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炼丹师吧 关注:11,395贴子:137,042

回复:《清和》by来自远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遵令!”
孟清和等人快马加鞭前往河间府,燕王朱棣正暴躁得想要砍人。
高巍虽被关押起来,暂时失去了自由,受到的待遇却相当不错。
一天三顿,顿顿有肉,点心同样不缺,加上缺少运动,短短几天就胖了不少。
只要稍微识时务一点,看清楚燕王的态度,就该偃旗息鼓老实呆着。
高巍偏不,燕王不见他,就每天写一封劝谏,摆事实讲道理,下定决心说服燕王罢兵。
“臣一心为国,殿下信臣言,按甲休兵,上表谢罪,质子入京,则天意顺,人心和,太-祖在天之灵亦安矣。”
“执迷不悟,得胜,后世公论谓何!”
朱棣被气得七窍冒烟,他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不怕死的。
默念几句,这人不能杀,杀了有会有大麻烦。
额头仍是暴起了青筋。
郑和见燕王脸色铁青的运气,小心的出了个主意,不如收了高巍的纸笔?没有作案工具,看他还怎么嘚瑟。
朱棣点头,可行。
于是,高巍暂居的厢房里连一片碎纸都见不着。
高老先生也有办法,不给他纸笔?没关系!扯下衣摆,咬破手指,血,更有诚意!
看着送到面前的血,朱棣深呼吸,再深呼吸,呼进一鼻子血腥味,忍无可忍了,就算背上骂名又如何?一定要砍死这老小子方能解他心头之恨!
这一次,连道衍和尚都拦不住了。
抱大腿?
谁敢?
朱棣提着刀,大踏步朝关押高巍的厢房冲了过去,眼见王府之内就要发生一场血案,郑和突然一路小跑,“王爷,奴婢有事禀报。”
听到此言,燕王脚步一顿,“何事?”
“回王爷,沈指挥派人来报告,杨同知和孟佥事已从德州返回,正从河间府出发,今日可到北平!”
片刻,刀子收了起来,燕王转身回了暖阁。
比起砍死高巍,消灭德州的几十万朝廷大军更加重要。


222楼2014-06-08 12:45
回复
    67标签


    223楼2014-06-08 12:45
    回复
      前往德州之前,孟清和又回了一次孟家屯,从孟重九口中得知了族老们的想法。
      事情有一就有二,这次放过孟清海,难保下次再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未必能让孟广孝和孟清海感激,恐怕还会招来他们更大的怨恨,生出报复之心。如果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孟广孝一支注定与族人离心,又让孟清江如何自处?
      孟清和不是圣人,对他来说,家人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但在边塞时,多亏两位堂兄的照顾,他才能熬过最难的日子。
      险些将一族带进死路,孟清海死不足惜,可他到底是孟清江的兄弟。
      孟清海要罚,却不能让孟清江彻底寒心。如何处置这件事,孟清和心中有几种想法,具体采取哪一种,必须等孟清江从德州平安归来再与族老商量。
      揉了揉额角,头有些疼。想太多果然不好,却没法不去想。
      从只想保证家人的生活到开始为整个宗族考虑,一点一点,孟清和的思想和行为逐渐融入了这个时代。
      一家一户,一姓一族。
      生活在这里,注定脱离不开。
      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
      注定是个奢望。
      闭上双眼,孟清和很累,累得不想动。
      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绪,不想起身,直接道:“请进。”
      房门推开又合上,门轴发出吱嘎的声响。
      脚步声很轻,从屏风后绕过,停住了。
      睁开双眼,绯红的衣袍映入眼底,“指挥?”
      孟清和想要坐起身,却被按住肩头,不见用多少力气,又把他按了回去。
      “躺着别动。”沈瑄坐到床边,掌心覆上孟清和的额头,熟悉的冷香涌入鼻端,“可好些了?”
      “卑职……”
      话到一半,沈瑄收回手,黑色的双眸骤然逼近,额头相触,余下的话顿时被咽回了喉咙里。
      “不发热了。”沈瑄退后了些,手指擦过孟清和的下巴,“服过药了?”
      “是。”孟清和的喉咙有些发干,“指挥……”
      “私下里,十二郎可叫我的字,子玉。”
      笑容文雅,语气温和。
      沈指挥气势全开,孟清和表示有点撑不住。
      美人当前,果真是要命。
      黑眸又近了些,手抵在孟清和头侧,身体没有接触分毫,却似将他整个人困住。
      孟十二郎艰难的咽了一口口水。
      怎么办,他有点兴-奋了……好吧,不是一点,是非常。
      如果现在对这个人做点什么,会不会被一刀砍死?
      只是亲一下,安全过关的可能性有多大?
      厢房里很安静,渐渐的,两人似乎都忘记了之前在说些什么。
      修长的手指掠过孟清和的颈侧,轻轻的拨开领口,一块白玉从领口滑落。
      沈瑄眼中带上了笑意,“贴身带着?”
      孟清和没出声。他知道这种戴法不对,可让他光明正大的挂在身上,的确做不到。
      “这样也好。”沈瑄的声音变得愈发低沉,两人的距离又近了些,“十二郎。”
      温热的呼吸拂过鼻尖,隐没在唇角。
      有些痒。
      孟清和闭上双眼,环上沈瑄的肩膀,指尖触及发尾,丝滑,冰凉,像最上等的丝绸。
      早想摸摸看了。
      唇上的触感很轻,如蜻蜓点水。
      微凉的指尖在眼角滑过,牵起一缕散落的发,“赵大夫的药。”
      孟十二郎睁眼,不解。
      沈瑄抬起头,指腹擦过唇角,“一样的苦。”
      孟清和:“……”
      他该怎么做?去漱漱口,然后再继续?
      明显不可能。
      难得的机会就这么放过了?实在不甘心。
      再不甘心,之前的气氛也没了。
      “我已向王爷禀明,这次出征你不需随行。世子留在王府,郡王和公子从军。”
      “指挥……”
      “忘了?叫我子玉。”
      一只大手突然覆上孟清和的双眼,黑暗中,鼻尖似被啄了一下。


