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18贴子:613,467

回复:淮阳子(7.4)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凡人心,比山川还险恶,了解人心比探知天象还困难。天有春夏秋冬和早晚变化的固定规律,尚且能够了解,而人可能外表淳厚但情感藏得很深,因而无法了解。所以会有内心刚毅而神色柔和,外表强悍而本性脆弱,面容恭谨而行为侮慢,脾气急躁而做事迟缓的情况。
凭借表面的伪装,来展示自己的性情。因而高兴不一定是喜爱,生气不一定是憎恶,欢笑不一定是快乐,哭泣不一定是悲哀,其掩藏的情感和隐匿的举止,是不容易推断的。


IP属地:河南32楼2025-02-16 21:00
回复
    人的命运有坏有好,际遇有曲折有顺利。遇到运气好的顺境,不都是因为明达聪慧;遭到运气坏的逆境,也不都是因为平庸愚昧。为什么呢?因为运气好坏源于命运,顺境逆境在于际遇。


    IP属地:河南33楼2025-02-16 21:08
    回复
      车轮能够转动,如果放到水里就会被淹没;船只能够渡河,如果用于陆地上必然受阻。为什么呢?因为船和车的用途各异。虽然事物会有不同的形状和用途,但都有各自独特的用处。


      IP属地:河南34楼2025-02-16 21:37
      回复
        夏季暑热熏蒸,必然依赖凉爽的清风;冬天严寒冰冻,一定要居住在温暖的房屋。夏天不盖毡子,并不是厌恶它,而是因为暑气有余;冬天不睡竹席,并不是怨恨它,而是因为凉意足够。
        所以我们不会因春天日暖而毁掉皮垫,秋天下霜而丢弃竹席。当弓箭对峙、刀剑交锋时,那文才就不如武略;当战争平息、礼乐兴修时,则武略又不如文才。人有各自发挥才干的时机,不可片面地废弃某方面的才能。


        IP属地:河南35楼2025-02-16 21:38
        回复
          王充《论衡》(中华书局,2024年)
          人的品行节操可以一贯美善,但做官却不一定总能受到赏识和重用。贤能与否,是才能和操行的问题;是否受到赏识和重用,靠的却是时势与运气。才能卓越行为高尚,不一定保证会尊贵;才能低下品行不端,也未必就地位卑微。有的人才能卓越品德高尚,却得不到赏识和重用,于是地位卑微;有的人才能低下品行不端,却得到赏识和重用,位列众人之上。
          每个时代都有其选取人才的方法,士人们也各有当官和晋升的途径。做官晋升靠的是被赏识和重用,降级失职是因为不被赏识和重用。地位尊贵显赫,未必贤能,只是得到了赏识和重用;地位卑微低下,未必愚钝,而是没有得到赏识和重用。


          IP属地:河南36楼2025-02-17 03:12
          回复
            导致能否被赏识和重用的原因不止一个:有的是大才服从于小才;有的同是大才,道德上却有高下之别;有的虽没有道德,却凭借一技之长合于上心而被提拔;有的没有技能,而依仗姿色得到宠爱。


            IP属地:河南37楼2025-02-17 03:14
            回复
              就一个人的操守而言,在交友时往往不能谨慎地选择。朋友,思想一致情感就深厚,思想不一致就疏远淡薄,疏远淡薄就会产生怨恨,因此诋毁中伤他的行为,这是一累。人有才能高下之分,不可能一样,如果同时去做官,才能高的得到荣誉,才能低的就会感到羞惭怨恨,因此诋毁中伤他的行为,这是二累。人们相互交往,不能总是保持融洽,融洽时就亲爱,产生隔阂时就疏远,疏远就会产生怨恨,因此诋毁中伤他的行为,这是三累。


