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本章应与十八章合成一章语意连贯而完整。如下。
大道废,有仁义。知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贞)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绝学无忧”一句从下一章首句移到本章末句行文语义更为流畅,故依此。如上。
①绝:绝顶,独有的,特有的,最高境界的;
这里和其它两个地方的“绝”字也可作断绝讲,但是惟独“绝学无忧”处的“绝”不能当断绝讲,因为人们都断绝学习了,那么圣人的“不言之教”由谁来学习呢?学习不仅不能断绝,而且还是宇宙自组织系统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和主要形式(解者在“学习论”一文中有详细论述)。这个绝字在这里是一气呵成使用的,就不可能有两种含义。所以,只能把所有的“绝”字解释为绝顶,独有的,特有的,最高境界的等含义,而且这样解释也都讲的通,所以就这样做了。
绝圣:最高境界的圣人(修行者或管理者);
弃:抛弃,放弃,摒弃;
智:这里的智是指与他人争夺地位、名利所用的心机和方法;
民:民众(或神气);
利:益处,利益;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最高境界的圣人会摒弃与他人争夺地位、名利所用的心机和方法;民众(或人的神气)就会得到百倍的益处;
②绝仁:最高境界的仁;
义:与不良习惯、不良人和事(末征功能)作斗争的思想和行为。
复:恢复,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最高境界的仁会抛弃与不良习惯、不良人和事(末征功能)作斗争的念头,民众(或人的神气)就会重新恢复到原来的孝慈状态;
③绝巧:若拙之大巧;
利:与别人争夺利益的思维和行为。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好像很笨拙的大巧抛弃与别人争夺利益的思维和行为,世上就无有盗贼,自己的神气也就不会被万物所盗。
④以为文不足:只用文字表达,是表达不充分、不准确的。
⑤令有所属:在思维和行为上有所归属。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这三个方面只用文字表达,是不能充分、准确表达的,所以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要有所归属:
⑥素:本色、初始的物质状态,宇宙最初始的本色物质其实就是道;
朴:万物最原始的没有经过人刻意加工的物质及其存在状态,对于人来说,最原始的没有经过刻意加工的本质的根本的物质状态就是没有对任何事物反映的寂然不动的元神;
见:用心观,体察;
见素:见道、观道、察道而合道;
抱朴:抱:把识神从四散的周围收回来围观元神,用识神抱元神;
⑦少:减少;
私:为了自己生存所进行的思维和行为;
少私:把私减少到最低限度(人无私不立,比如:人不为私吃饭就会饿死);解决的办法是“知止可以不殆”,知止就是把私减少到最低限度;
寡:少得可怜,极少;
寡欲:欲望极少;就是断缘简事,去掉一切不必要的余食赘行,余思赘念。那么把剩下的神用来干什么呢?老子后面有教导:“治人事天,莫若啬。”积德累神,啬之!收藏起来。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利器:对人最有利的大器(就是神器——神元体)。
⑧忧:忧患。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就是见道、观道、察道而合道,把对外向四周发散的识神收回来围观元神,用识神抱元神;把私减少到最低限度(人无私不立,比如,如果人不为私吃饭就会饿死),断缘简事,去掉一切不必要的余食赘行、余思赘念。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之为绝学,绝学之际就没有忧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