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话吧 关注:23,675贴子:409,459

回复:[方言用字]成都方言用字浅谈【长篇转载】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四川132楼2010-11-25 10:12
回复
    川话吧防爆队路过,专打爆吧狗


    IP属地:四川135楼2010-11-26 08:11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一〇八:踢、蹴、踶、踔和打
      踢:娃娃些走路喜欢跑跑跳跳,遇到路上有小石头之类的东西,他们也喜欢拿(用)脚去踢它,觉得好耍。这个“踢”的字义就是“用脚触击”,如“踢球,踢毽子,一脚踢开”(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475页)。不过要注意,成都人把这个字读作/tie/(音同“铁”),与普通话的 tī 并不对应。例如,现在很多人搬新家时都要装修,装饰材料里就有一个叫做“踢脚线”,那是沿墙脚安装的与木地板相接的木条。成都人把它说成“铁脚线”。!
           啄:不过习惯上成都人不大说“踢”,而喜欢说“□/zua/”(音同“抓”的阳平调),如“□/zua/足球,□/zua/一脚”。例句:这个娃娃走个路爱□起石头儿走,结果把鞋子尖尖□/zua/得稀巴(读作/pā/,音同“火巴”)烂。该字一直未找到本字,方言词典多借用“啄”字,亦有借用“𨁿”字者。前者读作zhuó,成都方言读作/zua/,而不对应地读作/zo/(音同“昨”);它表示“鸟类用嘴叩击并夹住东西”(见该字典第643页),从“口”旁,与“脚”不沾边;而后者只有“走”或“跳”之意,与“踢”也不沾边。所以,用这两个字来表示“□/zua/”都不合适。
              踹:从方言角度来看,“踹”字也有“踢”的意思。明李实所著四川古代方言词典《蜀语》云:“踹,都管切,音短,足踢也;又音煅,足跟也。”不过用“踹”字来表示/zua/,成都方言好像难于接受。一是读音不同,不读“短”也不读作普通话的对应音/cuái/;二是字义有异,字义是“践踏,用脚底踢”。而“用脚底踢”一般说成“蹬”,如“他一脚就把那个贼娃子蹬下去了”。而“□/zua/”是用脚尖或脚面踢。
             另外,“蹴”字也有“踢”的意思。如中国古代的“蹴鞠”(读作/cuju/,音同“出局”)就是“踢球”之意,据说它就是足球运动的雏形。该字有 cù、zú 两音,后一个读音对应的成都方言读音为/zu/(音同“竹”)。但是,成都方言里好像还没有发现过韵母由 u 变为 ua 的先例。
            卓:查《汉语大字典》,“踶”字即“踢”的意思,但其读音为 dì,成都方言的对应读音为/dí/(音同“地”),读音相差较大。而《说文解字·足部》有“踔”字,说明为“踶也。从足卓声。”可见该字也是“踢”的意思。“卓”读作 zhuó,成都方言对应地读作 /zo/。在成都方言里有这样一个音变现象,即“zhuó”音并未对应地变作/zo/,而是变作/zua/,如“啄”是也。成都人把“啄木鸟”读作/zuamuniào/,而不是/zomuniào/。普通话中的韵母 uo,在这里变成了 ua,而不是对应地变成 o。所以,表示“踢”的“踔”字读作/zua/是可以的。
           这样一来,前面的例子就可以写作“踔脚球、踔石头儿、踔一脚”。
           打:对于具体的某项“踢”的运动,成都人还喜欢说“打”。比如,打足球(“足”读作/jio/,音同“脚”),打毽儿(读作/jiér/,毽子)。
      


