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吧 关注:8,380贴子:96,183

回复:为龙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诂训类(或称“传注类”)
属于这一类的注释,名称繁多,最常见有诂、训、传、注、笺等名称。
诂、训这两个名称,笼统说来没有什么区别,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通作“故”)、“训”。《汉书·艺文志》著录鲁、齐、韩三家诗各有“故”数十卷。清马其昶(chǎnɡ)有《老子故》,徐孚吉有《尔雅故》。汉高诱作《淮南子注》,于原书每篇题目下加一“训”字,清王闿(kǎi)运注《论语》,书题《论语训》,皆其例。古人对诂、训之别做过辨析,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诗·周南·关睢·训诂传第一》疏)。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诂第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此诂与训之辨也。”综合两家之言,则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作书名,如汉张衡有《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有《诗训诂》等等。


110楼2015-07-25 13:16
回复
    传,是传述的意思。传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论衡·正说》:“圣人作其经,贤者作其传。” 《汉书·古今人表》“传曰……”注:“师古曰:传谓解说经义者也。”《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传述《春秋》经义的,故称“春秋三传”。其中《左传》重在阐述史实,证发经义;《公羊》、《谷梁》重在阐明经文大义。西汉毛亨注《诗经》之书称作《毛诗诂训传》,是因为书中既解释词义,又阐述经义。到后代,传也做一般的注释名称,如朱熹《诗集传》,就与集注相似。
    注,是注释的通称。晋张华《博物志》说:“上代去先师近,解释经文皆曰传,传师说也。后代去师远,或失其传,故谓之注。注,下己意也。”下己意,作解说,使经义著明,故称注。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谓之传,郑玄则谓之注。”在《礼记·曲礼上第一》下又说:“注者,即解书之名。但释义之人多称为传。传谓传述为义,或样承圣旨,或师儒相传,故云传。今谓之注者,谦也。”可见“注”与“传”一脉相承,“注”的名称大致始于东汉郑玄。郑玄对“三礼”有注,其书称“注”,含有对师儒谦下之意。古代经与注本分离,东汉以来,始经、注合载,就经下注。


    111楼2015-07-25 13:16
    回复
      传,是传述的意思。传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论衡·正说》:“圣人作其经,贤者作其传。” 《汉书·古今人表》“传曰……”注:“师古曰:传谓解说经义者也。”《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传述《春秋》经义的,故称“春秋三传”。其中《左传》重在阐述史实,证发经义;《公羊》、《谷梁》重在阐明经文大义。西汉毛亨注《诗经》之书称作《毛诗诂训传》,是因为书中既解释词义,又阐述经义。到后代,传也做一般的注释名称,如朱熹《诗集传》,就与集注相似。
      注,是注释的通称。晋张华《博物志》说:“上代去先师近,解释经文皆曰传,传师说也。后代去师远,或失其传,故谓之注。注,下己意也。”下己意,作解说,使经义著明,故称注。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谓之传,郑玄则谓之注。”在《礼记·曲礼上第一》下又说:“注者,即解书之名。但释义之人多称为传。传谓传述为义,或样承圣旨,或师儒相传,故云传。今谓之注者,谦也。”可见“注”与“传”一脉相承,“注”的名称大致始于东汉郑玄。郑玄对“三礼”有注,其书称“注”,含有对师儒谦下之意。古代经与注本分离,东汉以来,始经、注合载,就经下注。


