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话吧 关注:23,676贴子:409,415

回复:[方言用字]成都方言用字浅谈【长篇转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头那句“烟杆儿脑壳烫人”中的“烫/táng/”,也是成都人表达“欺骗”的一种说法。在被骗后,成都人还会说“哎呀,今天遭烫了,买到个歪货”。这个“烫”,大概与前面所说的“烧”是一个感觉吧。这个“烫/táng/”,《考释》用的是“詑”字,注音同“烫”,义“欺骗;诈骗”。《说文·言部》有“沇州谓欺曰詑,从言它声,托何切。”《广韵·平·歌》有“詑,欺也,徒河切。”查《汉典》中的“詑”字,音tuó(成都话读/to/,音同“托”),义“欺谩”。笔者认为,还是用“烫”这个借用字更方便。新川剧《丑公公见俏媳妇儿》中就有这样一句话***:“我又遭烫了。”
在用“烧”和“烫”来表示“欺骗”时,为了表示其受骗的惨烈程度,还会说“遭烧卷了”,“遭烫卷了”。“卷”字在此本应读/juàn/,但受前一个音节的影响,变作了阴平调/juān/(音同“娟”)。
[注音说明]:1、凡是普通话读音,均采用汉语拼音。
2、成都方言拼音写在双斜线(//)内,以示区别。
3、成都方言声调符号和调值如下(以“/ma/”音节为例):阴平调/mā/(44),阳平调/ma/(22),上声调/mà/(43),去声调/má/(23),成都方言无轻声。
4、本帖中的声韵母均与汉语拼音相同。
5、文中的“音同某字”均指其成都话读音(包括音节和声调)。如声调不符,则说“音同某字的某声调”。



IP属地:四川123楼2010-11-23 20:36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一〇五:拧、绞、车和扭
    早先(以前)没得洗衣机,洗衣物都只有用手。城头洗大件如铺盖里子、“扌霸”单(即床单)之类,家头用门板棕刷子,最多还有搓衣板。农村洗衣服在河沟儿边上,不用搓衣板儿,而是用木棒槌儿在石头上敲打衣物以省力。洗完后总要把洗物拧干,才晾出去。不然的话,衣物晾在竿竿上或绳绳儿上就会滴水,弄得一地焦湿(很湿)不说,还半天(很久)都干不到。这里的“拧”,就是指两手握住衣物的两头朝反方向用力(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356页)。; 不过习惯上成都人并不说“拧”,而是说“/jiù/”(音同“九”)。例如,把毛巾/jiù/干,把衣服/jiù/干。这个/jiù/,巴金先生在其名著《春》中用的是“绞”字,如:黄嫂给他(觉新)绞了一张脸帕来,让他揩了脸。 该字的第一字义即为“拧,扭紧”(见该字典第228页),但成都话把该字读作/jiào/(音同“饺”),而非/jiù/。“绞”字当系借用。  
    “拧”字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扭转,控制住东西的一部分而绞转”,如“拧螺丝钉,拧墨水瓶盖”(见该字典第356页)。在此用法上,成都人会说“车”。例句:哪个把这个瓶瓶儿盖盖车得梆紧的,我车都车不下来。巴金先生在《秋》中就多次用了该字来表示“转动”,如:“大少爷,要不要把灯‘车’小?”,“好,你把亮‘车’小点”。  
    成都人把表述“扭转”的“拧”也说成/jiù/。例句:这个瓶瓶儿盖盖(盖子)/jiù/得梆紧(很紧),我/jiù/都/jiù/不开。当然,也可说成:这个瓶瓶儿盖盖车得梆紧,我车都车不开。' 据《考释》,这个/jiù/的本字为“□”*,其义为“扭曲;拧”,并云“当为今通语‘扭’”,也有借用“纠,㧃,就”等字的。笔者认为,这个“□/jiù/”字难认又难输入,故当其用于表示“握住物体的两端向相反的方向用力”时,可借用“绞”字;当其用于表示“扭转”时,可借用“扭”字。
    * 该字无法输入。为左右结构:左边是上下结构,上“白”下“匕”;右边是“殳”。
    


