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下》:“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赵注:“人常以有谬思过行,不得福,然后乃更其所为,以不能为能也。困瘁(cuì,劳累)于心。衡,横也。横塞其虑于胸中,而后作为奇计异策,愤激而说也。”
古注讲解句意,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在串讲中包含对原文词义的解释,如上面第二例毛传以“我”释“昂”,以“待”释“须”;第三例赵注以“常”释“恒”,以“更”释“改”,以“横塞”释“衡”。二是串讲时根据上下文意恰当地补出了省说的字句,如上面例一补出“时”、“食”二字;例二补出“我友未至”;例三补出“不得福”、“其所为”、“以不能为能也”、“于胸中”、“奇计异策”、“愤激之说”,补出这些字句,使原文之意变得完整而晓畅。
古注讲解句意,有时也使用“言”、“谓”这两个用语,它们都有“这句话是说”的意思。例如:
《诗·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郑笺:“防犹当也。言此一人当百夫。”
《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杨注:“入乎耳,著乎心,谓闻则志而不忘也。布乎四体,谓有威议润身也。形乎动静,谓知所措履也。”
古注讲解句意,采用直译或意译,如“言此一人(仲行)当百夫”是对“维此仲行,百夫之防”的直译;“谓闻则志而不忘”是对“入乎耳,著乎心”的意译。
(2)指出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是文句的字面背后所隐含的真正意思。透过字面,准确地指出文句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古注帮助读者理解文意的重要工作。古注指出言外之意的用语是“言”,有“言外之意是说”的意思。例如:
《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yǎn)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杜注:“言进退从己。”
《左传·昭公三年》:“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民人痛疾。”杜注:“踊,刖足者屦。言刑多。”(按:屦,音jù,鞋。)
《左传·昭公三年》:“叔向曰:‘然。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戎马不驾,卿无军行。’”杜注:“言晋衰弱,不能征讨救诸侯。”
古注讲解句意,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在串讲中包含对原文词义的解释,如上面第二例毛传以“我”释“昂”,以“待”释“须”;第三例赵注以“常”释“恒”,以“更”释“改”,以“横塞”释“衡”。二是串讲时根据上下文意恰当地补出了省说的字句,如上面例一补出“时”、“食”二字;例二补出“我友未至”;例三补出“不得福”、“其所为”、“以不能为能也”、“于胸中”、“奇计异策”、“愤激之说”,补出这些字句,使原文之意变得完整而晓畅。
古注讲解句意,有时也使用“言”、“谓”这两个用语,它们都有“这句话是说”的意思。例如:
《诗·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郑笺:“防犹当也。言此一人当百夫。”
《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杨注:“入乎耳,著乎心,谓闻则志而不忘也。布乎四体,谓有威议润身也。形乎动静,谓知所措履也。”
古注讲解句意,采用直译或意译,如“言此一人(仲行)当百夫”是对“维此仲行,百夫之防”的直译;“谓闻则志而不忘”是对“入乎耳,著乎心”的意译。
(2)指出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是文句的字面背后所隐含的真正意思。透过字面,准确地指出文句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古注帮助读者理解文意的重要工作。古注指出言外之意的用语是“言”,有“言外之意是说”的意思。例如:
《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yǎn)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杜注:“言进退从己。”
《左传·昭公三年》:“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民人痛疾。”杜注:“踊,刖足者屦。言刑多。”(按:屦,音jù,鞋。)
《左传·昭公三年》:“叔向曰:‘然。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戎马不驾,卿无军行。’”杜注:“言晋衰弱,不能征讨救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