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28贴子:613,585

回复:淮阳演义(3.1)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六祖惠能使佛教真正走向了通俗化、生活化、人间化和中国化。禅宗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性,使佛教成为一种简朴、实在、生动的信仰。
魏源早年治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后渐转入佛学,认为佛教思想比儒家更高明圆融。


IP属地:河南62楼2025-02-12 03:14
回复
    众所周知,区分佛教在家信徒和出家信徒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戒律。除了日本以外,几乎所有佛教国家或地区的僧侣都奉行与居士不同的戒律。因为僧侣能够克服人性的弱点,比世俗信徒更严格地遵守戒律,他就理应更多地赢得信徒的尊重。
    日本佛教总体而言对于戒律的态度是较为自由、宽松的。近代以后,明治政府正式颁布条令,认可僧人可自由对待戒律,很多僧人彻底放弃持戒。僧人可以娶妻生子、饮酒啖肉,这也导致了日本佛教世俗化、职业化的趋向。


    IP属地:河南63楼2025-02-12 18:04
    回复
      1180年,傣族部落首领叭真在西双版纳地区建立了“景龙金殿国”(也有人称为“泐(lè)国”),从而建立了世袭政权。这是西双版纳地区第一个统一的部落联盟。根据《泐史》记载,该国在最盛大时有人口844万,白象9000头,白马97000匹。这个统一的政权有利于内部各邦以及同东南亚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和相互融合。
      1292年,元朝征服了车里(西双版纳地区),置车里军民总管府,正式将西双版纳纳入元朝的统治。
      云南省与邻国的边界线总长为4060公里,其中中缅段为1997公里,中老段为710公里,中越段为1353公里。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类别最多的一个省。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有1433万,约占全省总人口数的1/3。


      IP属地:河南64楼2025-02-12 18:12
      回复
        《世说新语》,以人数计,涉及佛教徒者凡17人;以篇目计,涉及僧人者凡17篇(《世说新语》共36篇);以条目计,涉及僧人、佛寺、佛经者凡68条。可见此时代佛教流传之盛况。


        IP属地:河南65楼2025-02-12 18:16
        回复
          《南史》载:南北朝的北魏有个胡太后,爱上一位勇武强壮的年轻将军杨白花,逼他私通。事后杨白花惧祸,带领部队投奔了南方的梁朝,改名杨华。胡太后追思不已,便写了《杨白花》歌,教宫女昼夜连臂踏足歌之,声甚凄断。


          IP属地:河南66楼2025-02-12 20:37
          回复
            胡岳潭《到元朝打卡生活》(中国纺织出版社,2021年,8章)
            极为重视儒学的宋朝,对工匠的整体态度秉承了传统文化的惯性——轻视。士农工商,工匠的地位仅仅比商人高。元朝统治者非但不鄙视工匠,反而鼓励百姓成为工匠,甚至会把工匠封为将军、万户侯。
            元朝曲阳有一位叫杨琼的石匠,他从小学习石雕工艺,技艺超群。忽必烈听闻他的技艺后,曾经诏他去大都雕刻。杨琼按照忽必烈的吩咐,用两块石头雕刻了一座石狮子和一个鼎,忽必烈看了之后称赞他“此绝艺也”,然后让他管理燕南各路石匠。此后的三十年,杨琼率领5000余名工匠营造大都。在营造的过程中,忽必烈三次升迁了杨琼的官职,最后将杨琼封为大都采石提举。


            IP属地:河南67楼2025-02-13 05:17
            回复
              草原不产铁矿石,草原人也不会冶炼,不要说冶炼兵器,如果没有工匠,草原人甚至连铁锅都做不出来。没有铁锅等炊具,连吃饭都成了问题,草原人只能使用烧烤方式吃饭。为了保障正常生活,草原人只好去中原买铁矿石、钢铁,并且将打铁工匠请到草原。而中原王朝经常禁止铁矿石、钢铁成品出关,并禁止打铁工匠出关。


              IP属地:河南68楼2025-02-13 05:19
              回复
                不能通过买卖获取铁质材料,草原人只有通过硬抢来获取所需物品。但抢来的毕竟是少数,这些物品的“保质期”并不是很长。根据研究,一把刀在草原上顶多可以用五年,一副盔甲的使用期限也差不多是五年。


                IP属地:河南69楼2025-02-13 05:20
                回复
                  史料载,成吉思汗每攻下一座城池,就会留下一些能工巧匠,并强迫这些人挖掘防御工事。据说,成吉思汗在进攻花剌子模的时候,就有汉族和女真工匠参与其中,帮助军队铸造工程机械等。


                  IP属地:河南70楼2025-02-13 05:24
                  回复
                    蒙古人灭掉金朝后,曾经把各地的工匠集中调到京师,然后将工匠们分类置局,编为匠户,归属为匠籍,并规定匠户要世代承袭工匠。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又把一些地方的匠局迁到大都和上都两地。灭宋后,忽必烈又在江南多次签发匠户。至元十六年(1279),归属匠籍的工匠大概有42万,匠局有70多所。


                    IP属地:河南71楼2025-02-13 05:26
                    回复
                      在元朝文献史料中,忽必烈的“翻译官”被称为“怯里马赤”。相传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就任用过多个民族的“怯里马赤”。大元建立之后,“怯里马赤”也就成了朝堂上的常设职务。


                      IP属地:河南72楼2025-02-13 05:32
                      回复
                        1260年,元朝政府开始发行中统宝钞,面额从“十文”到“二贯”,划分了十个等级。持有宝钞的百姓可以用一定数额的中统宝钞兑换成相应数量的白银。元朝中期,伴随着一系列战争而来的庞大军费开支让元朝政府倍感压力,为了弥补财政开销,元朝政府大幅提高了中统宝钞的发行量。一下子,纸币的发行量严重超过库存白银,通货膨胀也就开始出现了。在当时,一些地区的百姓使用几百贯宝钞还买不起一斗小米。


                        IP属地:河南73楼2025-02-13 10:39
                        回复
                          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元军攻克临安,南宋灭亡。此时,中书左丞董文炳提出,要将宋朝三百年间所积攒下来的史料都收集起来,以备后续修撰典籍而用。一时间,大量的宋代典籍从南宋都城临安被运往元大都。


                          IP属地:河南74楼2025-02-13 10:50
                          回复
                            脱脱所编《宋史》共有496卷,是纪传体正史中卷数最多的一部。由于辽朝的官方资料和民间典籍多在战乱中被毁坏,脱脱等人只能参考一些零散资料,这也是《辽史》只有160卷的一个原因。金国存在的时间虽不及辽国的一半,但《金史》的篇幅却达到了135卷。


                            IP属地:河南75楼2025-02-13 10:55
                            回复
                              从建立到灭亡,元朝政权在中原统治了97年时间,一共更替了11位皇帝,共举行了16场科举考试。如果同样以97年的执政时间来计算,根据其他朝代科举制度的规定,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至少也要进行32次。


                              IP属地:河南76楼2025-02-13 10: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