      IP属地:四川136楼2010-11-28 19:56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一一〇:忧、愁和焦
        忧、愁: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人都希望开开心心地过日子,但生活中又总会碰倒使人忧愁的事情。比如,害病了,没得钱了,工作不顺心了,亲人或朋友产生误会了,子女不听话了,等等。凡是遇到这类事情,人都会忧虑。这个“忧”字的字义就是“发愁”和“使人忧愁的事情”,如“杞人忧天,高枕无忧”(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580页
        这个“愁”字就是“忧虑”的意思,如“发愁,不愁吃,不愁穿”(见该字典第63页)。
        成都人除了也说“忧”和“愁”而外,更喜欢说“焦”。例句:那个娃儿读书一直都不好,他妈老汉儿(父母)硬是焦得很啊。
             焦人:成都话里的“焦人”一词就是“使人担忧”或“使人发愁”的意思。在巴金的名著《秋》中,王氏在同沈氏谈到当年有可能收不到田租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万一成了真的,你看焦不焦人?”* 这里的“焦”可不是被火烧焦的意思,而是“着急,烦躁”之意,例如“心焦,焦急,万分焦灼”(见该字典第227页)。此外,“焦愁,焦虑,焦心,焦躁”等词也都是这类意思。在李劼人的名著《死水微澜》里,在介绍邓大娘的境况时,有这样一句话:“算来,从改嫁以后,才未焦心穿吃了。”
            心焦泼烦:成都人还有一个说法是“心焦泼烦的”,就是表示心情焦躁、烦躁之意的。有人说该词应当写作“心焦颇烦”,但“颇”字的读音不合成都人的说法。“泼”读作/po/(音同“婆”),“颇”则读作/pò/(音同“叵”),而在该词中成都人是读前一个音的
        


        IP属地:四川138楼2010-11-28 19:59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一一一:气、恼、怄和呕
          气: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心理素质好的人,会面对出现的问题想办法解决之。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只会生气。相信人人都有生气的时候,心理素质再好,也难免不偶尔生气。一点儿都不生气的人世上难找。这个“气”就有“怒或使人发怒”的意思,如“他生气了,别气我了”(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387页)。成都人会说:三娃子,要听话哈,不要气你们妈(你妈妈)哦。又如:他们妈遭他气腾了(他妈妈被他气坏了)。
              恼:人一生气,就会恼怒。“恼”字本身就有“发怒,愤恨”之意,如“恼羞成怒,你别恼我”(见该字典第349)。不过,成都人一般不单独说这个字,只有在说“烦恼,恼火”等词时才用该字,且把“恼”字读作/lào/而不是/nào/。.     有时人做的事情有趣或滑稽,也会使人感到可笑,或者说使人感到哭笑不得。例句:你看他好笑人哦,裤儿上拉链儿都搞忘拉起就要出门了。      怄:在说到“气恼”或“哭笑不得”时,成都人爱说的还是“怄”字,如“怄气,怄人”。“怄”字在字典上的意思是“故意惹人恼怒,或使人发笑,逗弄”,如“你别怄人了,怄得他直冒火”(见该字典第361页)。而《现代汉语词典》则注明该字为方言用字(见该词典第1013页)。例句:①这个娃娃太费(调皮)了,经常把他们妈怄(气)得不好(生病)。②这个娃娃好怄(笑)人哦,把盐巴搁(读作/kó/,音同“课”)到蜂糖(蜂蜜)头去了。克非先生在其名著《春潮急》中就写了这样一句话:“张福林正呆在堂屋门前的椅子上怄气,看见兰子回来,心头陡地荡起异样的波浪,……。” 要注意“怄”字的读音,普通话读作 òu,成都方言读作/ngóu/(音同“欧”的去声调)。
               “怄气”也可写作“呕气”。李劼人先生在其名著《死水微澜》里就都用的是“呕气”而非“怄气”,如:“郝达三一家人都坐在楼上呕气懊悔,独二小姐一个人在栏杆边看路上行人,……。”。“呕”字用在此系“怄气”之意,读音与“怄”字相同,而非“呕吐”的“呕”音(/ngòu/,音同“藕”)。
          


