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书评
《Medieval China and Foreign Civilizations》是一本非常出色的学术论文集。以至于我用一周多时间看完,不觉得累,反而感到智识上的快乐。
书评之前先插入一段小故事,陈寅恪曾经说过“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的话。1975年那一年荣新江在北大历史系读大二,听唐长孺老先生讲西域史讲敦煌学。讲台上的老师讲着讲着就唏嘘不已“中国学者曾在1950年代编写《敦煌资料》,许多敦煌卷子收藏在欧洲,他们无从看到,一些细节只能通过考证来判断。后来,日本学者池田温前往欧洲,对照敦煌原卷,挑出了300多处错误。那些年,许多中国学者读着池田温发表在《东方学报》上的文章,痛哭流涕。”那一年的荣新江也确定自己一生的学术抱负—夺回敦煌学的中心地位。而同样是在大二,荣新江写出了一篇质量非常高的关于于阗的学术论文,并被迅速翻译成法文,引介到欧洲,于是成为那一年季羡林“西域研究读书班”的最年轻的学员。至于之后他在荷兰莱顿大学(欧洲汉学中心之一)师从许理和(Erik Zürcher)遍访欧洲各国收藏的于阗、敦煌、吐鲁番卷宗。则是另外的故事。
荣新江对中西文献、考古资料的熟悉不用多说。有关敦煌学、吐鲁番学、隋唐史、西域史、民族史、宗教史的论文写了两百多篇。而《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所收的论文则主要集中在中古时期粟特人方面。而粟特研究领域非专业人士不能。西域史的研究在前期非常注重塔里木盆地上的绿洲与中原或草原游牧民族的交涉问题。但是近年的考古发现,促进了粟特这个长期被学界搁置的问题的探讨(乌兹别克境内的粟特城邦遗址、中原地区的粟特后裔墓葬等等)。而粟特人是东方的犹太人,富有经商才能,具有高度组织性(聚落非常多)。所以在丝绸之路最发达的时期隋唐扮演了国际中转的作用。荣新江的两篇论文—《西域粟特移民聚落考》与《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徙及其聚落》从外部考察粟特(昭武九姓胡)的网状分布(利用的资料是各地的考古成果)。具体路线(从疏勒开始北道据史德、龟兹、焉耆、高昌、伊州。南道于阗、且末、石城镇两道在河西走廊汇合,经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东南进入原州,入长安、洛阳。东北走灵州、并州、云州到达幽州、营州,或者从洛阳经卫、相、魏、邢、恒、定州到达幽州、营州)上述地方全有考古发现,这些资料组合成最后的路线图。我们可以看到粟特人的迁徙不一定伴随商业行为,比如并州那一路,多是粟特并入漠北突厥的过程,而东南走长安则以经商为主(各地墓主的墓志铭是最好的说明)。而《北朝隋唐粟特粟特聚落的内部形态》则从内部说明粟特人的聚落形态、结构。这里可以看出西方考古学对中国的影响。荣新江运用的方法是文化人类学,西方考古学系往往和人类学系是合并的。(西方的人类考古学系研究生一般要经历体质人类学、考古学、社会人类学、语言学四门课)。荣新江运用的方法也是如此。比如在《北朝隋唐粟特聚落的内部形态》中,作者分别讨论了【1】粟特首领—萨宝(萨保、萨甫)制度(也是唐朝唯一外来官职制度)的形成演变,荣新江非常重视演变,这在他的很多论文中可以看到,也可以说是他治学的风格。在这里荣新江主要运用考古资料,因为史书中没有系统的记录。这里的考古资料,我总结为三种【A】墓主墓志铭【2】账簿(本篇文章版权所有兰陵笑笑生水瓶)
