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吧 关注:8,372贴子:96,175

回复:为龙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姜维吧那几个MV 有贴啊 你去那里 亭子


96楼2015-07-25 13:10
回复
    姜维吧那几个MV 有贴啊 你去那里 亭子


    97楼2015-07-25 13:10
    回复
      其次,古人注释,接近实际,较为可靠。古人注书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他们当时离经典文献成书年代不远,他们生活的社会和前代社会在制度上一脉相承,因此他们对古书所记载的各方面情况有感性认识,比较熟悉。再加上这些注家大多是皓首穷经的著名学者、训诂专家,因而他们作注一般说来切合实际,可信可靠。例如作《春秋经传集解》的杜预,是东晋时代的经学家,深通《左传》,自称有“左传癖”;同时他还是一位军事家,能领兵打仗,人称“杜武库”。而《左传》一书,讲打仗的内容占了很大篇幅,这样的一部书,由杜预这样的人来注,自然翔实可靠,大为生色。


      99楼2015-07-25 13:14
      回复
        再次,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是今人注的重要依据。翻开今人注本,可以发现今人注的一些说法,并非出自独创,而是来自古注。今人作注时,或把古注径直抄来,或用现代语言把古人之说复述一下。这样做,当然是可以的。这种情况告诉我们,古注是源,今注是流,读了古注,我们就能知源而识流,同时可以对今人注的优劣得失做出评判。例如,《孟子·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章》:“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历代文选》注:“施(yí):延,及,作‘跟踪’解。”依照此注,“施”和“从”就是同义的并列谓语,意思是:“一早起来跟踪丈夫到他所要到的地方去。”这么说解我们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但如果翻一下赵岐《孟子章句》就会知其有失。赵注:“施者,邪施(同迤)而行,不欲使良人觉也。”所谓“邪施而行”,就是走路时左躲右闪。赵歧把“施”解释成“邪施”是有根据的。因为“施”的本义是“旗貌”(见《说文》),也就是旗子随风来回飘动的样子。“施”做“从”的状语,十分形象地描画出了妻子盯梢时的真实情景。所以读古人注,可以使我们具有鉴别的眼光,对今人的译注不至于人云亦云。


        100楼2015-07-25 13:14
        回复
          我国古书的注释,开创于西汉。西汉时期,封建统治制度已经确立。为了巩固这一统治,西汉王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提倡学习儒家经典,而先秦典籍经秦火劫难,亟待整理。再者,从先秦至汉,语言、文字发生了较大变化,先秦典籍文字艰深,其古音古义不易为人通晓,急需进行注释。此外,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科学水平的提高,也为古书注释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从西汉到东汉,注释古书方兴未艾。两汉注释古书,以解经为目的,所注之书大部分为经部典籍。两汉经学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学派不同,师说家法各异,因而注释古书各具特色。今文学派好阐发“微言大义”,讲谶(chèn)纬之学,注释往往繁琐冗杂。古文学派重文字训诂,考证名物制度,注释循经立训,简约质朴,不离经空发。古文学派的这种学风,人称“朴学”、“汉学”,为后代所继承。
          两汉注家林立,注本亦多。注家之中,古文经学派实力最雄,出现了贾逵、服虔、马融、郑兴(曾任太中大夫,人称“郑大夫”)、郑众(郑兴之子,曾任大司农,人称“郑司农”“先郑”)、许慎、郑玄(人称“后郑”)等一大批经学大师。两汉儒生,大都注一经,只有郑玄,意主博通,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融汇古今,集两汉经学大成,世称“郑家”。
          汉人注疏流传到今天,最著名的有毛亨的《毛诗诂训传》,郑玄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孔安国的《伪尚书传》,何休的《春秋公羊传注》等。经注之外,还有赵歧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名》,高诱的《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等。