      225楼2014-06-09 19:17
      回复
        出兵,必须出兵!打不过燕军也没关系,只要到大同附近走一趟,他再给朝廷上一封奏疏,表明心迹,皇帝必定还会重用于他!
        李景隆很是激动,当即升帐,召来军队将领商议出兵一事。
        众将议论纷纷,都督瞿能最先对此事表示怀疑,燕王和晋王不是一直在眉来眼去,晋王明摆着支持燕王造反,怎么会突然翻脸?
        “此事必有蹊跷,还请主帅三思!”
        李景隆根本听不进去,就算事有蹊跷又如何?他派兵的意图又不是真刀真枪的打仗,不过是给朝廷摆个样子,保住他的帅印和官位。
        但这话不能当面说,连心腹都不能透露。
        “瞿都督不必多言,我意已决!”李景隆大义凛然,“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我等效命朝廷,讨逆以来未尽寸功,得此良机,怎可放过!岂可怯战!”
        瞿能被气得直瞪眼。
        未尽寸功?这都是因为谁?
        如果不是李九江贪功,他早就攻破了北平城!
        瞿能还想出言,却被站在一旁的盛庸拉了一下。盛庸摇摇头,主帅主意已定,再争执也没用。
        李景隆下令指挥滕聚领兵一万向大同进攻。
        领命之后,滕聚嘴里发苦,他多少能猜到李景隆的打算。
        不论燕王和晋王翻脸的消息是真是假,这一万人都是实打实的炮灰。回来可以,不回来也罢,在李景隆呈送朝廷的奏疏上,不过是“破陈冲出”和“为国尽忠”的区别。
        要是李景隆再无耻一点,把作战不利的罪名扣在他的头上,用他的脑袋说不定还能换到朝廷的嘉奖。
        离开大帐,滕聚没同任何人说话,呼啸的北风之中,背影都透着一股悲凉。
        自己怕是要成为另一个陈晖。
        陈都督还能活着投奔燕王,自己的前路又在哪里?


