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
-
0知,通晓未来;行,按部就班。 就我个人理解。 知,分三步。 第一步,知道。 这个绝大部分人都能做到。 也就是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第二步,算到。 这个极少数人能够做到。 历史上能做到这一步的人比如姜子牙icon、诸葛孔明、刘基icon、邵雍icon、袁天罡icon、李淳风icon…… 也就寥寥数人。 这些人无一不是易学大家。 第三步,看到。 王阳明龙场悟道,应该是到了这一步。 不然古往今来那么多惊才绝艳、惊世骇俗的人物,也就只有一个王阳明成了
-
38二、传统共识对“格物致知”的重大误解 传统认识,格物致知是通过探究事物的本质来获得知识和智慧。那么真是这样的解释吗?我们来看看《传习录》中阳明先生如何讲授。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问格物。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先生曰:“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
-
27
-
3传习录大概有十万字左右,主要围绕 致良知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这三个观点来讲的,尤其是致良知这个观点大篇幅反复强调出现。所以我觉得把传习录里面这三个观点内容提出来读即可,大概有几千字,反复阅读这几千字就弄懂了传习录的精髓内容,再在事上练,掌握了知行合一就在生活工作中游刃有余了,相当于半个圣人了😉😉😉
-
7
-
0**厚德载福:修身养性的戒尺**中华文化自古强调“厚德载物”,德行如同大地,唯有深厚方能承载万物。福报非天赐,而是德行的自然回响。那些消耗福报的行为,恰似在德行之土上掘洞,终将让生命的根基摇摇欲坠。细观消耗福报的种种行为,其本质皆源于“失衡”。不孝父母、忘恩负义,是违背人伦之衡;杀生偷盗、奢侈浪费,是践踏自然与社会之衡;怨天尤人、知过不改,是失却心性之衡。失衡者,福报如水逝,德行如沙散。其中,“心胸狭
-
2阳明心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其讨论的对象为生成天地万物的本源—良知。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即阳明先生于公元1508年在沉思中恍然大悟儒学“格物致知”之旨,明白了先儒怎样去除人欲之蔽、恢复良知本体的功夫入手方法。良知本体恢复了,方能充分发挥其灵明主宰作用去创造美好世界、体验快乐人生。阳明先生曾感赞说:“此‘致知’二字,真是个千古圣传之秘!”先生还说:“此理简易明白若此,乃一经沉埋数百年。”但
-
0五、“‘阳明心学’说”概念的误导性 “心学”一词阳明先生在多处序说、书信中有所提及,但只在指明格物功夫用力之处,而非开宗立派、另起炉灶。阳明先生在世时期,所传授学问一直声称儒学,可以通过下面几段记载追寻先生从儒的过程。 “闻地藏洞有异人,坐卧松毛,不火食,历岩险访之。正熟睡,先生坐傍抚其足。有顷醒,惊曰:‘路险何得至此!’因论最上乘曰:‘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 “先生惧圣学难明而易惑,人
-
36光看书只是明白了一些道理,问题是怎么修炼呢?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怎么运用?每天要打坐不?
-
4我也不明白什么原因,难道阳明不知道陆九渊提出的这个观点吗?
