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学吧 关注:165贴子:17,273

回复:老 子 通 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十七章 太上自然
太上①,下知有之②;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③之。信④不足焉,有不信焉。悠⑤兮,其贵⑥言!功成事遂⑦,百姓皆谓我自然。


IP属地:河北80楼2014-12-05 10:34
回复
    注释
    ①太:最;
    上:高级,高尚,高明,优秀;
    太上:最高级、最高层、最优秀、最高智慧、修行最高的人;
    ②下:普通百姓,普通智慧的人;
    太上,下知有之;
    在某一领域最高明、最优秀的人,普通百姓只知道有这么个人。
    ③侮(音wu):侮辱,用不好的语言侮辱,漫骂、辱骂、诋毁、贬低等;
    ④信:信任,相信。
    ⑤悠:犹,警觉状,生怕说错话,做错事,走错路(“唯施是畏”);
    ⑥贵:重视,态度严肃做事谨慎,不轻易做,不随便做;
    贵言:不轻易说话,不随便说话;
    ⑦遂:如愿,达到目的,完成;
    ⑧自然:自己的本然运动状态,自组织系统;


    IP属地:河北81楼2014-12-05 10:37
    回复
      现代汉语释译
      在某一领域最具智慧、最优秀的人,普通百姓只知道有这么个人;水平差一点儿的,人们就会亲近他、赞扬他;再差一点儿的,人们都畏惧他,敬而远之;水平最差的人,人们就厌恶他、侮辱他。如果对我说的话不太相信的话,就会有不相信的结果,社会实际就是这样,信不信由你。最具智慧、最优秀的人总是战战兢兢、谨慎警觉,不轻易说话(生怕说妄言、假话、废话、错话)。事业成功了,百姓都说我本来就应该如此(这是我自为自组织或自为进化的结果)。


      IP属地:河北82楼2014-12-05 10:41
      回复
        十八章 大道废 伎巧出
        大道废①,有仁义②。知慧出③,有大伪④。六亲不和⑤,有孝慈⑥。国家昏乱⑦,有忠(贞)臣⑧。


        IP属地:河北84楼2014-12-15 12:55
        回复
          注释
          ①废:废除,废弃,弃之不用;
          大道废:把大道弃之不用。不按照道给出的运动方向进行思维和行为。
          ②仁:忍,忍住自己侵害别人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为了公共的根本利益,牺牲自己的基本利益或根本利益。
          义:与不良人和事(末征功能及其表现)作斗争的思想品德和行为。
          大道废,有仁义。
          当人们不按照道给出的运动方向进行思维和行为的时候,就会有忍住自己侵害别人利益的思想和行为;就会有为了公共的根本利益,牺牲自己的基本利益或根本利益,以及与不良人和事(末征功能及其表现)作斗争的思想品德和行为。
          ③知:智;
          智慧:争名夺利、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心术(机巧之心)和技术;
          出:出现,产生;
          ④伪:心口不一或言行不一叫伪;比如,台上握手,台下踢脚;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
          知慧出,有大伪。
          当争名争利、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心术(机巧之心)和技术出现时候,就会有心口不一或言行不一的现象产生。
          ⑤六亲:父子,母子,父女,母女,兄弟姐妹,夫妻。
          六亲不和:六亲不能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进行相互协作。
          ⑥孝:孝顺,生育后代、尊敬长辈、赡养长辈;
          慈:慈爱;
          六亲不和⑤,有孝慈。
          当六亲不能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进行相互协作做事情的时候,就会有孝敬老人和慈爱子女的良好品德出现;
          ⑦昏乱:昏君乱臣;就是本末倒置;
          掌管国家管理职权各部门的人不能履行发挥自己的本征功能的职责,却肆意发挥自己的末征功能,因而国家机器运行不灵通,政不通人不和。也就是没有合理有效地调整和引导国民各阶层有序地获得各层次的利益(资源);
          就是现在所说的政治危机;
          ⑧忠臣:保卫国家本征功能的贤臣良将(国家干部)。
          国家昏乱,有忠(贞)臣。
          当国家出现了昏君乱臣的时候,就会有保卫国家本征功能的贤臣良将。换句话说就是什么时候有了忠臣,就说明国家出现了昏君乱臣。