        227楼2014-06-09 19:20
        回复
          68标签


          228楼2014-06-09 19:20
          回复
            王爷起兵以来,世子宽厚依旧却威严日重,跟在身边伺候的人感触最深。有些话之前能说,现在已是不行了。
            下了城头,车驾早已备好。
            朱高炽能骑马,但为了他和坐骑双方考虑,大部分时间还是选择乘车。
            车内铺着厚实的坐褥,车板上嵌有矮桌。
            一盘高粱饼子,一壶热茶,已经成了车内必备。
            “世子,这还有两盘点心,是王妃令人备下的。”
            朱高炽摇摇头,拿起了高粱饼子,说道:“带回府给世子妃,孤自会谢过母妃。”
            “是。”
            车轮压过路上的积雪,路旁的行人自动闪避。从车窗向外看,被冰雪覆盖的城池一片银白。
            自懂事起,这样的冬天就深深烙印在朱高炽的记忆中。
            五年,十年,还会更久。
            “王安。”
            “奴婢在。”
            “高巍最近好像老实了不少?”
            “是。”
            “怎么回事?”
            “奴婢斗胆猜测,应该是孟佥事为王爷分忧。”
            “哦?”
            朱高炽转过头,他的确让王安把高巍的事情透露给孟清和,不过孟清和最近都在养病,大军出征都没赶上,什么时候去见的高巍?
            “他自己去的?”
            “回世子,是王爷身边的郑听事领着孟佥事去的。”
            “郑和?”朱高炽想了想,“这次出征,郑和也跟着了?”
            “是。”
            朱高炽点点头,一个高粱饼子很快下肚。
            “回府后请孟佥事来见孤。”
            “奴婢遵命。”
            孟清和如何摆平的高巍?朱高炽很感兴趣。
            对付一根筋又极重名声的文人,寻常手段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威胁利诱太小儿科,引经据典纯粹是浪费时间,砍一刀痛快利索,却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善后。
            孟清和到底在高巍身上用了什么手段,朱高炽很想知道。
            一边想着,一边又拿起一块高粱饼子,继续磨牙。
            回到王府后,王安立刻去请孟清和,不想扑了个空。
            由于告病,孟清和最近都不当值,房间里没人,该去哪里找?
            询问过送水的小宦官和王府内几名长随,得知孟清和这几天都在巳时正出门,过了午时才回来。出去时经常哼着小曲,偶尔还会带回几张布片。
            王安眼珠一转,心里有数了。


