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吧 关注:8,372贴子:96,170

回复:为龙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孟子·告子下》:“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赵注:“人常以有谬思过行,不得福,然后乃更其所为,以不能为能也。困瘁(cuì,劳累)于心。衡,横也。横塞其虑于胸中,而后作为奇计异策,愤激而说也。”
古注讲解句意,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在串讲中包含对原文词义的解释,如上面第二例毛传以“我”释“昂”,以“待”释“须”;第三例赵注以“常”释“恒”,以“更”释“改”,以“横塞”释“衡”。二是串讲时根据上下文意恰当地补出了省说的字句,如上面例一补出“时”、“食”二字;例二补出“我友未至”;例三补出“不得福”、“其所为”、“以不能为能也”、“于胸中”、“奇计异策”、“愤激之说”,补出这些字句,使原文之意变得完整而晓畅。
古注讲解句意,有时也使用“言”、“谓”这两个用语,它们都有“这句话是说”的意思。例如:
《诗·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郑笺:“防犹当也。言此一人当百夫。”
《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杨注:“入乎耳,著乎心,谓闻则志而不忘也。布乎四体,谓有威议润身也。形乎动静,谓知所措履也。”
古注讲解句意,采用直译或意译,如“言此一人(仲行)当百夫”是对“维此仲行,百夫之防”的直译;“谓闻则志而不忘”是对“入乎耳,著乎心”的意译。
(2)指出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是文句的字面背后所隐含的真正意思。透过字面,准确地指出文句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古注帮助读者理解文意的重要工作。古注指出言外之意的用语是“言”,有“言外之意是说”的意思。例如:
《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yǎn)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杜注:“言进退从己。”
《左传·昭公三年》:“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民人痛疾。”杜注:“踊,刖足者屦。言刑多。”(按:屦,音jù,鞋。)
《左传·昭公三年》:“叔向曰:‘然。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戎马不驾,卿无军行。’”杜注:“言晋衰弱,不能征讨救诸侯。”


122楼2015-07-25 13:19
回复
    上面三例的杜预注都是讲解言外之意。“屦贱踊贵”是说鞋子便宜,假肢贵;“戎马不驾,卿无军行”是说战马不驾车,将领不带兵。但这仅仅是字面的意思,其言外之意,“屦贱踊贵”是要说受刖刑的人多,说明齐景公对人民统治之残酷;“戎马不驾,卿无军行”是要说晋已衰弱,不像当年那样能出兵征伐,救诸侯小国,这正是晋国处于季世的具体表现。
    (3)指出比喻意义
    古注讲解句意,有时还指出比喻意义,这在对诗句的讲解中常见。例如:
    《诗·召南·摽(biào)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毛传:“兴也,摽,落也。盛极则堕落者,梅也,尚在树者七。”郑笺:“兴者,梅实尚余七未落,喻始衰也。谓女二十,春盛而不嫁,至夏而衰。”
    《诗·小雅·苕(tiáo)之华》:“牂羊坟首,三星在罶。”毛传:“牂羊,牝(pìn)羊也。坟,大也。罶,曲梁也,寡妇之笱(ɡǒu)也。牂羊坟首,言无是道也。三星在罶,言不可久也。”郑笺:“‘无是道’者,喻周已衰,求其复兴不可得也。‘不可久’者,喻周将亡,如心星之光耀见于鱼笱之中,其去须臾也。”(安按:牂(zānɡ)羊、牝羊,母羊;罶,音liǔ,捕鱼的竹篓子;“寡妇笱”是捕鱼工具之名。)
    在上面例句中,郑笺在毛传讲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了深层的比喻意义。例二“牂羊坟首”本意是说要小母羊长个大脑袋,毛传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说“绝无此理”,郑笺进一步指出其比喻意义是说周朝已衰,而求其复兴,办不到。“三星在罶”大意是说心星之光照在鱼罶之上,毛传说这句话言外之意是说“不可长久”,郑笺以为其比喻意义是说周很快将亡。通过毛传郑笺的讲解,我们对诗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归纳章指
    古注在疏通句意之后,有的还总结段落大意或归纳章指。章指即一章的中心思想。章指明,就能从总体上把握文意。例如:
    朱熹《孟子集注》在《离娄上》 “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段下注:“邹氏曰:自‘是以惟仁者’至此,所以责其君。”在“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召君不能谓之贼’”段下注:“邹氏曰:自‘诗云天之方蹶’至此,所以责其臣。”在该章末尾,朱熹又引邹氏的话说:“此章言为治者,当有仁心仁闻以行先王之政,而君臣又当各任其责也。”
    短短一章的注释中,既有对段意的点明,又有对章旨的讲解,读者对文意的层次脉络自然也就清晰了然。


