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
-
0
-
0000分享贴子0000000000000227掩手拳,就是很容易合时蹲很低,打出时站很高,这是大多拳友的错误之处,都是因为下盘的认识和体能欠佳。 拳打出去两胯根处不能给顶住了,这胯根不论开合都不能顶,一顶肯定是没法转机了。 两胯交替开合,身法就不会冒高。 重心移动不仅仅是两胯的事,还必须有尾骨参与制约,才能蹋住劲和圆转。343160033缠丝劲是太极拳的劲法术语之一,是一种支配肢体作螺旋式的缠绕进退的力。《陈鑫太极拳类分类语录》:"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此劲皆由心中发,股肱表面似丝缠。"缠丝劲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躯干是旋腰转脊,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缠丝劲分为顺缠逆缠两种。上肢顺缠是掌心由内往外翻,其中多含棚劲;上肢逆缠是掌心由外往内翻,其中多含捋劲。下肢顺缠指"膝盖由裆内侧往前转外向下斜缠,或由档外侧往后转内0用圈打拳,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需要不断修炼。手臂会划圈,不代表身上有圈。要用旋腔劲,带动腰胯划圈,先启动这个核心,再旋动窍劲,波浪带出一连串圈,这是拳劲精髓。不着急串整套拳,一不留神,你就直了,一动必旋丹,周身随着绕,这是动态精华。0打拳时,胯掌控重心,最为高效,两个大转子旋,于是脚底有了消息。然后,用心听脚底。听什么?脚与地的关系,体悟那个变化,轻了,沉了,或弧或圈,去和大地换劲。换劲即是借劲,这是要诀。1陈氏太极拳小架裆腰劲 大架以开前裆为主,开前裆就是站外八字,最好两脚在一条线上,半蹲(别扭吧),骨盆与大腿部交接部内收。一次练1-2分钟。开始觉得别扭,久练就习惯了。很多八字脚的,就是开前裆。 开后裆就是站内八字,至少双脚要平行。最好两脚在一条线上,半蹲,膝盖尽量内收,脚尖不能超过膝盖,身体尽量后坐(更别扭),感觉臀部的骨盆外翻就对了。还要把腿部肌肉内旋,使重量全吃到脚底(脚跟和脚内侧),如果吃到膝盖,会对膝盖0太极拳的丹田与腰胯 微梦雨 分享 2016-03-10 10:27:34 全文 腰裆要密切协调配合,活腰应松裆松胯,塌腰应开裆开胯落胯,拧腰应扣裆转胯。只要灵活地掌握了胯关节的开合、松沉、旋转,腰裆劲的耐力、弹力、爆发力就能产生,这样才能悟出技击之奥妙。 “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动鸟难飞”。看似强调裆劲,实际是对胯的旋转的强调,只要久练胯的松沉、圆转,速度由慢加快就能超越鸟飞之速。 在阅读有关太极拳的文章里看到这两段话时,不免0杨式太极拳《十要》 一、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通流。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 涵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三、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0太极拳的出脚与收脚有技巧。开合变换、出脚收脚时,如何有效地控制重心,使重心得以平稳转移,从而实现行拳的轻灵、沉稳呢。 如欲收回一脚,先外旋另一脚相应的腰胯,将欲收回之脚跟旋离地,使欲收回之脚全虚或近乎全虚(脚尖不离地);再内旋该腰胯,并将腰部之劲运于胯,达于腿,牵动脚,将脚轻轻提起收回。 