      112楼2015-07-25 13:16
      回复
        笺(jiān),是表(显示)识(zhì,记下)的意思。作为注释体,“笺”的名称始于郑玄。郑玄有《毛诗笺》,为《毛诗诂训传》作注。《诗·周南·郑睢·郑氏笺》释文:“《字林》云:‘笺,表也,识也。’按,郑《六艺论》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所以笺这种注释,一般是对原注隐而不显、略而不详之处加以申发,或者注下自己的不同看法。郑玄注诸经皆称“注”,唯独注《毛诗》称“笺”,是要表示对毛传的宗尊之意。
        2.章句类
        章句之名,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刘师培《国语发微》说:“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汉代一些儒者治学,从辨析章句入手,故章句体兴于汉。《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载《易经》有施氏、孟氏、梁丘氏《章句》,《尚书》有《欧阳章句》、《大小夏侯章句》,《春秋》有《公羊章句》、《谷梁章句》。汉儒用章句讲经,大都支离烦琐,故被斥为“章句小儒”,一般人“羞为章句”,故自汉以后,章句日渐亡佚。今仅存东汉赵歧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赵歧章句解词串讲较简明准确,在原文每章末尾还用韵语概括“章旨”,在《孟子》注释中有“开辟荒芜”之功。章句体虽不以解释词义为主,但它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这是应该注意的。
        3.义疏类
        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人“正前人之疏义,奉诏列裁,定名曰正”(黄承吉《左传旧疏考证序》),因而义疏在唐代又称作“正义”,也称作“疏”。义疏类注释常常旁征博引,罗列大量材料,证发经注,此其长;但有时不免烦琐冗长,使人目眩。宋代以前,疏和经注是单行成书的。宋代以后,为方便阅读,才将疏和相应的经注合刊在一起。所以义疏类注本都包含经传原文、注、疏等几部分,而且排列有定则,有明显的标记相隔。


        113楼2015-07-25 13:17
        回复
          .集解类
          集解类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它分集解、集注、集传、集释等。例如,何晏的《论语集解》,朱熹的《孟子集注》、《诗集传》,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即是。集解类注释在引各家之说时,有的只称人姓氏(称“某氏曰”),不提及名,这是因为所集各家的姓名在书的序言中已作交待。所以读集解类注本应先读其序,以便了解本书集有几家之说。集解类注释也有体例问题,如王先谦《荀子集解》在原文下都是先列唐杨倞注,然后列清人注或“先谦按”。清人注如果同时引了几家之说,这几家就按时代先后排列。对集解类注释的体例,我们应该了解。
          需要指出的是,晋杜预所撰《春秋经传集解》,名为“集解”,但它只是将《春秋经》和《左氏传》聚集在一起进行注解,与上面所说的汇集众说的“集解”名同实异。杜预在《春秋序》中解释说,他编这本书是“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
          这里附带讲一下补注。补注类注释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名称,这是一种对前人注释作补充、订正的注释。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焦循《论语补疏》,就是这类著作。补注往往能为理解原文提供一些新材料,提出一些新见解,值得参考。
          5.音义类
          音义是一种注音释义的著作,兴起于魏晋,另有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由《周易音义》、《尚书音义》、《毛诗音义》、《周礼音义》等十四部典籍的音义组成,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作。这类著作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音义书在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这是应该注意的。


          114楼2015-07-25 13:17
          回复
            .集解类
            集解类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它分集解、集注、集传、集释等。例如,何晏的《论语集解》,朱熹的《孟子集注》、《诗集传》,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即是。集解类注释在引各家之说时,有的只称人姓氏(称“某氏曰”),不提及名,这是因为所集各家的姓名在书的序言中已作交待。所以读集解类注本应先读其序,以便了解本书集有几家之说。集解类注释也有体例问题,如王先谦《荀子集解》在原文下都是先列唐杨倞注,然后列清人注或“先谦按”。清人注如果同时引了几家之说,这几家就按时代先后排列。对集解类注释的体例,我们应该了解。
            需要指出的是,晋杜预所撰《春秋经传集解》,名为“集解”,但它只是将《春秋经》和《左氏传》聚集在一起进行注解,与上面所说的汇集众说的“集解”名同实异。杜预在《春秋序》中解释说,他编这本书是“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
            这里附带讲一下补注。补注类注释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名称,这是一种对前人注释作补充、订正的注释。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焦循《论语补疏》,就是这类著作。补注往往能为理解原文提供一些新材料,提出一些新见解,值得参考。
            5.音义类
            音义是一种注音释义的著作,兴起于魏晋,另有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由《周易音义》、《尚书音义》、《毛诗音义》、《周礼音义》等十四部典籍的音义组成,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作。这类著作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音义书在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这是应该注意的。


