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炼丹师吧 关注:11,391贴子:137,018

回复:《清和》by来自远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40标签


103楼2014-05-18 15:58
回复
    于是乎,几十名壮汉挥舞拳头兵 器,如黑—社-会-群-殴-一般展开了-群-殴。
    尘土飞扬间,但凡有倒在地上的, 立刻会迎来一顿群踹。
    孟清和看得咂舌,好像成祖时期的 锦衣卫不少就是出自王府护卫?身手当真不一般。
    混乱中,不知哪个胆大包天的,从 背后狠踹了离战圈不远的谢指挥一脚,打红了眼的汉子们压根没看清从半空中飞来的是哪位,还以为是被对方偷袭,钵大的拳头一次挥出三四个,其中还有谢指挥己方阵营,砰砰几声,自由落体中的谢指挥顿时悲剧了。
    孟清和转过头,不可思议的看着泰 然自若,好像什么都没发生的沈千户,再看看他刚收回的那条长腿,头皮有点发麻。
    这样一位,真是他努力就能努力到 的?
    高阳郡王哈哈一笑,走过来单手搭 在沈瑄肩上,“小王佩服!”
    “郡王是指何事?”沈千户面不改 色,“卑职不太明白。”
    高阳郡王没有明言,一边笑一边翘 起大拇指,“难怪父王看重沈兄,小王今日是服气了。”
    场中尚未分出胜负,却明显是王府 护卫技高一筹。
    此时,王府内又走出一行人,打头 的,是被两名宦官搀扶着的燕王世子,世子旁边还跟着一脸焦急的王府长史葛诚。
    府外也来了一行人,带头的是北平 布政使张昺和采访使暴昭。
    看着步履缓慢,几乎能装下两个沈 千户的燕王世子,孟清和眨眨眼,这位就是朱高炽?朱高煦同父同母的兄长,未来的明仁宗?
    朱高炽和张昺赶到,这场架肯定打 不下去了。
    朱高煦哼了一声,抢先将事情原委 道明,其他都不论,抓住谢贵在王府前纵马一点,不尊太祖法制,就能让他好看。
    “谢指挥,事情当真如此?”朱高 炽也沉下了脸,事关原则性问题,再仁厚也会冒出火气,何况彼此的关系本就不是那么融洽,谢贵张昺来北平做什么,燕王府上下心知肚明。
    “世子……”
    拦住还想争辩的谢贵,张昺上前一 步,抢先代谢贵承认了错误,随即表明,犯下如此大错,必须当面向燕王谢罪。
    王府长史葛诚不失时机的劝说两 句,朱高炽缓和了脸色,偶尔扫过葛诚的目光却带着隐晦的杀意。
    再仁厚也是洪武帝的孙子,燕王的 儿子,同样会杀人的。
    高阳郡王不耐烦听世子与张昺等人 打太极,招呼都不打一声,转身就走,态度嚣张,完全不把张昺和谢贵放在眼里。
    “父王还等着见人呢,在这里磨蹭 什么。”
    自己走不算,还把三保和沈瑄和孟 清和一起叫走。沈瑄带来的周总旗和跟着孟清和的丁小旗等人,尚没有资格进入内殿,只能安排在府门两侧的厢房内。
    严格论起来,孟清和也是不够级别 面见燕王,可燕王指明要见他,又有高阳郡王带着,王府护卫没有阻拦的道理。
    高阳郡王把人带走了,朱高炽好似 压根不在意此举也是对自己无礼,反倒对张昺表示出了些许歉意,将张昺还没出口的话全都堵在了嘴里。