【3】敦煌地志。由于粟特人分布的非常广泛,加上考古发掘的成果可观,这方面资料非常多。比如《安万通墓志》、《康阿达墓志》,运用账簿则是由于粟特人经商的习惯,这一方面当属阿斯塔纳出土的账簿信息最多。敦煌写本似乎不必我多说,治西北史的好像没有人不用这资料的。正史中我认为对于萨宝最好的总结的就是《元和姓纂》中“姑臧凉州”安氏条。【2】粟特聚落的种族构成。【3】粟特聚落的婚姻形态(这一部分墓志铭是主要参考资料),作者在书中列了一份有唐一代粟特种姓婚姻表,非常直观。【4】粟特聚落的日常生活。【5】粟特聚落的丧葬形式。以及我认为荣新江最具有原创的部分【6】粟特聚落的祆教信仰。可以看出这篇论文运用人类学的方法之多,我想这跟作者接受西方汉学训练有关系。
荣新江的论文往往是先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篇幅一般不长),然后具体论证自己的创见。“《历代法宝记》中的末曼尼和弥师诃”一文写的令人击节赞叹,荣新江基本论证了,吐蕃文献中摩尼教与景教的来源,而这段文化传播史背后则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境内各种宗教此消彼长(禅宗的南派逐渐上升、摩尼教、景教地位下降)以及它们与朔方军的关系。至少在我阅读范围内,作者是最先提出假说,并且证明的人。我觉得这篇文章在今后是汉藏文化交流研究家必看的文章。
本书虽然题目宏大《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但是研究范围非常的专。主要围绕粟特人展开。有8篇论文直接关于粟特,其他各篇也都属于伊朗系统(粟特同样也是)的文明。比如《一个入仕唐朝的波斯景教家庭》等等。所以这里的外来文明实指以伊朗语系或宗教信仰为主的文明。而没有提到罗马与印度。我想阅读这本书之前应该知道这一点为好,作者做的是专题研究,而不是讲历史故事。在深入了解粟特、波斯等伊朗文明对中国中古的影响、发掘前人忽视的材料、填补旧有学说的不足三点上作者都做到了极致。以至于外国研究这一领域的学者必须引用作者的论文,荣新江也实现他早年的抱负。我想对这方面有积累的读者,阅读这本书当收获很大。
《Medieval China and Foreign Civilizations》是一本非常出色的学术论文集。以至于我用一周多时间看完,不觉得累,反而感到智识上的快乐。
书评之前先插入一段小故事,陈寅恪曾经说过“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的话。1975年那一年荣新江在北大历史系读大二,听唐长孺老先生讲西域史讲敦煌学。讲台上的老师讲着讲着就唏嘘不已“中国学者曾在1950年代编写《敦煌资料》,许多敦煌卷子收藏在欧洲,他们无从看到,一些细节只能通过考证来判断。后来,日本学者池田温前往欧洲,对照敦煌原卷,挑出了300多处错误。那些年,许多中国学者读着池田温发表在《东方学报》上的文章,痛哭流涕。”那一年的荣新江也确定自己一生的学术抱负—夺回敦煌学的中心地位。而同样是在大二,荣新江写出了一篇质量非常高的关于于阗的学术论文,并被迅速翻译成法文,引介到欧洲,于是成为那一年季羡林“西域研究读书班”的最年轻的学员。至于之后他在荷兰莱顿大学(欧洲汉学中心之一)师从许理和(Erik Zürcher)遍访欧洲各国收藏的于阗、敦煌、吐鲁番卷宗。则是另外的故事。
荣新江对中西文献、考古资料的熟悉不用多说。有关敦煌学、吐鲁番学、隋唐史、西域史、民族史、宗教史的论文写了两百多篇。而《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所收的论文则主要集中在中古时期粟特人方面。而粟特研究领域非专业人士不能。西域史的研究在前期非常注重塔里木盆地上的绿洲与中原或草原游牧民族的交涉问题。但是近年的考古发现,促进了粟特这个长期被学界搁置的问题的探讨(乌兹别克境内的粟特城邦遗址、中原地区的粟特后裔墓葬等等)。而粟特人是东方的犹太人,富有经商才能,具有高度组织性(聚落非常多)。所以在丝绸之路最发达的时期隋唐扮演了国际中转的作用。