              IP属地:河南38楼2025-02-17 03:20
              回复
                职位少而想要做官的人多,做官的人争着要晋升,升官的人又要争势位,因此在郡守那里相互诋毁,捏造罗织罪名,郡守暗昧不明,听信了这些话,这是一害。官吏喜好不同,操行好坏各异,品德高尚的官吏名声愈加美好,不断提出高明的建议,品德低下的官吏心怀记恨,慢慢地等待机会找到他的过错,利用一些小的诽谤,就给他加上罪名,这是二害。
                有的郡守宠信僚属,听从他们的意见,僚属并不清白刚正,一定会违反制度任意提拔亲近之人。对于不顺从他们心意的,一定会大肆诋毁;清廉高尚的官吏,品行高尚,志向远大,于是为僚属所忌恨,在郡守那里诋毁中伤他们,这是三害。还没有做官,就已经遭受三累;待到做了官,又蒙受三害。


                IP属地:河南39楼2025-02-17 03:21
                回复
                  干净的东西容易沾染灰尘,洁白的东西容易被弄脏。处于高处的容易遇到危险,处于饱满状态的容易亏缺。诽谤英雄怀疑豪杰,本就是庸人的惯伎。卓异之士因为拥有杰出的才智,所以招致庸人的诋毁。


                  IP属地:河南40楼2025-02-17 03:24
                  回复
                    天命难以知晓,人不能明白,即使有好命,还是不确定,所以一定要去追求。如果能够知晓,即便想要逃避富贵,最终也不能摆脱。所以说:“勤劳能够克服贫贱,谨慎能够避免灾祸。”通过勤勉努力来致富,通过磨炼才能培养德操来求取尊贵;农夫努力耕作收获的粮食就多,商贾到远方经商获利就多。


                    IP属地:河南41楼2025-02-17 06:53
                    回复
                      《素书》(中华书局,2022年)
                      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第一代宁王对《素书》很感兴趣,并注释过:“宁献王权《注素书》一卷。”(《明史·艺文志》)
                      原始,根本,根源。这里用作动词,探索根源。这个根源主要指圣贤处世、治国的基本原则。《原始》章是《素书》总纲,主要有两大内容:
                      第一,阐述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的修身、治国的基本原则,因此要求君子必须同时兼备这五种品质。
                      第二,要求君子待时而动,时机来了就毅然出仕建立盖世功劳,没有时机则安心隐居终身。


                      IP属地:河南42楼2025-02-17 08:00
                      回复
                        所谓的道,就是人们所必须遵循的规律。所谓的德,就是人们从大道那里获取的天性与本能,德可以使他们能够获取各自的需求。所谓的仁,就是人们彼此相亲相爱的品德,使人人都具有仁慈、同情之心,以保证万物能够顺利生长。


                        IP属地:河南43楼2025-02-17 08:01
                        回复
                          所谓“德”,就是具体事物的规律、本性。“德”大约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先天的“德”。万物一旦产生,就必定具备各自的本性与本能,比如人一生下来就知道呼吸、吃喝,这就是人的最初本能。而这个本能,古人认为就是“道”赋予的。
                          二是指后天的“德”。“道”是客观存在,人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得“道”,然而人们又不可能把所有的“道”全部掌握,那么已经被人掌握的这一部分“道”就叫“德”。


                          IP属地:河南44楼2025-02-17 08:03
                          回复
                            “道”是所有规律的总称,是整体,是客观存在;而“德”是指具体事物的规律、本性,是个别。老子强调道、德,反对人们去提倡仁、义、礼。老子之所以提出这一观念,并非反对仁、义、礼本身,而是因为他认为道、德之中已经包含了仁、义、礼,只要人们能够按照大道做事,保护好自己源自大道的美好天性,不用提倡,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下意识地去行仁、义、礼之事。


                            IP属地:河南45楼2025-02-17 08:06
                            回复
                              《庄子·天地》:“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
                              在美好的社会里,不用美德教育,人们自然而然地遵循自己的美好天性做事。他们行为端正而不知道这是道义,互相爱护而不知道这是仁慈,敦厚老实而不知道这是忠诚,履行诺言而不知道这是信用。


                              IP属地:河南46楼2025-02-17 08: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