    105楼2014-05-18 16:00
    回复
      2025-05-09 22:43:58
      广告
      41标签


      106楼2014-05-18 16:00
      回复
        第四十二章 燕王朱棣
        走进王府,入目所见,皆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紫禁城尚未修建,由元大都内殿改建的燕王府,是北平城内最具规模和最高级别的建筑。
        王府建成于洪武十二年,共有三殿,承运殿是燕王接见官属和办公的主要场所。其后为圜殿,圜殿之后是存心殿。自存心,承运两殿至承运门,周回两排廊屋,共有厢房一百三十八间。
        殿后为前,中,后三宫,各有宫室九间,宫门两侧建有厢房,供燕王以下王府众人居住生活。
        按明宫室制,燕王府门庑皆覆青色琉璃瓦,各殿窠栱攒顶,中画蟠螭,饰以金,边画八吉祥花。前后殿座用红漆金蟠螭,垂挂的帐幔则用红销金蟠螭。
        明以红为尊,王府处处可见丹漆绯红,将这一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孟清和跟在沈瑄身后,目不斜视,因即将见到永乐大帝而躁-动的情绪也渐渐缓和。
        王府很大,高阳郡王带着沈瑄等人穿过廊庑,来到燕王养病的宫室,门前有王府护卫把守,另有宦官和宫人进出伺候。
        宦官皆穿圆领葵花衫,白面无须,宫人则着圆领窄袖衫,珠络缝金带红裙,皓腕凝脂,眉目秀丽。
        “郡王。”
        见到朱高煦,立刻有一名宦官迈着小碎步过来,白净的面皮上带着笑,正是曾跟随朱高煦前往开平卫的王听事。
        “王全,通禀父王,孤把人带回来了。”
        “郡王,佛爷在里面。”
        王听事话落,朱高煦没好气的甩了他一鞭子,力气不大,“沈兄可是父王亲口说要见的,快去!”
        “奴婢知错。”
        对王全来说,讲理是没用的,先认错才是最好的选择。
        “行了。”
        朱高煦也不是真的生气,刚刚在王府门前教训了谢贵一顿,现下心情正好。
        室内的朱棣听到外边声响,自然知道是谁来了,很快有宦官从室内走出,传高阳郡王及沈瑄等人进去。
        走过王听事身边,孟清和礼貌的点头,好歹大家算是熟人。王听事笑呵呵的回礼,没说话,这是规矩。
        室内弥漫着一股苦涩的中药味,燕王对外宣称重病,戏自然要做足。王府长史都能被建文帝-策-反,谁知道府里是不是还有其他细作。
        见亲王需行跪礼。


        107楼2014-05-18 16:03
        回复
          宫人退到门边站定,并没有离开。刺着小金花的红裙,随着她的走动微微露出弓鞋的尖角。饰花乌纱帽前垂下的团珠,耳下垂挂的耳饰,却是纹丝不动。
          燕王接过药碗,看着漆黑的药汁,并未服用,而是直接泼洒到了地上,瞬间,室内的药味更加浓郁。
          宫人诧异的抬头,猛然间意识到不妙,高阳郡王已是出声道:“王全,动手。”
          门边候着的两名宦官立刻扭住宫人的手臂,将她按跪在地。
          宫人脸色煞白,满面惊慌。
          燕王从床上站起,昂藏的身躯,慑人的气势,哪里还有半分体虚病弱的样子。
          “王爷,这个宫人是王妃身边伺候的。”
          “拉下去杖毙。”燕王展开双臂,三保亲自为他披上外袍,“王妃那里,本王去说。”
          “是。”
          宫人骇得大叫,“王爷,王爷饶命!是葛长史,是他让奴婢刺探……”
          话没说完,已经被宦官堵上嘴拖了下去。
