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28贴子:613,595

回复:淮阳演义(3.1)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梁山前,晁盖身为东溪村里正,颇有家财,人称托塔天王,在江湖上很有声望。赤发鬼刘唐就说:“曾见山东、河北做私商的,多曾来投奔哥哥。”生辰纲事发,宋江报知官府将要来擒捉,晁盖一下子就慌了手脚,惶惑无措,急问吴用道:“我们事在危急,却是怎地解救?”


IP属地:河南92楼2025-02-14 06:38
回复
    跑路要讲究策略、讲究方式,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跑路的方向、跑路的目的地必须早早定好的。但晁盖竟然全无意识,愣愣地看着吴用。吴用只得补充道:“我已寻思在肚里了。如今我们收拾五七担挑了,一径都走奔石碣村三阮家里去。今急遣一人,先与他弟兄说知。”


    IP属地:河南93楼2025-02-14 06:40
    回复
      晁盖以为这是到三阮家避难,问:“三阮是个打鱼人家,如何安得我等许多人?”吴用不得不挑明道:“兄长,你好不精细!石碣村那里一步步近去,便是梁山泊。如今山寨好生兴旺。官军捕盗,不敢正眼看他。若是赶得紧,我们一发入了伙。”
      上梁山,晁盖是同意的,但他还心存疑虑,道:“这一论极是上策,只恐怕他们不肯收留我们。”吴用实在不耐烦了,道:“我等有的是金银,送献些与他,便入伙了。”


      IP属地:河南94楼2025-02-14 06:44
      回复
        据统计,《水浒传》中写到“酒”的有120处,点明名称的肉食描写有103处。阮小七在劫生辰纲之后,听吴用说有好汉在梁山以瓮吃酒肉、论秤分金银,不禁慨叹说:“人生一世,草生一秋,我们学得他们过一日也好!”


        IP属地:河南95楼2025-02-14 06:51
        回复
          吴兆路《<水浒传>通识》(中华书局,2024年)
          《水浒传》的内容可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第1回至第71回,主要写好汉们被逼上梁山的经过,讲述水泊梁山发展壮大的过程,重点突出“义”;第二部分是从第72回至第82回,主要写梁山好汉从与朝廷作战到接受招安的过程,此时水泊梁山势力达到顶峰,集中表现“忠”;第三部分是从第83回至全书结束,主要写梁山好汉接受朝廷招安后为国尽忠,直至失败,是水泊梁山的悲剧结局,暴露出“忠”与“义”之间的矛盾。


          IP属地:河南96楼2025-02-14 17:15
          回复
            从宋江的出场来看,“孝”与“义”是其身上最为凸显的特质,“孝义黑三郎”的称号可为之证。“孝”与“义”二者,又以“义”着墨最多。书中说他对于来投奔自己的人,无论贵贱都“无有不纳”,并且“尽力资助”。


            IP属地:河南97楼2025-02-14 17:18
            回复
              “忠”是宋江入主梁山后的理想与目标。“义”是宋江行事的法则与拉拢他人的手段,是好汉们梁山聚义的根由所在。总体来看,宋江身上的“忠”与“义”是《水浒传》主题的集中体现。“忠义”二字既是水浒好汉们聚义梁山的原因,也是落得悲剧结局的根由。


              IP属地:河南98楼2025-02-14 17:23
              回复
                《水浒传》相关书名有《忠义水浒传》《梁山传》《宋元春秋》等多种。
                与《水浒传》的忠义思想相伴生的,是宋江等人树立的“替天行道”的主张。“替天行道”是梁山好汉的行事原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江湖盗贼的一面旗帜。它在《水浒传》的重要场景中不断出现,并带有一些神话色彩。


                IP属地:河南99楼2025-02-14 17:30
                回复
                  “天道”常被视为正义的化身,替天行道也就是要代替上天主持人间的正义。在中国古代,“天”在人间有具象的化身,也就是皇帝。皇帝又称“天子”,皇帝的身份“受天命而立”,因此代表上天行使权力,统治人间。当皇帝不能主持天道时,自然会有人想要代替天来伸张正义。


                  IP属地:河南100楼2025-02-14 17:39
                  回复
                    梁山上竖起的“替天行道”旗帜成为宋江拉拢好汉上山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对一些官吏出身的人,例如关胜和杨志等,宋江采取的策略都是开门见山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以正义的名义消除其对入伙梁山的抗拒。


                    IP属地:河南101楼2025-02-14 17:41
                    回复
                      可以说,“替天行道”是梁山能被招安的重要前提。在被招安后,梁山很快就收起了“替天行道”的杏黄旗,改以“顺天”“护国”两面红旗为朝廷效命。
                      从宋江的初心来看,他本无意落草梁山,曾几次拒绝梁山的邀请。但几经辗转后,宋江在生存危亡之际只能选择落草梁山。


                      IP属地:河南102楼2025-02-14 17: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