            115楼2015-07-25 13:17
            回复
              《孟子·告子下》:“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赵注:“人常以有谬思过行,不得福,然后乃更其所为,以不能为能也。困瘁(cuì,劳累)于心。衡,横也。横塞其虑于胸中,而后作为奇计异策,愤激而说也。”
              古注讲解句意,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在串讲中包含对原文词义的解释,如上面第二例毛传以“我”释“昂”,以“待”释“须”;第三例赵注以“常”释“恒”,以“更”释“改”,以“横塞”释“衡”。二是串讲时根据上下文意恰当地补出了省说的字句,如上面例一补出“时”、“食”二字;例二补出“我友未至”;例三补出“不得福”、“其所为”、“以不能为能也”、“于胸中”、“奇计异策”、“愤激之说”,补出这些字句,使原文之意变得完整而晓畅。
              古注讲解句意,有时也使用“言”、“谓”这两个用语,它们都有“这句话是说”的意思。例如:
              《诗·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郑笺:“防犹当也。言此一人当百夫。”
              《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杨注:“入乎耳,著乎心,谓闻则志而不忘也。布乎四体,谓有威议润身也。形乎动静,谓知所措履也。”
              古注讲解句意,采用直译或意译,如“言此一人(仲行)当百夫”是对“维此仲行,百夫之防”的直译;“谓闻则志而不忘”是对“入乎耳,著乎心”的意译。
              (2)指出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是文句的字面背后所隐含的真正意思。透过字面,准确地指出文句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古注帮助读者理解文意的重要工作。古注指出言外之意的用语是“言”,有“言外之意是说”的意思。例如:
              《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yǎn)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杜注:“言进退从己。”
              《左传·昭公三年》:“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民人痛疾。”杜注:“踊,刖足者屦。言刑多。”(按:屦,音jù,鞋。)
              《左传·昭公三年》:“叔向曰:‘然。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戎马不驾,卿无军行。’”杜注:“言晋衰弱,不能征讨救诸侯。”


              122楼2015-07-25 13:19
              回复
                上面三例的杜预注都是讲解言外之意。“屦贱踊贵”是说鞋子便宜,假肢贵;“戎马不驾,卿无军行”是说战马不驾车,将领不带兵。但这仅仅是字面的意思,其言外之意,“屦贱踊贵”是要说受刖刑的人多,说明齐景公对人民统治之残酷;“戎马不驾,卿无军行”是要说晋已衰弱,不像当年那样能出兵征伐,救诸侯小国,这正是晋国处于季世的具体表现。
                (3)指出比喻意义
                古注讲解句意,有时还指出比喻意义,这在对诗句的讲解中常见。例如:
                《诗·召南·摽(biào)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毛传:“兴也,摽,落也。盛极则堕落者,梅也,尚在树者七。”郑笺:“兴者,梅实尚余七未落,喻始衰也。谓女二十,春盛而不嫁,至夏而衰。”
                《诗·小雅·苕(tiáo)之华》:“牂羊坟首,三星在罶。”毛传:“牂羊,牝(pìn)羊也。坟,大也。罶,曲梁也,寡妇之笱(ɡǒu)也。牂羊坟首,言无是道也。三星在罶,言不可久也。”郑笺:“‘无是道’者,喻周已衰,求其复兴不可得也。‘不可久’者,喻周将亡,如心星之光耀见于鱼笱之中,其去须臾也。”(安按:牂(zānɡ)羊、牝羊,母羊;罶,音liǔ,捕鱼的竹篓子;“寡妇笱”是捕鱼工具之名。)
                在上面例句中,郑笺在毛传讲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了深层的比喻意义。例二“牂羊坟首”本意是说要小母羊长个大脑袋,毛传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说“绝无此理”,郑笺进一步指出其比喻意义是说周朝已衰,而求其复兴,办不到。“三星在罶”大意是说心星之光照在鱼罶之上,毛传说这句话言外之意是说“不可长久”,郑笺以为其比喻意义是说周很快将亡。通过毛传郑笺的讲解,我们对诗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归纳章指
                古注在疏通句意之后,有的还总结段落大意或归纳章指。章指即一章的中心思想。章指明,就能从总体上把握文意。例如:
                朱熹《孟子集注》在《离娄上》 “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段下注:“邹氏曰:自‘是以惟仁者’至此,所以责其君。”在“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召君不能谓之贼’”段下注:“邹氏曰:自‘诗云天之方蹶’至此,所以责其臣。”在该章末尾,朱熹又引邹氏的话说:“此章言为治者,当有仁心仁闻以行先王之政,而君臣又当各任其责也。”
                短短一章的注释中,既有对段意的点明,又有对章旨的讲解,读者对文意的层次脉络自然也就清晰了然。