          燕王知道他要说什么,根本没有问话的必要。
          朱高炽早将对葛诚的怀疑报知燕王,燕王令他暂时按兵不动,王府里的细作绝不只葛诚一个。只是没想到,对方竟将心思动到了王妃身边。
          想起王妃近日提到魏国公从南京来信,不乏对他病情的关怀,朱棣气得想-操-刀直接杀王南京。他那个侄子倒也能耐,连自己的大舅子都帮他!
          “你们退下。”
          三保和另外两个宦官倒退着出了房门。
          房门关上,燕王坐到桌旁,“瑄儿,过来坐下。”
          燕王一副长辈姿态,沈瑄却没动,“殿下面前,卑下不敢放肆。”
          “你是孤的侄子,何时同孤如此生分?”
          “卑下不敢。”
          “行了。”燕王一拧眉,“你这性子倒也有几分像你爹。”
          沈瑄不说话了,低下头,站得笔直,像个十分养眼的木桩子。
          若非亲眼见到他在门外踹谢贵那一脚,高阳郡王怕会以为他就是这样的性格。看看沈瑄,再瞅瞅燕王,父王知不知道?
          “高煦,你这是做什么?”
          “回父王,无事。”
          燕王明白朱高煦的意思,沈瑄是什么性格,他比朱高煦清楚。沈瑄对他的忠心,他更清楚。
          他不会在这件事上责备沈瑄,相反,沈瑄这种态度,恰恰证明他值得信任。不会仗着长辈的交情就认不清东南西北。
          有个这样的儿子,义兄也该含笑九泉。
          倒是自己这三个儿子,世子虽有心计,但好文不好武,着实是不像自己。其他两个儿子上马打仗不成问题,心计方面却是差了一截。
          沈良还活着时,朱棣就曾经眼馋过他这个儿子。当面同沈良说想认沈瑄做义子,却被沈良拒绝了。
          别看沈良经常被御史参奏生活作风问题,遇到大事一点却也不糊涂,否则,被牵扯进蓝玉谋反案的公侯伯两只巴掌都数不过来,为何单单只有他被洪武帝网开一面?
          如今再看沈瑄,朱棣仍是眼馋,这心智,这相貌,为何偏偏不是自己的儿子?
          沈瑄同燕王说话时,孟清和一直老实当布景板,恭谨肃然,脑子飞快的转动,想着自己的心思。
          道衍和尚单手捻动佛珠,眼眸微合,没去看燕王父子和沈瑄,视线偏偏在孟清和身上打转。
          孟十二郎打了个机灵,大和尚为何如此看他?莫非想度他出家?
          突然,道衍宣了一声佛号,道了一声王爷,声音不高,却是在提醒燕王,该把将沈瑄从开平卫召回的真正目的说出来了。
          燕王皱眉,斟酌片刻,开口说道:“瑄儿,将你召来,实是叔叔有事要托付与你。”
          “卑下不才,王爷尽管吩咐。”
          “是这样……”
          原来,大行皇帝的祭日就在五月,作为洪武帝亲子,燕王应亲王京城祭奠,但他却不能去。
          先时,燕王敢在京城玩个性,是料定建文帝不敢马上对他动手,这次再去,想全身而退就没那么容易。至少,他那个大舅子就绝对不会轻易让他脱身。
          装病也是为了这件事。他都病成这样了,皇帝总不能下令他必须进京吧?
          于情于理,此举勉强说得过去,在孝道上却着实有亏。
          洪武帝大行时,藩王不进京是遗诏所令,是为了国朝稳定,帮助皇太孙坐稳帝位。如今建文帝已是坐上了皇位,不管稳当不稳当,老爹祭日,藩王们总要亲自祭拜。
          孝道大如天,孟清和被宛平县令推举为孝友,在里中的名声才彻底压过了孟广孝。
          燕王不能进京,更不能让建文帝抓住把柄。私印宝钞的罪名都能被建文帝找出来,于孝道有亏,简直就是在帮皇帝磨刀。
          最终,是道衍和尚帮燕王出了主意。