          IP属地:河北85楼2014-12-15 12:56
          回复
            现代汉语释译
            当把大道弃之不用的时候,就会有忍住自己侵害别人利益的思想和行为;就会有为了公共的根本利益,牺牲自己的基本利益或根本利益,以及与不良人和事(末征功能及其表现)作斗争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当争名争利、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心术(机巧之心)和技术出现的时候,就会有心口不一或言行不一的现象发生。当六亲不能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进行相互协作做事情的时候,就会有孝敬老人和慈爱子女的良好品德出现。当国家出现了昏君乱臣的时候,就会有保卫国家本征功能的贤臣良将。


            IP属地:河北86楼2014-12-19 12:03
            回复
              体悟
              当社会出现了不祥和局面的时候,老子一方面阐述了维持或保持良好品德应当采取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而且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提醒我们当社会出现了不祥和局面的时候,已经说明我们的社会从根本上(从对人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体制)出现了危机(文化危机、经济危机、政治危机)。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应在文化教育方面深刻反省自己的教育内容、教育体制(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教育方针、教育方法发生了什么偏差。


              IP属地:河北87楼2014-12-19 12:04
              回复
                十九章 绝学无忧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①;绝仁弃义,民复孝慈②;绝巧弃利,盗贼无有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④,故令有所属⑤:见素抱朴⑥,少私寡欲⑦,绝学无忧⑧。


                IP属地:河北88楼2014-12-28 14:57
                回复
                  注释
                  本章应与十八章合成一章语意连贯而完整。如下。
                  大道废,有仁义。知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贞)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绝学无忧”一句从下一章首句移到本章末句行文语义更为流畅,故依此。如上。
                  ①绝:绝顶,独有的,特有的,最高境界的;
                  这里和其它两个地方的“绝”字也可作断绝讲,但是惟独“绝学无忧”处的“绝”不能当断绝讲,因为人们都断绝学习了,那么圣人的“不言之教”由谁来学习呢?学习不仅不能断绝,而且还是宇宙自组织系统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和主要形式(解者在“学习论”一文中有详细论述)。这个绝字在这里是一气呵成使用的,就不可能有两种含义。所以,只能把所有的“绝”字解释为绝顶,独有的,特有的,最高境界的等含义,而且这样解释也都讲的通,所以就这样做了。
                  绝圣:最高境界的圣人(修行者或管理者);
                  弃:抛弃,放弃,摒弃;
                  智:这里的智是指与他人争夺地位、名利所用的心机和方法;
                  民:民众(或神气);
                  利:益处,利益;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最高境界的圣人会摒弃与他人争夺地位、名利所用的心机和方法;民众(或人的神气)就会得到百倍的益处;
                  ②绝仁:最高境界的仁;
                  义:与不良习惯、不良人和事(末征功能)作斗争的思想和行为。
                  复:恢复,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最高境界的仁会抛弃与不良习惯、不良人和事(末征功能)作斗争的念头,民众(或人的神气)就会重新恢复到原来的孝慈状态;
                  ③绝巧:若拙之大巧;
                  利:与别人争夺利益的思维和行为。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好像很笨拙的大巧抛弃与别人争夺利益的思维和行为,世上就无有盗贼,自己的神气也就不会被万物所盗。
                  ④以为文不足:只用文字表达,是表达不充分、不准确的。
                  ⑤令有所属:在思维和行为上有所归属。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这三个方面只用文字表达,是不能充分、准确表达的,所以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要有所归属:
                  ⑥素:本色、初始的物质状态,宇宙最初始的本色物质其实就是道;
                  朴:万物最原始的没有经过人刻意加工的物质及其存在状态,对于人来说,最原始的没有经过刻意加工的本质的根本的物质状态就是没有对任何事物反映的寂然不动的元神;
                  见:用心观,体察;
                  见素:见道、观道、察道而合道;
                  抱朴:抱:把识神从四散的周围收回来围观元神,用识神抱元神;
                  ⑦少:减少;
                  私:为了自己生存所进行的思维和行为;
                  少私:把私减少到最低限度(人无私不立,比如:人不为私吃饭就会饿死);解决的办法是“知止可以不殆”,知止就是把私减少到最低限度;
                  寡:少得可怜,极少;
                  寡欲:欲望极少;就是断缘简事,去掉一切不必要的余食赘行,余思赘念。那么把剩下的神用来干什么呢?老子后面有教导:“治人事天,莫若啬。”积德累神,啬之!收藏起来。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利器:对人最有利的大器(就是神器——神元体)。
                  ⑧忧:忧患。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就是见道、观道、察道而合道,把对外向四周发散的识神收回来围观元神,用识神抱元神;把私减少到最低限度(人无私不立,比如,如果人不为私吃饭就会饿死),断缘简事,去掉一切不必要的余食赘行、余思赘念。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之为绝学,绝学之际就没有忧患了。