          IP属地:四川139楼2010-11-28 20:00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一一三:打、啄和栽
                 打:人在精神欠佳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打瞌睡。“打”是个多义字,可用于“表示身体上的某些动作”,如:打手势,打哈欠(成都人说“打呵嗨”),打滚儿(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80页)。)
            啄:习惯上,成都人把“打瞌睡”说成“啄瞌睡”。这个说法很形象,因为“啄”指的是“鸟类用嘴叩击并夹住东西”,如“鸡啄米,啄木鸟”(见该字典第643)。凡是见过鸡啄米或啄木鸟在树上捉虫的人,都会对鸡头或鸟头的叩击动作印象深刻。回头看看那些坐着打瞌睡的人,头不是一啄一啄的吗?要注意的是“啄”字的读音:普通话读作 zhuó,成都方言读作/zua/(音同“抓”的阳平调),而不是对应地读作/zo/(音同“捉”)。
               栽:此外,成都人还把“打瞌睡”说成“/zuāi/瞌睡”。这个“/zuāi/”,有的方言字典写作“跩”字,有的用的是“栽”字。敝人认为,前一个字音义均不合,不取。后一个字有点形象,因为脑壳一啄一啄地打瞌睡,也很像就要“栽”下去一样。实际上敝人就曾亲眼见过,有人坐到椅子上“/zuāi/瞌睡”,在头向前“啄”时就栽倒了。而且,成都人把行路不稳说成“打栽栽”(也说“打蹿蹿”),把脑壳一点一点地说成“一栽一栽地”。只是“栽”字作此用时应读作/zuāi/(音同“跩”的阴平调),而非其本音/zāi/(音同“灾”)。在四川有些地方把“栽了一跤”说成“/zuāi/了一跤”,或许就是这个读法吧。
            


            IP属地:四川141楼2010-11-28 20:04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一一五:噎、哽、骨可和卡
                   噎:吃东西太快或太大口,很可能就会遭噎着。噎着的感觉确实不好受,吞又吞不下去,吐又吐不出来。心口儿(胸口,这里实际上指食道)顶得难受。这时稍稍喝一点汤或水,慢慢会好一点。所以,吃饭还是细嚼慢咽比较好,这是古人早就总结出来的饮食之道和保健方法。这个“噎”字的字义就是“食物堵住食道”,如“吃得太快,噎住了”(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561页)。这个“噎”字普通话读yē,成都方言却读作/yi/(音同“遗”)。成语 “因噎废食”成都人读作/yīnyiféisi/(音同“音遗费实”)。
                   哽:但成都人不说“噎”,而是说“/gèn/”,方言词典多用“哽”字,也有用“鲠、梗”等字者。例句:这个娃娃慌到耍(急着玩),吃得多快的,结果遭哽到了。本人同意用“哽”字,该字的本意是“声气阻塞”,如“哽咽”(见该字典第153页),此处当为借用。
                   喀:在吃鱼或鸡鸭兔时,一不小心,鱼刺或小骨头就会卡在喉咙(咽喉)头。这时人们会说被“鲠”住了。这个字的字义指“鱼骨”,也指“骨头卡在嗓子里”(见该字典第153页)。由于难受或疼痛,这个时候就会呛咳,巴不得马上去掉它才好。有一句成语叫“如骨鲠喉”,也说“如骨在喉”,指的就是这个情况。如果卡得较深,还必须去医院找医生拿镊子把它夹出来。有人说,大口吃一口饭,就把卡住的鱼刺吞下去了。这是非常危险的!曾有报载,有人这样做,结果鱼刺向下刺破了动脉血管,记不清是丢了命还是差点丢命。
                 成都人在谈到这个“鲠”时,只说“/kà/”(音同“喀”)。例句:①我们弟娃儿最怕吃鱼了,他遭/kà/到过。②奶奶吃鸡,遭鸡骨头/kà/到了。清末成都人张慎仪所撰《蜀方言》里有“骨鲠在喉曰䯊”一说。这个“䯊”字读作qià,而成都人习惯读作/kà/,它应当就是本字。不过,现在一般人都把这个“/kà/”写作“卡”字。例如,本地某报纸就曾有这样的标题:“吃鱼遭卡7小时20人就医”。在普通话里,“卡”字用于此义时读作qiă,释义为“夹在中间,堵塞”,如“鱼刺卡在嗓子里;卡在里边拿不出来了”(见该字典第388页)。为方便起见,用“卡”字也无妨。
              