          109楼2014-05-18 16:06
          回复
            42标签


            111楼2014-05-18 16:07
            回复
              43标签


              115楼2014-05-18 16:11
              回复
                第四十四章 震惊的孟百户
                辂亭内,燕王世子朱高炽端坐着,面前立着一张小巧的方桌,方桌上的银盘中摆着各样点心,一名宦官持着茶壶,另有一名宦官伺候朱高炽用点心。
                空间很宽敞,铺着锦缎的坐褥,孟清 和行礼道:“卑下见过世子。”
                “孟百户不必拘礼。孤请你来,是 有些事想请教。”朱高炽虽然胖,却胖得憨厚,圆脸上带着笑,“王安,给孟百户奉茶,点心……孟百户喜甜还是喜咸?”
                “回世子,卑下不挑。”
                “那就两样都来点,王安。”
                “奴婢遵命。”
                宦官应诺一声,一张小方桌,一盏 茶,两碟点心很快摆在了孟清和面前。
                茶水还冒着热气,点心带着甜香。
                朱高炽笑呵呵的说道:“这些都是孤 喜欢的点心,孟百户尝尝。”
                “谢世子。”
                孟清和托起茶盏,心下暗道,难怪 朱高煦和朱高燧捏一起也比不上这位的心计,根本不是一个段数。他在朱高煦那里嗓子都快说干了,凉水也没喝上一口,这边刚上车就是茶水点心,着实是没法比。
                实际上,朱高煦和朱高燧做得也没 错,以孟清和的身份,的确不必如此礼遇。但有朱高炽这样的对比,无论是真的宽厚还是刻意凸显兄弟的刻薄,心理落差一旦形成,很难再改变。
                做人,着实是门学问。
                “卑下谢世子。”
                孟清和再次拜谢,朱高炽仍是笑着 摆手,“孟百户如此,倒叫孤不好开口。”
                “卑下不敢,世子有话尽管问,卑 下绝对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丝毫不敢隐瞒。”
                “孟百户是个爽快人。”朱高炽挥 手示意亭内的其他宦官退下,只留下王安,“这件事,也只有孟百户能为孤解惑。”
                朱高炽一侧身,王安从一旁的书箱 中取出几张图纸,上面绘有孟清和主持建造的墩台。
                “孤在父王处见到此图,着实心 喜。北平城防正需此类敌台,孤请示过父王,已着手在城墙之上修建,只是遇到一些问题。”
                朱高炽的声音很温和,语速有些 慢,孟清和听得很认真,待朱高炽将疑问全部提出,思考片刻,道:“禀世子,卑下对此的确有些想法。还请给卑下一支笔,几张纸。”
                记得燕王起兵之后,南军曾围攻北 平城,当时是朱高炽守城,兵力对比悬殊,最危急时,燕王妃亲自披甲执锐走上城头,城内平民也自发组织抵抗,可见人心所向。
                北平城最后守住了,但损失也不 小。此时,燕王尚未举兵,朱高炽却已经考虑到加固城防的问题。
                由此可见,朱高煦,输得不冤。
                “世子请看,卑下所建墩台,是为 适应瞭望之处的地形,用到城墙之上则需做些改动,墙高之处,可设暗门……”
                孟清和知道,此举明显有投靠世子 的倾向,朱高煦得知必定会产生猜疑。但他的家人都在北平,北平城的牢固与否,直接关系到一家人的生命安全。
                如果他从南京活着回来,一定想办 法把家人迁到城内,族人那里也要提个醒。
                孟清和一心二用,手上画着改造的 城墙,脑子里想着该如何安顿家人。朱高炽令王安移开面前的方桌,聚精会神的看着孟清和笔下逐渐成型的城防图。
                随着时间过去,朱高炽脸上的笑逐 渐消失,神情变得严肃,胖乎乎的手指敲打着膝盖,燕王思考时习惯如此,朱高炽三兄弟也是一样。
                图纸画好,孟清和安静的坐在一 边,等着朱高炽再次发问。
                他画出来的东西,是后世见过的古 长城和古城楼的综合版。许多地方并不是太了解,只能绘出简单轮廓。但在朱高煦眼中,这样的图纸已是难得,足见绘图人的心思巧妙。
                良久,朱高炽赞叹一声,“孟百户 大才。”
                “卑下不敢当。”
                在职场上摸爬滚打的人都清楚,上 司夸奖,必须谦虚,不谦虚也得谦虚,除非是不想有下次了。
                “当得,肯定当得。”
                朱高炽又问了几处看不明白的地 方,都是孟清和记忆模糊之处,解释起来有些困难。
                “回世子,卑下只是纸上谈兵,具 体是否可行,还需请教有经验的匠户。”
                “你说的对,是孤心急了。”
                朱高炽的确是个宽厚人,并未因此 怪罪孟清和。顺手拿起孟清和用过的纸笔,写了一封短信,同图纸一起装入信封交给王安。
                “着沈千户派人,回北平呈送父 王。”
                “奴婢遵命。”
                朱高炽表面温吞,做起事来却雷厉 风行。
                “别忘了说,这张图纸是孟百户献 的。”
                “是。”
                转手就是一个人情,做得干净漂 亮。
                不必明说,聪明的就该领情。
                王安带着信封推开侧门,正巧看到 候在车外的沈瑄。
                “已是未时中,王听事可请示世 子,是否即刻启程。”
                沈瑄的声音传来,孟清和耳朵动了 动,表情没变。
                朱高炽听到回禀,点头道:“一切听 沈千户安排即可。”


                116楼2014-05-18 16:12
                回复
                  2025-05-09 22:37:58
                  广告
                  44标签