            230楼2014-06-09 19:25
            回复
              从黄-瓜变成西瓜,可以想象吗?
              于是,血停了,哭声没了,护卫不暴-躁了,王爷也不想砍人了。
              道衍很高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徒弟他是收定了。
              燕王也很满意,心情大好,激-情-飞扬的带着手下去砸场子抢地盘了。
              唯一有苦难言的只有高巍。
              “卑职受命于王爷,必定满足高老先生的一切要求,令其宾至如归。几日下来,高老先生也是相当的满意,深感王爷恩德,再不提罢兵一事。”
              孟清和站在朱高炽跟前,表情淡定,条理清晰的颠倒黑白。
              朱高炽几乎忘记了端在手上的茶盏,等到孟清和说完,才缓缓吐出一口气。
              “孟佥事。”
              “卑职在。”
              “你真不考虑弃武从文?”
              “回世子,卑职是个军汉,才疏学浅,做不了文官。”
              “谦虚了。”
              “世子谬赞,卑职会继续努力。”
              “……”
              放下茶盏,朱高炽陷入了沉思。
              父王交代下的事情,该交给他去做吗?总觉得良心上有些过意不去……
              朱高炽不说话,孟清和也安静的站着。
              过了许久,朱高炽才终于下定了决心。良心可以先抛开,完成父王交代的事情才是重中之重。
              “王安。”
              “奴婢在。”
              “将父王给孤的卷宗和东西拿过来。”
              “是。”
              王安退出去,很快抱着一个匣子回来,“世子,都在这了。”
              “恩。”朱高炽挥手,示意王安下去。
              孟清和疑惑的看着摆在桌上的匣子,两个巴掌大,式样很普通,除了包裹的铜角和一个铜锁,上面连个花纹都没有。
              “孟佥事,父王离开前将这件事交给孤,孤着实想不出办法,只好请你帮忙。”
              “卑职不敢,世子尽管吩咐!”
              不能孟清和再谦虚几句,朱高炽已经打开了匣子,推到他面前。
              只看了一眼,孟清和脑门上的汗就下来了。
              匣子里的东西不出奇,一叠还算整齐的白纸,间或夹杂着几张羊皮。
              白纸和羊皮上的内容十分类似,左边画着很是粗犷的简笔小人,右边是同样粗犷的绵羊。人和羊的旁边标注着醒目的数字,数字下还有手印。
              “这些是朵颜三卫渠长呈上的。”朱高炽当着孟清和的面,一张一张取出,表情很是忧郁,“为了军心稳定,为了父王的大业,理应满足他们的要求。可是,王府库仓里的粮食不少,却没这么多的羊啊。”
              孟清和默默擦汗,这些蒙古壮汉的行为,说白了就是拿着白条上门要账。
              当初说好了的,人也砍了,手印也按了,该给的羊可不能赖账!
              朱棣很光棍,直接丢给儿子。
              朱高炽同样光棍,找上曾同朵颜三卫洽谈的孟清和,开口就一句话:“王爷家也没余羊啊!”
              孟清和还能怎么办?再去找个下家?
              不好意思,郑和跟着王爷去抢地盘了,道衍和尚那里还琢磨着将他拐进不-良-门派,躲都来不及。
              沈瑄离开时,说那不丁的可以先想办法推了,眼下情况分明不容许他这么做。
              孟十二郎咬咬牙,接着吧。
              “世子有命,卑职不敢不从。但兹事体大,容卑职回去想想。”
              “好,孤等孟佥事的好消息。“
              “卑职一定尽力。”
              退出房门,孟清和直接给了自己一巴掌,让你嘚瑟,该!
              大同城外,沈瑄和杨铎率领的燕军队已张开了口子,只等着猎物的到来。王爷有意收拢滕聚率领的这支南军,最有效也是最快的办法,就是狠狠敲滕聚一记闷棍,打得他鼻青脸肿再以理服人。
              燕王率领的大军已到蔚州城下,两万军队攻城把握不大,城内的守军多于燕军,却丝毫没有抵抗意志。燕军刚扎下营盘,指挥王忠和李远就派人前来,表示愿意开城投降,跟着王爷一同靖难。
              不费一兵一卒,燕王就拿下了蔚州。
              与此同时,指挥滕聚的队伍却在茫茫大雪中迷失了方向,艰难跋涉。
              冷风冻住了河床,冰上覆着雪花,乌云遮住了太阳,四周都是一片白,根本辨别不了方向。
              很多南军都被冻伤了手脚,越来越多的人倒在雪地上,再没能站起来。
              尾随在后的燕军一直没有被发现,看到冻僵的南军会停下脚步,只要还有一口气,仍有救活的希望。
              滕聚骑在马上,从侥幸到失望,从失望到绝望。此刻,他甚至是希望遇上燕军的。即便被打败,被杀死,也比冻死要强!
              这样死,实在是太窝囊了!
              孟清江和高福终于被编入了前锋,奉命探路。眼前的大雪,对经验老道的高福算不上什么。
              故意又带着军队在大同附近绕了一个圈子,高福才让孟清江向滕聚禀报,大同城就在前方。
              滕聚精神一振,南军们也突然有了力气。
              不需军官扯开嗓子下令,全军同时加快了速度。赶往大同城不是为打仗,也不是为了完成主帅的命令,而是为了活下去!
              只要能活着,就是被燕军俘虏,跟着燕王一起造反,也绝对没有问题!
              向着大同,飞奔吧!
              在沈瑄和杨铎发现滕聚的队伍,正准备发起冲锋时,同样发现他们的南军却停下了脚步,武器铠甲丢了一地,态度很明确,投降!
              沈瑄和杨铎很无语。
              这就像是憋足了力气想和对手打上一架,抄起家伙却发现猛汉子突然变成了软妹子,这架还怎么打?
              滕聚跳下战马,解下佩刀,走到沈瑄面前,嘴唇颤抖,眼中饱含热泪。
              沈瑄默默的接受了滕聚的投降,默默的拍了一下他的肩膀。
              说实话,他也憋屈。
              想打架却没法打,对武将来说,太难受了。
              这是一次失败的伏击,却是一次成功的投降。
              滕聚率领的一万南军,终于如孟十二郎预期的那般,同燕军成功“会师”了。
              此刻的孟十二郎却没能感受到任何喜悦,他正坐在桌旁,看着眼前的一堆白条发愁。
              一头羊憋死英雄汉,难啊!