                123楼2015-07-25 13:19
                回复
                  归纳章指,在章句体注释中更为常见。赵歧《孟子章句》在每章之后,都有归纳章指的话。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章的末尾归纳说:“章指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送死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己矜穷,则斯民集矣。”
                  归纳章指其实并不仅仅是章句体注释的事。《毛诗诂训传》在每首诗的前面都加有小序,说明本诗的含义和写作意图,其作用与章指同。例如:
                  《魏风·硕鼠》的小序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
                  这段小序说明了本诗的中心思想以及取名“硕鼠”的缘由。
                  《邶风·谷风》小序说:“谷风,刺夫妇失道也。卫人化其上,淫于新昏而弃其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焉。”
                  这段小序除说明中心思想处,还交待了作诗的时俗背景。
                  (5)分析句读
                  古代诗文,特别是先秦作品,不分章分段,也不标点断句,这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的一个特色,也是人们读古书遇到的一个难题。句读(dòu)与句意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说来,句意明,句读必明;句读不明,句意必不明。鲁迅先生说得好:破句(即断错句子)“就是看不懂的分明的标记。”(《花边文学·点句的难》)对句读的分析,实际上体现了注家对文意的某种理解。所以我们可以把分析句读看作释文句的一种手段。
                  古注分析句读,主要出现于对文意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古人分析句读常用明注和暗示两种方法。所谓明注,就是明确指出该断句之处。明注的用语有“句”、“绝句”、“某字属(从)上读”、“某字向下读”、“断某为句”等。例如:
                  《左传·昭公三年》:“既成昏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此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杜注:“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音义:“吾弗知,绝句。”
                  《左传·庄公十二年》:“卫人归之亦请南宫万于陈以赂陈人使妇人饮之酒而犀革裹之。”孔疏:“断‘以赂’为句,言用赂请于陈也。”


                  124楼2015-07-25 13:19
                  回复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杞梁之妻)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下郊吊。”孔疏:“服虔以‘下’从上读,言‘敝庐在下’。《礼记》无‘下’,知‘下’犹‘贱’,谦言贱妾也。”
                    上面例句用的都是明注的方法。例一,杜预体会晏子当时的心情和说话的语气,将原文理解成“(吾)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矣)”;陆德明在“吾弗知”下注以“绝句”,这是在文句关节处下的非常重要的注,如果不注以“绝句”,读者很可能将“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读作一句,从而造成对文意的错误理解。例二、例三,孔疏都在关键之处指出了正确的句读。
                    句读的分析与句意的讲解可以说是一种互含关系:分析句读体现着对句意的理解,而句意的理解暗含着对句读的分析。所以可以把通过讲解句意暗示句读起止的方法叫暗示法。上面例子中杜注“弗知其他,唯知齐其为陈氏”,兼有对原文句读的暗示。又如: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
                    这段话“妻曰”句,“从者”句,“相国”句好断,“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就不大好断句了,因为“相”兼有名词、动词两种词性,原文断作“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或“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似乎都讲得通。我们看一下杜注,他在“相”下串讲:“若遂以为傅相”,说明他把“相”看作名词,句子应在这儿断开。