                  118楼2014-05-18 16:14
                  回复
                    45标签


                    121楼2014-05-18 16:20
                    回复
                      待她转身离开,周荣立刻遣人跟上 那名宫人,“小心点,看看是谁安排的。“
                      “是。”
                      一名不起眼的火者跟了上去,房门 恰好在这时打开,沈瑄迈步走了出来,周荣上前低声道:“有个宫人可疑,,标下已派人盯着。安排在倪千户身边的人回报,不见异常。”
                      “继续盯着。”
                      “是。”
                      周荣领命,沈瑄回首望了一下室 内,又道:“稍后孟百户出来,让他去见我。”
                      “若孟百户问起?”
                      “换药。”
                      “是。”周荣应诺,随即一愣,换 药?
                      孟清和受伤的事他知道,还在奇怪 他哪来的伤药,竟然是千户给的?既然千户好心,把伤药给孟百户不是更好,何必让人再多跑一趟?
                      周百户晃晃脑袋,想不明白。
                      朱高炽兄弟三人抵达京城翌日,皇 宫中的建文帝派人前来慰问。
                      来人的身份有些特殊,一个是翰林 学士黄子澄,另一个是曹国公李景隆。
                      两人被迎进燕王府正殿,数名宫人 送上茶水,倪千户恰好在正殿守卫,看到两人,规矩行礼,不见任何破绽。
                      不久,朱高炽被两名宦官从殿后扶 出,看到他的样子,黄子澄和李景隆都是一愣。
                      一身道服,满脸倦容,坐下之后, 还听到了咕噜噜的一阵腹鸣。
                      饶是李景隆,此时也不知该说些什 么才好。
                      黄子澄更是无语。
                      燕王世子不是好读书吗?没听说他 喜好修道啊?
                      难道是情报工作出了问题?
                      朱高炽很快为两人解惑:“不瞒两 位,孤已决定太--祖-祭日前后,修身茹素,每日诵经,另抄经书奉于-太--祖-灵前,尽子孙之孝。”
                      “世子大孝!”
                      不论立场,身为读书人的黄子澄, 对朱高炽此举颇为赞颂。
                      李景隆则在心下嘀咕,朱高炽会这 么做目的为何?真是为了孝道?
                      接下来的时间,黄子澄完全忘记了 建文帝派他来此的真正目的,开始同朱高炽大谈仁孝之义。李景隆插不上嘴,只能坐在一边喝茶。宫人送上点心,拿起一块,闻着挺香,咬一口,硌牙。
                      捂着腮帮子,李景隆怒视送点心的 宫人,这送上的是什么东西?
                      “曹国公见谅,孤茹素期间,每日 餐点主为蜀黍,另有粟粥,稻麦皆不用。不用荤腥,只用菜蔬,如此静心养身,抄录经书奉于祖宗,方为诚孝。况-太--祖-皇帝早年生活贫苦,此举也为不忘祖先之苦,记百姓之难。”
                      朱高炽说得感情十足,黄子澄感动 得差点流泪,李景隆却捏着咬了一口的高粱饼子,嘴角直抽。
                      燕王是个狠角色,他儿子也一样!
                      每天高粱饼子小米粥,鱼肉没有, 光吃青菜,还要诵经抄录,传出去,怕是京中的读书人都要大加赞扬。
                      孝义大过天,有了朱高炽此举,皇 帝要办他,哪怕是软禁他,都找不到借口。
                      朝廷正嚷嚷着恢复周礼,敢对此等 大孝之人动手,就算是皇帝,照样被喷一脸唾沫星子。
