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吧 关注:88,097贴子:431,740

回复:【每日一篇诗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赏析】
  诗的“美”,最主要是赞颂秦公的容颜、服饰和仪态。两章诗都对“君子”的来到表示出敬仰和赞叹的态度。那君子的脸红润丰泽,大有福相。那诸侯的礼服,内里狐白裘,外罩织锦衣,还有青白相间斧形上装和五次斑斓的下裳,无不显得精美华贵,熠熠生辉。诗中对秦公的衣着有着一种新鲜感,不像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秦公也像是在炫耀华服似的,在在证明这确是秦襄公被始封为诸侯而穿上显服的情景。 除了服装外,诗还写到了饰物的佩声锵锵,那身上琳琅的美玉挂件叮当作响,音韵悦耳。这就见出诗所描摹的形象是动态的,行进中的,仿佛让人感觉到秦公步履雍容来到终南山祭祀行礼。诗通过视觉、听觉形象的勾勒,至少在外观上透出富贵气派和令人敬仰感。
  至于作者所代表的周遗民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似乎不像外在敬意那样简单,两章末尾各有一句耐人寻味的结语。第一句是“其君也哉”,从那惊疑不定的揣测口吻中,显出忐忑不安忧喜参半的复杂心情。新君降临一方,旧地遗民自有前途未卜的紧张心理,这很真实自然。第二句是“寿考不忘”,意谓:秦君哪,你富贵寿考,但最终不要忘记这里曾是周王的土地和百姓呵!将祝福、叮咛、告诫、期望种种难以直言的心境委婉托出。辨味这两句,诗确实是意存劝戒,希望秦君是明君,而不是暴君。
  最后看看两章诗的起兴有何意味。首先,周民搬出引以为豪的周地名山起兴,显示了王都之民的身分和某种程度的优越感,也可使初来乍到的秦公不至小觑他们。就此意义而言,或有借当地名胜以壮胆撑门面的虚荣心理吧。其次,更为重要的是,终南山又名中南山,巍峨险峻,为万众仰慕。终南山有丰富的物产,尤以根深叶茂的林木为代表。还有宽衍险奥气象万千的山势。这些表面物象,明眼人都不难看清。那么作者何以要如数家珍不惜饶舌呢?一层意思是以隆崇的终南山,暗寓对秦公尊严身分的褒扬,有以伟物兴伟人的奉承之意。另一层意思是让秦公好好思忖一下:你真的能像终南山一样的受人尊崇吗?你只有修德爱民,不负众望,才能与名山的地位相媲美。


来自Android客户端498楼2015-08-10 12:45
回复
    【2015.8.11】
    《桑中》
    爰采唐矣?
    沬之乡矣。
    云谁之思?
    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
    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
    沬之北矣。
    云谁之思?
    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
    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
    沬之东矣。
    云谁之思?
    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
    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来自Android客户端499楼2015-08-11 15:09
    回复
      【译】
      采摘女萝在何方?就在卫国沐邑乡。思念之人又是谁?美丽动人是孟姜。约我来到桑林中,邀我欢会祠庙上,送我告别淇水旁。
      采摘麦子在哪里?就在沐邑北边地。思念之人又是谁?美丽动人是孟弋。约我来到桑林中,邀我欢会祠庙上,送我告别淇水旁。
      采摘芜菁哪边垄?就在卫国沐邑东。思念之人又是谁?美丽动人是孟庸。约我来到桑林中,邀我欢会祠庙上,送我告别淇水旁。