              232楼2014-06-09 19:28
              回复
                69标签


                233楼2014-06-09 19:29
                回复
                  70标签


                  237楼2014-06-09 19:37
                  回复
                    第七十一章
                    建文二年,二月底,燕王回到北平,比预期迟了十日有余。
                    拿下居庸关,燕王原本心情不错,想着快点回家,派人到草原上去探探情况,解决朵颜三卫闹饷的问题,不想途中接到徐忠送出的消息,“安陆侯吴杰袭真定。”
                    一旦真定有失,必为南军所趁。
                    徐忠野战一流,防守同样不弱。一边派人送出消息,一边加快修筑城防。耿炳文留下的工事被完全利用起来,该加固的加固,该重修的重修,真定城不说固若金汤也差不多少。
                    当初燕军围城,火炮轰了几日都拿不下城池,换成吴杰照样不行。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何其爽也。
                    徐忠站在城头,对着城下的南军冷笑,吴杰,有能耐你就攻城!人再多某家也不惧!
                    城外,安陆侯吴杰浓眉深锁。
                    几个月前,耿炳文被燕王围困真定城中,他曾带兵驰援,不想城砖都没见着,就被朱能率领的骑兵打了回去。
                    吴杰吃了败仗,被朱能揍得鼻青脸肿,下令向永平退却。
                    打不起总躲得起吧?结果这也不行,朱能紧追不放,一路追到永平城下。
                    想据城防守?朱能一撇嘴,你以为自己是耿炳文?长刀一举,兄弟们跟某家一起上,先砍了再说!
                    朱能是敢率三十骑兵冲击十几万大军的猛人,吴杰如何能抵挡得住?
                    手下士兵又毫无战意,吴杰拼尽全力,也被砍得丢盔弃甲,损兵折将,撵回了南京。
                    吴杰回到南京不久,耿炳文也被皇帝撤换,李景隆走马上任。
                    安陆侯顿时仰天长叹,真定保不住了!
                    但凡稍微了解李景隆此人,都不会把号令几十万大军的帅印交给他。无论多少军队,都得让这小子赔进去!奈何皇帝的心腹都是空谈的腐儒,没有知兵之人,这不是明摆着给燕王送菜吗?
                    愤懑之余,吴杰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对着齐泰黄子澄等人一顿臭骂。
                    “竖儒误国,该杀!”
                    始作俑者黄子澄的确该骂,齐泰却着实有点冤。他的确曾经蹦高反对黄子澄的馊主意,无奈皇帝不听他的。
                    战况果如吴杰所料,北平没打下来的,郑村坝战役也输了,五十万大军几乎都赔了进去。李景隆丢下大军,带着帅印连夜奔逃,还串通黄子澄隐瞒朝廷,临阵脱逃没丢了脑袋,更是加官进爵,得了太子太师的荣誉头衔。
                    安陆侯同武定侯等老将凑到一起,谈及如今战场局势,无不摇头。
                    “陛下偏听误信,罢免齐黄等人官职,仍留在京城,迟早是个祸害!”
                    按照吴杰和郭英等人的看法,就该把齐泰黄子澄等人一刀宰了,再领大军北上讨燕。
                    燕王不是打着朝中有奸臣,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吗?
                    如今奸臣都给杀了,他还有什么借口?不罢兵就是实打实的造反,皇帝一道诏令,天下镇兵均可讨之!
                    皇帝对付起叔叔干脆利落,偏偏在这件事上心慈手软,犹豫不定,死活不肯落下杀大臣的声名。殊不知,经过削藩一事,皇帝仁慈的名声早就打了个折扣。
                    更让吴杰郭英等人担忧的是,朝中勋贵对皇帝日渐冷淡的态度愈发不满。都是从洪武朝挺过来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却比不上一群只会清谈的腐儒?
                    只要皇帝多少有点脑子,就该明白,比起那些腐儒,这些荣耀和身家性命都系于皇权的勋贵才更值得重用。可惜皇帝一心只捧着那些腐儒,把朝中勋贵全都踹到墙角,一脚不够再补一脚,全都画圈圈玩去吧!
                    勋贵对建文帝不满已久,以左都督徐增寿为代表的燕王派私下里活动频频。除了勋贵,还经常到谷王家中蹭饭,连关押齐王的地方偶尔也会转上两圈。
                    一股暗流开始在南京涌动,许多人摇摆不定。
                    跟着建文帝注定没办法出头,投靠燕王,就一定可行吗?
                    徐增寿也曾想拜访一下安陆侯,却被吴杰以各种借口推脱了。饶是如此,吴杰心中仍有一丝不确定。
                    皇帝为了面子,硬是不把李景隆的帅印收回去,还继续加大赏赐,任由他留在军中。
                    有这样一个主帅,战败永远比取胜容易。
                    即便李景隆闭上嘴,不再乱指挥,只要再带着帅印跑一次,军队再多也是白搭。
                    武定侯和安陆侯先后抵达德州,两人分别见过李景隆,又碰头商量了一次,决定找人看着这个不靠谱的主帅,如果李景隆临战再逃,人走可以,帅印必须留下!
                    都督平安赶到后,立刻加入吴杰郭英的小团体,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平安认为,紧迫盯人还不够,不如趁天黑把李景隆的座船凿沉了,没了船,他跑得再快也能想法子追回来!
                    吴杰和郭英同时拊掌,“大善!”
                    三人动手时,得到了都督瞿能和盛庸等人的鼎力相助。确保船沉入江底,捞上来也是一堆碎木板。
                    领兵大将抵达前线,首先考虑的不是制定作战计划,而是该怎么对付己方主帅,防止他逃跑,任谁看来,都是一种悲哀。
                    众人如此绞尽脑汁,为的就是郑村坝和北平城外的一幕不再上演。
                    可让吴杰平安等人万万想不到的是,自己为了战争胜利宁愿背负骂名,南京的皇帝却给他们拆台!


