堕的,向下沉的,所以是,南无阿(ā)弥陀佛。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7楼2017-07-01 09:02
        回复
          南怀瑾《圆觉经略说》:严格来说,学佛禅坐之真正目的,乃在于求得身心寂灭,而不是为了头痛、肾脏病等各种病痛,或是除去烦恼,逃避现实等等。一般人学佛打坐都是“垂老投僧,临死抱佛”的心理,不然就是像做生意贪求好处。
          那么,身心如何寂灭呢?现代人不要说寂灭,得止就很难了,平时我们的心不在散乱就在昏沉中,念佛愈念愈烦,打坐愈坐愈乱,如何寂静得了?注意!不只是“心”要寂灭,灭掉一切烦恼,灭掉一切妄想,“身”也要寂灭。心寂灭还可以想象,“身”如何寂灭得了?这个肉身之躯处处给我们障碍,你念佛可以三天三夜一心不乱,可是你三天不吃东西,便饿得受不了,而且打起坐来,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痛,不能安详,此身如何寂灭?
          要达到清净觉地,必须做到“身”“心”寂灭,才可以进入自心本性的清净觉地,才可以了解到,我们的自心本来在神通大光明藏中,也就找到自己的自心本性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8楼2017-07-02 08:53
          回复
            “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
            “无事而生定”,真正打坐修定,就是说你的心里一天到晚觉得无事,心中无事嘛,就真正得定了。为了达到心中无事的境界,打坐是训练自己的初步方法,不要认为打坐就是定,就是修道;如果打起坐来,心中还是很忙,又念咒子,又搞什么气脉啊,守什么窍啊,这里守那里守,生怕身上跑掉一块骨头那样!这不是在修道,是坐在那里心中开运动会,坐驰!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孔子这一句话,把修道的方法也告诉你,“无事而生定”。
            真正的定,所谓做到无事,是于事无心,于心无事;这才真得到定了。定啊!并不是说你万事不管,盘腿坐在山上,心中无事那叫道;那个是半吊子道,半道;要于事无心,能够入世做事情,心中没有事,这就是工夫了。一天到晚地忙,可是心中没有事,于事无心,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过了就没有了;于事无心,于心无事,心中不留事,这样才是真做到无事。
            ——南怀瑾《庄子南华》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9楼2017-07-03 08:44
            回复
              念佛往生极乐,是佛八万四千法门以外的一个特别方法,叫作“门余大道”。事虽简单,理实深奥。只要相“信”极乐实有,念佛即可去,便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再肯看破这个五浊恶世,发出真心来,“愿”意生到极乐世界去,便是成功的第二要诀。既信且愿意去,就依著方法,每天按时去实“行”做功课,便是成功的第三要诀。
              ——李炳南居士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0楼2017-07-04 08:47
              回复
                问:" 打坐时有念头怎么办?" 答:我们的念头有四层:粗,细,微细,极微细。细的念头静下来才能看见,不静下来看不见,注意听咒,听得心静了,才能看到微细的念头。如果你跟着念头转了,一开始时你没有觉照,转了一会儿才觉到,觉到后马上不睬它,不睬就没有了。
                微细之后极微细,还要再定下去才能看得见。微细流注,没有静止的时候,一直在动。识阴——最微细的念头如潜水之鱼,动得快,一般看不到,直到最后才会看到它。我们说:放下,放下,只是粗的。家里的事情,以及其他一切事都不管了,这只是粗妄放下;然后是细妄,一些脑子里的意念;如果细妄不动了,微细的妄念才看得见,直至最微细的,一层层的深入。我们曾做过试验,水流太快时,就看不见流动,像静止一样。电视节目看多了会伤眼睛,也由于这个原因——电信号的光栅跳动。假如发明一个动得加倍快的屏幕,就像不动一样,就不伤眼睛了。
                在打坐时,不要要求自己入定,管它定不定都不理睬它,着相的念头顶不好,一切放下,本来是佛,不去求它,就好了。
                ——元音老人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2楼2017-07-05 08:55
                回复
                  本来法法都是了生死的,参禅、念佛、看经、礼拜,种种法门,对机而说。你是什么机,对你说什么法。“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如君臣药,配合妥当,吃了出一身大汗,病就好了。病好了,药就不要了。
                  古人说:“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凡夫心尽,当下是佛,不用向外持求。向外持求,即是外道。心外一无所得,自心是佛。凡夫心就是执着心,生气、生欢喜、毁誉动心、贪色、贪财、穿好、吃好、偷懒、打无明、不上殿等等习气毛病,甚至想成佛,都是凡夫心。若能凡圣双忘,一切处如如不动,不向外求,则见自心是佛。辞亲割爱,以参禅、念佛等法门除此等凡心,以毒攻毒,病去药除。
                  同参们请开示,常说妄想多。这不要紧,不参禅、不念佛,你还不知有妄想,因为用功回光返照,就知道有妄想。识得妄,你不要理会它,如如不动。若生心动念,就见鬼了。日久功深,水滴石穿,口诵心惟,自然归一。参禅可以悟道,念佛忘了我也能悟道。一念不生,直下承当,这里正好用功。希望各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虚云老和尚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3楼2017-07-06 08:26
                  回复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
                    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欲得摄心归一,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第二要恳切至诚。第三要着实从心中念。勿只滑口读过。若再不能归一。当依文钞十念记数之法。自可易于归一也。
                    ——印光大师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5楼2017-07-07 13:06
                    回复
                      大公佛教摘录:师广钦老和尚系禅净双修之苦行头陀,以其一身示佛典范。除雨天外,夜露坐,数十年如一日,破晓时,只见满山林木草丛上,皆露珠晶莹亮丽,唯独师坐处,约数尺直径周围全干。由于师慈悲方便,加上定慧禅功莫测,每日来山访问者日众。有虔诚皈依,求师开示法要者,有好奇凑热闹者,有自视非凡来比试禅定功夫者,各式各样的人物皆有,而师以一不识字老人,对答应付自如,佛法之不可思议,诚不谬也。
                      某日,某清修法师来访,语老和尚言:“我修某某三昧数十年,今来台觅地修行,请老和尚开示!”