    IP属地:四川126楼2010-11-23 20:42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一〇七:量、印、扌焉和隐*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确实,汪洋大海,要用量米的斗去量海水的多少那简直是天方夜谭。“量”是个多音多义字,在普通话里当其读作 liáng 时,第一字义就是“用器物计算东西的多少或长短”(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294页)。只是成都人在用该字的该义时,将其读作/liáng/(音“亮”),而不对应地读作/liang/(音“凉”)。成都人在谈及用量具“量(东西的多少、大小、长短)”时喜欢说“/yín/”(音同“印”),如“/yín/米,/yín/布”。例句:老板儿,帮我把这截布/yín/一下,看有好宽喃。
      以前量米用升或斗,那是用木片做成的方锥形口大底小的平底量器。把米倒进去以后,再拿刮片儿刮平,就是满满一升或一斗米。老成都有句俗语说“一升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说的是给予太多适得其反。其中的“升”和“斗”就指的是这种量具。这种量度的方法,成都人叫做/yín/(音同“印”)。只是在日常生活中不一定都要拿刮片儿刮,而是平平地装满容器即可。例句:今天要来客,记到晌午(读作“嫂五”)煮饭的时候多/yín/一碗米哈。
      这个/yín/字在方言字典里有两种写法:“扌丐”或“扌焉”。《蜀方言》卷下有“量粮食曰隐*。”查《汉典》,“隐*”字在《康熙字典》中的注释为:【集韵】於靳切,殷去声。剂也。一曰平量也。或作扌焉。今俗作“扌丐”,非。巴金先生在其名著《春》中用的是“印”字。书中,芸表妹对淑华说了这样一句话:“檀香点完了,请你再印一盒罢。”“扌丐”字敝人查不到出处及其读音和字义,而且它和“隐*、扌焉”这两个字一样输入困难,如果借用的话,我倒觉得“印”字比较简单,读音也正好符合成都人的说法。如果可以这样用,那就只需要在方言字典中注明,该字用作动词,其意为“量度”。 应改为提手旁“扌”。
      


      IP属地:四川129楼2010-11-23 20:57
      回复


        IP属地:四川132楼2010-11-25 10:12
        回复
          川话吧防爆队路过,专打爆吧狗


          IP属地:四川135楼2010-11-26 08:11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一〇八:踢、蹴、踶、踔和打
            踢:娃娃些走路喜欢跑跑跳跳,遇到路上有小石头之类的东西,他们也喜欢拿(用)脚去踢它,觉得好耍。这个“踢”的字义就是“用脚触击”,如“踢球,踢毽子,一脚踢开”(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475页)。不过要注意,成都人把这个字读作/tie/(音同“铁”),与普通话的 tī 并不对应。例如,现在很多人搬新家时都要装修,装饰材料里就有一个叫做“踢脚线”,那是沿墙脚安装的与木地板相接的木条。成都人把它说成“铁脚线”。!
                 啄:不过习惯上成都人不大说“踢”,而喜欢说“□/zua/”(音同“抓”的阳平调),如“□/zua/足球,□/zua/一脚”。例句:这个娃娃走个路爱□起石头儿走,结果把鞋子尖尖□/zua/得稀巴(读作/pā/,音同“火巴”)烂。该字一直未找到本字,方言词典多借用“啄”字,亦有借用“𨁿”字者。前者读作zhuó,成都方言读作/zua/,而不对应地读作/zo/(音同“昨”);它表示“鸟类用嘴叩击并夹住东西”(见该字典第643页),从“口”旁,与“脚”不沾边;而后者只有“走”或“跳”之意,与“踢”也不沾边。所以,用这两个字来表示“□/zua/”都不合适。
                    踹:从方言角度来看,“踹”字也有“踢”的意思。明李实所著四川古代方言词典《蜀语》云:“踹,都管切,音短,足踢也;又音煅,足跟也。”不过用“踹”字来表示/zua/,成都方言好像难于接受。一是读音不同,不读“短”也不读作普通话的对应音/cuái/;二是字义有异,字义是“践踏,用脚底踢”。而“用脚底踢”一般说成“蹬”,如“他一脚就把那个贼娃子蹬下去了”。而“□/zua/”是用脚尖或脚面踢。
                   另外,“蹴”字也有“踢”的意思。如中国古代的“蹴鞠”(读作/cuju/,音同“出局”)就是“踢球”之意,据说它就是足球运动的雏形。该字有 cù、zú 两音,后一个读音对应的成都方言读音为/zu/(音同“竹”)。但是,成都方言里好像还没有发现过韵母由 u 变为 ua 的先例。
                  卓:查《汉语大字典》,“踶”字即“踢”的意思,但其读音为 dì,成都方言的对应读音为/dí/(音同“地”),读音相差较大。而《说文解字·足部》有“踔”字,说明为“踶也。从足卓声。”可见该字也是“踢”的意思。“卓”读作 zhuó,成都方言对应地读作 /zo/。在成都方言里有这样一个音变现象,即“zhuó”音并未对应地变作/zo/,而是变作/zua/,如“啄”是也。成都人把“啄木鸟”读作/zuamuniào/,而不是/zomuniào/。普通话中的韵母 uo,在这里变成了 ua,而不是对应地变成 o。所以,表示“踢”的“踔”字读作/zua/是可以的。
                 这样一来,前面的例子就可以写作“踔脚球、踔石头儿、踔一脚”。
                 打:对于具体的某项“踢”的运动,成都人还喜欢说“打”。比如,打足球(“足”读作/jio/,音同“脚”),打毽儿(读作/jiér/,毽子)。
            