                    238楼2014-06-10 15:52
                    回复
                      “高巍。”燕王脸上带笑,看向高巍,眼中再无一丝火气和杀意,“孤比之建文小儿,如何?”
                      民心至此,天下当取!
                      朱棣骑在马上,向高呼的百姓挥手。
                      他是太-祖高皇帝的儿子,胸怀天下,身负大才,这个天下,该是他的!
                      比起燕王的志得意满,逃回德州的安陆侯则惊魂未定。几万军队丢在真定城下,不是几句话就能揭过的。武定侯郭英和都督平安均是眉头深锁,若是李景隆以此为借口发难,上疏朝廷,吴杰必将被问罪。
                      出乎预料的是,李景隆一声未出,奏疏也没写,态度很明确,他不会追究此事。
                      吴杰安心之余,感觉却很复杂,郭英和平安也是半天没说话。对李景隆,他们始终不能放心。
                      中军大帐中,李景隆放下笔,冷笑一声。他承认自己打不过朱棣,论军事谋略也要差上一筹,但比起朝堂上的手段,这几个人捏在一起也未必是他的对手。
                      现在还要用他们打仗,等到战争结束,才是算总账的时候。
                      “来人!”
                      帐外一名亲兵走入,“总戎有何吩咐?”
                      “升帐,召集众将。”
                      “遵令!”
                      南京
                      北边战事紧张,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南京城。
                      春闱已过,取中的贡士正全力备战三月初一的殿试,是否能鱼跃龙门就看这一遭了。
                      朝中的周礼派和太--祖派仍是见面就掐,一团乌烟瘴气。
                      奉天殿暖阁内,身着布衣的齐泰和黄子澄痛哭流涕,声声都在自我检讨,捶着胸口大哭,对不起皇帝的重视,辜负了皇帝的栽培。
                      齐泰比较实心眼,光顾着哭,捶胸的力度又大,砰砰作响。
                      黄子澄则是一边哭一边观察建文帝的表情,不时哭诉几句,为自己和齐泰开脱,希望皇帝能再起用他们。
                      换成往日,黄子澄绝对不会这么做,可是现在,他和齐泰是拴在一条绳上的蚂蚱,想要官复原职再得重用,必须共同进退。
                      “两位卿家,快起来。”
                      建文帝被感动了,当初罢免两人的官位,是被形势所逼,实在是没办法。
                      如今朝廷大军在德州集结,即将与燕王决战,继续掩耳盗铃根本没必要。
                      北平又传来消息,高巍已经跳槽到燕王麾下,燕王回师时亲自出城迎接,哭得万分激动。
                      朱允炆不愿相信,信誓旦旦发誓用生命捍卫朝廷尊严的高巍,怎么会突然改换门庭,心甘情愿的为朱棣张目?
                      如果高巍这样的人都成了骑墙派,还有谁可以相信?
                      被齐泰黄子澄感染,建文帝也忍不住红了眼圈。
                      臣子能到他的面前哭,他又该找谁哭去?
                      哭太--祖高皇帝去吗?
                      心中的酸楚无处发泄,建文帝比齐泰黄子澄哭得更加伤心。
                      齐泰哭一句:“陛下,臣苦啊!”
                      建文帝接一句,“卿家,朕也苦啊!”
                      黄子澄哭道:“陛下,臣不能为陛下分忧,还误了陛下的大事,臣万死!”
                      建文帝擦擦眼泪,点头,“朕同意。”
                      黄子澄:“……”这让他怎么接?一样都是哭,差别怎么就这么大?
                      哭过之后,建文帝舒服了,对齐泰和黄子澄的自我批评表示满意,却压根不提两人所求的官位一事。
                      齐、黄两人走出暖阁,互相看看,摇头叹息,君心难测,想要再得重用,难啊!
                      与此同时,孟清和正收拾包袱,准备再休一次探亲假。
                      燕王回师,孟清江与孟虎在德州和大同城下立功,孟清江已升任总旗,孟虎军职未变,却得了不少赏赐。两人主动来找孟清和,族中的事情最好尽快解决,不如趁着近日回去一趟,以免除后患。
                      几次战场拼杀,死里求生,孟清江和孟虎的心都硬了起来。
                      孟清江举起少了两根手指的左手,“爹娘若是继续护着他,也怪不得我不孝了!”
                      孟清海捅出的篓子,他们是用命给补了回来,这一次燕王放过了孟氏一族,若再有下次……他们也只有一条命!
                      三人打定了主意,孟清和求见世子,解决了高巍,又送出了两份功劳,好歹该给点好处吧?
                      朱高炽答应得很痛快,还赏赐下不少粮食和宝钞。
                      看着这叠宝钞,孟十二郎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他告假时,世子未免答应得太快,态度也太热情了。
                      总觉得,像是有点心虚?良心受到谴责的那一种。
                      是他想多了?
                      一阵敲门声传来,孟清和放下收拾到一半的包袱,绕过屏风,打开了房门,抬起头,正对上一双漆黑的眼睛,熟悉的冷香涌入鼻端。
                      “沈指挥?”