    123楼2015-07-25 13:19
    回复
      归纳章指,在章句体注释中更为常见。赵歧《孟子章句》在每章之后,都有归纳章指的话。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章的末尾归纳说:“章指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送死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己矜穷,则斯民集矣。”
      归纳章指其实并不仅仅是章句体注释的事。《毛诗诂训传》在每首诗的前面都加有小序,说明本诗的含义和写作意图,其作用与章指同。例如:
      《魏风·硕鼠》的小序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
      这段小序说明了本诗的中心思想以及取名“硕鼠”的缘由。
      《邶风·谷风》小序说:“谷风,刺夫妇失道也。卫人化其上,淫于新昏而弃其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焉。”
      这段小序除说明中心思想处,还交待了作诗的时俗背景。
      (5)分析句读
      古代诗文,特别是先秦作品,不分章分段,也不标点断句,这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的一个特色,也是人们读古书遇到的一个难题。句读(dòu)与句意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说来,句意明,句读必明;句读不明,句意必不明。鲁迅先生说得好:破句(即断错句子)“就是看不懂的分明的标记。”(《花边文学·点句的难》)对句读的分析,实际上体现了注家对文意的某种理解。所以我们可以把分析句读看作释文句的一种手段。
      古注分析句读,主要出现于对文意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古人分析句读常用明注和暗示两种方法。所谓明注,就是明确指出该断句之处。明注的用语有“句”、“绝句”、“某字属(从)上读”、“某字向下读”、“断某为句”等。例如:
      《左传·昭公三年》:“既成昏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此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杜注:“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音义:“吾弗知,绝句。”
      《左传·庄公十二年》:“卫人归之亦请南宫万于陈以赂陈人使妇人饮之酒而犀革裹之。”孔疏:“断‘以赂’为句,言用赂请于陈也。”


      124楼2015-07-25 13:19
      回复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杞梁之妻)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下郊吊。”孔疏:“服虔以‘下’从上读,言‘敝庐在下’。《礼记》无‘下’,知‘下’犹‘贱’,谦言贱妾也。”
        上面例句用的都是明注的方法。例一,杜预体会晏子当时的心情和说话的语气,将原文理解成“(吾)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矣)”;陆德明在“吾弗知”下注以“绝句”,这是在文句关节处下的非常重要的注,如果不注以“绝句”,读者很可能将“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读作一句,从而造成对文意的错误理解。例二、例三,孔疏都在关键之处指出了正确的句读。
        句读的分析与句意的讲解可以说是一种互含关系:分析句读体现着对句意的理解,而句意的理解暗含着对句读的分析。所以可以把通过讲解句意暗示句读起止的方法叫暗示法。上面例子中杜注“弗知其他,唯知齐其为陈氏”,兼有对原文句读的暗示。又如: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
        这段话“妻曰”句,“从者”句,“相国”句好断,“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就不大好断句了,因为“相”兼有名词、动词两种词性,原文断作“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或“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似乎都讲得通。我们看一下杜注,他在“相”下串讲:“若遂以为傅相”,说明他把“相”看作名词,句子应在这儿断开。


        125楼2015-07-25 13:19
        回复
          《春秋·宣公八年》:“冬十月己丑,葬我小君顷熊,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
          《春秋·定公十五年》:“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昃乃克葬。”(安按:昃,音zè,太阳偏西。)
          同样是丧葬,又同样遇雨不顺利,并且都是推迟到第二天才葬,只是时间稍有不同而已,可是经文记载时一用“而”,一用“乃”,是何道理?《公羊传》作了辨析:“‘而’者何?难也;‘乃’者何?难也。曷为或言‘而’或言‘乃’?‘乃’难乎‘而’也。”这段传文告诉我们,“而”“乃”在使用时有程度上的差别:用“乃”所表示的不顺利程度要超过用“而”表示的不顺利程度。《公羊传》的分析是正确的。试比较“三思而行”与“三思乃行”,从语感上说,后者比前者考虑得更慎重周密,因而也更难一些。
          b. 句式的分析
          古注分析解释句式,大致包括指出句子省略成分,说明实词的语法作用,说明分句之间关系等。例如: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杜注:“以恶相及。”