            IP属地:四川136楼2010-11-28 19:56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一一〇:忧、愁和焦
              忧、愁: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人都希望开开心心地过日子,但生活中又总会碰倒使人忧愁的事情。比如,害病了,没得钱了,工作不顺心了,亲人或朋友产生误会了,子女不听话了,等等。凡是遇到这类事情,人都会忧虑。这个“忧”字的字义就是“发愁”和“使人忧愁的事情”,如“杞人忧天,高枕无忧”(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580页
              这个“愁”字就是“忧虑”的意思,如“发愁,不愁吃,不愁穿”(见该字典第63页)。
              成都人除了也说“忧”和“愁”而外,更喜欢说“焦”。例句:那个娃儿读书一直都不好,他妈老汉儿(父母)硬是焦得很啊。
                   焦人:成都话里的“焦人”一词就是“使人担忧”或“使人发愁”的意思。在巴金的名著《秋》中,王氏在同沈氏谈到当年有可能收不到田租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万一成了真的,你看焦不焦人?”* 这里的“焦”可不是被火烧焦的意思,而是“着急,烦躁”之意,例如“心焦,焦急,万分焦灼”(见该字典第227页)。此外,“焦愁,焦虑,焦心,焦躁”等词也都是这类意思。在李劼人的名著《死水微澜》里,在介绍邓大娘的境况时,有这样一句话:“算来,从改嫁以后,才未焦心穿吃了。”
                  心焦泼烦:成都人还有一个说法是“心焦泼烦的”,就是表示心情焦躁、烦躁之意的。有人说该词应当写作“心焦颇烦”,但“颇”字的读音不合成都人的说法。“泼”读作/po/(音同“婆”),“颇”则读作/pò/(音同“叵”),而在该词中成都人是读前一个音的
              