注意:其劲必须节节连贯,也就是拳论中所说:“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设我们要收回的是左脚。先外旋(右转)右腰0转腰,精准的讲应该是被转腰,习惯性用力模式都是腰这里用了蛮力,还算不上真正的转腰内涵,其效也大打折扣。 太极拳术转腰,首要的是要有阴阳的内涵在其中,石磨子就是最好的参照,上下两扇互反出搓,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太极劲! 说转腰,目的是为了用上腰劲,但腰劲并不是腰上用劲,而是因为胯圈带脉共同协作产出的轨链式无有缝隙的内力。31练太极拳,研究怎么动。意这个东西,指导你怎么动。你有什么意,就会出什么劲。意识高极,劲必然高极。丹田不动,外头就别动,丹田腔劲一动,内压鼓荡,这是内意。关节若不旋,窍缝若不转,身法就别动,手臂也别抬,这是窍意。61头如悬丝,尾如柱地 背如背锅,胸如抱树 颏如挂珠,手如撕棉 脚如行船,腿如扯弦0胸腰折叠。涵胸与拔背,是两个劲。前胸一松,后背一扩,这叫涵胸。前胸一开,后背一拔,这叫拔背。涵胸拔背,连起来做,配合脊柱涌动,就是胸腰折叠,或称正弓反弓。1这个意,其本质是拳的心法,我掌要推出去,并不是用意识把手放出去,而是找到让手出去的身体变化内在章法。 ———王浩浩老师3人体站立分三节,颈部以上的头部为上节,颈部以下,胯部以上为中节,胯部以下到脚为下节。而在中节中,两臂各自又分为三节,肩到肘为根节,肘到腕为中节,腕到手指为梢节。下节同样分为三节,胯到膝为根节,膝到踝为中节,踝到脚底为梢节。 三节“分家”运动,是梢节领,中节随,根节摧。 节节贯穿是在转节换势时自然保持球体感存在与转换的递进连续性。比如上肢要两 手领劲、两肘定位、两肩放松;两手之间的开合必然要带动两肘、两0起式开始,丹田轻轻一触,脊柱暗含涌动,一种节奏感就来了,一个关节,一个关节的传导。让筋骨内部,产生传导波动,让劲在骨子里涌动,外面还是松的。这种波动式的,骨子里的节节贯穿,才能周身相随,是粘劲的关键。0胸腰折叠配合掖旋胯,胯一掖一蹬,胸腰一蓄一涌,重心螺旋升降,这个动态经常练,打拳时,避免重心直来直去,通过活胯,旋移弧移重心,使脚底产生旋劲。虚灵顶劲,顺脊落胯,产生了吊坠劲,然后运动大转子,让这个自重吊坠,产生旋动,0起式,贵在波浪扩张。金刚,需要震促整合。懒扎衣是双球运使。单鞭强调单向螺旋。但有一点,所有功法,都以桩功为根基。什么根基?源动力。外扩张,内塌缩,根本永远不变。什么是暗刚?暗中刚劲,就是骨力。虚裆,很大一个作用就是,自重沉坠。东西下去了,松沉了,你就体会到骨力。骨力是暗刚,弹抖是明刚。骨力沉实,才是松功高阶。有人认为,骨头沉是筋的作用,这个说法对,但还有一个事儿,自重沉坠。开髋落胯,利用自重沉淀骨0一条毛巾,拧一头是不够的,要两头旋拧,才能体认中线。强调竖劲,就是强调轴力。各部灵活旋动,这没问题,但轴力不能丢,始终贯穿。腰胯旋转,脚底切换,体认两条轴螺旋互动。拧着蹬,蹬着拧,脚底虚实互动,轴力互为其根。0打拳时,忌讳发飘,飘来飘去,似乎潇洒,其实劲是浮的。什么劲最重要,整劲。别说沉不沉,不谈怎么拧,先说整不整。若想劲整,先懂得合。合是一种结构。站桩就是,双臂一抱,前合后开,松撑开窍,三维扩张,上领下坠,吊丹开肋,劲如筒子,专练整劲。0自我借力,导引联系,节节相催,练出整体协调互助。相邻部位,互为激发,良性代偿,这种模式下,练出的劲,会更灵动。协调感,平衡力,都会大幅度提升。太极无绝对,都是相对劲。一举一动,周身皆有映衬,无孤立存在,才能步入懂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