                    125楼2015-07-25 13:19
                    回复
                      《春秋·宣公八年》:“冬十月己丑,葬我小君顷熊,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
                      《春秋·定公十五年》:“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昃乃克葬。”(安按:昃,音zè,太阳偏西。)
                      同样是丧葬,又同样遇雨不顺利,并且都是推迟到第二天才葬,只是时间稍有不同而已,可是经文记载时一用“而”,一用“乃”,是何道理?《公羊传》作了辨析:“‘而’者何?难也;‘乃’者何?难也。曷为或言‘而’或言‘乃’?‘乃’难乎‘而’也。”这段传文告诉我们,“而”“乃”在使用时有程度上的差别:用“乃”所表示的不顺利程度要超过用“而”表示的不顺利程度。《公羊传》的分析是正确的。试比较“三思而行”与“三思乃行”,从语感上说,后者比前者考虑得更慎重周密,因而也更难一些。
                      b. 句式的分析
                      古注分析解释句式,大致包括指出句子省略成分,说明实词的语法作用,说明分句之间关系等。例如: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杜注:“以恶相及。”


                      126楼2015-07-25 13:21
                      回复
                        焦循疏考察了成语“枉尺直寻”的来历,使我们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小枉而大直”。
                        2.考证名物制度
                        名物制度是特定时代产物,它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逐渐消失。后人读古书遇到古代名物制度问题,往往茫然,所以考证名物制度,是古注中常见的内容。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
                        这是讲解俑的制作、状貌和演变情况。
                        《汉书·李广传》:“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颜师古注:“孟康曰:‘刁斗以铜作鐎器,受一斗,昼炊饭食,夜击持行,名曰刁斗,今在荥阳库中也。’苏林曰:‘形如鋗,无缘。’师古曰:鐎音谯郡之谯,温器也。……鋗即铫也。今俗或呼铜铫,音姚。”
                        颜师古在注中引用前人之说,考证了刁斗的质地、形制、容量、功用等问题,使我们对刁斗有了感性认识。
                        《左传·桓公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大子生之礼举之,接以大牢,卜士负之,士妻食之。”杜注:“世子生三日,卜士负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卜士之妻为乳母。”
                        杜注在这里讲解了古代迎接太子出生的具体礼节。
                        《周礼·天官·外府》:“外府掌邦布之出入。”郑注:“布,泉也。布读为‘宣布’之布。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取名于水泉,其流行无不徧。……泉始盖一品(一种式样),周景王铸大泉而有二品。后数变易,不复识本制。至汉,唯有五铢久行。王莽改货而异作泉布,多至十品,今存于民间多者有货布、大泉、货泉。货布长二寸五分,广一寸,首长八分有奇,广八分,其圜好径二分半,足枝长八分。其右文曰‘货’,左文曰‘布’,重二十五铢,直货泉二十五。大泉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泉’,直十五货泉。货泉径一寸,重五铢,右文曰‘货’,左文曰‘泉’,直一也。”
                        郑玄的这段注,叙述了先


