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吧 关注:51,134贴子:354,313
  • 2回复贴,共1

还原被误解而沉埋数百年的“阳明心学”(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阳明心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其讨论的对象为生成天地万物的本源—良知。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即阳明先生于公元1508年在沉思中恍然大悟儒学“格物致知”之旨,明白了先儒怎样去除人欲之蔽、恢复良知本体的功夫入手方法。良知本体恢复了,方能充分发挥其灵明主宰作用去创造美好世界、体验快乐人生。阳明先生曾感赞说:“此‘致知’二字,真是个千古圣传之秘!”先生还说:“此理简易明白若此,乃一经沉埋数百年。”但从当今社会传统所共识的“阳明心学”与阳明先生讲义之间的天壤差来看,此学至今仍然被深埋着。本文通过传统共识与阳明先生讲义的对比逐步还原被后人误解而沉埋数百年的“阳明心学”。
一、传统共识对“良知”认识的重大误解
良知是阳明心学讨论的对象,在《传习录》中,阳明先生沿用了古人关于良知的很多种称谓,如天理、道、明德、至善、性、诚、仁、虚灵、灵明、心之本体、未发之中等等,佛家还称其为本来面目,可以从阳明先生以下语录中看到。
“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良知者,心之本体。”“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天理只是一个。”“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缘天地之间,原只有此性,只有此理,只有此良知,只有此一件事耳。”“天理即是良知。”
良知到底是什么呢?传统理念认为,良知是指个体内在的道德判断和伦理意识。那么良知真的仅仅是一种道德判断和伦理意识吗?不妨从《传习录》中看看阳明先生如何讲授。
先生曰:“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
先生曰:“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
先生曰:“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先生曰:“这性之生理发在目便会视,发在耳便会听,发在口便会言,发在四肢便会动,都只是那天理发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谓之心。这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原无非礼,这个便是汝之真己,这个真己是躯壳的主宰若无真己,便无躯壳,真是有之即生,无之即死。”
从阳明先生以上语录中可以看出,良知就是道,就是天理,是生成草木瓦石乃至天地万物的本源,并且天地万物“有之即生,无之即死”,其发在目能看,发在耳能听,发在口能言,发在四肢能动等等,那花草树木还因为良知才能生长繁茂、开花结果等等,天地万物的生长变化,全是良知的妙用表现,故阳明先生称其为天地鬼神的主宰。这与我们传统认识的良知有天壤之别,所以,传统理念对于“良知”在认识上就有天大的错误,于是今天的专家学者说来说去,始终只是在门外说戏。下面再继续看看良知除了生成天地万物之外,还有什么妙用。
先生曰:“其(良知)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先生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从阳明先生以上语录可以明白,良知发窍于眼能看,发窍于耳能听……其发窍最精之处,在心,为什么呢?因为心能思能虑、能知能感,能识别颜色、形状、声音等等,这些能力都不是外面学来的,而是良知本来自有,所以孟子又给取了这个名字,以不虑而知称为良知。花的形状、颜色、香味等特征,乃至于世间万事万物的形貌声色等等,都需要通过心才能呈现出来,这就是良知之“知”处,没有这“心”,也就是没了这大地山川河流的形貌声色,也没了酸甜苦辣等等百味,也没了喜怒哀乐七情所感,当然也就没了一事一物,这大概就是阳明先生为什么说“心外无物”的原因所在。
传统理念认为,我们之所以能视听言动,是因为我们有眼耳口身,眼耳口身有视听言动的功能。阳明先生一番教导,我们才发现原来不是如此,比如那去世的人,眼耳鼻口功能都尚好、还可移植,但为何就不能视听言动呢?原因也就在此,因为良知不能发窍致用了。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4-13 09:47回复
    支持一下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4-13 18:13
    回复
      道不远人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4-13 18: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