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阳明心学’说”概念的误导性
“心学”一词阳明先生在多处序说、书信中有所提及,但只在指明格物功夫用力之处,而非开宗立派、另起炉灶。阳明先生在世时期,所传授学问一直声称儒学,可以通过下面几段记载追寻先生从儒的过程。
“闻地藏洞有异人,坐卧松毛,不火食,历岩险访之。正熟睡,先生坐傍抚其足。有顷醒,惊曰:‘路险何得至此!’因论最上乘曰:‘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
“先生惧圣学难明而易惑,人生别易而会难,乃为文以赠,略曰:某幼不问学,陷溺于邪僻者二十年,而始究心于老、释。赖天之灵,因有所觉,始乃沿周、程之说求之,而若有得焉。”
徐爱作《传习录》,其自序云:“爱因旧说汩没,始闻先生之教,实骇愕不定,无入头处。其后闻之既久,渐知反身实践,然后始信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舍是皆傍蹊小径、断港绝河矣。”
“先生揭帖于壁曰:孔孟之训,昭如日月,凡支离决裂,似是而非者,皆异说也。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先生警之曰:“吾亦自幼笃志二氏,自谓既有所得,谓儒者为不足学。其后居夷三载,见得圣人之学若是其简易广大,始自叹悔,错用了三十年气力。”
从以上文段可以看出,阳明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并非另起炉灶。阳明先生还曾说:“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所以言“心”,只是指明儒家学问用功之地,并非另有新说。也许大家会觉得,通过《论语》与《传习录》对比,似乎说的对象有很大区别,其实不然,孔子主要从良知之表德上授学问,即通过人们在应事待人过程中的言行举止、容貌声色所表现出来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表德,教人在德上涵泳存养,学礼在礼上存,学乐在乐上存,以至于骑射六艺,无处不是存养此德,这好比中医之望闻问切,表面上看是观察外表,其实是察其脏腑、肌里内在;阳明先生则直接从良知之本体及恢复本体的功夫上教人落实格物致知,格去人欲、本体明莹澄澈了,其发用表现出来自然就是廓然大公,自然就是孔子所教之表德。表德为本体之表德,本体为表德之本体,存养功夫只是一个,所以阳明先生所传学问为儒门不二正统。
六、结语
儒学经过阳明先生弘扬以后,其格物致知下手功夫已至简至易,但入门大致要经历四关,一是明白古人用来表达良知的词语有很多个,如天理、道、性等等;二是认识良知为何物,看不见、摸不着,仪器也测不到,但可见、可听、可嗅、可知、可感之物全由其生成,可谓无“有”、无“无”;三是明白格物致知功夫如何下手;四是明白孔子所教与阳明先生所言就是同一学问。此四关明白,才能真正领会中华儒学奥妙。
今天,世界发展日新月异,深海探索、探月工程、人工智能等高端科技层出不穷,无一不是良知妙用的表现;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战火不息、金融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抑郁烦恼等等,无一不是人欲作祟的结果。中华儒学,教人知晓良知妙用及人欲祸患,教人认清人欲产生的根源及如何去除人欲的格物致知功夫,真可谓能救世、能治世,但被误解误传且被世人深深接受的“世儒之学”,不但让孔子背负了几千年被人唾骂的“黑锅”,还让自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之后重见天日的儒学一线曙光很快又被密云隐没,实可悲可叹。今写此文以阳明先生大量语录还原其学问讲义,但仅能抛砖引玉,其间还有大量学问思辨功夫需要落实,诚愿对学界、对社会乃至对世界都有所助益。
“心学”一词阳明先生在多处序说、书信中有所提及,但只在指明格物功夫用力之处,而非开宗立派、另起炉灶。阳明先生在世时期,所传授学问一直声称儒学,可以通过下面几段记载追寻先生从儒的过程。
“闻地藏洞有异人,坐卧松毛,不火食,历岩险访之。正熟睡,先生坐傍抚其足。有顷醒,惊曰:‘路险何得至此!’因论最上乘曰:‘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
“先生惧圣学难明而易惑,人生别易而会难,乃为文以赠,略曰:某幼不问学,陷溺于邪僻者二十年,而始究心于老、释。赖天之灵,因有所觉,始乃沿周、程之说求之,而若有得焉。”
徐爱作《传习录》,其自序云:“爱因旧说汩没,始闻先生之教,实骇愕不定,无入头处。其后闻之既久,渐知反身实践,然后始信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舍是皆傍蹊小径、断港绝河矣。”
“先生揭帖于壁曰:孔孟之训,昭如日月,凡支离决裂,似是而非者,皆异说也。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先生警之曰:“吾亦自幼笃志二氏,自谓既有所得,谓儒者为不足学。其后居夷三载,见得圣人之学若是其简易广大,始自叹悔,错用了三十年气力。”
从以上文段可以看出,阳明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并非另起炉灶。阳明先生还曾说:“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所以言“心”,只是指明儒家学问用功之地,并非另有新说。也许大家会觉得,通过《论语》与《传习录》对比,似乎说的对象有很大区别,其实不然,孔子主要从良知之表德上授学问,即通过人们在应事待人过程中的言行举止、容貌声色所表现出来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表德,教人在德上涵泳存养,学礼在礼上存,学乐在乐上存,以至于骑射六艺,无处不是存养此德,这好比中医之望闻问切,表面上看是观察外表,其实是察其脏腑、肌里内在;阳明先生则直接从良知之本体及恢复本体的功夫上教人落实格物致知,格去人欲、本体明莹澄澈了,其发用表现出来自然就是廓然大公,自然就是孔子所教之表德。表德为本体之表德,本体为表德之本体,存养功夫只是一个,所以阳明先生所传学问为儒门不二正统。
六、结语
儒学经过阳明先生弘扬以后,其格物致知下手功夫已至简至易,但入门大致要经历四关,一是明白古人用来表达良知的词语有很多个,如天理、道、性等等;二是认识良知为何物,看不见、摸不着,仪器也测不到,但可见、可听、可嗅、可知、可感之物全由其生成,可谓无“有”、无“无”;三是明白格物致知功夫如何下手;四是明白孔子所教与阳明先生所言就是同一学问。此四关明白,才能真正领会中华儒学奥妙。
今天,世界发展日新月异,深海探索、探月工程、人工智能等高端科技层出不穷,无一不是良知妙用的表现;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战火不息、金融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抑郁烦恼等等,无一不是人欲作祟的结果。中华儒学,教人知晓良知妙用及人欲祸患,教人认清人欲产生的根源及如何去除人欲的格物致知功夫,真可谓能救世、能治世,但被误解误传且被世人深深接受的“世儒之学”,不但让孔子背负了几千年被人唾骂的“黑锅”,还让自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之后重见天日的儒学一线曙光很快又被密云隐没,实可悲可叹。今写此文以阳明先生大量语录还原其学问讲义,但仅能抛砖引玉,其间还有大量学问思辨功夫需要落实,诚愿对学界、对社会乃至对世界都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