          126楼2015-07-25 13:21
          回复
            焦循疏考察了成语“枉尺直寻”的来历,使我们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小枉而大直”。
            2.考证名物制度
            名物制度是特定时代产物,它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逐渐消失。后人读古书遇到古代名物制度问题,往往茫然,所以考证名物制度,是古注中常见的内容。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
            这是讲解俑的制作、状貌和演变情况。
            《汉书·李广传》:“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颜师古注:“孟康曰:‘刁斗以铜作鐎器,受一斗,昼炊饭食,夜击持行,名曰刁斗,今在荥阳库中也。’苏林曰:‘形如鋗,无缘。’师古曰:鐎音谯郡之谯,温器也。……鋗即铫也。今俗或呼铜铫,音姚。”
            颜师古在注中引用前人之说,考证了刁斗的质地、形制、容量、功用等问题,使我们对刁斗有了感性认识。
            《左传·桓公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大子生之礼举之,接以大牢,卜士负之,士妻食之。”杜注:“世子生三日,卜士负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卜士之妻为乳母。”
            杜注在这里讲解了古代迎接太子出生的具体礼节。
            《周礼·天官·外府》:“外府掌邦布之出入。”郑注:“布,泉也。布读为‘宣布’之布。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取名于水泉,其流行无不徧。……泉始盖一品(一种式样),周景王铸大泉而有二品。后数变易,不复识本制。至汉,唯有五铢久行。王莽改货而异作泉布,多至十品,今存于民间多者有货布、大泉、货泉。货布长二寸五分,广一寸,首长八分有奇,广八分,其圜好径二分半,足枝长八分。其右文曰‘货’,左文曰‘布’,重二十五铢,直货泉二十五。大泉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泉’,直十五货泉。货泉径一寸,重五铢,右文曰‘货’,左文曰‘泉’,直一也。”
            郑玄的这段注,叙述了先


            130楼2015-07-25 13:22
            回复
              秦至汉代货币演变的历史,特别介绍了西汉末年货币的改制情况以及几种货币的形制、价值,为我们研究古代货币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由此可见,古注考释名物制度,既为我们排除了古书中的知识性障碍,又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扩大知识面提供了帮助。
              上面对古书注释的几个问题作了概述,最后附带谈谈如何读古注的几个问题。
              (1)读古注先要了解古注的体例。这里所说的体例也就是注文层次与结构。各类注释都有其内在的体例,而义疏、集解的体例尤其要注意。义疏既解经又解前人注,集解汇集众说,这两类注释文字较繁复,阅读时应该弄清从何处至何处是谁的注,从何处至何处是谁的疏,弄清集解集了几家之注,几家注按什么方式排列,又如何区别。
              (2)弄清注疏文字与被注问题的对应关系。具体说来,就是要弄清注文从何处至何处是讲解原文或前人注中的哪个问题。对应关系清楚了,注文再长再繁复读起来也不会感到迷乱。
              (3)弄明编注者倾向。古注遇到前人对古书中的某个问题有歧解时,往往将几家之说一并引出,进行辩论。读古注遇到这种情况,应当弄清各家观点和本书编者的倾向。
              (4)有分析有批判地读古注。古注具有很高的价值,同时存在某些通病,例如,古注在阐释或论理时,在思想观点上不免受时代的局限;有的注家重师说,守家法,注书时墨守成训,穿凿附会;有些注疏对材料不能正确驾驭,广征博引,堆砌冗积,过于繁琐;古注中也有一些明显的错误,如将《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解释成“寤寐而庄公生”(杜注)、“儿堕地便能开目视者谓之寤生”(应劭《风俗通》)之类。所以对古注应该取其是,去其非,不盲从。
              (5)自己动手,解决有关问题。古注所解释的是当时人所不懂的问题,当时人懂因而注家不注的问题今人读起来可能不懂;再者,注文本身今人也会有读不懂的地方。这些读不懂的地方,有待我们自己动手,通过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来求得解决。


