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688贴子:6,157,056

回复:【书痴】自己的读书记录,书评+摘抄+书讯,愿意结交每一位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平泉澄《物语日本史》
平泉澄在日本属于尊皇派的,这词我就不深入解释了。他写的日本史,标榜天皇是唯一正统。说实话看过不下20种以日本史为题目的书籍。《物语日本史》的特点我总结如下
【1】正如书名所示,是以“物语”的形式来讲述日本历史,作者最初写这套书,是为了给青少年看,所以也叫《少年日本史》。以学术的眼光看,这书错误很多,且很多都是常识性错误。我举几个例子,比如《日本书纪》中的《大化改新诏》是《日本书纪》编纂者根据大宝律令修改的,已经不是原文,这在日本学界也是公认的。但是平泉澄这都不知道。再比如日本佛教中的回峰行(一种修行)的创始者并不是最澄,作者出现史实错误。还有《宋书》中记载的倭王武上表一事,倭王武已经被史学界确定为雄略而非平泉澄说的仁德。因为这套书是普及常识,作者写的时候特意保持趣味性,所以错误迭出,不严谨。
【2】既然是“物语”,本书另一大特点就是引用了大量和歌、物语等文学作品,对平安朝贵族文化那一段描写的还是可以的。平泉澄确实也是以研究日本平安时代出名。
【3】第三个特点就是以人物为叙述历史的中心。这可以从目录看出来。作者用人物串联历史。人们在机顶条件下创造历史,而历史由人们的具体活动所构成。这种写法其实也是颇近似小说手法,文笔胜出,但是准确性保障不了。
如果是初入日本史的人不能看这本书,因为错误很多。初学者会被带坏,辨别不出史实错误。第二平泉澄是有名的右翼,史观属于忠君爱国大和魂一类的东西。史书如果最后变成意识形态宣传,是很可悲的。甲骨文能把这套书引进,真是会把自己的招牌毁了。我买这本书之前,知道平泉澄与井上清(史观靠左)的论战,本打算看看相反的论点,可是买回来读很失望。我想每个人买书都会碰到“抽大奖”,碰到发霉的情况吧。《物语日本史》无疑是我今年买的书中最霉的一本。写完书评我看了一眼豆瓣评分,果然不出所料6.3分,还不如看动画《猫猫日本史》更好。说句不好听的大实话甲骨文真是虚有其表,它选书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物语日本史》写的很“霉”,所以我的书评以批评为主。秉笔直书,我这里只是针对作者的历史观与基本史实来批评。作者的文笔当然还是不错的,这一点是掩盖不了的。一年读个百来本书的我,也并不是全碰到好运气,读到好书。偶尔碰见不值得读的书,也所幸记下来,毕竟这也属于阅读的一部分。
2017年11月25日


IP属地:辽宁966楼2017-11-25 23:22
收起回复
    【书评57】平泉澄《物语日本史》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67楼2017-11-25 23:47
    收起回复
      顾准纪念日,贵州人民版纪念一下,吧里好像没什么人聊顾准啊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74楼2017-12-03 23:35
      收起回复
        【书评58】宫本一夫《从神话到历史》(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第一部)
        作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第一本书的撰写者宫本一夫,是一位优秀的考古学家,曾经参加过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挖掘工作(比如有名的阴湘城遗址),准确说宫本一夫在东亚考古学领域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这本书中随手就是他自己的考古记录观察,而且他对于中国学者同行颇熟悉。
        《从神话到历史》研究的时间跨度从一二百万年前开始,主体落在了农业起源时期,大约一万年前,史书中所说的夏王朝并不是宫本一夫的论述重点。这一时期因为是无文字年代,因此严格说《从神话到历史》是一本考古学书,研究方法叙事风格完全是考古学的,注重田野考察材料分析,旁及人类学、社会学分支那一套。
        这本书并不通俗,众所周知考古学需要非常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而在学术信息爆炸、学术碎片化的今天,我已经很少能看到有考古学者跨越如此多的学科、不同的时段(考古学的优势即以长时段历史与文化发展进程见长,而我们心目中的历史应该是具体历史事件,所以前文我才说第一本很另类)、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研究领域(下文我会详细举几个研究实例),娴熟地驾驭诸多学术难题。虽然宫本一夫的很多论点并不是现今史学界的共识(比如二里头文化是否等于夏王朝),但是这不妨碍作为考古学意义的《从神话到历史》的阅读价值,而且阅读这本书,能感知到日本学者在“通识”方面要强于中国学者。
        本卷的亮点我认为如下
