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一〇八:踢、蹴、踶、踔和打
踢:娃娃些走路喜欢跑跑跳跳,遇到路上有小石头之类的东西,他们也喜欢拿(用)脚去踢它,觉得好耍。这个“踢”的字义就是“用脚触击”,如“踢球,踢毽子,一脚踢开”(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475页)。不过要注意,成都人把这个字读作/tie/(音同“铁”),与普通话的 tī 并不对应。例如,现在很多人搬新家时都要装修,装饰材料里就有一个叫做“踢脚线”,那是沿墙脚安装的与木地板相接的木条。成都人把它说成“铁脚线”。!
啄:不过习惯上成都人不大说“踢”,而喜欢说“□/zua/”(音同“抓”的阳平调),如“□/zua/足球,□/zua/一脚”。例句:这个娃娃走个路爱□起石头儿走,结果把鞋子尖尖□/zua/得稀巴(读作/pā/,音同“火巴”)烂。该字一直未找到本字,方言词典多借用“啄”字,亦有借用“𨁿”字者。前者读作zhuó,成都方言读作/zua/,而不对应地读作/zo/(音同“昨”);它表示“鸟类用嘴叩击并夹住东西”(见该字典第643页),从“口”旁,与“脚”不沾边;而后者只有“走”或“跳”之意,与“踢”也不沾边。所以,用这两个字来表示“□/zua/”都不合适。
踹:从方言角度来看,“踹”字也有“踢”的意思。明李实所著四川古代方言词典《蜀语》云:“踹,都管切,音短,足踢也;又音煅,足跟也。”不过用“踹”字来表示/zua/,成都方言好像难于接受。一是读音不同,不读“短”也不读作普通话的对应音/cuái/;二是字义有异,字义是“践踏,用脚底踢”。而“用脚底踢”一般说成“蹬”,如“他一脚就把那个贼娃子蹬下去了”。而“□/zua/”是用脚尖或脚面踢。
另外,“蹴”字也有“踢”的意思。如中国古代的“蹴鞠”(读作/cuju/,音同“出局”)就是“踢球”之意,据说它就是足球运动的雏形。该字有 cù、zú 两音,后一个读音对应的成都方言读音为/zu/(音同“竹”)。但是,成都方言里好像还没有发现过韵母由 u 变为 ua 的先例。
卓:查《汉语大字典》,“踶”字即“踢”的意思,但其读音为 dì,成都方言的对应读音为/dí/(音同“地”),读音相差较大。而《说文解字·足部》有“踔”字,说明为“踶也。从足卓声。”可见该字也是“踢”的意思。“卓”读作 zhuó,成都方言对应地读作 /zo/。在成都方言里有这样一个音变现象,即“zhuó”音并未对应地变作/zo/,而是变作/zua/,如“啄”是也。成都人把“啄木鸟”读作/zuamuniào/,而不是/zomuniào/。普通话中的韵母 uo,在这里变成了 ua,而不是对应地变成 o。所以,表示“踢”的“踔”字读作/zua/是可以的。
这样一来,前面的例子就可以写作“踔脚球、踔石头儿、踔一脚”。
打:对于具体的某项“踢”的运动,成都人还喜欢说“打”。比如,打足球(“足”读作/jio/,音同“脚”),打毽儿(读作/jiér/,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