              131楼2015-07-25 13:22
              回复
                阅读古书,要排除文字和知识性的障碍,除了应该利用古人的注释外,还需要借助工具书。
                工具书是把各种门类的知识、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供人查检的特殊类型的图书。随着所收内容、所起作用的不同,工具书出现许多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字典辞书、百科全书、类书、目录、索引、年鉴、手册、文摘、图表等类。这些类型的工具书,对于读书做学问,都是需要的。工具书如此之多,我们只能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重点掌握最常用的几部。
                一、工具书的编排方式、注音与释义
                (一)编排方式
                1.按照部首和笔画编排
                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字典辞书中的部首与汉字结构中的形符(意符)不完全是一回事。
                部首,就是每一部为首的字或偏旁。字典辞书编撰时为了检字方便,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在一部,而把这个共有的相同偏旁作为每一部的标志,即部首。部首是对字的形体归类,不一定就是形符。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商务,2005)把“干”归在“一部”里,把“锦”归在“钅部”里,“一”不是“干”的形符(独体字没有形符)、“钅”不是“锦”的形符(形符是“帛”,“钅”是声符)。
                第二,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都是完全一致的。


                132楼2015-07-25 13:24
                回复
                  《说文解字》依据小篆的结构,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康熙字典》依据楷书的偏旁,分为214个部首;新《辞海》以简化字和印刷通用汉字字形为依据,分为250个部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则设置200个部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2005)设201个部首。
                  由此可见,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是一样的。而且对同一个字的归类也不一定一致。
                  各辞书通常的做法是,先按部首归字,各字再按笔画数排序。理论上,完全可以把各字按笔画数多少或笔形编排。
                  2.按照音序编排
                  《佩文韵府》《经籍籑诂》等书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106韵分列。
                  《国语词典》《词诠》按照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
                  3.按照号码编排
                  通常是按照四角号码排列,如《四角号码新词典》。
                  概括起来,辞书对所收字词的编排方式可以分为形序和音序两大类。还可以两者结合,如形音序(以形为主,辅以音序)、音形序(以音为主,辅以形序)等。按号码编排实际上是形序的一种。
                  (二)注音方式
                  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直音
                  即用同音字注音。例如《康熙字典》:“屯,音肫。”“尨,音茫。”
                  2.反切
                  反切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在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或‘翻’)”、“某某切”。反切的原理是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广韵·麻韵》:“夸,苦瓜切。”可以分析为:夸(kuā)= 苦(k-)+瓜(-uā)。但是,由于古今语音发生了演变,许多反切材料用今天的读音很难准确地拼出其读音来。这就需要掌握古今语音演变规律。


                  133楼2015-07-25 13:24
                  回复
                    .用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民国时期,公布了一套为汉字注音的笔画式符号——注音字母。1958年我国公布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使用罗马拼音字母为汉字注音。从那时起,新编的字典辞书多用这套汉语拼音字母为字词注音。
                    (详见第三章音韵学知识第五节注音方法。)
                    (三)释义方式
                    1.直训
                    即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说文·一部》:“元,始也。”
                    2.描写
                    即对所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都给予解释。如《说文·缶部》:“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
                    也称为定义式,就是对被释字词下定义。如《说文·斗部》:“斗,十升也。”
                    4.譬况
                    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说文·黑部》:“黑,火所熏之色也。”
                    (参见第四章训诂学知识第三节训诂方法。)
                    二、常用工具书简介
                    (一)字典类
                    1.《说文解字》
                    前面有介绍,此处略。
                    2.《康熙字典》
                    成书于清康熙年间(1716年),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人编写。共收字47035个。一般字典上查不到的字,在它上面都能查到。该书所收字归入所属部首之中,分为214个部首。这些部首又以笔画为序,分别归入十二地支标分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它的编排体例为先注音(用反切法),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
                    3.《汉语大字典》
                    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四千个左右。全书按部首排列,分为200个部首。注意反映汉字形体的演变,在字目下,收列各个阶段有代表性的并能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的形体,有时简要说明结构的演变。
                    (二)虚词类
                    4.《经传释词》
                    《经传释词》是一部解释先秦和汉代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清王引之撰。刊行于嘉庆三年(1798年)。王氏之所以编这本书,主要是因为自汉以来,说解经书者宗尚雅训,重实词之义训,对虚词“则略而不究,或即以实义释之,遂使其文扞格,而意亦不明。”(《自序》)作者有感于此,遂专注于虚词研究,遍搜九经、三传以及周秦两汉典籍中的虚词,分字编次,成《经传释词》。
                    全书分10卷,收虚词160个,按照喉、牙、舌、齿、唇等发音部位和方法,以唐宋36字母为序编次。作者讲解虚词以声音为线索,探明虚字间同音通假的关系。它对前人未论及的虚词补之,误解的正之,对于人所易晓的一般用法,作者视为“常语”,只作一般的解释;对于特殊用法,则精审考察,“心知其意”,提出许多创见,并引用大量书证,揆之本文,证之他卷,得出确诂。
                    《经传释词》的问世比清代另一部虚词专著《助字辨略》(刘淇撰)要晚80多年,所收虚词的数量以及收罗的范围也比不上它。但《释词》的学术成就远在《辨略》之上。这本书的缺点在于缺漏较多,偶尔也有误解古书和解释不大确切之处。尽管如此,它至今仍是研究古代虚词的重要参考书,为学者所推崇。