        【1】“非农业地带与农业的扩散”与“畜牧型农业社会的出现”尤见作者功力。传统的上古史研究,把农业的出现确定在长江与黄河流域的中原,我简称中原中心观。而这种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所否定,模型过于简单,历史不是突然出现的。宫本一夫则认为农业地带的出现必须适应各自的生态,农业地带的扩散则必须顺应环境变化与社会变化。以东亚定居社会为例,这里存在三种形态即【A】华北地区出现粟黍栽培【B】华中地区出现水稻栽培【C】日本列岛、远东地区以及华南属于狩猎采集社会。并且在三条线的交界地带出现混合式形态,比如甘青地区的畜牧农业带。宫本一夫认为初期农业的出现并不是为了富裕的社会目的,而是人类群体为了适应生态环境做出的选择。这种选择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所体现了。根据大量考古资料分析,旧石器时代中国大陆在石器使用上出现明显的地区差异。中国南方以砾石器为主,北方则出现小型石片石器与石叶技术。三种技术与各自的环境、植被密切相关。在旧石器时代后期小型石片石器与石叶技术分别向南扩散,而在两种石器交流地区出现了最早的栽培谷物。宫本一夫接着分析中国大陆各地陶器的形态,也得出了与以上相似的结论。
        【2】社会的组织化与阶层化的研究。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牵扯到夏王朝的问题。注意我用的是王朝非夏,因为夏在史书中有明确记载,而王朝则是形成了继承王权的统治体制。这也是从清末疑古派开始到现在学术界的争端所在。甲骨文之前的无文字阶段,如果想要确定社会组织化程度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利用考古学确定聚落、墓葬的构成以及发达程度。因为聚落、墓葬可以推测出群体的单位,而墓葬的随葬品是研究墓主生前的经济社会地位的最直接资料。宫本一夫正是通过比较各地聚落、墓葬构成来还原社会组织化的过程。间接也解决了区域信息交流的问题,而夏王朝存在的问题在他那里则完全置换成是否达到国家的阶段,以及如果到达了,是如何从氏族部落演化而来的。可以说这是全书研究的中心。宫本一夫的结论是新石器时代后期出现了首领阶层,打破之前部落社会的公平性,这可以从墓葬等级以及城垣规模判断出来(具体到各个文化带,还有细节的不同),而且与此同时农业走向专业化阶段,男女分工出现。而从各地出土的彩陶,作者基本勾勒出新石器时代信息交流带的分布,与外来群体的交涉权是此一阶段首领的真正权威。
        【3】有关牺牲与宗教祭祀的研究。祭祀的问题非常复杂,宫本一夫提出了一个概念即“威信物体制”,所谓威信物体制就是把物质文化中具有特殊性的某物作为媒介以维持社会阶层关系的社会体制。放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大陆的威信物有如下几种,(1)黄河中游地区盛行以父系血缘为组织的祖先祭祀,该区域出现动物牺牲与组织化的人牲(比如俘虏)。(2)在黄河下游地区的山东,为了维持阶层化社会中的身份秩序,以酒器为中心的礼制开始确立。这就是后来“礼乐文化”的源头(二里头文化=夏的多重性礼制)。(3)在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以太阳神信仰为共同体的组织基础。首领通过玉器为主的祭祀(良渚文化中出土的大量玉琮、玉璧、玉钺,玉璧上的纹饰后来演变成商周时期的饕餮纹)与太阳神“对话”获得神力,使社会组织与生产组织得以顺利运营。我们都知道,在人类学的范畴,一种信仰或者说祭祀活动有着统合整治群体的作用,这与之前的首领交涉权相比又提升了一级。
        可以看出宫本一夫属于文化进化论学者,英国人类学家E.R塞维斯提出过原始社会的进化四大步骤。分别是血缘家族社会、部族社会、首领制社会、初级国家社会。夏王朝介于首领制社会与初级国家社会之间,谨慎如宫本一夫认为夏王朝属于国家社会的萌芽阶段,符合考古发现。
        走笔至此,相信读者也明白我要说什么了。宫本一夫是一位非常谨慎的学者,他不爱抱着古书与考古资料“对号入座”,而这种比附式研究在中国学者身上则很常见。宫本一夫属于相信夏王朝真实性的学者,但是他没有夸夸奇谈夏王朝的世系,而是研究文化演变的问题。以我这么多年看历史书的经验,中国学者好走极端,要么是全盘疑古派,要么是对号入座。能守中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少之又少。要么就是不在学术上的研究,比如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为了研究年代问题还是把华夏观再远溯几千年还是未可知呢。而宫本一夫在本书间或讲到的小故事,他在中国考古挖掘的经历、见闻、体会增加阅读趣味的同时,也看出作者的治学严谨态度。因此我愿意承认作为考古学意义上的《从神话到历史》非常优秀。


        IP属地:辽宁980楼2017-12-07 22:54
        收起回复
          【书评58】宫本一夫《从神话到历史》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81楼2017-12-07 23:01