                      241楼2014-06-10 15:57
                      回复
                        71标签


                        242楼2014-06-10 15:57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43楼2014-06-11 08:39
                          回复
                            72标签


                            247楼2014-06-13 14:32
                            回复
                              第七十三章
                              燕王府,承运殿暖阁内,朱棣一身大红亲王常服端坐在上,世子朱高炽恭立在朱棣跟前,将定好的计划详细道出。
                              “儿认为,应尽快遣人出边,收拢草原部落。队伍人数不需太多,可设正、副使各一人,护卫若干,携带盐和茶叶等,假作商队以防有失。携带之物可赠送部落首领,以利诱之。残元正在内-乱,部落之间混战不休,势力日渐削弱,趁此良机引部落内迁,是为良策。”
                              在燕王面前,朱高炽侃侃而谈。
                              北平守卫战之后,燕王更加重视这个长子,也让朱高炽愈发自信。
                              燕王听得认真,不时询问两句,朱高炽说得愈发详细,底气也越来越足。
                              道衍坐在一旁,半合着双眼,轻轻捻动佛珠,一直没有出言。
                              朱高炽说完,燕王没有马上点头,而是问道衍,“大和尚认为此计如何?”
                              “世子高才,此计大善。”道衍说道,“正使人选,世子可有考虑?”
                              朱高炽道:“此计实乃燕王后卫佥事孟清和所献,孟佥事可为正使。”
                              “孟清和?”
                              “正是。孟佥事于招揽朵颜三卫一事上立有大功,为人机敏果决,行事有章法,且为献策之人,应可当此重任。”
                              燕王沉吟片刻,手指轻轻敲着膝盖,“倒也可行。”
                              道衍却轻轻摇头,“王爷,不可。“
                              朱高炽眉头微皱,在燕王跟前,道衍的话一向管用,只要他不同意,正使人选就要再议。
                              “大和尚认为不妥?”
                              “回王爷,孟佥事献此良策,为人聪敏可用,世子荐他为正使定是多方考量。然,”道衍顿了顿,“尚有不足之处。”
                              “不足之处?”
                              “孟佥事虽有才,然未及弱冠,经验尚且,对残元大漠未必了解。”道衍和尚见燕王脸上闪过一抹恍然,继续说道。“贫僧认为,此行当派一了解当地风俗及部落纠葛之人,官职为何暂且不论,最好为王爷近身之人。”
                              “近身之人?”
                              “当可显示王爷亲近之意。”
                              “大和尚此言有理。”
                              说到底,朱棣只是个藩王,派出“使节”本就名不正言不顺。官职再高也比不上朝廷,打出名号也够不上品级。不如派遣身边之人,更显得有诚意。
                              再者,北元风俗不同明朝,出使之人言行皆应谨慎。各个部落三天两头的打上一仗,不了解部落之间的敌友关系,不知道上门做客的规矩,会遇上不小的麻烦。前脚刚与一个部落首领交好,后脚踩进敌对首领的帐篷里,不知情的各种拉关系,还想奶茶烤肉的招待?
                              扫地出门是客气,脾气火爆点,直接-操-刀子砍人都有可能。
                              得罪的部落多了,这就不是去招揽人手,而是给朱棣结仇了。
                              道衍一番解释,燕王深以为然,朱高炽脸上不由得显出一抹惭色。
