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36贴子:613,580

回复:淮阳演义(3.1)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统元年(1260)四月,忽必烈派人开设了从燕京到开平的急递铺之后,全国各地纷纷开始设置急递铺。当时,每隔十里、十五里或二十五里就有一个急递铺。元朝急递铺的“快递盒”一般分为匣子和纸袋两种。匣子一般用于传递紧急文书,纸袋一般用于传递一般文书。


IP属地:河南32楼2025-02-10 19:59
回复
    一般来说,元朝的铺卒按照规定应该一天一夜走四百里,并且无论刮风下雨都不能停歇。正如《元史·兵志》上说,铺卒传递文书时,“皆腰革带,悬铃,持枪,挟雨衣,带文书以行,夜则持炬火,道狭则车马者、负荷者,闻铃避诸旁,夜亦以惊虎狼也”。


    IP属地:河南33楼2025-02-11 03:45
    回复
      通常,每个铺卒只能走五公里,走完五公里之后,他们会把文书或物品交给下一个铺卒,如此接力完成传递的任务。马可·波罗:“在各个邮站之间,每隔约五公里的地方,就有小村落……这里住着步行信差……他们身缠腰带,并系上数个小铃,以便当他们还在很远的地方时,听见铃响,人们就知道驿卒将来了。因为他们只跑约五公里……”


      IP属地:河南34楼2025-02-11 03:47
      回复
        在传递的过程中,每份文书或每件物品还要经过层层登记和检查。之前,每个急递铺都需要逐个登记过往的文书或物品。在后来的发展中,为了节省时间和工作量,去掉了烦琐的登记和检查环节,来往的东西只需要经过总铺的开包登记和检查即可。元朝急递铺每十铺设置一个总铺和一个邮长,每个邮长管理五个铺卒。


        IP属地:河南35楼2025-02-11 03:48
        回复
          最开始,急递铺的效率比较慢,向比较远的地区传递文书或物品可能需要十天半个月,甚至更久。到了后期,急递铺的效率提高了很多,之前需要十天十夜才能完成的任务,可能只需要两天两夜就能完成了。在水果成熟的季节,若是远在上都(今锡林郭勒)的皇帝想吃汗八里(今北京)的水果,急递铺最快两天一夜就能将汗八里新鲜采摘的水果送到皇帝面前。


          IP属地:河南36楼2025-02-11 05:05
          回复
            元朝的皇帝出行时,经常乘坐象辇,以示威仪。除了日常出行之外,元朝皇帝还把象辇当作巡幸两都的专用交通工具。每年夏历二三月,皇帝几乎都会乘坐象辇并带着随行大臣、官员从大都转移到上都,然后在上都小住半年,至八九月再乘坐象辇回到大都。


            IP属地:河南37楼2025-02-11 05:07
            回复
              大象步行缓慢,步子阔大但十分稳当,大象所牵引的象辇高大宽敞,乘坐起来非常舒服。大象懂人性,比较温顺,虽然身体非常庞大,但是很容易被人们驯服,所以由大象牵引的象辇既舒适又稳当。


              IP属地:河南38楼2025-02-11 10:15
              回复
                印度不同于他们攻占的其他地域,这里不仅河水众多,还有大量的树林与猛兽,而这正是成吉思汗的军队不擅长的。相传蒙古军队攻打印度时,印度曾经派出了众多大象出战。这些大象身姿雄伟,每只大象身上再载一个战楼。战楼上能够背负十几个士兵。军队则可以在几米高的战楼上射杀蒙古军队。


                IP属地:河南39楼2025-02-11 10:32
                回复
                  元朝的商业税超过农业税,成为政府掌控经济的主要税源。
                  元朝虽然将人分为四个等级,但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多表现在官场之上;放在整个社会中,其实并没有产生太过深远的影响。那些有钱的汉人和南人,有权势的不在少数,而那些没钱的蒙古族人和色目人,卖身成为奴仆的也比比皆是。


                  IP属地:河南40楼2025-02-11 10:35
                  回复
                    商业的兴盛深刻影响了元朝人的观念,人们不再以读书做官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经商赚钱反而成为一种新的人生发展路径。从相关史料来看,元朝的商业税并不高,元初时以“三十税一”为基础起征点。忽必烈统治时期,还曾针对上都实行了“六十税一”的税制。


                    IP属地:河南41楼2025-02-11 10:38
                    回复
                      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之后,沙俄曾派使节到中国访问,在临走时提出一个要求,就是聘请一百名中国工匠,为此不惜以重金和美女作为交换,结果被康熙皇帝婉言拒绝。而在清朝进关之前,努尔哈赤每一次出征大明、掠夺人口时,最为看重的也是工匠。


                      IP属地:河南42楼2025-02-11 10:39
                      回复
                        信仰佛教为隋代女性提供了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于一般女性的为人妻为人母的生活常态,她们出于自身对佛教信仰的虔诚选择自愿进入佛门,或终身未婚或在家修行或在婚后弃家为尼,为自己的余生选择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此外,佛教信仰还改变了隋代崇佛女性的饮食习惯。食素这一风气最早是从南朝梁武帝时期开始形成的。


                        IP属地:河南43楼2025-02-11 14:59
                        回复
                          鉴真是扬州人,14岁时随父游至扬州大云寺,自愿出家。707年,他从扬州出发到洛阳和长安求学。754年4月,鉴真在他住宿的东大寺筑戒坛,为圣武太上皇、光明皇太后及孝谦天皇授戒,接着又为400多沙弥授戒,还有已经出家的僧人灵福等80多人由鉴真重新授戒。
                          756年5月,鉴真被封为“大僧都”,统领日本所有僧尼。759年,唐招提寺建成,鉴真僧众搬进居住。淳仁天皇下旨,日本僧人在受戒之前必须前往唐招提寺学习,使得唐招提寺成为当时日本佛教徒的最高学府。鉴真在日本10年间,向日本学僧传授戒律,度僧近4000万人。763年,76岁的鉴真圆寂。


                          IP属地:河南44楼2025-02-11 15:01
                          回复
                            688年,鉴真出生在扬州,俗姓淳于。鉴真的家就在长乐道场附近。武则天正式称帝的第二年,鉴真三岁,长乐道场改称大云寺,当时是扬州最大的寺院。713年,唐玄宗推崇道教,长安佛教优势渐弱,26岁的鉴真不得不回到扬州龙兴寺,开始了他在江淮一带的佛教活动。
                            601年,杨坚皇帝为庆祝自己的生日,下令建造30多座供奉佛骨的塔,其中9座建在大明寺中。742年,鉴真55岁时,住扬州大明寺,为众讲律授戒,使大明寺一举成为闻名天下的中国律宗最重要道场。这时,鉴真接受了日本国遣唐使荣睿、普照东渡日本的邀请,毅然决定东渡。
                            第二次远航,他以私人资金购买了军用弃船。并且召集了十七名弟子,以及画师,艺人,铸刻师等八十多位各行各业的翘楚。第三次时鉴真一行到了舟山群岛,再次遇到风浪。他们在海上忍饥受冻的挨了三天三夜,最终被送到宁波的阿育王寺安置。753年,第六次东渡的鉴真终于成功到达了日本的萨摩藩。


                            IP属地:河南45楼2025-02-11 15:02
                            回复
                              《金瓶梅》一有“经济味”,故事背景提供翔实的明清社会商业描写;二有“道德味” ,告诫人们要远离“酒色财气”;三有“哲学味”,整部小说都在阐释人类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欲望之间的关系。


                              IP属地:河南46楼2025-02-11 15: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