          收起回复
            【书评59】平势隆郎《从城市国家到中华》(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第二部)
            平势隆郎的这本书叙述了从殷周到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历史进程。我简单说说这本书跟其他写同一时期的历史书有什么不同吧。首先作者的视角是“文化地域”观的,平势隆郎认为夏商周三代作为国家统治天下是虚构的,而天下这个词是晚至战国才出现。而真正的天下应该是继承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各地域文化圈发展的,夏商周只是作为这诸多地域中的一个而已。所以是城市国家,直到战国时代(战国这个词本身也无意义,说的好像春秋时期不打仗似的,充其量是后世儒家王道霸道观的一种体现而已),出现了官吏统治,随着文书行政体制的完善,法律系统也跟着完善了。这是从城市国家走向天下(中华)的关键一步,所以这本书平势隆郎把叙述重点放在了战国。
            第二平势隆郎非常重视史料真伪的问题。该书第2到7章,全是引用史料辨别真伪,春秋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撰写自己的“史书”,而每一家都是把自己作为正统,自己统治的地方就是“夏”,其他的地方则是野蛮区域,这从《春秋》三传到《史记》都是一脉相承的。后世不剔除这种“唯我独正观”(我自己造的词)是看不清历史的真相的。作者主要举得例子就是韩国(韩宣子)—《左传》,齐国对领土正当性的论述则参考《公羊传》,魏惠成王继承夏朝权威则在《竹书纪年》中有所体现。当然《史记》作为集大成制作,可以看到各种“正统观”的呈现,所以读史书辨伪是非常的困难。所以这本书严格意义上是一本观念史。作者的学术显然继承自顾颉刚的《五德始终》还有一位就是日本的前田直典。前田这个人一般人不会熟悉,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东亚古代的始末》这篇文章后来收在铃木俊和西屿定生的《中国史的时代区分》中,战国时代的重要性就是从这篇文章开始的。


            IP属地:辽宁987楼2017-12-15 16:55
            收起回复
              【书评59】平势隆郎《从城市国家到中华》,2017,12月15日,初雪日,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88楼2017-12-15 17:23
              回复
                双十二买了些书,整理详细请看这个帖子(https://tieba.baidu.com/p/5480037926
                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作家出版社
                王欣《吐火罗史研究》(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商务印书馆
                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商务印书馆
                勒内·格鲁塞 《草原帝国》商务印书馆
                J.B.伯里 《思想自由史》商务印书馆
                知日中信出版社
                煮雨文丛第一辑
                《蠹鱼集》谢其章
                《寻诗散录》 刘福春
                《旧书随笔集》 柯卫东
                《聚书脞谈录》赵国忠
                《金台小集》姜德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P属地:辽宁989楼2017-12-15 20:05
                收起回复
                  【书评60】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秦汉部分。正如书名所示,从制度的延续继承角度观察,秦汉历史必须放在一起讲。与前两本叙述风格的不同,这本书可以说是回归正统历史叙写模式—挖掘史料,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假设与论点,而这就很考验作者的理解能力。
                  鹤间和幸是日本从事中国秦汉史研究成就卓然的学者,写过很多名作,比如《秦的始皇帝 传说与史实之间》(吉川弘文馆)、《始皇帝陵与兵马俑》(讲谈社学术文库)等等。我们从中可以窥探到他的学术精通领域在秦始皇以及西汉区间,这从本书的篇幅就能看出来。这部专著虽然名为秦汉史,但是侧重点在秦与西汉的历史论说,对于东汉的论说明显不如前两者。除前言部分,第1、2两章单纯讲秦帝国是如何生成的,第4、5、6、7四章讲西汉(武帝为主)。第3章作为连接秦汉部分的楚汉战争。最后两章才是描述东汉时期,而且第8章同第3章一样也是起到连接作用。我这样客观描述本书篇章,用意不是在批评作者分配不均匀,而是提醒读者任何一位历史学家都有专与疏的领域,如果在阅读之前认识到他的治学风格,会使得阅读事半功倍。