                      老和尚对曰:“您修某三昧数十年,应该由您与我开示,我没修过什么三昧,无法与您言说。”
                      某法师又言:“我想闭关,大约要几十坪地,外面弄个小花园,您老看如何?”
                      老和尚对曰:“我们闭关,到底是心要闭关,还是身要闭关呀?若是心要闭关,我们这个四大假合之身已经够大了,若是身要享受,五大也不够。闭关是关六根,修心不是入地狱。”
                      老和尚与人对谈,从不假思索,直言以对,没有人情可攀,没有面子可护,完全是直心道场。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8楼2017-07-08 08:44
                      收起回复
                        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无疑也。——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9楼2017-07-09 16:32
                        回复
                          问如何念佛?
                          人人念佛皆成佛,动静闲忙莫变差。
                          念到一心不乱处,众生家是法王家。
                          世人若真为生死念佛,贵先放下万缘。果能放下,情不恋世,于二六时中,将一句弥陀放在心里,念念不间,念来念去,心口如一,不念自念。念至一心不乱,休管生与不生,莫问佛接不接,直至临终寸丝不挂,自然决定往生无疑矣……时人念佛愿生西,生贵信行愿力坚,忏悔现前犹放下,恒忆佛号在心田,四句百非一齐遣,直使妄念绝所缘,行人志能力行去,西方此土一齐圆……
                          佛菩萨岂要人念?只缘众生障重,佛菩萨指示种种法门。念佛菩萨圣号,不过令众生澄清妄念,彻见本来耳。所谓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妄心,妄心不得不净。盖人如果以一菩萨之圣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则当下自与佛菩萨无异。
                          近人观佛子之对像跪拜,及净土之持名念佛,即以其无神论立场,谓为迷信。不知跪拜与对长上致敬何异;念佛对于修心有莫大之功。且持名念佛,不过方便初机之简捷法门,更有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等法门。净土自有无穷妙用者,人自不会耳,岂迷信哉!
                          ——《虚云和尚全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0楼2017-07-10 12:19
                          收起回复
                            当民国廿二年春季。闽省福建功德林居士。发起佛七时。至第三日。虚云老和尚。由鼓山涌泉寺下省公干。顺途到功德林慰问大众。刚好佛七止静默念。大众一闻虚云老和尚驾到。大半离座迎接。叩头礼足。当时云老和尚大喝一声说。你们学佛好多年。今天对这样严肃佛七道场。给你倒插法幢了。佛法的门中。无论是禅是净。贵在六根门头用事。掉举与昏沉。都是失念的病源。
                            你们记得吗。弥陀经中说过。假如一天。二天。三天。甚至于七天。都一心不乱。那个人在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和诸圣众。现在他的面前。接引往生。现在你们诸位能不能一心不乱。如果一心不乱。怎样会听到老僧到来。如果一心不定。念到阿弥陀佛现身到来。你也不认识。他是佛是魔。你还不认识。是定是乱。也弄不清楚。那前途危险。真是可怜。可怜。
                            大众给他教训一番。都不知道怎样是好。到佛七场中开静了。虚云老和尚就同大家入殿礼佛。向大家开示说。
                            你们打佛七。贵在一心。如果心不一。东看西听。这样的念佛。就是念到弥勒下生。还是业障缠身。佛法世法。都是一样。世法无心。尚且不可以。何况佛法呢。念佛的人。从头到尾。要绵绵密密。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乱的念去。佛来也这样念。魔来也这样念。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这样才有成功的日子。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1楼2017-07-11 08:58
                            回复
                              虚云老和尚:修行一法,贵在有长远心。过去一切诸佛菩萨,莫不经过多劫修行,才能成功。《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圆通章》曰:“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由此可见,观世音菩萨不是一天两天的时光就成功了的。同时他便公开的将他用功的方法讲给我们听。他是楞严会上二十五圆通的第一名,他的用功法子是从闻思修,而得耳根圆通,入三摩地。三摩地者,华言正定。故他又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这种方法,是以耳根反闻自性,不令六根流于六尘,是要将六根收摄流于法性。故又说:“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又说:“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这意思即是要我们把这反闻的功夫不要滞疑,要渐次增进,要加功用行,才能得“觉所觉空,空觉既圆,空所空灭,生灭既寂,寂灭现前”这种境界。既自以反闻闻自性的功夫,把一切生灭悉皆灭己,真心方得现前。即是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观世音菩萨到了这种境界,他说:“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3楼2017-07-13 08: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