          103楼2015-07-25 13:14
          回复
            三国世乱,学术受挫。注家中有名的有王肃、韦昭等人。魏人王肃,治学不分今文、古文,兼收并蓄,曾为《尚书》、《诗》、《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左传》等书作注,当时列为官学,世称“王学”。可惜王肃注本,均已亡佚。唐人义疏间或称引其说。王肃注经,笃信贾逵、马融,攻诘郑玄。吴人韦昭好学不倦,精通经史,注书颇多,传于今的仅《国语注》21卷而已。
            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书注释继续发展。西晋永嘉之乱(291~306)以后,经学大师辈出,新说林立,“王学”与“郑学”之争持续不断。南北朝时,北方崇尚“郑学”,注经守东汉经师家法,重训诂章句;南方会采郑、王之学,也兼采玄学,喜好借机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大谈生命哲理。
            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佛教大兴。玄学崇尚清谈,佛教聚徒讲经。在清谈和讲经风习影响下,儒生注书开始采用一种既解经文、又释注文的新体式,“义疏”由此形成。
            这一时期注释范围进一步拓宽,除儒家经典外,史、子、集部的古书均有注释。流传至今的注本,较著名的有王弼、韩康伯的《易注》,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何晏的《论语集解》,裴骃(yīn)的《史记集解》,皇侃的《论语义疏》,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王弼的《老子注》,郭象的《庄子注》,张湛的《列子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郦道元的《水经注》等。这一时期的注疏还扩大到了小学著作,最有名是晋郭璞的《尔雅注》、《方言注》。
            隋朝注家值得一提的是刘炫(xuàn)。他通天文律数,深研诸经,然生性机敏而自负,所著《春秋左氏传述义》、《春秋规过》、《春秋攻昧》等,专攻前人注释《春秋》之过误。刘炫注本均已亡佚,唐义疏常引其说并加驳难。


            104楼2015-07-25 13:15
            回复
              三国世乱,学术受挫。注家中有名的有王肃、韦昭等人。魏人王肃,治学不分今文、古文,兼收并蓄,曾为《尚书》、《诗》、《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左传》等书作注,当时列为官学,世称“王学”。可惜王肃注本,均已亡佚。唐人义疏间或称引其说。王肃注经,笃信贾逵、马融,攻诘郑玄。吴人韦昭好学不倦,精通经史,注书颇多,传于今的仅《国语注》21卷而已。
              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书注释继续发展。西晋永嘉之乱(291~306)以后,经学大师辈出,新说林立,“王学”与“郑学”之争持续不断。南北朝时,北方崇尚“郑学”,注经守东汉经师家法,重训诂章句;南方会采郑、王之学,也兼采玄学,喜好借机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大谈生命哲理。
              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佛教大兴。玄学崇尚清谈,佛教聚徒讲经。在清谈和讲经风习影响下,儒生注书开始采用一种既解经文、又释注文的新体式,“义疏”由此形成。
              这一时期注释范围进一步拓宽,除儒家经典外,史、子、集部的古书均有注释。流传至今的注本,较著名的有王弼、韩康伯的《易注》,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何晏的《论语集解》,裴骃(yīn)的《史记集解》,皇侃的《论语义疏》,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王弼的《老子注》,郭象的《庄子注》,张湛的《列子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郦道元的《水经注》等。这一时期的注疏还扩大到了小学著作,最有名是晋郭璞的《尔雅注》、《方言注》。
              隋朝注家值得一提的是刘炫(xuàn)。他通天文律数,深研诸经,然生性机敏而自负,所著《春秋左氏传述义》、《春秋规过》、《春秋攻昧》等,专攻前人注释《春秋》之过误。刘炫注本均已亡佚,唐义疏常引其说并加驳难。


              105楼2015-07-25 13:15
              回复
                宋代理学盛行,曾兴起疑古标新之风。学者们注释古书,摒弃汉儒训诂章句之学,摆脱古训束缚,直寻经文微言大义,借以阐发理学思想,但有时也能创发新义,提出精彩见解。宋人注家中成就最大的,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当推朱熹,撰有《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等著作。朱熹学识广博,深通故训又不墨守,注中虽不免有空言理性的毛病,但总的来说较为平实稳妥,注文简明通俗,易于理解。
                清代学者摆脱宋明理学束缚,重振汉学,在语言文字的研究方面建立了形音义的完整体系,开辟了“因声明义,以义证音”的新路,取得了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随着学术的蓬勃发展,古书注释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清儒继承朴学传统,以求实的精神、科学的方法,对历代典籍及汉唐旧注,进行认真的考证,给众多的古书作精审而详尽的新的注释。例如清人对《十三经注疏》不大满意,便起而改作。对于旧注,好的便沿用并为作新疏,不好的则连注带疏一并抛弃,另作新的注疏。从事这项工作的学者从邵晋涵到孙诒(yí)让有十余家。清人注在文字的训释和名物制度的考证上工力甚大,成果卓著,纠正了汉唐以来注疏的许多错误,解决了古书中的许多疑难问题。清人注释,有的考证过于繁琐,堆砌材料,不切实用,是较大的缺点。
                清代注家注本不胜枚举,最著名的如陈奂的《毛诗传疏》,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刘文淇的《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焦循的《孟子正义》,梁玉绳的《史记志疑》,沈钦韩的《汉书疏证》,王先谦的《庄子集解》、《荀子集解》、《汉书补注》,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墨子间诂》等等。