                    134楼2015-07-25 13:25
                    回复
                      新版《辞海》
                      《辞海》是以字带词,兼有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编纂工作自1915年开始启动,至1936年才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辞海》两巨册。
                      1957年开始修订,1979年出版修订本。新版《辞海》是一部以百科词语为主的大型综合性辞书。所收对象除了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术语等。收单字、词语条目总数约12万,百科词语占2/3。1989、1999、2009年多次修订出版,每十年出个新版。每次修订都是对以往版本的改进。


                      137楼2015-07-25 13:26
                      回复
                        好了,这样你有一到两年的时间跟《诗经》谈恋爱,离和它谈婚论嫁的日子就不远了。
                        补充:(我还是很喜欢程俊英、蒋见元的《诗经注析》,觉得这个版本最好,而且我一个朋友认为适应读完十五国风即可,那是这部书里最有价值的。)(瞿蜕园老先生的《左传选译》如何?瞿先生我是很尊敬的,现当代学者中,他和朱金城合作校注李白集我就很喜欢,我觉得比詹(金英)和安旗注的李白集好,还有当年我读过他选注的魏晋南北朝赋选,也很不错。
                        如果你读全本左传,不妨参考沈玉成的左传译文吧,"选译"嘛,毕竟一斑是不可能窥全豹的啦)(屈万里注本:也是台湾的,我在论坛里下了屈万里全集,如果你不知道屈万里我建议你还是去百度一下吧,这个人很厉害啊,屈万里的注本简洁,我没仔细研究,但就阅读而言,个人认为是可以和褚斌杰注本比肩的好本子,我会好好看看,希望下次来推介一番。四川人民出版社有一个诗经楚辞鉴赏词典的版本,个人认为还是不错的,多数名家手笔,鉴赏的文字也平实,没什么特别的雷人之论,上海辞书出版社有一个先秦诗鉴赏词典,个人认为属于后出转精,更胜一筹,要在高起点入门,这个也可以选)。
                        二、左传
                        1、入门的书可选徐中舒的《左传选》,中华书局,我可以打包票,在所有关于《左传》的选本里,几乎可以说只此一本,“余本尽废”。
                        2、登堂的书可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和配套的沈玉成《左传译文》。今人注经鲜有超越清人者,老刘家几代人注《左传》,到刘师培这一辈都没注完,堪称历史的遗憾,所以,杨伯峻这个《左传》的完整注本算一个特出的异数。当然,读书要循序渐进,读不懂《左传》很正常,别灰心,不时参看一下翻译晓畅的《译文》,当事半功倍。
                        3、入室的书估计也别无他求,一是杜预古注,上海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的《春秋左传集解》,一是清人之注,洪亮吉的《春秋左传诂》,当然,如果有参配清人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和日本鬼子竹光添鸿搞的《左传会笺》等等,那研究文献上的准备就差不多了