                      换成洪武帝,哪怕是永乐帝,管他 是骂是喷,抓人砍头不耽误。可皇位上坐着的是建文帝,让读书人抖起来的正是他本人,只能哑巴吃黄连,苦果自己尝。
                      走出王府,黄子澄仍对朱高炽赞不 绝口,李景隆有心提醒一下这位现在的立场,刚起了个头,就被堵了回去。一通之乎者也,绕得曹国公两眼蚊香圈。
                      难得好心一次,却受到这待遇。
                      干脆一甩袖子,不管了,随他去 吧!
                      王府中,朱高炽拿起一块高粱饼, 慢慢的咬着。
                      孟清和从侧殿走出,“世子,天气 甚好,散步正当时。”
                      朱高炽拿着饼的手一僵,摸摸肚 子,盯着手中的高粱饼,目光中表达着无形的渴-望。
                      “孤……”
                      “世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世子,难道您不想有一天能扬鞭 大漠?”
                      “……”
                      “世子,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朱高炽一咬牙,站起身,“走!”
                      一旁的宦官连忙上前,却被朱高炽 挥开,“孟百户扶着孤。你去魏国公府,告知孤的两个弟弟,自今日起全部茹素,吃高粱饼子小米粥,日进两个鸡蛋,三日可进一餐鱼肉,每日抄不完经书不许睡觉!”
                      “奴婢遵命。”
                      宦官领命离开,孟清和扶着朱高 炽,没走出正殿,汗出得比朱高炽还多。
                      朱高炽笑道;“孟百户,如此,孤与 汝都能强身健体,甚好。”
                      孟十二郎咬牙,到底是永乐帝的儿 子,洪武帝的孙子!
                      魏国公府,朱高煦和朱高燧刚同徐 增寿在校场较量过,一身汗水,肚子轰鸣。
                      洗漱过后,正一人半只鸡伏案大 嚼,冷不丁的听到朱高炽派人来传话,从今天开始茹素抄经,两人顿时有种被雷劈到的感觉。
                      世子想干嘛?他不吃肉,别人也不 能吃?
                      徐辉祖得知此事,独坐良久。
                      世子身边有何高人,竟能出此计 策?
                      不出三日,朱高炽三兄弟的孝行传 遍了京城,连激进派的削藩人士也夸赞世子敦厚。
                      翰林侍讲方孝孺,当着建文帝的面 夸奖朱高炽各种仁厚,各种孝顺,各种好。他一表态,京城里的读书人都是一面倒的交口称赞,连身负嚣张骄横恶名的高阳郡王,名声都好了许多。
                      在孟清和提议时,朱高炽预料到会 有这种结果,只是没想到影响这么大。朱高煦和朱高燧却是震惊了,见徐辉祖对他们的态度都转变许多,兄弟俩拿起筷子捧起碗,高粱饼子小米粥,加上点咸菜,说实话,也是挺香的。
                      由于朱高炽三兄弟闹出的动静太 大,进京的藩王也纷纷表示要为老爹抄经吃素。
                      身为皇帝,建文帝不能不表态,干 脆一咬牙,打包行李搬进右顺门外的武英殿,斋戒!
                      洪武帝若是泉下有知,不知会感动 于子孙们的孝行,还是因其目的不纯从地下蹦起来?
                      只有天知道。
                      京城之外,北平布政使张昺和采访 使暴昭,接连向京中传送秘信,燕王的确是沉疴难愈,之所以对外界严防死守,谨防消息泄露,全因燕王病况着实特殊。
                      不只旧病未愈,还出现了新病。
                      学术性用语为间歇性-精-神-病。
                      通俗点形容,就两个字,疯了。