                              “儿未曾考虑这么多,险些误了父王的大事。”
                              朱高炽一向谦逊,意识到自己考虑不周,立刻开口认错。在老爹跟前丢了面子不算什么,梗着脖子坚持完全没必要。
                              “你处事经验尚浅,一时想不周全也无大碍。”燕王没有责怪朱高炽,反而安慰了他几句,温声道,“先下去吧,正使人选,孤自会考量。”
                              “是。”
                              朱高炽退出了暖阁,看着房门关上,才转身离开。
                              暖阁内,朱棣端起茶盏抿了一口,没好气的哼了一声,“大和尚是故意的?”
                              “非也。”道衍摇头,“世子心急了些,本意是好的。贫僧只是点播些许,王爷明鉴。”
                              “是吗?”朱棣放下茶盏,同意了道衍的话,“是急了点,倒是比温吞要好。北平一战,到底是长进了不少。搁在平日,他推举的人也算不错。”
                              道衍捻着佛珠,没点头,也没表示反对。
                              人已经摘出来了,多说无益。
                              静静思索片刻,朱棣吩咐候在一旁的郑和,“去叫侯显过来,另派人将杨铎从真定召回,越快越好。”
                              “奴婢遵命。”
                              洪武二十九年,燕王北征沙漠,侯显以内宦随军,表现果敢勇猛,很快获得朱棣的赏识,被召至身边听用。
                              那时,郑和才刚刚崭露头角。
                              侯显有辩才,个性刚毅,熟通蒙藏语言,曾深入北元腹地,了解当地风俗,又一向对燕王忠心耿耿,绝对是最好的出使人选。
                              “这个孟清和,”燕王迟疑了一下,“可让他做为副使?”
                              “王爷,不若令杨同知为副使。”道衍和尚说道,“贫僧徒弟身子不好,恐会拖延行程。何况有侯显在,多他一个少他一个都无妨。”
                              “大和尚,孤记得这个徒弟你还没收到吧?”
                              “阿弥陀佛,贫僧也曾回与王爷,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如王爷当年。贫僧有信心!”
                              道衍握拳,一脸的佛光普照,光头都在闪闪发亮。
                              燕王很是无语。
                              敢同燕王这么抬杠的,除了道衍再没第二个。哪怕是一向以豪爽著称的朱能都不敢同朱棣这么说话。和动不动就剥皮填草的朱元璋他儿子抬杠,不要命了?
                              偏偏朱棣就吃道衍的这一套。
                              难倒是被这个和尚在耳朵边嗡嗡了十多年,彻底麻木了?
                              很有可能。
                              不过,孟清和的确是个人才,几番献策,行事看似缺少章法,细想却有可取之处,与道衍有不少相似之处,合了大和尚的脾胃,倒也不奇怪。
                              下次出征,还是带上吧。
                              孟十二郎回到王府,查验过腰牌,见过王府典宝之后,快步回了厢房。
                              解下大氅,长随送来热水,温热的布巾扑在脸上,孟清和舒服的喟叹一声。
                              “佥事可要用饭?”
                              “不必了。”放下布巾,整个人顿时精神了许多,“我不饿。”
                              “是。”
                              长随退了出去,房门关上,吱嘎一声,室内变得寂静下来。
                              孟清和坐到桌旁,倒了一杯茶水,一点一点滋润着有些干涩的喉咙。


                              248楼2014-06-13 14: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