                        140楼2015-07-25 13:27
                        回复
                          补充:头一本,《十三经注疏》中的《左传义疏》,这是什么书也替代不了的。
                          第二本,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把《左传》的背景故事闹清了。
                          第三本,《左传纪事本末》,把第二本的历史故事提升到历史的角度。
                          第四本,顾德融、朱顺龙的《春秋史》,跳出《左传》
                          第五本,民初有一本线装书《春秋左传楚国大事年表》上学时看了很受启发。
                          第六本,顾栋高的《春秋大事年表》这位老学究还写过一本考辨春秋人名的,但一时想不起来书名了。
                          三、国语
                          1、入门的书可选傅庚生的《国语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如前,“余本尽废”。
                          2、登堂的书可选董立章的《国语译注辨析》,暨南大学出版社,有注释,有译文,有辨析,有发明,算不错的了。读完了可以过一遍韦昭注的《国语》感觉一下古注的味道,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点校的,上海古籍出版社,我没读过,因为没找到。


                          141楼2015-07-25 13:27
                          回复
                            通文本
                            很多书友上来就说读过某某书,但读不懂,或似懂非懂,从我的观察和经验来看,基础文本不通是关键。比如前述诗经,我列余冠英选本的考虑是毕竟突兀的面对300多篇文本,或多或少都有畏难情绪,尤其是里面的大小雅,篇幅不短啊,所以列个精善的选本调整心态用,但不完整通读诗经,我看那些汉唐宋清的注疏之妙意,你将一本也无法领会,所以复推荐褚斌杰全注本,就是通读全本诗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看到诗题,知道属于哪国风,或二雅者何,三颂者何,尽管不会背,也该知道大体内容,看到诗句,尽管不知道诗题,但大体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基本能背诵诗大序,基本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诗谱序。当年我就这样反反复复的激励自己打击自己,现在对于那些现代学者的诗经注本,读起来都觉得不过瘾了,呵呵
                            2、读精注
                            说来惭愧,我现在读啥也离不开注,好象有点无注不敢读的意思,如果你有直读白文的能力大可鄙视我。当然,我所谓的注并非那些野路子,学者囊中羞涩时找个古籍随便打个标点找个三流出版社出“精装礼品书”卖给老板贪官装门面的那种。比如诗经吧,当你对文本通透了以后,再读十三经注疏本就是享受,在一些细节的地方,你都能产生与毛传郑笺孔疏辩驳的冲动,读马瑞辰的通释时的那种会心一笑,无法言传,读闻一多的一些用现代科学眼光和人类学方法释读诗经的新颖解释,根本不存在接受障碍,所以要读精注,在不断增强信心和能力提高的良好循环中,获得阅读的乐趣。
                            3、择版本
                            其实前述一些古籍的读书阶梯,我是很注重版本的,我读过很多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中涉及诗经和国外一些文学作品的比较,那些所谓的学者利用的诗经版本很有点让人啼笑皆非的意思,有些人利用的可能还疑似盗版,这也算是做学问么?我看过一本霍然的《先秦美学思潮》后面的参考书目一列,先秦两汉的古籍居然用的大多是辽宁教育出版社那个带有普及性质的新万有文库本,这么好的课题就这样被书目给糟蹋了!我觉得,我所列的那些书,应该是经的起检验的,可以作为各位书友入门津梁。


                            145楼2015-07-25 13:28
                            回复
                              我推荐的理由如下:1)这个书写的很有“意思”,从这个书可以看到一个大学者彻底成为政治奴隶的精神嬗变轨迹。2)当“冷笑话集”看,里面扬李抑杜的文字,令人发指,我当年读的时候,后脑勺发麻,背脊凉飕飕的,绝对不骗大家。3)读郭书也算对自己一个警示,一个搞学术研究的,一个诗人小说家,文史专家就这样“脑死亡”了,大家可千万不要啊。
                              6、其实我这样信马由缰的推荐是挂一漏万的,比如闻一多的唐诗杂论里的一些篇章啊什么的,以上就我读过摸过的而言算比较专门针对李杜的书,孤陋寡闻,请大家不吝赐教
                              关于几种经书
                              1、周易
                              这个书太博大精深了,小弟就精读过乾、坤两卦以及相关的彖、象以及文言,惭愧。我就不说我怎么读的了,现在条件比两三年前又好了一些,现在回过头去看以及考虑当下资料,我会考虑如下路径:


                              151楼2015-07-25 13: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