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17贴子:613,484

淮阳演义(3.1)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轩起
淮阳书社,2025年2月


IP属地:河南1楼2025-02-08 03:05回复
    陈高华《元代文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
    元末陶宗仪作《辍耕录》,将《河源志》全文收入书中。《辍耕录》中还载有一幅《黄河源》地图。这是一幅比较完整的河源地区图和黄河上游水系图。明初修《元史》,在《地理志》后面有河源附录,收入了《河源志》的主要内容。


    IP属地:河南2楼2025-02-08 03:06
    回复
      1295年,元成宗“遣使招喻”真腊,使节一行在次年二月从明州(今浙江宁波)出发,使团到达以后,真腊表示愿意进贡,与元朝建立政治上的联系。使团在真腊停留将近一年,于1297年六月回舟,八月十二日到达明州,结束旅行。随行人员中有一位温州人周达观,他在回国以后,将此行见闻写成一书,名为《真腊风土记》。


      IP属地:河南3楼2025-02-08 03:08
      回复
        《大德南海志》是现存的广州最早的方志,陈大震等编纂,成书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全书20卷,现仅存5卷。随着航海事业的开展,对海外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大概在南宋时,开始出现“西洋”一名。在《大德南海志》中则对东、西洋作了“大”“小”的进一步区分。西洋以马六甲海峡为分界线,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一带为小西洋,印度洋地区及其以西则为大西洋。


        IP属地:河南4楼2025-02-08 03:13
        回复
          经筵是中国古代皇帝为研读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萌芽于汉,发展于唐,到宋朝正式形成定制,并基本为元明清诸朝继承下来。元朝经筵于泰定元年正式开设。泰定四年七月,明确规定:“经筵讲读官,非有代不得去职。”经筵中进读先朝皇帝的“宝训”“圣谕”在宋已有先例。元朝是一个重视祖先传统、成例的朝代,这种情况就更常见。


          IP属地:河南5楼2025-02-08 03:19
          回复
            元朝平宋以后,南方的书院大部分被保存下来,许多不愿出仕的遗民避居书院讲席,甚或新建书院,讲授其中。元顺帝时期,完成了辽、金、宋史的修纂。1261年,元朝设翰林国史院,其任务之一是“纂修国史”。元朝以前代为模式逐步建立起一套修史制度,包括起居注、时政记等。


            IP属地:河南6楼2025-02-08 03:32
            回复
              元朝修《实录》是从世祖忽必烈时代开始的,当时由翰林国史院纂修的是前五朝《实录》,即太祖铁木真、太宗窝阔台、睿宗拖雷、定宗贵由、宪宗蒙哥。拖雷生前并未称大汗,但他是蒙哥和忽必烈的父亲,故亦得与其他诸汗并列。


              IP属地:河南7楼2025-02-09 03:57
              回复
                新即位的皇帝,为已故皇帝修《实录》,成为固定的制度。元顺帝后至元元年(1335)四月,“诏翰林国史院纂修累朝实录及后妃功臣列传”。明朝在1368年攻克大都。朱元璋很快下令修《元史》,主要便依靠元朝的国史。


                IP属地:河南8楼2025-02-09 04:01
                回复
                  胡岳潭《到元朝打卡生活》(中国纺织出版社,2021年,8章)
                  历朝历代的皇帝,只要是有画像存世,一般都是一身龙袍冠带。在古画中的元朝皇帝,似乎总是一身民族服装,看起来既简单又朴素。一般中国古代的皇帝画像,用途只有一种,那便是留存后世,让子孙供奉在宗庙中祭拜、瞻仰和缅怀,因此皇帝画像往往力求真实。


                  IP属地:河南9楼2025-02-09 04:14
                  回复
                    元朝皇帝虽然欣赏儒家的帝王崇拜,但对于整个民族的汉化一直是持谨慎态度的。换言之,皇帝虽然喜欢龙袍,但还是想让后世子孙不要忘本,从服饰上保持本民族的特点,也算是一种防微杜渐。


                    IP属地:河南10楼2025-02-09 04:15
                    回复
                      当年,朱元璋在韩林儿手下做大将,因为战功卓著而得到外号“拔都儿”(蒙古语勇士的意思)。
                      在元朝,对于平民来说,无论是帽顶或帽带,都不能使用金玉。人们往往会根据女子所戴冠帽的样式来判断其身份和社会地位。


                      IP属地:河南11楼2025-02-09 05:20
                      回复
                        按照身份划分,元朝的服饰分为官服和民服。官服上面绘制着不同的图案。通过这些图案,我们可以看出官员的等级。如衣服上有龙爪图案的官员等级最高,穿有狮子、麒麟、鹤、雉等图案的衣服的官员等级则依次递减。


                        IP属地:河南12楼2025-02-09 05:23
                        回复
                          唐代封演的笔记小说《封氏闻见记》提到,有的地区官吏触犯了律令,可以不施加杖罚,而是让犯罪官吏头戴绿巾,所犯罪责越重,佩戴绿巾的时间就越长。这样一来,百姓们看到某个官吏带着绿巾走在大街上,便知道其做了违法乱纪之事;如果过了很多天,这位官吏还没把头上的绿巾摘掉,那就说明这人所犯罪责还是非常严重的。


                          IP属地:河南13楼2025-02-09 05:25
                          回复
                            《元典章》规定,娼妓的家长和亲属男子需要头戴青巾。这与春秋时期“货妻求食”的男子被要求佩戴绿巾的规定颇为相似,但《元典章》将其以法规形式确定下来。正是从这时开始,“绿帽子”开始衍生出新的意义,它不再单纯是地位低下的象征,而成了娼妓之夫的代名词。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人们慢慢将头戴绿巾与“妻子有外遇”联系在一起。


                            IP属地:河南14楼2025-02-09 05:26
                            回复
                              忽必烈的居所,都是在北京城外的金朝离宫大宁宫内。刘秉忠在规划大都时,将所有街道都设计成横平竖直,如棋盘般规整的格局。当时的中亚西亚一带将大都称作“汗八里”。八里为突厥语,即皇城的意思。所以,“汗八里”又可称作“可汗之城”。


                              IP属地:河南15楼2025-02-09 18: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