荣新江的两篇论文—《西域粟特移民聚落考》与《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徙及其聚落》从外部考察粟特(昭武九姓胡)的网状分布(利用的资料是各地的考古成果)。具体路线(从疏勒开始北道据史德、龟兹、焉耆、高昌、伊州。南道于阗、且末、石城镇两道在河西走廊汇合,经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东南进入原州,入长安、洛阳。东北走灵州、并州、云州到达幽州、营州,或者从洛阳经卫、相、魏、邢、恒、定州到达幽州、营州)上述地方全有考古发现,这些资料组合成最后的路线图。我们可以看到粟特人的迁徙不一定伴随商业行为,比如并州那一路,多是粟特并入漠北突厥的过程,而东南走长安则以经商为主(各地墓主的墓志铭是最好的说明)。而《北朝隋唐粟特粟特聚落的内部形态》则从内部说明粟特人的聚落形态、结构。这里可以看出西方考古学对中国的影响。荣新江运用的方法是文化人类学,西方考古学系往往和人类学系是合并的。(西方的人类考古学系研究生一般要经历体质人类学、考古学、社会人类学、语言学四门课)。荣新江运用的方法也是如此。比如在《北朝隋唐粟特聚落的内部形态》中,作者分别讨论了【1】粟特首领—萨宝(萨保、萨甫)制度(也是唐朝唯一外来官职制度)的形成演变,荣新江非常重视演变,这在他的很多论文中可以看到,也可以说是他治学的风格。在这里荣新江主要运用考古资料,因为史书中没有系统的记录。这里的考古资料,我总结为三种【A】墓主墓志铭【2】账簿(本篇文章版权所有兰陵笑笑生水瓶)
【3】敦煌地志。由于粟特人分布的非常广泛,加上考古发掘的成果可观,这方面资料非常多。比如《安万通墓志》、《康阿达墓志》,运用账簿则是由于粟特人经商的习惯,这一方面当属阿斯塔纳出土的账簿信息最多。敦煌写本似乎不必我多说,治西北史的好像没有人不用这资料的。正史中我认为对于萨宝最好的总结的就是《元和姓纂》中“姑臧凉州”安氏条。【2】粟特聚落的种族构成。【3】粟特聚落的婚姻形态(这一部分墓志铭是主要参考资料),作者在书中列了一份有唐一代粟特种姓婚姻表,非常直观。【4】粟特聚落的日常生活。【5】粟特聚落的丧葬形式。以及我认为荣新江最具有原创的部分【6】粟特聚落的祆教信仰。可以看出这篇论文运用人类学的方法之多,我想这跟作者接受西方汉学训练有关系。
荣新江的论文往往是先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篇幅一般不长),然后具体论证自己的创见。“《历代法宝记》中的末曼尼和弥师诃”一文写的令人击节赞叹,荣新江基本论证了,吐蕃文献中摩尼教与景教的来源,而这段文化传播史背后则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境内各种宗教此消彼长(禅宗的南派逐渐上升、摩尼教、景教地位下降)以及它们与朔方军的关系。至少在我阅读范围内,作者是最先提出假说,并且证明的人。我觉得这篇文章在今后是汉藏文化交流研究家必看的文章。
本书虽然题目宏大《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但是研究范围非常的专。主要围绕粟特人展开。有8篇论文直接关于粟特,其他各篇也都属于伊朗系统(粟特同样也是)的文明。比如《一个入仕唐朝的波斯景教家庭》等等。所以这里的外来文明实指以伊朗语系或宗教信仰为主的文明。而没有提到罗马与印度。我想阅读这本书之前应该知道这一点为好,作者做的是专题研究,而不是讲历史故事。在深入了解粟特、波斯等伊朗文明对中国中古的影响、发掘前人忽视的材料、填补旧有学说的不足三点上作者都做到了极致。以至于外国研究这一领域的学者必须引用作者的论文,荣新江也实现他早年的抱负。我想对这方面有积累的读者,阅读这本书当收获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