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传统共识对“格物致知”的重大误解
传统认识,格物致知是通过探究事物的本质来获得知识和智慧。那么真是这样的解释吗?我们来看看《传习录》中阳明先生如何讲授。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问格物。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先生曰:“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非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不能也。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此正《中庸》‘戒慎恐惧’、《大学》‘致知格物’之功,舍此之外,无别功矣。”
从阳明先生以上语录、书信中可以看出,“格物”跟探究事物的本质似乎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去掉我们心上的人欲而已,让心恢复纯乎天理的本体,于是在我们应事接物的过程中,用纯乎天理之心去进行人际交往、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工程设计、学科创立、企业管理乃至治国理政,才能无所不中,这就是充分发挥良知的妙用。可以通过阳明先生以下几段语录继续验证。
先生曰:“诗、书、六艺皆是天理之发见,文字都包在其中。”
先生曰:“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体纯乎天理。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
由此可见,格物致知是儒家存天理、去人欲的修身功夫,人欲一去,良知万般妙用才能尽放光芒。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带领无数革命先辈坚定信仰、抛头颅、洒热血,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正是良知妙用的典型实例。
三、传统共识对“知行合一”的误解
“知行合一”大概是今人误解最深的一个词语。传统理念,“知行合一”就是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统一,做到“知”与“行”合为一体。其实传统理念对“合”字的理解就已经不是阳明先生本义了,可以从以下语录中推敲“合”字的意义。
先生曰:“此正是一循于理,是天理合如此,本无私意作好作恶。”
先生曰:“这是道理合该如此。”“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
从以上语录中,可以推定“合”字的意思为“就是、本来、共是”。下面略举两段阳明先生关于知、行的语录。
先生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先生曰:“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
由此可见,阳明先生所谓“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说知、行只是一个,从“行”的主意上来说称为“知”,从“知”的功夫上来说称为“行”,所以阳明先生提“知行合一”的目的主要是纠正大家的认识问题,而不是今天大家所理解的功夫用语。
四、“‘阳明思想’说”概念的误导性
首先我们思考一个问题,“牛顿定律”能说成“牛顿思想”吗?如果不能,那么怎么能称阳明先生传授这门学问为“思想”呢?我们再继续推究“思想”一词,不外乎就是在特定的背景下,面对具体的问题,由良知生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谈“思想”已是前人旧智,也就是已经使用过的方法。阳明先生一生领兵打仗多次,但每次使用的战略战术都因事制宜,这也是能百战百胜的原因所在。所以我们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根本没有一种固定的“思想”可以信赖,倘若只会守着前面成功的方法,无异于守株待兔。阳明先生教学,也只是教人去认识良知、运用良知而已,先生说:“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体纯乎天理,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这就是说,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才能,是良知的妙用,人只需在心体上用功,能致得良知精精明明,自然能思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阳明先生批评说:“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欲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须是将圣人许多知识才能逐一理会始得,故不务去天理上着工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通读《传习录》,实无一处关于阳明先生讲授其“思想”的地方,而先生所授学问恰是生成“思想”的源头,所以“‘阳明思想’说”极具误导性,让人徒学先贤思想之妙,而不知去求妙从何处来,把良知所具有的妙用都给泯灭了。
传统认识,格物致知是通过探究事物的本质来获得知识和智慧。那么真是这样的解释吗?我们来看看《传习录》中阳明先生如何讲授。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问格物。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先生曰:“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非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不能也。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此正《中庸》‘戒慎恐惧’、《大学》‘致知格物’之功,舍此之外,无别功矣。”
从阳明先生以上语录、书信中可以看出,“格物”跟探究事物的本质似乎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去掉我们心上的人欲而已,让心恢复纯乎天理的本体,于是在我们应事接物的过程中,用纯乎天理之心去进行人际交往、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工程设计、学科创立、企业管理乃至治国理政,才能无所不中,这就是充分发挥良知的妙用。可以通过阳明先生以下几段语录继续验证。
先生曰:“诗、书、六艺皆是天理之发见,文字都包在其中。”
先生曰:“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体纯乎天理。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
由此可见,格物致知是儒家存天理、去人欲的修身功夫,人欲一去,良知万般妙用才能尽放光芒。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带领无数革命先辈坚定信仰、抛头颅、洒热血,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正是良知妙用的典型实例。
三、传统共识对“知行合一”的误解
“知行合一”大概是今人误解最深的一个词语。传统理念,“知行合一”就是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统一,做到“知”与“行”合为一体。其实传统理念对“合”字的理解就已经不是阳明先生本义了,可以从以下语录中推敲“合”字的意义。
先生曰:“此正是一循于理,是天理合如此,本无私意作好作恶。”
先生曰:“这是道理合该如此。”“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
从以上语录中,可以推定“合”字的意思为“就是、本来、共是”。下面略举两段阳明先生关于知、行的语录。
先生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先生曰:“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
由此可见,阳明先生所谓“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说知、行只是一个,从“行”的主意上来说称为“知”,从“知”的功夫上来说称为“行”,所以阳明先生提“知行合一”的目的主要是纠正大家的认识问题,而不是今天大家所理解的功夫用语。
四、“‘阳明思想’说”概念的误导性
首先我们思考一个问题,“牛顿定律”能说成“牛顿思想”吗?如果不能,那么怎么能称阳明先生传授这门学问为“思想”呢?我们再继续推究“思想”一词,不外乎就是在特定的背景下,面对具体的问题,由良知生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谈“思想”已是前人旧智,也就是已经使用过的方法。阳明先生一生领兵打仗多次,但每次使用的战略战术都因事制宜,这也是能百战百胜的原因所在。所以我们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根本没有一种固定的“思想”可以信赖,倘若只会守着前面成功的方法,无异于守株待兔。阳明先生教学,也只是教人去认识良知、运用良知而已,先生说:“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体纯乎天理,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这就是说,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才能,是良知的妙用,人只需在心体上用功,能致得良知精精明明,自然能思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阳明先生批评说:“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欲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须是将圣人许多知识才能逐一理会始得,故不务去天理上着工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通读《传习录》,实无一处关于阳明先生讲授其“思想”的地方,而先生所授学问恰是生成“思想”的源头,所以“‘阳明思想’说”极具误导性,让人徒学先贤思想之妙,而不知去求妙从何处来,把良知所具有的妙用都给泯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