              IP属地:四川143楼2010-11-28 20:06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一一七:青、紫和乌
                     “青”:有时跑得太快,一个跟斗儿跘(跌)下去,磕膝头儿(膝盖,读作/kexīter/)就跘青了,那是皮下出血的标志。这个“青”是“绿色”的意思,如“青草”(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299页)。我们体表皮肤下的血管,看起来带绿色,所以成都人把它叫做“青筋”。例句:你看他吵起架来青筋都暴起多高。
                “紫”:如果皮下出血很厉害,或是稍有破皮,那看起来伤处就是紫色的了。此外,如果体内缺氧,如煤气中毒导致血红蛋白携氧能力受阻或太冷导致血液循环不良,嘴皮(嘴唇)就会发紫。“紫”是蓝、红合成的颜色(见该字典第646页)。曾经有一种常备的家用药水,叫做“紫药水”(也称“蓝药水”),可以涂抹口腔溃疡。这种药水就是紫色的液体,后来据说有致癌作用,现已不用了。如果是浅紫色,成都人就说是“血青色”。
                   “乌”:然而,成都人在说到“青,紫”时,却爱说“乌”。例如:①你看嘛,她把手杆都给我打乌了。②几个娃娃尽(读作/jìn/,音同“井”,不停地)在河头洗澡(游泳),嘴皮(嘴唇)都冷乌了。“乌”字在表示颜色时,只代表黑色(见该字典第507页),如“乌云,乌木,乌鸦”,还有成都人说的“乌猫儿皂狗”(“皂”也代表黑色)。确实,深紫色也就近乎黑色了。


                IP属地:四川145楼2010-11-28 20:08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一一九:啬、涩和夹
                         人们都不喜欢吝啬鬼。那些把钱看得比命都还重的人,确实令人生厌。这里的“啬”字就是“小气”的意思,即“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之意,一般与“吝”字组词为“吝啬”,如“不浪费也不吝啬” (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423页)。成都人谈到某人小气时,会单用“啬”字,并把吝啬鬼叫做“啬家子”。例句:他那个人啬得很,简直是个啬家子。
                         成都水果种类很多,柿子也在其中。每到秋冬,街上就会叫卖本地出的桃形软柿子,与北方的方形硬柿子在形状和硬度上大不相同,但二者的性味却差不多。柿子在未经石灰处理之前,有一股很浓的涩味。然而在处理好之后,却有一股很好吃的味道。字典上对“涩”字的解释就是“一种使舌头感到不滑润不好受的滋味”,举例就是“这柿子很涩”(见该字典第423页)。当然,除了柿子而外,有些蔬菜也有涩味,如菠菜等。
                        成都人喜欢把上面所说的“啬”和“涩”都说成“夹”。例句:①他那个人夹得很,出这点儿钱都舍不得。②这个柿子好夹嘴哦,我吃都吃不来。至于成都人为何用“夹”字来表示“啬”和“涩”,还待语言专家考证。  
                       此外,在读音方面,“啬”和“涩”都是古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均读作去声调sè,而在成都方言里均读作阳平调/se/(音同“蛇”)。“夹”是古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可读作jiā(夹层)、jiá(夹衣)和gā(夹肢窝),而在成都方言里却只有一个读音/jia/(音同“家”的阳平调)。
                  


                  IP属地:四川147楼2010-11-28 20:11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一二〇:尖、顶、末、梢和颠
                    “尖尖山,二斗坪,包谷馍馍胀死人。”这是一首老四川民歌中的头两句。相信大家都晓得啥子是尖尖的山。从字典上看,“物体锐利的末端或细小的部分”就叫“尖”(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218页)。“山”虽然大,只要是下大上小,也叫“尖”(如四姑娘山的几座雪峰),只有那些平顶山不尖(如洪雅的瓦屋山)。
                    


                    IP属地:四川148楼2010-11-28 20:14
                    回复
                      尖的东西很多,成都人把物体的尖端部分也叫做“尖”,而且喜欢用其叠音词“尖尖”。比如:钢笔尖尖,铅(成都人将其读作/yuan/,音同“元”)笔尖尖,圆珠笔尖尖,树子尖尖,笋子尖尖,叶子尖尖,竹子尖尖,山尖尖,塔尖尖,等等。


                      IP属地:四川149楼2010-11-28 20:15
                      回复

                        末”字当其与“本”相对表示“尖端”时,和“梢”是同义字,所以常连用为“末梢”(如神经末梢),指的是末尾、尖端。比如:末端,细枝末节,眉梢,树梢,等等(见该字典第341和430页)。不过,成都人一般不用此说法