                  回到本书内容上,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有一种说法,即“汉承秦制”。具体说这也不能算现代史学界的观点,早在《续汉书.舆服志》与《后汉书.班彪传》中都有叙述,可以看出来在汉末,这种说法已经出现了。而且考古资料也可以印证,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与睡虎地秦简中的秦律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这里多说一句,虽然本书是回归传统史书叙写模式,但是鹤间和幸作为日本学者,喜欢经常穿插考古资料,日本学者喜欢博,喜欢多学科交叉,由此可见一斑。秦兼并六国,使秦文化成为后来辉煌的汉代文化基础。秦对制度的创新在汉代融合之后,影响开始波及东亚,所以书名叫做遗产。
                  在这本书中鹤间和幸提出了一个假设,即东亚世界法律的源流问题,我们都听说过刘邦约法三章的故事,当然三章并不是三条的意思,三章指贼律、盗率等三篇法律,然后经过汉朝的诞生,萧何利用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六篇编撰成“九章律”。鹤间和幸说在东亚世界存在着超越国境的“律令”,他把这个地区成为“律令”的共同法律体系,我们以前研究汉文化传播主要着眼点在汉字与儒教的传播,没有注意到“律令”起到的连接作用。接着作者将汉代的律令进行案例式的分析,这有赖于考古资料的支持。遗憾的是作者没有把这一体系中其他国家进行叙述,比如高句丽、百济、日本与越南。所以这本书主要用意在向一般读者介绍秦汉历史,而不是负责承担在较深层次进行学术攻坚。还有作者论述历史的视角比较宽,从法律条文到买卖契约,从汉长安城遗址到中西交通,甚至楚汉战争时各诸侯王士兵成分、秦汉历法的更迭的意义都有所叙述。如果想宏观的视角来理解秦汉历史,这本书还是不错的选择。


                  IP属地:辽宁992楼2017-12-23 16:40
                  回复
                    【书评60】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第三本。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93楼2017-12-23 16:44
                    回复
                      圣诞节快乐,今天感觉贴吧人很少,都在约会了吧


                      IP属地:辽宁996楼2017-12-24 16:21
                      收起回复
                        【书评61】金文京《三国志的世界》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第四本,对应后汉三国时代。先来说说作者的学术背景,金文京的书我以前在《三国演义》研究类著作中看过,她是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教授。金文京作为在日本出生的韩国人,研究中国历史,具备了三种视角。读完这本书,我的感觉是,本书有四大特点【1】将三国历史与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进行了比较,简单说就是辨别真伪,而且作者的专业就是中国古典小说,所以在这本书中的引用随手拈来,还不让人感到牵强。【2】将三国历史置于古代东北亚世界的视角进行考证,比如本书最后几章,关于卑弥呼朝贡的时间问题,以及现在东北亚国际问题的根源等等。【3】虽然作者是研究古典文学的,但是在撰写历史方面,比较严谨,这从书后引用的书籍版本可以看出来。【4】金文京在这本书中将很大一部分笔墨投入到了吴。我们都知道陈寿的《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则以蜀为正统。吴国一直作为配角而存在。任何一本历史书的撰写都无法逃出时代背景。14世纪的罗贯中在《三国志》基础上写3世纪的事情,他即使运用了大量史料,也无法避免以自己时代的生活方式、习惯来写历史。《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写的,比如吴在蜀被灭之后存在17年,但是演义是一笔带过的(《三国演义》120回在第119回叙述蜀国灭亡司马受禅,最后一回吴国突然灭亡),如果从黄巾之乱到吴国灭亡算是96年,吴单独对战魏晋的17年占去六分之一,演义的比重失调。