                        130楼2015-07-25 13:22
                        回复
                          秦至汉代货币演变的历史,特别介绍了西汉末年货币的改制情况以及几种货币的形制、价值,为我们研究古代货币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由此可见,古注考释名物制度,既为我们排除了古书中的知识性障碍,又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扩大知识面提供了帮助。
                          上面对古书注释的几个问题作了概述,最后附带谈谈如何读古注的几个问题。
                          (1)读古注先要了解古注的体例。这里所说的体例也就是注文层次与结构。各类注释都有其内在的体例,而义疏、集解的体例尤其要注意。义疏既解经又解前人注,集解汇集众说,这两类注释文字较繁复,阅读时应该弄清从何处至何处是谁的注,从何处至何处是谁的疏,弄清集解集了几家之注,几家注按什么方式排列,又如何区别。
                          (2)弄清注疏文字与被注问题的对应关系。具体说来,就是要弄清注文从何处至何处是讲解原文或前人注中的哪个问题。对应关系清楚了,注文再长再繁复读起来也不会感到迷乱。
                          (3)弄明编注者倾向。古注遇到前人对古书中的某个问题有歧解时,往往将几家之说一并引出,进行辩论。读古注遇到这种情况,应当弄清各家观点和本书编者的倾向。
                          (4)有分析有批判地读古注。古注具有很高的价值,同时存在某些通病,例如,古注在阐释或论理时,在思想观点上不免受时代的局限;有的注家重师说,守家法,注书时墨守成训,穿凿附会;有些注疏对材料不能正确驾驭,广征博引,堆砌冗积,过于繁琐;古注中也有一些明显的错误,如将《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解释成“寤寐而庄公生”(杜注)、“儿堕地便能开目视者谓之寤生”(应劭《风俗通》)之类。所以对古注应该取其是,去其非,不盲从。
                          (5)自己动手,解决有关问题。古注所解释的是当时人所不懂的问题,当时人懂因而注家不注的问题今人读起来可能不懂;再者,注文本身今人也会有读不懂的地方。这些读不懂的地方,有待我们自己动手,通过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来求得解决。


                          131楼2015-07-25 13:22
                          回复
                            阅读古书,要排除文字和知识性的障碍,除了应该利用古人的注释外,还需要借助工具书。
                            工具书是把各种门类的知识、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供人查检的特殊类型的图书。随着所收内容、所起作用的不同,工具书出现许多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字典辞书、百科全书、类书、目录、索引、年鉴、手册、文摘、图表等类。这些类型的工具书,对于读书做学问,都是需要的。工具书如此之多,我们只能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重点掌握最常用的几部。
                            一、工具书的编排方式、注音与释义
                            (一)编排方式
                            1.按照部首和笔画编排
                            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字典辞书中的部首与汉字结构中的形符(意符)不完全是一回事。
                            部首,就是每一部为首的字或偏旁。字典辞书编撰时为了检字方便,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在一部,而把这个共有的相同偏旁作为每一部的标志,即部首。部首是对字的形体归类,不一定就是形符。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商务,2005)把“干”归在“一部”里,把“锦”归在“钅部”里,“一”不是“干”的形符(独体字没有形符)、“钅”不是“锦”的形符(形符是“帛”,“钅”是声符)。
                            第二,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都是完全一致的。


                            132楼2015-07-25 13:24
                            回复
                              《说文解字》依据小篆的结构,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康熙字典》依据楷书的偏旁,分为214个部首;新《辞海》以简化字和印刷通用汉字字形为依据,分为250个部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则设置200个部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2005)设201个部首。
                              由此可见,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是一样的。而且对同一个字的归类也不一定一致。
                              各辞书通常的做法是,先按部首归字,各字再按笔画数排序。理论上,完全可以把各字按笔画数多少或笔形编排。
                              2.按照音序编排
                              《佩文韵府》《经籍籑诂》等书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106韵分列。
                              《国语词典》《词诠》按照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
                              3.按照号码编排
                              通常是按照四角号码排列,如《四角号码新词典》。
                              概括起来,辞书对所收字词的编排方式可以分为形序和音序两大类。还可以两者结合,如形音序(以形为主,辅以音序)、音形序(以音为主,辅以形序)等。按号码编排实际上是形序的一种。
                              (二)注音方式
                              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直音
                              即用同音字注音。例如《康熙字典》:“屯,音肫。”“尨,音茫。”
                              2.反切
                              反切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在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或‘翻’)”、“某某切”。反切的原理是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广韵·麻韵》:“夸,苦瓜切。”可以分析为:夸(kuā)= 苦(k-)+瓜(-uā)。但是,由于古今语音发生了演变,许多反切材料用今天的读音很难准确地拼出其读音来。这就需要掌握古今语音演变规律。


                              133楼2015-07-25 13: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