              IP属地:四川138楼2010-11-28 19:59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一一一:气、恼、怄和呕
                气: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心理素质好的人,会面对出现的问题想办法解决之。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只会生气。相信人人都有生气的时候,心理素质再好,也难免不偶尔生气。一点儿都不生气的人世上难找。这个“气”就有“怒或使人发怒”的意思,如“他生气了,别气我了”(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387页)。成都人会说:三娃子,要听话哈,不要气你们妈(你妈妈)哦。又如:他们妈遭他气腾了(他妈妈被他气坏了)。
                    恼:人一生气,就会恼怒。“恼”字本身就有“发怒,愤恨”之意,如“恼羞成怒,你别恼我”(见该字典第349)。不过,成都人一般不单独说这个字,只有在说“烦恼,恼火”等词时才用该字,且把“恼”字读作/lào/而不是/nào/。.     有时人做的事情有趣或滑稽,也会使人感到可笑,或者说使人感到哭笑不得。例句:你看他好笑人哦,裤儿上拉链儿都搞忘拉起就要出门了。      怄:在说到“气恼”或“哭笑不得”时,成都人爱说的还是“怄”字,如“怄气,怄人”。“怄”字在字典上的意思是“故意惹人恼怒,或使人发笑,逗弄”,如“你别怄人了,怄得他直冒火”(见该字典第361页)。而《现代汉语词典》则注明该字为方言用字(见该词典第1013页)。例句:①这个娃娃太费(调皮)了,经常把他们妈怄(气)得不好(生病)。②这个娃娃好怄(笑)人哦,把盐巴搁(读作/kó/,音同“课”)到蜂糖(蜂蜜)头去了。克非先生在其名著《春潮急》中就写了这样一句话:“张福林正呆在堂屋门前的椅子上怄气,看见兰子回来,心头陡地荡起异样的波浪,……。” 要注意“怄”字的读音,普通话读作 òu,成都方言读作/ngóu/(音同“欧”的去声调)。
                     “怄气”也可写作“呕气”。李劼人先生在其名著《死水微澜》里就都用的是“呕气”而非“怄气”,如:“郝达三一家人都坐在楼上呕气懊悔,独二小姐一个人在栏杆边看路上行人,……。”。“呕”字用在此系“怄气”之意,读音与“怄”字相同,而非“呕吐”的“呕”音(/ngòu/,音同“藕”)。
                


                IP属地:四川139楼2010-11-28 20:00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一一三:打、啄和栽
                       打:人在精神欠佳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打瞌睡。“打”是个多义字,可用于“表示身体上的某些动作”,如:打手势,打哈欠(成都人说“打呵嗨”),打滚儿(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80页)。)
                  啄:习惯上,成都人把“打瞌睡”说成“啄瞌睡”。这个说法很形象,因为“啄”指的是“鸟类用嘴叩击并夹住东西”,如“鸡啄米,啄木鸟”(见该字典第643)。凡是见过鸡啄米或啄木鸟在树上捉虫的人,都会对鸡头或鸟头的叩击动作印象深刻。回头看看那些坐着打瞌睡的人,头不是一啄一啄的吗?要注意的是“啄”字的读音:普通话读作 zhuó,成都方言读作/zua/(音同“抓”的阳平调),而不是对应地读作/zo/(音同“捉”)。
                     栽:此外,成都人还把“打瞌睡”说成“/zuāi/瞌睡”。这个“/zuāi/”,有的方言字典写作“跩”字,有的用的是“栽”字。敝人认为,前一个字音义均不合,不取。后一个字有点形象,因为脑壳一啄一啄地打瞌睡,也很像就要“栽”下去一样。实际上敝人就曾亲眼见过,有人坐到椅子上“/zuāi/瞌睡”,在头向前“啄”时就栽倒了。而且,成都人把行路不稳说成“打栽栽”(也说“打蹿蹿”),把脑壳一点一点地说成“一栽一栽地”。只是“栽”字作此用时应读作/zuāi/(音同“跩”的阴平调),而非其本音/zāi/(音同“灾”)。在四川有些地方把“栽了一跤”说成“/zuāi/了一跤”,或许就是这个读法吧。
                  