                108楼2015-07-25 13:16
                回复
                  此外,清代有些学者还以读书札记的方式,对古书中的许多疑难问题加以研究,并总结出一些通律,对文字的校勘、词语的诠释,提出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俞樾的《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就是这类著作的代表。
                  清代也是小学的黄金时代,注释和疏证小学著作的名家很多,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郝懿行的《尔雅义疏》,邵晋涵的《尔雅正义》,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戴震的《方言疏证》,王念孙的《广雅疏证》等,在中国小学史上堪称杰作。
                  清代有的学者还开创性地从事经籍训诂材料的纂集工作,如阮元等人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籍的训诂成说,包括经史子集各部中重要著作的各家注释,以及汉晋以来各种字书、韵书的解释,编成《经籍纂诂》。它既集古书传注材料之大成,又兼有字书、辞书的功用。


                  109楼2015-07-25 13:16
                  回复
                    诂训类(或称“传注类”)
                    属于这一类的注释,名称繁多,最常见有诂、训、传、注、笺等名称。
                    诂、训这两个名称,笼统说来没有什么区别,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通作“故”)、“训”。《汉书·艺文志》著录鲁、齐、韩三家诗各有“故”数十卷。清马其昶(chǎnɡ)有《老子故》,徐孚吉有《尔雅故》。汉高诱作《淮南子注》,于原书每篇题目下加一“训”字,清王闿(kǎi)运注《论语》,书题《论语训》,皆其例。古人对诂、训之别做过辨析,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诗·周南·关睢·训诂传第一》疏)。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诂第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此诂与训之辨也。”综合两家之言,则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作书名,如汉张衡有《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有《诗训诂》等等。


                    110楼2015-07-25 13:16
                    回复
                      传,是传述的意思。传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论衡·正说》:“圣人作其经,贤者作其传。” 《汉书·古今人表》“传曰……”注:“师古曰:传谓解说经义者也。”《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传述《春秋》经义的,故称“春秋三传”。其中《左传》重在阐述史实,证发经义;《公羊》、《谷梁》重在阐明经文大义。西汉毛亨注《诗经》之书称作《毛诗诂训传》,是因为书中既解释词义,又阐述经义。到后代,传也做一般的注释名称,如朱熹《诗集传》,就与集注相似。
                      注,是注释的通称。晋张华《博物志》说:“上代去先师近,解释经文皆曰传,传师说也。后代去师远,或失其传,故谓之注。注,下己意也。”下己意,作解说,使经义著明,故称注。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谓之传,郑玄则谓之注。”在《礼记·曲礼上第一》下又说:“注者,即解书之名。但释义之人多称为传。传谓传述为义,或样承圣旨,或师儒相传,故云传。今谓之注者,谦也。”可见“注”与“传”一脉相承,“注”的名称大致始于东汉郑玄。郑玄对“三礼”有注,其书称“注”,含有对师儒谦下之意。古代经与注本分离,东汉以来,始经、注合载,就经下注。


                      111楼2015-07-25 13:16
                      回复
                        传,是传述的意思。传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论衡·正说》:“圣人作其经,贤者作其传。” 《汉书·古今人表》“传曰……”注:“师古曰:传谓解说经义者也。”《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传述《春秋》经义的,故称“春秋三传”。其中《左传》重在阐述史实,证发经义;《公羊》、《谷梁》重在阐明经文大义。西汉毛亨注《诗经》之书称作《毛诗诂训传》,是因为书中既解释词义,又阐述经义。到后代,传也做一般的注释名称,如朱熹《诗集传》,就与集注相似。
                        注,是注释的通称。晋张华《博物志》说:“上代去先师近,解释经文皆曰传,传师说也。后代去师远,或失其传,故谓之注。注,下己意也。”下己意,作解说,使经义著明,故称注。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谓之传,郑玄则谓之注。”在《礼记·曲礼上第一》下又说:“注者,即解书之名。但释义之人多称为传。传谓传述为义,或样承圣旨,或师儒相传,故云传。今谓之注者,谦也。”可见“注”与“传”一脉相承,“注”的名称大致始于东汉郑玄。郑玄对“三礼”有注,其书称“注”,含有对师儒谦下之意。古代经与注本分离,东汉以来,始经、注合载,就经下注。