      来自Android客户端501楼2015-08-11 15:10
      回复
        【赏析】
          诗三章,全以采摘某种植物起兴。这是上古时期吟咏爱情、婚嫁、求子等内容时常用的手法之一,也就是说,在上古时期,采摘植物与性有着某种神秘的或是象征性的联系,至于两者之间在文化上为何能牵系在一起或如何发生瓜葛,这与原始交感巫术有关,在此不作详论。但若从现代美学角度来看,以采摘植物起兴爱情等题材,在审美上和爱情上倒也有一定的同构同形关系,因为炽热的情欲与绿意葱茏的草木都可给人带来勃然的欣悦。所以,以“采唐”、“采麦”、“采葑”起兴,在含蓄中有深情,形象中有蕴意。
          “兴”以下的正文中,主人公完全沉浸在了狂欢后的甜蜜回忆里。除每章改换所欢爱者外,三章竟然完全相同,反覆咏唱在“桑中”、“上宫”里的销魂时刻以及相送淇水的缠绵,写来又直露无碍,如数家珍。似乎以与多位情人幽会为荣乐,表现了一位多情浪子渔色后的放荡、得意心态,其句式由四言而五言而七言,正是这种心态的表露,尤其每章句末的四个“矣”字,俨然是品咂、回忆狂欢之情时的感叹口吻。近人或认为孟姜、孟弋、孟庸当是一人,若如此,似不合《诗经》中运用复沓的家法。《诗经》中用复沓虽只更换个别词汇,但无论更换的是动词、名词,诗意上多有所递进或拓展,比较典型的如《周南·芣苢》中的“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一字之差,却记叙了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若此诗中三姓实指一人,一者整首诗三章全为重复,不免过于臃肿拖沓,毫无意味;二者也与“群婚性的男女欢会”的诗意不合。因此不取此说。
          此篇在今天看来虽然格调不那么高,但音韵谐和,读来圆美流转,琅琅上口。若依自古以来的“用诗”体例,抛开其隐含的本意,作为一首热烈活泼的情歌来看,也无不可。


        来自Android客户端502楼2015-08-11 15:11
        回复
          【2015.8.12】
          《狡童》
          彼狡童兮,
          不与我言兮。
          维子之故,
          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
          不与我食兮。
          维子之故,
          使我不能息兮。


          来自Android客户端503楼2015-08-12 14:13
          回复
            【字译】
            ①狡童:美貌少年。
            ②维:因为。
            ③息:安稳入睡。


            来自Android客户端504楼2015-08-12 14:13
            回复
              【译】
              那个美貌的小哥哥啊,不愿和我再说话啊。为了你这个小冤家,害得我饭也吃不下啊。
              那个美貌的小哥哥啊,不愿和我同吃饭啊。为了你这个小冤家,害得我觉也睡不安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505楼2015-08-12 14:13
              回复
                【赏析】
                  本诗中的这位姑娘或许是一次口角,或许是一个误会,小伙子两个失爱的举动,她竟为之寝食不安,直言痛呼。
                  首先,的两章通过循序渐进的结构方式,有层次地表现了这对恋人之间已经出现的疏离过程。第一章曰:“不与我言”,第二章承之曰:“不与我食”,这不是同时并举,而是逐步发展。所谓“不与我言”,并非道途相遇,掉头不顾,而当理解为共食之时,不瞅不睬;所谓“不与我食”,是指始而为共食之时,不瞅不睬,继而至分而居之,不与共食。爱情的小舟,遇到了急风狂浪,正面临倾覆的危险。与此相应,姑娘失恋的痛苦也随之步步加深。共食不睬,虽一日三餐不宁而长夜同寝尚安;而分居离食,就食不甘味更寝不安席了。毋怪这位姑娘要直言呼告,痛诉怨恨了。
                  其次,诗篇通过直言痛呼的人物语言,刻画了一个初遭失恋而情感缠绵,对恋人仍一往情深的少女形象。《诗经》中刻划了许多遭遇情变的女子形象,情变程度有别,痛苦感受不同。《中谷有蓷》中是位饱尝辛酸的弃妇,听她的怨诉,似闻重压之下,受伤的心灵在呻吟;《柏舟)中少女的爱情遭到母亲的反对,听她的哭诉,可感到哀怨中混和着绝望的呐喊;《狡童》中的这位少女只是初遭失恋,听她的呼告,能感觉在怨恨与焦虑中,仍对恋人充满了渴望与深情。“狡童”的“狡”,一说通“佼”,亦即强壮俊美之意;如此理解,“彼狡童兮”,亦即“那个强壮漂亮的小伙子啊”。这就是骂中有爱,恨中带恋了。所谓“若忿,若憾,若谑,若真,情之至也”(陈继揆《读风臆补》)。而两章的后两句“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则由前两句第三人称的“彼”,转变为第二人称的直面式的呼告了,从而把对“狡童”的恋慕期待之情表现得缠绵难割。


                来自Android客户端506楼2015-08-12 14:54
                回复
                  【2015.8.13】
                  《褰裳》
                  子惠思我,
                  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
                  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
                  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
                  岂无他士?
                  狂童之狂也且!