-
0
-
13王阳明的书我看完了,我来用最朴实的语言来给大家上一课哈。 首先,很多人总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外在影响因而变成这样的状态。 最后把一切归咎到外因上。从来没有把问题抛向自己,这样的人说白了,是非常软弱的逃避。 外影响内,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但并不是绝对。你能说,炉管是因为🦌的太用力,太有技巧了才有快感吗。主要还是这个寄拔它本身就具备这个快感的属性。我是心学派的支持者,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外因有强烈的不可控,但内
-
0
-
15一友问功夫不切。 先生曰:“学问功夫,我已曾一句道尽。如何今日转说转远,都不着根?” 对曰:“致良知盖闻教矣,然亦须讲明。” 先生曰:“既知致良知,又何可讲明?良知本是明白,实落用功便是。不肯用功,只在语言上转说转糊涂。” 曰:“正求讲明致之之功。” 先生曰:“此亦须你自家求,我亦无别法可道。昔有禅师,人来问法,只把麈尾提起。一日,其徒将其麈尾藏过,试他如何设法。禅师寻麈尾不见,又只空手提起。我这个良知
-
6
-
44声明:本人才疏学浅资质愚钝,所学所悟大都属闭门造车,所以以下内容皆属个人看法,并无定义阳明心学的意图,所以请各位有不同意见的同仁们合理发表不同观点。 1.致良知 从大条目开始说起,这是王文成公在平定朱宸濠之乱之后提出的功夫条目,其主旨其实不异于以往之格物。 私以为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事上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念头。比如:我是个学生,我来到教室却不想看书,但当我平心静气地一想,觉得我是应当
-
8先生临终之际说:我这一生光明正大,没有什么心中遗憾。这是多么潇洒。是多么的心之光明。为什么有的人会有遗憾?就是因为心中有愧于自己,有愧于别人。还不愿去用至善之心做人做事。还在犹豫纠结于自己的得失。这是多么的舍近而求远。是在把自己置于不仁之地。无奈 可叹
-
0分享贴子
-
0“人方少时,精神意气既足鼓舞,而身家之累尚未切心,故用力颇易。迨其渐长,世累日深,而精神意气亦日渐以减,然能汲汲奋志于学,则犹尚可有为。至于四十五十,即如下山之日,渐以微灭,不复可挽矣。”
-
12曾经有贤者说过:一个富人是不可能把仁心当成自己的良知的。一个把仁心当成自己良知的人是不可能富有的。大家觉得有道理么
-
0恻隐之心为仁之端 羞恶之心为义之端 辞让之心为礼之端 是非之心为智之端。没有这四端,不可能做到大家都开心的社会,做不到大家都开心的社会就会不开心。不开心就会为禽兽打开方便之门。吧友们一起加油致良知
-
690我能对自己的身体升起仁爱之心吗? 我要对自己的身体升起仁爱之心。 仁爱之心是儒家之根基所在,别的话也不多说,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疑问。 第一,凡有问,不论早晚,我会逐一回答,尽量不会让各位问题落空。 第二,大家尽量问些实际的问题。 第三,入门方法就是上面两句话,不断的重复即可。
-
3有那么一种人,说我在家躺平都舒服啊 老登又要我上班了 我又跟老登吵架了 父母生下我是因为他们不小心才有我的 这些想法都是极度的自私才会生出来的念想。甚至有人说人就是自私的动物。很正常。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心中的天理是多么的可怕兄弟们你们看到了没有。如果没看到,说明还得去事上继续磨。我感到脊背发凉
-
0
-
687我能对自己的身体升起仁爱之心吗? 我要对自己的身体升起仁爱之心。
-
9好像网上学佛学道的比较多,学儒学的很少
-
2原因就一个。没有诚意。没有正心。最基本的自己没有想通为什么我要去致良知。被自己私欲在控住着支配着自己的心还不自知。这样学只会导致 嫉妒 偏见 自责 自视甚高 冷漠无情 会让自己的私欲成倍的爆发。兄弟们先生的话记住啊:人情事变,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不知道谨这个独。你就不会诚心。
-
0在你的一个行动要做出来之前,在你的一句话要出口之前,在你的一个思维要形成之前,多想五秒钟,你就不会后悔了。fyfy2
-
