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18贴子:613,383

淮阳子(7.4)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轩起
淮阳书社,2025年2月


IP属地:河南1楼2025-02-12 14:20回复
    汉传佛教推崇的是心性上的修为,所以把肉身称作臭皮囊,因为肉身只是一个修行心性的载体。但是佛教也把肉身称作渡苦海的宝筏,因为心性和精神只有承载在肉体上才能悟道。
    老子讲“吾之有患,为吾有身”,有了身体这个东西就是大患,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就是围绕着这个身体,从内到外成天围着它转。佛法是中道的,一方面让看到身体的肮脏、短暂、脆弱,放弃对身体的贪恋;另外一方面,让你不能轻视、虐待身体。


    IP属地:河南2楼2025-02-12 14:21
    回复
      六祖慧能:“下下人有上上智。”从字面上最直观的理解,就是地位低下的人拥有超凡的智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手在民间”。越是十指不沾泥的“上等人”,越是很难独立存活。“下下人有上上智”这句话的本质是,奉劝世人,不要自卑,也要放下傲慢。因为,你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有你的强大,而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别人也有自己的过人之处。


      IP属地:河南3楼2025-02-12 17:59
      回复
        禅学的方法,按照胡适的归纳,有如下几种:
        人人皆有佛性,需要自悟,不须挑明。
        给你一点暗示,但是不说破,需要参悟。
        对师傅和先人的话也要留有疑虑。
        走万里路,在实践中修行。


        IP属地:河南4楼2025-02-12 18:00
        回复
          从清净心生出来的喜悦,是真乐,是法喜,是真正的滋养。法喜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不是外面五欲六尘的刺激。这一欢喜的现象会把懈怠、疲倦给忘掉。靠外界环境刺激得到的快乐,是伴随着烦恼的,只能暂时的满足欲望。


          IP属地:河南5楼2025-02-12 18:01
          回复
            一般论戒定慧的次序,是由戒生定,因定发慧,由外在而渐次向内。反过来,如果有了慧,也可以使持戒变得理性自觉,使定由勉强制止而进乎快乐轻松的正定。按之佛教的本义,慧是勘破因缘、观照空理的智慧。
            定又称为止或寂,就是排除(杂念)和专一(思维)。说到底,定的质性其实是空。禅宗非常重视意识(意根)的作用,以为把意识控制住了,使之集中于冥想,清净下来,丢开世间法,转而思维出世间法,就为发慧创造了条件或是径直转入了慧。
            定,提出心力集中的要求,虽然面对刹那变化的无数现象,仍能做到恒久寂静,不随境迁。在深度的禅定中,人的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已经停止,只有第六识“意”识独独发挥作用。这就意味着禅定之人对纷纭万千的物质现象(法和相)已经可以视而不见了。意识是人之生命活动的中心,是思维、认识作用的根源,能创生万物,但也能导致迷误、愚痴。


            IP属地:河南6楼2025-02-12 18:17
            回复
              人的意识活动像河流一样,总是前念后念不停地转换,永远不会中断的,一旦中断,人的生命就结束了。从念这种心理活动的本性上看,它必须要有对象,它要在不同的对境上不断地转移,才能进行下去,才能保持其活力。
              从心理学上讲,念是认识主体对于对象或自身的心理活动。念是人基本的心理活动,生存着的人不免对外境起念,于是人就有无穷的烦恼,所谓的尘劳妄念。佛教以为,念这种心理活动表现为刹那刹那的心念相续而作,无有间断,这叫“念念相续”。


              IP属地:河南7楼2025-02-12 18:45
              回复
                光明是佛的智慧的象征,它朗照世界和人心,能破除迷妄,显扬真理。与光明对扬的是黑暗,即作为一切烦恼愚痴根源的无明。佛教所说的光明,就是真如自体所具有的智慧。在禅宗看来,每一个人都像是一盏灯,具有光明的因子,本来就可点亮。先觉的禅者之任务,只是借助某些机缘,以自己的灯上燃着的火种把那些还未点亮的灯一一点燃。
                “月”,被禅者视为智慧和光明的喻象,它遥挂在天上。同时,地下的一切“水”面,又都无一例外地映现了天上这个“月”。“月”被“一切水”“普现”的同时,“一切水月”又都被“一月”所“摄”。


