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主要是王守仁与学生朋友的对话整理合集,模仿了论语的体例。但是在思想深度上,孔子的学生和王守仁的学生朋友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这个特点在孟子里也有反应;孟子的一些表达尝尝被学生误解,很多学生并不能领会孟子的真实想法。这里侧面反应了,孟子,王守仁与孔子在教育水平上的差距。
教育;我们可以看做是塑造同一价值观。“上智与下愚不移也”,也就是说你可以选择两种人去教育,一种是聪明人,你所言所行他都能领会,触类旁通,长此以往可以亦师亦友。另一种是对你绝对信服,亦步亦趋,但是真要他理解其中深意,那是水中捞月,典型的就是子路。存在才有意义,这并不是什么复杂的道理,这里可以很大篇幅来讨论关于英雄主义与贵族精神,但是显然孔子看来,那是走向一端了。
孔子和子夏有一段对话特别好;子夏说明眸善睐的小姑娘,为什么薄施粉黛就会很动人?孔子说越是干净的底色,绘画着色就越显明艳。
子夏说“礼后乎”。这句话的意思也很简单,礼是次要的,或者说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存仁义。这句话点出了,上智与下愚的根本区别;有些人更看重本质,有些人更看重形式,形式虽同,本质上却有可能是两种人。这句话也可以看做“君子论迹不论心”的理论基础。
到此为止可能和传习录关系不是很大,现在开始进入正题。
孔子宣扬的仁义以及“封建秩序”,其实更类似西方的贵族精神,强调个人权力与义务的对等,礼,是一种形式,用荣誉感对个人形成“道德绑架”。
但是秦汉以后,独尊儒术,有些人对孔子的这一套进行了改造,本质上权责对等变成了绝对服从,形式上保留了上下尊卑。后果显而易见,贻害无穷,从此国人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王守仁显然看到了这一点,但是可以想见,作为当时最大的“反动学术权威”,被打压对象,“聪明人”都会保持距离的。所以感官上他的学生真就是学生,好像还有点木讷。我一直觉得,读史或者读书最大的意义就是能够反应现实。
些敏感的话题不可名言,这里我举例说明;“让子弹飞”这部电影本质上就是一部宣传片,因为他不能被反驳。这就是王守仁的困境,因为他不能和学生说要反对“那个”。哈哈,所以学生说“那个”好,他也无可奈何。

教育;我们可以看做是塑造同一价值观。“上智与下愚不移也”,也就是说你可以选择两种人去教育,一种是聪明人,你所言所行他都能领会,触类旁通,长此以往可以亦师亦友。另一种是对你绝对信服,亦步亦趋,但是真要他理解其中深意,那是水中捞月,典型的就是子路。存在才有意义,这并不是什么复杂的道理,这里可以很大篇幅来讨论关于英雄主义与贵族精神,但是显然孔子看来,那是走向一端了。
孔子和子夏有一段对话特别好;子夏说明眸善睐的小姑娘,为什么薄施粉黛就会很动人?孔子说越是干净的底色,绘画着色就越显明艳。
子夏说“礼后乎”。这句话的意思也很简单,礼是次要的,或者说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存仁义。这句话点出了,上智与下愚的根本区别;有些人更看重本质,有些人更看重形式,形式虽同,本质上却有可能是两种人。这句话也可以看做“君子论迹不论心”的理论基础。
到此为止可能和传习录关系不是很大,现在开始进入正题。
孔子宣扬的仁义以及“封建秩序”,其实更类似西方的贵族精神,强调个人权力与义务的对等,礼,是一种形式,用荣誉感对个人形成“道德绑架”。
但是秦汉以后,独尊儒术,有些人对孔子的这一套进行了改造,本质上权责对等变成了绝对服从,形式上保留了上下尊卑。后果显而易见,贻害无穷,从此国人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王守仁显然看到了这一点,但是可以想见,作为当时最大的“反动学术权威”,被打压对象,“聪明人”都会保持距离的。所以感官上他的学生真就是学生,好像还有点木讷。我一直觉得,读史或者读书最大的意义就是能够反应现实。
些敏感的话题不可名言,这里我举例说明;“让子弹飞”这部电影本质上就是一部宣传片,因为他不能被反驳。这就是王守仁的困境,因为他不能和学生说要反对“那个”。哈哈,所以学生说“那个”好,他也无可奈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