                      123楼2014-05-19 16:33
                      回复
                        46标签


                        124楼2014-05-19 16:34
                        回复
                          第四十七章
                          燕王疯了?
                          建文帝第一反应是不相信,第二反应还是不相信。在他看来,自己发疯都比朱棣发疯更可信。
                          独坐武英殿中,看着香炉中冉冉升起的青烟,建文帝甚至开始怀疑,张昺等人已暗中投靠燕王,才会送来如此荒谬的消息。
                          不,不会。
                          建文帝摇头,不说别人,暴昭就绝对不会投靠燕王。此人生性耿直,有气节,好廉洁,嫉恶如仇。获悉燕王有异举只会上报朝廷,绝不会被轻易收买。
                          既如此,莫非燕王真的疯了?
                          建文帝越想越是疑惑,他实在想不明白,能让残元闻风丧胆,被洪武朝大将评为善战善谋的燕王朱棣,怎么会疯了?
                          “来人!”
                          一把推开面前的经书,这件事必须确认,尽快确认!
                          殿外候着的宦官听到声音,立刻躬身进殿,“奴婢在。”
                          “召兵部尚书齐泰,翰林学士黄子澄觐见。”
                          “奴婢遵命。”
                          从建文帝口中得知燕王发疯的消息,齐泰眉头紧拧,黄子澄却是满面喜色,连声道:“此乃太—祖皇帝保佑,陛下乃真命天子,天佑洪福!”
                          建文帝没出声,换做往日,黄子澄这么说,他还会高兴上一阵,可有了朱高炽事件,逼得他不得不进武英殿斋戒,顿顿吃素,再高端的吹捧也未必能让他心情变好。
                          如今,满京城的人都在称赞燕王世子仁孝,连入京的藩王都有人夸赞,却偏偏忽略了他这个皇帝。
                          非但如此,还有个姓赵的御史在廷上指责他的孝心比不上朱高炽,必须下决心提高,才堪配天子之尊。
                          建文帝气得掀了桌子,却不能把出言指责他的御史如何。
                          纠察不法,弹劾百官,劝诫皇帝,属于言官的本职工作。
                          建文帝非但不能把这个姓赵的怎么样,还要夸奖他,笑呵呵的对他说,骂得好,说的对,听君一言,朕如醍醐灌顶,不足的地方,朕一定改!
                          此举传出,建文帝总算捞回些许名声,赵御史更被视为言官楷模,敢于向皇帝直言的斗士,一时风头无量。
                          君臣三人在武英殿对坐良久,黄子澄没提出任何可行性的建议,齐泰则认为,应当先确定此事的真实性,才好制定下一步计划。
                          建文帝深以为然。
                          隔日,建文帝给身在北平的张昺谢贵等人同时发下密旨,令其密切关注燕王的一举一动,务必确定其是真疯还是假疯,背后到底有什么阴谋。
                          密旨到达北平,张昺等人凑到一起商量,燕王府内防守太严密,探子进不去,消息也送不出,只能加强府外的-监-视力度。
                          事实上,探子根本不需要进府,为了支持张昺谢贵等人的工作,燕王每天都会定时定点出府,到大街上遛弯。
                          一身亲王常服,头发梳得整齐,没见口歪眼斜,更不见对人傻笑,一眼看去,绝对是个正常人。
                          一旦到了饭点,却像是按下了启动按钮,某亲王立刻从正常变为了不正常,见谁家院门没关好,直接冲进去,大马金刀的坐下,抢夺饭食,还一抢就是一锅,连主人手里的饭碗都要抢过来。吃完一抹嘴,到屋外找个犄角旮旯,躺下呼呼大睡,一直睡到太阳下山,才被护卫小心的抬回王府。
                          抬走燕王之前,护卫不忘给受惊的人家留下铜钱宝钞,价值远远超过被抢夺的饭菜。
                          得了宝钞铜钱的人家自然是千恩万谢,还引来左邻右舍羡慕的眼光。
                          自此,北平城中,但凡是精神-病人-朱棣出没的地方,每到饭点,必家家户户大开房门,饭菜飘香,等着燕王驾临。
                          几日下来,白日生猛海塞的燕王,每夜都在王府后花园隐秘处遛弯,撑的。
                          初时,张昺等人也曾怀疑燕王装疯,某日借机拜见燕王,却见他捂着三条棉被坐在火炉边,身上的汗味飘出几里,热得脸色通红,仍一个劲的发抖,口中直呼:“冷死我了!”
                          王妃守在一旁抹眼泪,一边哭,一边叫人给燕王多加了一条棉被。见燕王脸更红了,又叫人端来冰盆。却见燕王大喝一声,一脚踹翻了冰盆,“数九寒天,竟然如此,要害孤性命不成!”
                          王妃哭声一停,一脚踩扁倒扣过来的铜盆,捂着手帕泪奔了。
                          看着这一幕,张昺谢贵相信,燕王的的确确是疯了,不然就是他们疯了。
                          又一封奏疏送往京城,燕王发疯的消息很快在京中传播开来。
                          此时,太-祖祭日已过,各藩王拜祭过老爹之后,纷纷整车套马,收拾行李,各回各家。
                          大部分人走得十分顺利,个别人却明显回不去了。
                          例如齐王朱博和岷王朱楩,两人均被密报行不法事,对朝廷不轨。告发齐王的是王府中一名属官,名不见经传。告发岷王的来头比较大,平西侯沐晟,即是有明一代,世镇云南的沐家。
                          证据确凿,两位藩王先后被召至应天府,出来的时候,爵位都被削去,全家被贬为庶人。
                          这还不算完,岷王一家被迁往福建漳州吹海风,齐王被贬往蜀地,和周王一起进行劳动-改造。中途出了点岔子,岷王按时动身,齐王却一直被囚禁在京城,直到燕兵进京才被放出来。
                          两位藩王落马,再次给其他藩王敲响了警钟,为免自己成为下一个,不约而同的提前了离京日期。南京是朱允炆的地盘,不安全,还是早走为妙。
                          藩王们陆续离开了,朱高炽兄弟也想走,却发现走不了,因为建文帝不批准。
                          眼睁睁看着齐王和岷王被收拾,饶是朱高炽也难免心惊,更不用说朱高煦和朱高燧了。


                          125楼2014-05-21 22:05
                          回复
                            意外的,徐辉祖没生气,只是看着屋外飘落的细雨,神情难辩。


                            128楼2014-05-21 22:16
                            回复
                              2025-05-09 22:31:58
                              广告
                              47标签


                              129楼2014-05-21 22: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