                IP属地:河南8楼2025-02-12 18:46
                回复
                  庄子的自然观:
                  第一,主张人与自然的平等与亲和,即“齐物”,有较强的泛神论倾向;
                  第二,主张由“齐物”即消溶于自然而获得自由,即“逍遥”。
                  “道”是平等、普遍的自然规律,它“周、遍、咸”,广延而绵延,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具有无所不在的性质。庄子以为:“通天下一气耳”,“物物者与物无际”(《知北游》)。庄子的自然,被他形象地比拟为“天籁”,是“气”的自然流行。
                  一方面,主体似乎丧失了,他混同于万物,企求与万物一样的自然而然;另一方面,主体仍然保持着个性,与通常的视角相逆,他不是以道德伦理的或经验科学的态度来调解与客体的紧张关系或克服客体以缓解这种紧张关系,而是以一种超功利的关注来保持主体与客体的自然齐一关系。


                  IP属地:河南9楼2025-02-12 18:47
                  回复
                    禅宗的悟不是经过理性安排、按计划、表现为预定过程的觉悟。因为真如具有遍在性,每一个体本来都有,它的发生就是自身的觉醒,决不可经过外来的灌输而获得。因此,觉悟的发生就必然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特殊性和个体性。
                    南宗禅“机缘”的这种一次性、不可重复性、个体性、直接性和顿然性,简直就把人生的任何一个角落(空间)、任何一个刹那(时间)都网罗了进去。它一方面极其平常,另一方面又极其特殊。


                    IP属地:河南10楼2025-02-12 18:50
                    回复
                      身带情感文明属性的人类,似乎天生般地携带着“爱”的基因!爱,通常是指人的精神所投射的正能量,同时也是人类主动给予的或者自觉期待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爱至深处,便是慈悲!狭义上的爱可以划分为“亲情”、“友情”和“爱情”,广义上则是“大爱”或“博爱”。
                      “博爱”将爱从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升华到了爱众生爱天地爱自然,最终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完美地审视自我和认知世界。爱,意味着付出,且是一种不求回报的付出!温柔可以伪装,浪漫可以制造,美丽可以修饰,但是唯有爱才是最原始的情感。


                      IP属地:河南11楼2025-02-12 18:51
                      回复
                        世间的爱情,是不纯净的、有条件的爱。这个爱靠不住,它会变化,不是永恒的爱,不是真爱,永远不变的才叫真爱。男女之爱,是有贪欲夹杂在其中的,或者为了名利,或者为了漂亮,或者就是为了几句甜言蜜语,剩下的就是稀里糊涂的爱。世间的这个爱不太靠谱,今天能爱你,明天就可能恨你,今年喜欢你,明年就可能讨厌你。
                        即便是世间最真挚的爱,父母对子女的爱,也会有变化。小孩刚出生时,父母对子女的爱,最接近真爱,那时对孩子还是无欲无求。等长大一些,这个爱也就变得夹杂了,孩子有出息还好,如果是个败家子,或者三天两头打架斗殴,惹是生非,父母对孩子的这个爱,就慢慢淡化了,有时候甚至会转变成恨。所以佛教讲“慈悲”,而不用“爱”,就是为了区别世间的“爱情”。一个是觉悟的爱,一个是迷惑的爱。


                        IP属地:河南12楼2025-02-12 18:52
                        回复
                          弘一法师李叔同在出家前跟他的日本妻子在西湖游船上的对话:
                          诚子:“叔同——”
                          李叔同:“请叫我弘一。”
                          诚子:“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李叔同:“爱,就是慈悲。”


                          IP属地:河南13楼2025-02-12 18:52
                          回复
                            业力的思想甚至影响了整个亚洲文明,多数亚洲人以“业力因果论”为其道德规范和宗教信仰之思想基础。因果定律说明,发生在你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物的结果,必定有一个或多个与其相伴而生的原因。“因果”思想是佛教教义的最基本精神。
                            因果法则是说,每一种结果都有一个明确的原因,每一种原因也有确定的结果。我们现在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特定原因的结果。这些原因是我们每天做出的决定及采取的行动。
                            简单通俗地讲,业力,就是我们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对我们的生命产生的一种力量,这个力量会影响我们生命中的一切。业力是指个人过去、现在或将来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的集合,业力的结果会主导现在及将来的经历。


                            IP属地:河南14楼2025-02-12 18:54
                            回复
                              【南北朝】刘昼《刘子》(中华书局,2016年)
                              人们不用暗淡的金属而用明镜照面,因为明亮照得清楚;不用流水而以静水照形,因为平静了看得清晰。明镜和止水凭借它们明亮与清晰的特性,所以能够呈现事物的形态。由此看来,心神清净就会使杂念消除,形体安适则心神清朗。杂念消除就会使内心的欲望永远休止,心神清朗则会使外界的烦扰无法侵入。
                              形者,生之器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宝也。故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将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神恬心清,则形无累矣;虚室生白,吉祥至矣。


                              IP属地:河南15楼2025-02-16 16: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