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彼”、“其”表示远指。例如:
①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③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许行》)
④不绝之于彼而救之于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 (《上书谏吴王》)
⑤海滨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龚遂传》)
⑥其尤贫而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柳子厚墓志铭》)
•“夫”字指示性较轻,多用作定语,可译为“那个”,如例①②。“彼”字并不是第三人称代词,而是指示代词,表示远指,指人时等于说“那个人”,如例③;指代处所时可译为“那里”,例如④。“其”字作为指示代词,绝不作主语,而只作定语,可译为“那里”、“那些”等,如例⑤⑥。
•“他”、“然”、“尔”、“焉”、“诸”作为指示代词,用法各有特点。“他”是表示旁指的指示代词,多作宾语、定语,可对译为“别的”或“其他的”。例如:
①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郑风·褰裳》)
②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③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季札观乐》)
“他”在古代又写作“佗”或“它”,例如:(《汉书·贾谊传》)
①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佗国皆然。
②昔诗人所刺,《春秋》所记,指象如此,殆不在它。 (《书汉·杜邺传》)
“他”作为人称代词来使用是中古时期才产的用法。
•“他”作为人称代词来使用是中古时期才产生的用法。
•“然”和“尔”作为指示代词,常用作谓语,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可对译为“这样”或“如此”。例如:
①河内凶,则称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寡人之于国也》)
②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③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乐府诗集·焦仲卿妻》 (
④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
•“焉”是一个较特殊的指示代词,常用作补语,可理解为“于+是(之)”;“于”是介词;“是(之)”是代词,多指代人物或处所。例如: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②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许行》
③制,巌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
•例①“必有我师焉”是说“必有我师在其(三人)中”;例②“学焉”是说“向许行学习”;例③“死焉”是说“死在这里”。
•“诸”字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语气词“乎”)的合音,有的语法著作中称它为“兼词”,即一个词兼有两个词的语法功用。例如:
①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 (《城濮之战》)
②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郑伯克段于鄢》)
③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④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例①“尸诸城上”即“把尸体陈列在城墙上”;例②“置诸橐”即“把食和肉放在橐中”,这二例中的“诸”是“之于”的合音。例①②中的“诸”都是“之乎”的合音。
(三)疑问代词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胡”、“曷”、“奚”、“安”、“恶”、“焉”等。这些疑问代词有的称代人,有的称代事物,有的称代处所,有的具有两种或三种称代作用。
“谁”和“孰”主要用于指人,“谁”的用法和现代汉语完全一样,只是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左传·闵公二年》)
②吾谁欺?欺天乎?(《论事·子罕》)
“孰”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主要用于选择问句中。例如:
①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②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柳子厚墓志名》)
“孰”用来指人时,也有不表选择的,这就和“谁”的用法相同了。例如: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何”、“胡”、“曷”、“奚”主要用于指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何”使用最为广泛,可以充当宾语、定语、谓语;有时也充当主语、状语。充当状语时相当于“怎么”、“为什么”。例如:
①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城濮之战》)
②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许行》)
③是何言也?(《夫子加齐之卿相》)
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许行》)
①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③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许行》)
④不绝之于彼而救之于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 (《上书谏吴王》)
⑤海滨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龚遂传》)
⑥其尤贫而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柳子厚墓志铭》)
•“夫”字指示性较轻,多用作定语,可译为“那个”,如例①②。“彼”字并不是第三人称代词,而是指示代词,表示远指,指人时等于说“那个人”,如例③;指代处所时可译为“那里”,例如④。“其”字作为指示代词,绝不作主语,而只作定语,可译为“那里”、“那些”等,如例⑤⑥。
•“他”、“然”、“尔”、“焉”、“诸”作为指示代词,用法各有特点。“他”是表示旁指的指示代词,多作宾语、定语,可对译为“别的”或“其他的”。例如:
①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郑风·褰裳》)
②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③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季札观乐》)
“他”在古代又写作“佗”或“它”,例如:(《汉书·贾谊传》)
①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佗国皆然。
②昔诗人所刺,《春秋》所记,指象如此,殆不在它。 (《书汉·杜邺传》)
“他”作为人称代词来使用是中古时期才产的用法。
•“他”作为人称代词来使用是中古时期才产生的用法。
•“然”和“尔”作为指示代词,常用作谓语,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可对译为“这样”或“如此”。例如:
①河内凶,则称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寡人之于国也》)
②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③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乐府诗集·焦仲卿妻》 (
④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
•“焉”是一个较特殊的指示代词,常用作补语,可理解为“于+是(之)”;“于”是介词;“是(之)”是代词,多指代人物或处所。例如: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②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许行》
③制,巌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
•例①“必有我师焉”是说“必有我师在其(三人)中”;例②“学焉”是说“向许行学习”;例③“死焉”是说“死在这里”。
•“诸”字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语气词“乎”)的合音,有的语法著作中称它为“兼词”,即一个词兼有两个词的语法功用。例如:
①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 (《城濮之战》)
②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郑伯克段于鄢》)
③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④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例①“尸诸城上”即“把尸体陈列在城墙上”;例②“置诸橐”即“把食和肉放在橐中”,这二例中的“诸”是“之于”的合音。例①②中的“诸”都是“之乎”的合音。
(三)疑问代词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胡”、“曷”、“奚”、“安”、“恶”、“焉”等。这些疑问代词有的称代人,有的称代事物,有的称代处所,有的具有两种或三种称代作用。
“谁”和“孰”主要用于指人,“谁”的用法和现代汉语完全一样,只是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左传·闵公二年》)
②吾谁欺?欺天乎?(《论事·子罕》)
“孰”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主要用于选择问句中。例如:
①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②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柳子厚墓志名》)
“孰”用来指人时,也有不表选择的,这就和“谁”的用法相同了。例如: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何”、“胡”、“曷”、“奚”主要用于指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何”使用最为广泛,可以充当宾语、定语、谓语;有时也充当主语、状语。充当状语时相当于“怎么”、“为什么”。例如:
①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城濮之战》)
②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许行》)
③是何言也?(《夫子加齐之卿相》)
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