                  IP属地:四川141楼2010-11-28 20:04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一一五:噎、哽、骨可和卡
                         噎:吃东西太快或太大口,很可能就会遭噎着。噎着的感觉确实不好受,吞又吞不下去,吐又吐不出来。心口儿(胸口,这里实际上指食道)顶得难受。这时稍稍喝一点汤或水,慢慢会好一点。所以,吃饭还是细嚼慢咽比较好,这是古人早就总结出来的饮食之道和保健方法。这个“噎”字的字义就是“食物堵住食道”,如“吃得太快,噎住了”(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561页)。这个“噎”字普通话读yē,成都方言却读作/yi/(音同“遗”)。成语 “因噎废食”成都人读作/yīnyiféisi/(音同“音遗费实”)。
                         哽:但成都人不说“噎”,而是说“/gèn/”,方言词典多用“哽”字,也有用“鲠、梗”等字者。例句:这个娃娃慌到耍(急着玩),吃得多快的,结果遭哽到了。本人同意用“哽”字,该字的本意是“声气阻塞”,如“哽咽”(见该字典第153页),此处当为借用。
                         喀:在吃鱼或鸡鸭兔时,一不小心,鱼刺或小骨头就会卡在喉咙(咽喉)头。这时人们会说被“鲠”住了。这个字的字义指“鱼骨”,也指“骨头卡在嗓子里”(见该字典第153页)。由于难受或疼痛,这个时候就会呛咳,巴不得马上去掉它才好。有一句成语叫“如骨鲠喉”,也说“如骨在喉”,指的就是这个情况。如果卡得较深,还必须去医院找医生拿镊子把它夹出来。有人说,大口吃一口饭,就把卡住的鱼刺吞下去了。这是非常危险的!曾有报载,有人这样做,结果鱼刺向下刺破了动脉血管,记不清是丢了命还是差点丢命。
                       成都人在谈到这个“鲠”时,只说“/kà/”(音同“喀”)。例句:①我们弟娃儿最怕吃鱼了,他遭/kà/到过。②奶奶吃鸡,遭鸡骨头/kà/到了。清末成都人张慎仪所撰《蜀方言》里有“骨鲠在喉曰䯊”一说。这个“䯊”字读作qià,而成都人习惯读作/kà/,它应当就是本字。不过,现在一般人都把这个“/kà/”写作“卡”字。例如,本地某报纸就曾有这样的标题:“吃鱼遭卡7小时20人就医”。在普通话里,“卡”字用于此义时读作qiă,释义为“夹在中间,堵塞”,如“鱼刺卡在嗓子里;卡在里边拿不出来了”(见该字典第388页)。为方便起见,用“卡”字也无妨。
                    


                    IP属地:四川143楼2010-11-28 20:06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一一七:青、紫和乌
                           “青”:有时跑得太快,一个跟斗儿跘(跌)下去,磕膝头儿(膝盖,读作/kexīter/)就跘青了,那是皮下出血的标志。这个“青”是“绿色”的意思,如“青草”(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299页)。我们体表皮肤下的血管,看起来带绿色,所以成都人把它叫做“青筋”。例句:你看他吵起架来青筋都暴起多高。
                      “紫”:如果皮下出血很厉害,或是稍有破皮,那看起来伤处就是紫色的了。此外,如果体内缺氧,如煤气中毒导致血红蛋白携氧能力受阻或太冷导致血液循环不良,嘴皮(嘴唇)就会发紫。“紫”是蓝、红合成的颜色(见该字典第646页)。曾经有一种常备的家用药水,叫做“紫药水”(也称“蓝药水”),可以涂抹口腔溃疡。这种药水就是紫色的液体,后来据说有致癌作用,现已不用了。如果是浅紫色,成都人就说是“血青色”。
                         “乌”:然而,成都人在说到“青,紫”时,却爱说“乌”。例如:①你看嘛,她把手杆都给我打乌了。②几个娃娃尽(读作/jìn/,音同“井”,不停地)在河头洗澡(游泳),嘴皮(嘴唇)都冷乌了。“乌”字在表示颜色时,只代表黑色(见该字典第507页),如“乌云,乌木,乌鸦”,还有成都人说的“乌猫儿皂狗”(“皂”也代表黑色)。确实,深紫色也就近乎黑色了。