                        我这篇文章不想去罗列演义哪些真哪些假,我想说说作者研究历史的方法。简单说就是剔除正统论,正统论在历史研究中真是哪哪都有。什么欧洲中心论、华夏朝贡体系,日本越南这些也有。拿三国这段历史来说,《三国志》是西晋时写的,必然以魏为正统,以司马家为正统。东晋时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是历史上第一部以蜀为正统的史书,这跟东晋偏安东南有关系,吴在正统论中始终是一个局外者,所以即使东晋落脚在东吴的故地,也不会把它看成正统。以后历代,凡是南渡偏安的朝代都会把蜀国作为榜样,其他则是魏。北宋《资治通鉴》虽然没有承认任何一种正统,但是司马光用的年号是魏。到南宋朱熹写《通鉴纲目》时又开始坚持蜀是正统。到了元朝,蒙古人第一次征服整个中国,于是正统论出现新的模式,元朝是继承女真金朝还是继承南宋,《三国演义》作为以蜀为正统的书,可以看出来走的是后一条道路。这里举个文本例子,在《三国演义》多个底本中,最早的是成书出版于元朝末年至治年间的《三国志平话》,演义的结尾是晋灭东吴,平话的结尾则是蜀灭亡时逃亡在外的汉帝外孙刘渊成为汉王,消灭晋。平话说的没错,刘渊确实在304年趁晋内乱,在平阳继位汉王,308年自立汉光文帝,于316年族子刘曜杀西晋愍帝,西晋灭亡。不过刘渊非汉人,是匈奴族长而已。平话为了使结尾符合蜀的正统,来了一个外孙说。而且匈奴与蒙古同为北方游牧民族,到了明朝蒙古人被赶回北方,所以演义又换了一种结局。同理清朝时期毛宗岗父子对演义的修订也有正统论修正的味道。金文京在写三国历史时,她把每一部史料都进行了正统剔除工作,所以你如果读这本书觉得,三国历史好像不是那么津津乐道了,好像变得严肃起来了。我认为作者的这种写法可取,即使她也未必跳出这个时代。
                        第二我说说卑弥呼派遣使节时间的问题。这是一个现代史学界也没有达成共识的问题。《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中提到景初二年(238)六月,卑弥呼使节难升米申请朝贡,太守刘夏派人送使节去洛阳,同年十二月达到洛阳。但是在日本自从内藤湖南的一篇名文《卑弥呼考》发表以来,主流认为《三国志》写错了,应该是景初三年(239)。于是出现两种观点,本书作者金文京是站在二年说一方的。理由如下,【1】一般认为238年魏国与公孙氏作战,使节不会趁此机会朝贡魏国。但是金文京分析了难升米一行最初并不是要朝贡魏国,而是给带方郡的。因为这次使节只带了生口十人、班布二匹二丈,这显然不是给魏国的规格。【2】那么为什么后来去魏国了呢。因为在238年魏国水路已经攻占了乐浪与带方郡。这也为后来司马懿的陆路消灭公孙氏打下基础。这次朝贡完全是被迫的,倭国如果想正式朝贡用不着拐弯抹角先去带方郡,在经过太守刘夏去洛阳。完全有可能是刘夏抓获难升米,然后要求难升米去洛阳朝贡的。【3】坚持三年说的人为,在辽东公孙氏没有灭亡的情况下,日本使节是无法达到洛阳的。这里面隐藏的一个前提是难升米走陆路从辽东过去的,但是如果难升米从朝鲜半岛走海陆,从山东半岛一样可以到达魏国洛阳。所以这一条也不成立。而且根据日本中国之间季风走向判断,海陆必须是下半年才能走。难升米在十二月赶到洛阳也是为了第二年的朝贺。金文京基本解释了《三国志》二年是对的,陈寿距离写书年代这么近不会出现这种错误。我认为这一部分也是全书精彩之笔。值得反复阅读推敲。
                        最后这本书有几处史实出现错误,作者说吴蜀签订的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完全对等条约,是错的,早在西汉与匈奴签订的和亲条约也是这种性质的。最后说一句,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视剧中心摄制的大型历史剧《三国演义》,金文京被邀请担任学术顾问。她还给导演和演员上过课,可以看出来,作为外国学者,她早早就在中国出名了。


                        IP属地:辽宁1011楼2018-01-03 04:42
                        收起回复
                          【书评61】金文京《三国志的世界》。2018年第一篇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12楼2018-01-03 04:50
                          收起回复
                            【书评62】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讲谈社魏晋南北朝部分的书名。这套书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深入浅出的一类,我认为可以和“剑桥中国史”互相参看。而且日本治中国学的学者由于地缘临近的关系,相比西洋史学少隔一层。拿这本书的作者川本芳昭来说,由于他长期钻研民族史,在魏晋南北朝部分的体现就是对于北朝的源流有非常独到的把握,从篇幅也可以看出来,本书有关北朝尤其是北魏的讨论要多于南朝。在常人的眼中,五胡十六国(确切说是十九国北魏、西燕、冉魏不算进去)时代,就好像欧洲中世纪一样的黑暗。但是川本芳昭告诉你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绝对不能用“黑暗”可以概括的时代,这个时代在文化上是风流竞逐是异彩纷呈的时代。