0心里不能容纳一点点肮脏的东西,大仲马曾经讲过,难的是理解别人,但最难的是理解自己,千万不要让自己掉进任何的漩涡。不能有一丝一毫的业障,思维上一点杂念都不能有。
-
85良知既是天理,良知既是指引,很对,没错,可是良知指引的路我很不情愿,甚至很排斥反对。 然而先贤的指导毕竟没错,所以咬牙强行去做了。 然后就陷入到了极大的烦躁和痛苦中。 正确的指引却无法引起心灵的向往,但既然是对的,为什么会那么排斥? 有私欲,那我就去私欲,遇事冷静,不发火。遇到诱惑强行别离。 日渐感觉天地万物都不重要了,一切的事物都会引动私欲,一切都匍匐在良知的指引之下。 我知道自己陷入了枯禅状态,可是我
-
1下面这段是在某书里看到的,顺便发出来大家看看,是不是有点神乎? 戊辰正德三年六月初六晨 阴天,玩易窝外站桩。 晚上子时,在洞内站桩。刚入静,晶亮的光点一闪,不像以前,稍一关注光点,它就消失了。这次可以盯住光点一直关注它,它好像不害羞了,不再急着跑了。不过最终还是躲起来了。躲了一个小的,却来了一个大的。心里静静的,无思无虑。忽然,身子一紧,浑身像铁板一块,一收缩,从头顶左上方飞过来一个椭圆形的、火红色的
-
0有人问先生:既然说知行合一,为什么还有把知单独讲,把行单独讲?先生说这是因为世界上有这么两种人,一种只会懵懵懂懂的去做,不知道去学习为什么要去做,往往会辛苦一辈子也没什么大的收获。甚至于放弃学习天理。还有一种人只会天天去学习理论知识。而不去实实在在的用学习的理论去做人做事。这样到最后也只是水中捞月一无所获
-
1先生在一个几乎大部分世人都不待见自己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为什么要依然要忍辱负重的默默承受世人的谴责。为什么不同流合污?因为先生知道,不做一个有良知的人,自己也没有办法开心的做人,开心的做事。自己也不可能真正的和人们同乐。如果自己锦衣玉食家财万贯,心中的良知也会时时刻刻的谴责自己,让自己不能坦荡的花这些不义之财。物质享受了,心灵的空荡是无法弥补的。只要心怀坦荡的做事做人就能致良知,这
-
1
-
0
-
1孔子说:我们听见了道德规范,听到了仁义的规范,我们只是在说我们要去有道德,只是在说我们要有仁义,而不去实实在在的做道德的事,而不去做仁义的事。那就是我们抛弃了道德规范,那就是我们抛弃了仁义的心。自然而然的世界上也不会再有道德,再有仁义。那是多么的可悲可怕的事情
-
4一个人不去把仁义道德当成自己的志向。不去行仁义道德的事情,这个人会思想出现祸乱,如果人人都不去把仁义道德当成自己的志向,不去行仁义道德的事情,那这个社会就会出现祸乱。
-
56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恶只是他心中的良知被遮蔽了而已。先生大才
-
0
-
0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 (原理解读)这里揭示的是心的本体状态。就像平静的湖面本身没有波纹,心的本体是超越善恶二元对立的纯粹存在。如同现代物理学中的量子场,在未被观察时处于叠加态。 (案例)张三接到诈骗电话,在尚未产生具体反应时,他的"心之体"就像未被激活的量子态,此时无所谓善恶。这个状态就像婴儿面对世界时天然的纯粹性。 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 (原理解读)当意识开始活动,就像量子态的坍缩,分别判断
-
0阳明先生说朱熹先生和我之间,只是对于格物致知的根本点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而已,其它地方朱熹先生的正确的理论知识我是深感赞同的。我深深的佩服先生的良知
-
2弟子问孔子:怎么才能做到仁?孔子说:住的地方干净整洁,处理事情谨慎,慎重,不怠慢,不苟且。和人相处诚信 忠义。即使是身处少数民族不通语言的地方,你也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
0
-
4大学的道理在明白光明的品德,在于亲近靠近人民,只有心中达到最高的最终极的善念才可以停下努力。这样理解的对不对啊,请教大家
-
0
-
517原文后面附上了白话文注解,版面也很整洁,要的留邮箱
-
9我觉得阳明心学最核心的四个字是心无外物,单从这一点来说与佛教的核心即心是佛类似。所以,我觉得王阳明可以称作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