                  IP属地:河北89楼2014-12-28 14:58
                  回复
                    现代汉语释译
                    最高境界的圣人会摒弃与他人争夺地位、名利所用的心机和方法;民众(或人的神气)就会得到百倍的益处;最高境界的仁会抛弃与不良习惯、不良人和事(末征功能)作斗争的念头,民众(或人的神气)就会重新恢复到原来的孝慈状态;好像很笨拙的大巧抛弃与别人争夺利益的思维和行为,世上就无有盗贼,自己的神气也就不会被万物所盗。以上这三方面,只用文字表达,还是表达不充分、不准确;所以必须在思维和行为上有所归属:就是见道、观道、察道而合道,把对外向四周发散的识神收回来围观元神,用识神抱元神;把私减少到最低限度(人无私不立,比如,如果人不为私吃饭就会饿死),断缘简事,去掉一切不必要的余食赘行、余思赘念。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之为绝学,绝学之际就没有忧患了


                    IP属地:河北90楼2014-12-28 15:01
                    回复
                      体悟
                      人们在修道有所成果以后,可能会对别人横挑鼻子竖挑眼,本章主要是教导人们要抛弃这些错误做法,应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IP属地:河北91楼2014-12-28 15:01
                      回复
                        二十章 绝学之容 贵食其母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①?善之与恶,相去若何②?人之所畏,不可不畏③?荒兮,其未央哉④!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⑤;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未孩⑥;傫傫兮若无所归⑦。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⑧。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⑨!众人昭昭,我独昏昏⑩;众人察察,我独闷闷⑾;澹兮其若海⑿,飂兮若无止⒀。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⒁。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⒂。


                        IP属地:河北92楼2015-01-22 11:23
                        回复
                          现代汉语释译
                          唯唯诺诺应声说“是”和直入直出呵斥别人“瞎说”对神元体的损益能有多少区别呢?分别妄计人们思维行为的真假美丑是非善恶对神元体的损益能有多少差别呢?难道人们所畏惧的我就一定要畏惧吗?真是荒唐之极!别人熙熙攘攘,好像在享受盛大的庆典,又好像春天登高踏青、春游赏景。而我却无所向往无所留恋(无念无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将来心不可得),处在神元体的识神还没有萌动迹象的状态,好像还不会笑的婴儿;无精打采,好像不知道该去哪里,无所事事(事无事)。众人都好像有用不完的精气神,如品尝山珍海味,醉以入房,歌舞升平,功名利禄;我却好像有所遗失,精气神永不够用。我就是那愚蠢的人心啊,整天混混沌沌、朦朦胧胧、恍恍惚惚!众人对别人的唯阿、善恶态度极为分明十分在意;我却迷迷糊糊,对别人唯阿善恶态度丝毫不计较;众人事无巨细,对每件事的每个细节都搞得精细明了,我却提纲挈领抓住根本,对枝叶末节的东西马马虎虎,大概齐就行;我的思维状态深沉安静的像大海一样,而心灵(神元体)深处的玄牝之风,绵绵若存,永不停息。众人都有值得显摆和夸耀的东西(能耐、才华、财富、名誉、地位等),而我却不谙人情世故,冥顽不化,好像是那么低下、卑贱或卑微。总之,惟独我和别人不一样,不斤斤计较显摆张扬,只是保持心合于道的谷神。


                          IP属地:河北94楼2015-01-22 11:29
                          回复
                            体悟
                            这章是从各种思维(意识)状态对神的损益(神元体是否中和或失稳、是否啬神或失神、是否发挥本、末征功能)角度讲问题。就是如何以道心对待别人的对自己的评价,如何不要随波逐流而泯灭本性去舍本求末。也就是要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就是老子依照内在的本质的根本利害为标准下达指令去思维行为,而众人是以表面的枝叶末节的利害做标准下达指令去思维行为。


                            IP属地:河北95楼2015-01-22 11:29
                            回复
                              二十一章 道中有精 其精甚真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②。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③;恍兮惚兮,其中有物④。窈兮冥兮,其中有精⑤。其精甚真,其中有信⑥。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⑦。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⑧。


                              IP属地:河北96楼2015-02-14 14: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