                            在传统史学界,魏晋南北朝被划归为“贵族制”时期。京都学派的创始人内藤湖南先生把中国史分成“上古”“中世”“近世”三大段。其中六朝到唐中叶属于贵族政治最盛的时代。而本书作者与京都学派不同,属于抑制贵族说的一派。贵族制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确实呈现出矫枉过正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问题没法展开。并不是说魏晋南北朝不是贵族制,而是说“贵族的自律性”没有那么大,所以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论述了被忽略的君权。
                            本书第一章是延续三国时期的概述,可以看到讲谈社虽然是各个领域作者分别撰写,但是连贯性并没有因此降低。尤其是第一节已经可以看到作者的观点了,在描述过西晋公权力私有化的过程中,川本芳昭还接着论述了“公”之再建构趋势。第二三两章作者讲了胡汉从抗争到融合,以及汉族与胡族在这一过程中各自的变化。我注意到川本芳昭使用了“中国化”一词,简单说就是中国文化对域外的影响。华夷秩序的变化,原属夷狄,从五胡中崛起的北朝发展成为以后的隋唐,成为中国的正统王朝。川本芳昭其实在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逆转现象”。我认为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因为牵涉到了制度变革的问题。我这篇文章以北魏汉化为例介绍一下。诚如田余庆所说“东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全部历史运动的总体,其主流毕竟在北而不在南”。北魏作为这期间的分水岭,尤为重要。【1】在汉化之前,北魏拓跋鲜卑与汉族的统治完全不同,其中以鲜卑族为主的内朝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内朝制度源于鲜卑拓跋王讲各部族质子充当身边近仕,北魏从部族联合到建国再到统一华北的过程,由此基础形成内朝这种政治组织。直到孝文帝废除内朝为止。其实孝文帝时期北魏内朝早就启用大量汉人,这里就是融合的例子。孝文帝改革无疑提高行政效率。【2】有关国家祭祀方面的改革。北魏初年的祀天仪式,这种仪式在游牧民族非常重要,比如匈奴的龙会、后来蒙古的忽里台大朝会等等,如果从人类学方面阐释,这种祀天仪式起到团结部族的作用而非信仰。但是到孝文帝时期,仪式已经失去实际作用,所以逐渐采用了中国式的仪礼。【3】分姓定族,其实北魏早在崔浩时期就想分姓定族,但是时机不成熟,导致失败。所谓分姓定族就是划定等级。而且孝文帝的改革是根据中原五服制度来的。进入姓族部分的拥有担任官职的特权。(胡汉一致)我们可以看到孝文帝所追求的世界,某种程度上抛弃了作为鲜卑人的自豪感而追求向汉人社会的全面同化。他作为鲜卑人的意识是非常的淡薄。这与后来的辽、元都不同。我觉得胡汉融合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最开放的时代,北魏、西魏、北周、隋唐莫不如此。诚如陈寅恪说的那样“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最后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北方胡族“中国化”的问题,也论述了南朝“蛮化”的问题(这个好像一般史书没有提到),以及最重要的,东亚尤其是朝鲜与日本古代“中国化”的问题。作者使用了“中国意识”一词,这部分对应书中第9/10两章。我觉得这一部分对“华夷秩序”的再思考,是本书最具原创的部分。看书当然要吸取众家之长。
                            魏晋南北朝虽然以乱世著称,四百多年分裂期。但是这一期决不能用“黑暗”一词笼统概括,看历史我本人也是拒绝笼统宏观之论,别的不说辉煌灿烂之六朝文化,绝对可以写出一本词典厚度的大部头学术专著。如果说本书有什么缺憾,我觉得就是制度史论述有余,文化史着墨不足。当然不能苛求作者,在专业化细分的今天,想用几本书了解一个时代,更不用说异彩纷呈的时代,是不可能的,作者在自己的领域深挖的同时,读者也应该有所觉悟。


                            IP属地:辽宁1018楼2018-01-07 05:15
                            收起回复
                              【书评62】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讲谈社“中国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19楼2018-01-07 05:1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