                        112楼2015-07-25 13:16
                        回复
                          笺(jiān),是表(显示)识(zhì,记下)的意思。作为注释体,“笺”的名称始于郑玄。郑玄有《毛诗笺》,为《毛诗诂训传》作注。《诗·周南·郑睢·郑氏笺》释文:“《字林》云:‘笺,表也,识也。’按,郑《六艺论》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所以笺这种注释,一般是对原注隐而不显、略而不详之处加以申发,或者注下自己的不同看法。郑玄注诸经皆称“注”,唯独注《毛诗》称“笺”,是要表示对毛传的宗尊之意。
                          2.章句类
                          章句之名,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刘师培《国语发微》说:“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汉代一些儒者治学,从辨析章句入手,故章句体兴于汉。《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载《易经》有施氏、孟氏、梁丘氏《章句》,《尚书》有《欧阳章句》、《大小夏侯章句》,《春秋》有《公羊章句》、《谷梁章句》。汉儒用章句讲经,大都支离烦琐,故被斥为“章句小儒”,一般人“羞为章句”,故自汉以后,章句日渐亡佚。今仅存东汉赵歧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赵歧章句解词串讲较简明准确,在原文每章末尾还用韵语概括“章旨”,在《孟子》注释中有“开辟荒芜”之功。章句体虽不以解释词义为主,但它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这是应该注意的。
                          3.义疏类
                          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人“正前人之疏义,奉诏列裁,定名曰正”(黄承吉《左传旧疏考证序》),因而义疏在唐代又称作“正义”,也称作“疏”。义疏类注释常常旁征博引,罗列大量材料,证发经注,此其长;但有时不免烦琐冗长,使人目眩。宋代以前,疏和经注是单行成书的。宋代以后,为方便阅读,才将疏和相应的经注合刊在一起。所以义疏类注本都包含经传原文、注、疏等几部分,而且排列有定则,有明显的标记相隔。


                          113楼2015-07-25 13:17
                          回复
                            .集解类
                            集解类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它分集解、集注、集传、集释等。例如,何晏的《论语集解》,朱熹的《孟子集注》、《诗集传》,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即是。集解类注释在引各家之说时,有的只称人姓氏(称“某氏曰”),不提及名,这是因为所集各家的姓名在书的序言中已作交待。所以读集解类注本应先读其序,以便了解本书集有几家之说。集解类注释也有体例问题,如王先谦《荀子集解》在原文下都是先列唐杨倞注,然后列清人注或“先谦按”。清人注如果同时引了几家之说,这几家就按时代先后排列。对集解类注释的体例,我们应该了解。
                            需要指出的是,晋杜预所撰《春秋经传集解》,名为“集解”,但它只是将《春秋经》和《左氏传》聚集在一起进行注解,与上面所说的汇集众说的“集解”名同实异。杜预在《春秋序》中解释说,他编这本书是“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
                            这里附带讲一下补注。补注类注释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名称,这是一种对前人注释作补充、订正的注释。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焦循《论语补疏》,就是这类著作。补注往往能为理解原文提供一些新材料,提出一些新见解,值得参考。
                            5.音义类
                            音义是一种注音释义的著作,兴起于魏晋,另有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由《周易音义》、《尚书音义》、《毛诗音义》、《周礼音义》等十四部典籍的音义组成,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作。这类著作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音义书在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这是应该注意的。


                            114楼2015-07-25 13:17
                            回复
                              .集解类
                              集解类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它分集解、集注、集传、集释等。例如,何晏的《论语集解》,朱熹的《孟子集注》、《诗集传》,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即是。集解类注释在引各家之说时,有的只称人姓氏(称“某氏曰”),不提及名,这是因为所集各家的姓名在书的序言中已作交待。所以读集解类注本应先读其序,以便了解本书集有几家之说。集解类注释也有体例问题,如王先谦《荀子集解》在原文下都是先列唐杨倞注,然后列清人注或“先谦按”。清人注如果同时引了几家之说,这几家就按时代先后排列。对集解类注释的体例,我们应该了解。
                              需要指出的是,晋杜预所撰《春秋经传集解》,名为“集解”,但它只是将《春秋经》和《左氏传》聚集在一起进行注解,与上面所说的汇集众说的“集解”名同实异。杜预在《春秋序》中解释说,他编这本书是“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
                              这里附带讲一下补注。补注类注释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名称,这是一种对前人注释作补充、订正的注释。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焦循《论语补疏》,就是这类著作。补注往往能为理解原文提供一些新材料,提出一些新见解,值得参考。
                              5.音义类
                              音义是一种注音释义的著作,兴起于魏晋,另有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由《周易音义》、《尚书音义》、《毛诗音义》、《周礼音义》等十四部典籍的音义组成,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作。这类著作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音义书在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这是应该注意的。


                              115楼2015-07-25 13: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