                  来自Android客户端507楼2015-08-13 10:55
                  回复
                    【字译】
                    ①惠:见爱。
                    ②褰(qiān 千):提起下衣。溱(zhēn 臻):郑国水名,发源于今河南密县东北。
                    ③不我思:不思念我。
                    ④狂童:谑称,犹言“傻小子”。狂:痴。也且(jū 居):作语助。
                    ⑤洧(wěi 伟):郑国水名,发源于今河南登封县东阳城山,即今河南省双泪河。溱、洧二水回合于密县。


                    来自Android客户端508楼2015-08-13 10:56
                    回复
                      【译】
                      承你见爱想念我,就提衣襟度溱来。你若不想我,岂无他人爱?傻小子呀真傻态!
                      承你见爱想念我,就提衣襟度洧来。你若不想我,岂无他男爱?痴小子呀真痴呆!


                      来自Android客户端509楼2015-08-13 10:56
                      回复
                        【2015.8.14】
                        《菁菁者莪》
                        菁菁者莪,
                        在彼中阿。
                        既见君子,
                        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
                        在彼中沚。
                        既见君子,
                        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
                        在彼中陵。
                        既见君子,
                        锡我百朋。
                        泛泛杨舟,
                        载沉载浮。
                        既见君子,
                        我心则休。


                        来自Android客户端511楼2015-08-14 15:50
                        回复
                          【字译】
                          ⑴菁(jīng)菁:草木茂盛。莪:莪蒿,又名萝蒿,一种可吃的野草。
                          ⑵阿:山坳。
                          ⑶仪:仪容,气度。
                          ⑷沚:水中小洲。
                          ⑸锡:同“赐”。朋:上古以贝壳为货币,十贝为朋。王国维《说珏朋》云:“古制贝玉皆五枚为一系,二系一朋。”
                          ⑹休:喜。


                          来自Android客户端512楼2015-08-14 15:50
                          回复
                            【译】
                            莪蒿葱茏真繁茂,丛丛生长在山坳。已经见了那君子,快快乐乐好仪表。
                            莪蒿葱茏真繁茂,簇簇生长在小洲。已经见了那君子,我的心里乐悠悠。
                            莪蒿葱茏真繁茂,蓬蓬生长在丘陵。已经见了那君子,心情胜过赐百朋。
                            杨木船儿在漂荡,小舟上下随波浪。已经见了那君子,我的心里多欢畅。


                            来自Android客户端513楼2015-08-14 15:51
                            回复
                              【赏析】
                                此诗前三章都以“菁菁者莪”起兴,也可以理解成记实,然不必过于拘泥,因“在彼中阿”、“在彼中沚”、“在彼中陵”的植物,除了“莪”,当然还有很多,举一概之而已。第一章,女子在莪蒿茂盛的山坳里,邂逅了一位性格开朗活泼、仪态落落大方、举止从容潇洒的男子,两人一见钟情,在女子内心深处引起了强烈震颤。第二章写两人又一次在水中沙洲上相遇,作者用一个“喜”字写怀春少女既惊又喜的微妙心理。第三章,两人见面的地点从绿荫覆盖的山坳、水光萦绕的小洲转到了阳光明媚的山丘上,暗示了两人关系的渐趋明朗化。“锡我百朋”一句,写女子见到爱人后不胜欣喜,高兴到胜过受赐百朋的程度。第四章笔锋一转,以“泛泛杨舟”起兴,象征两人在人生长河中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誓愿。不管生活有顺境,有逆境,只要时时有恋人相伴,女子永远觉得幸福。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十六句,但把一个美妙动人的爱情故事表现得引人入胜。和《秦风·蒹葭》相比,《蒹葭》在水乡泽国的氛围中有一缕渺远空灵、柔婉缠绵的哀怨之情,把一腔执着、艰难寻求但始终无法实现的惆怅之情,寄托于一派清虚旷远、烟水蒙蒙的凄清秋色之中。而《菁莪》处处烘托着清朗明丽的山光和灵秀迷人的水色,青幽的山坡,静谧的水洲,另是一番情致。两首诗可谓珠联璧合,各有千秋。如此绝妙的天地里,一对有情人相遇相识、相偎相依,此情此景,真令人如饮醇醪,心神俱醉。


                              来自Android客户端514楼2015-08-14 15: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