                      IP属地:四川145楼2010-11-28 20:08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一一九:啬、涩和夹
                               人们都不喜欢吝啬鬼。那些把钱看得比命都还重的人,确实令人生厌。这里的“啬”字就是“小气”的意思,即“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之意,一般与“吝”字组词为“吝啬”,如“不浪费也不吝啬” (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423页)。成都人谈到某人小气时,会单用“啬”字,并把吝啬鬼叫做“啬家子”。例句:他那个人啬得很,简直是个啬家子。
                               成都水果种类很多,柿子也在其中。每到秋冬,街上就会叫卖本地出的桃形软柿子,与北方的方形硬柿子在形状和硬度上大不相同,但二者的性味却差不多。柿子在未经石灰处理之前,有一股很浓的涩味。然而在处理好之后,却有一股很好吃的味道。字典上对“涩”字的解释就是“一种使舌头感到不滑润不好受的滋味”,举例就是“这柿子很涩”(见该字典第423页)。当然,除了柿子而外,有些蔬菜也有涩味,如菠菜等。
                              成都人喜欢把上面所说的“啬”和“涩”都说成“夹”。例句:①他那个人夹得很,出这点儿钱都舍不得。②这个柿子好夹嘴哦,我吃都吃不来。至于成都人为何用“夹”字来表示“啬”和“涩”,还待语言专家考证。  
                             此外,在读音方面,“啬”和“涩”都是古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均读作去声调sè,而在成都方言里均读作阳平调/se/(音同“蛇”)。“夹”是古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可读作jiā(夹层)、jiá(夹衣)和gā(夹肢窝),而在成都方言里却只有一个读音/jia/(音同“家”的阳平调)。
                        


                        IP属地:四川147楼2010-11-28 20:11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一二〇:尖、顶、末、梢和颠
                          “尖尖山,二斗坪,包谷馍馍胀死人。”这是一首老四川民歌中的头两句。相信大家都晓得啥子是尖尖的山。从字典上看,“物体锐利的末端或细小的部分”就叫“尖”(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218页)。“山”虽然大,只要是下大上小,也叫“尖”(如四姑娘山的几座雪峰),只有那些平顶山不尖(如洪雅的瓦屋山)。
                          


                          IP属地:四川148楼2010-11-28 20:14
                          回复
                            尖的东西很多,成都人把物体的尖端部分也叫做“尖”,而且喜欢用其叠音词“尖尖”。比如:钢笔尖尖,铅(成都人将其读作/yuan/,音同“元”)笔尖尖,圆珠笔尖尖,树子尖尖,笋子尖尖,叶子尖尖,竹子尖尖,山尖尖,塔尖尖,等等。


                            IP属地:四川149楼2010-11-28 20:15
                            回复

                              末”字当其与“本”相对表示“尖端”时,和“梢”是同义字,所以常连用为“末梢”(如神经末梢),指的是末尾、尖端。比如:末端,细枝末节,眉梢,树梢,等等(见该字典第341和430页)。不过,成都人一般不用此说法

                              在口语中,成都人爱把尖、顶、末、梢说成“颠”,并喜用其叠音词“颠颠”。比如:山颠颠,塔颠颠,树子颠颠,笋子颠颠,叶子颠颠,竹子颠颠,等等。而且还会说其儿化音“颠颠儿”。如:树子颠颠儿,莴笋颠颠儿,等等。这里的“颠儿”读作/diēr/。
                              成都人喜欢吃豌豆苗的尖端即末梢部分,将其掐下来下面煮汤做菜清香可口。每年开春,这是成都人的最爱,并将其称为“豌豆颠儿”。外地人来蓉才知还有如此美味。曾几何时,许多成都人上京探亲访友都要带一大口袋豌豆颠儿去送人。现在尽管北京也有了所谓的“豆苗”,但比起成都肥大嫩香的“豌豆颠儿”来,差之远矣。现在又时兴吃“红苕颠儿”了,尽管其味不及豌豆颠儿,但作为健康食品还是受大家欢迎的。“莴笋颠儿”也是成都人爱吃的家常菜之一。
                              字典中“颠”字的第一字义为“头顶”,并引伸为“最高最上的部分”(见该字典第95页)。成都人也用该字义,但用于说“颠颠”时,又有引伸,指植物蔬菜茎叶的尖端或末端部分,它们或许卷曲在空中,或许亸(垂,读作/tò/,音同“妥”)在地下(地上),而不一定要在最高最上。前述“豌豆颠儿,红苕颠儿,莴笋颠儿”分别就是掐的豌豆苗和红苕藤的嫩尖部分,而“莴笋颠儿”则是指莴笋端部带叶的嫩尖。据《蜀方言》,用于此义时,“颠”字还应加上草头
                              


                              IP属地:四川150楼2010-11-28 20: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