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望是很重要的,虽然愿望不一定会导至“悟道”,但若没有愿望几乎不可能达成了悟。那就像满足现状的人几乎不可能产生积极的行动而创造出更美好的将来。所以修行先要培养出离心,否则一个人很难有所改变。
我相信先天的定数是有的,但不是决定性的。很多修行人由于本身的心智发展与人格性质会迫他自己走上道途,但这些人虽然都有向道之心但结果可能会走上不同的道路,结果也不会完全相同。有些选择意无返顾的彻底的探究自身与一切存在的本质而不是随意相信别人给出的解释,这样的人才可能真正悟道,而有些人可能选择相信前人的经验与言论,这样这个人可能会选择某种信仰,选择相信的人永远在信仰中,无论他相信的是什么。但信仰是无法真正成为自己的体悟的,只是心智的了悟无法达成真正的自由。心智并不是本质,就像之前的比喻,本质就像是光透过心智的玻璃而显现出不同的颜色。如果了悟的只是玻璃本身,当下一世换做另一块玻璃时又回到最初的起点。了悟必须超越心智而发现并体悟自身的真正本质,即便是如此的认知也仍然是不够的,还要经过长期的修行可以维持在本来面目,如此才能避免存在中不断的心智变换所带来的迷失。
我相信先天的定数是有的,但不是决定性的。很多修行人由于本身的心智发展与人格性质会迫他自己走上道途,但这些人虽然都有向道之心但结果可能会走上不同的道路,结果也不会完全相同。有些选择意无返顾的彻底的探究自身与一切存在的本质而不是随意相信别人给出的解释,这样的人才可能真正悟道,而有些人可能选择相信前人的经验与言论,这样这个人可能会选择某种信仰,选择相信的人永远在信仰中,无论他相信的是什么。但信仰是无法真正成为自己的体悟的,只是心智的了悟无法达成真正的自由。心智并不是本质,就像之前的比喻,本质就像是光透过心智的玻璃而显现出不同的颜色。如果了悟的只是玻璃本身,当下一世换做另一块玻璃时又回到最初的起点。了悟必须超越心智而发现并体悟自身的真正本质,即便是如此的认知也仍然是不够的,还要经过长期的修行可以维持在本来面目,如此才能避免存在中不断的心智变换所带来的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