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头那句“烟杆儿脑壳烫人”中的“烫/táng/”,也是成都人表达“欺骗”的一种说法。在被骗后,成都人还会说“哎呀,今天遭烫了,买到个歪货”。这个“烫”,大概与前面所说的“烧”是一个感觉吧。这个“烫/táng/”,《考释》用的是“詑”字,注音同“烫”,义“欺骗;诈骗”。《说文·言部》有“沇州谓欺曰詑,从言它声,托何切。”《广韵·平·歌》有“詑,欺也,徒河切。”查《汉典》中的“詑”字,音tuó(成都话读/to/,音同“托”),义“欺谩”。笔者认为,还是用“烫”这个借用字更方便。新川剧《丑公公见俏媳妇儿》中就有这样一句话***:“我又遭烫了。”
在用“烧”和“烫”来表示“欺骗”时,为了表示其受骗的惨烈程度,还会说“遭烧卷了”,“遭烫卷了”。“卷”字在此本应读/juàn/,但受前一个音节的影响,变作了阴平调/juān/(音同“娟”)。
[注音说明]:1、凡是普通话读音,均采用汉语拼音。
2、成都方言拼音写在双斜线(//)内,以示区别。
3、成都方言声调符号和调值如下(以“/ma/”音节为例):阴平调/mā/(44),阳平调/ma/(22),上声调/mà/(43),去声调/má/(23),成都方言无轻声。
4、本帖中的声韵母均与汉语拼音相同。
5、文中的“音同某字”均指其成都话读音(包括音节和声调)。如声调不符,则说“音同某字的某声调”。
在用“烧”和“烫”来表示“欺骗”时,为了表示其受骗的惨烈程度,还会说“遭烧卷了”,“遭烫卷了”。“卷”字在此本应读/juàn/,但受前一个音节的影响,变作了阴平调/juān/(音同“娟”)。
[注音说明]:1、凡是普通话读音,均采用汉语拼音。
2、成都方言拼音写在双斜线(//)内,以示区别。
3、成都方言声调符号和调值如下(以“/ma/”音节为例):阴平调/mā/(44),阳平调/ma/(22),上声调/mà/(43),去声调/má/(23),成都方言无轻声。
4、本帖中的声韵母均与汉语拼音相同。
5、文中的“音同某字”均指其成都话读音(包括音节和声调)。如声调不符,则说“音同某字的某声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