                        在口语中,成都人爱把尖、顶、末、梢说成“颠”,并喜用其叠音词“颠颠”。比如:山颠颠,塔颠颠,树子颠颠,笋子颠颠,叶子颠颠,竹子颠颠,等等。而且还会说其儿化音“颠颠儿”。如:树子颠颠儿,莴笋颠颠儿,等等。这里的“颠儿”读作/diēr/。
                        成都人喜欢吃豌豆苗的尖端即末梢部分,将其掐下来下面煮汤做菜清香可口。每年开春,这是成都人的最爱,并将其称为“豌豆颠儿”。外地人来蓉才知还有如此美味。曾几何时,许多成都人上京探亲访友都要带一大口袋豌豆颠儿去送人。现在尽管北京也有了所谓的“豆苗”,但比起成都肥大嫩香的“豌豆颠儿”来,差之远矣。现在又时兴吃“红苕颠儿”了,尽管其味不及豌豆颠儿,但作为健康食品还是受大家欢迎的。“莴笋颠儿”也是成都人爱吃的家常菜之一。
                        字典中“颠”字的第一字义为“头顶”,并引伸为“最高最上的部分”(见该字典第95页)。成都人也用该字义,但用于说“颠颠”时,又有引伸,指植物蔬菜茎叶的尖端或末端部分,它们或许卷曲在空中,或许亸(垂,读作/tò/,音同“妥”)在地下(地上),而不一定要在最高最上。前述“豌豆颠儿,红苕颠儿,莴笋颠儿”分别就是掐的豌豆苗和红苕藤的嫩尖部分,而“莴笋颠儿”则是指莴笋端部带叶的嫩尖。据《蜀方言》,用于此义时,“颠”字还应加上草头
                        


                        IP属地:四川150楼2010-11-28 20:15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一二一:翻、搅、拌、扌造 和捁
                              
                               翻:这里所说的“翻”是指把东西“上下、内外移位”的意思,如“翻修马路,把桌上的书都翻乱了”(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121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都要翻动东西,如翻桌子,翻抽屉,翻柜子,等等。例句:那拨(读作/po/,音同“婆”)抄家的人一进屋就乱翻东西,简直蛮横无理。
                                搅:做饭时,有时也要把稀饭搅动一下,免得巴(粘)锅煮煳。在拌凉拌菜时,也要把菜搅拌均匀,以使味道更为可口。这里的“搅”就是“拌”的意思,如“把锅拌一拌,拌匀了”(见该字典第228页)。实际上,我们在说话时,常把这两个字合成一个词来说,即“搅拌”。当然,还爱单说“拌”字。例句:妈妈拌的凉粉儿好好吃哦”。这里的“拌”就是“搅和”的意思,如“搅拌,拌种子,拌草喂牛”(见该字典第14页)。     扌曹:但成都人在说到“翻、搅、拌”时,更喜欢说“/cáo/”(音同“草”的去声调)。例句:①这个娃娃手好唣(/záo/,不老实)哦,一来就把我的抽屉/cáo/得稀乱。②来,你把这碗凉拌菜“/cáo/”转(读作/zuán/,音同“赚”),把味道和(读作/hó/,音同“货”)匀。前一句中的“/cáo/”指的是翻动,后一句则指“搅拌”。
                          `     这个“/cáo/”字方言词典有两种写法,一为“扌曹”,一为“扌造”。前者符合《广韵》的说法:“扌曹,在到切。手搅也。”后者的声部“造”更符合成都人的读音/cáo/(而非/záo/),所以笔者认为用“扌造”字更好。该字在《汉典》里无音无义,正好借用。   扌告:此外,成都人还喜欢说“/kao/”(音同“考”的阳平调)。例句:小明,来帮妈妈把蛋“/kao/”一下,我好蒸蛋花儿。这个“/kao/”指的就是“搅动”,方言词典有用“扌靠”的,也有用“搅”的。前者明显是生造字,但其声部“靠”用后者的注明书面读/jiào/,口语读/kao/。敝人建议用“捁”字来表示“/kao/”。查《汉典》,该字读作jiăo,古同“搅”。所以用其作为“搅动”的“/kao/”,应当比较合适。
                               此外,成都人把糊状物叫做“/kaokāo/”,如:米“/kaokāo/”,稀泥“/kaokāo/”。这里的“/kaokāo/”,有方言词典写作“米告-米告”。对糊状食品还爱说其儿化音“/kaokēr/”,如:米“/kaokēr/”,芝麻“/kaokēr/”。开水冲调的藕粉也是一种“/kaokēr/”。例句:奶奶九十岁了,没得牙齿(读作/yacī/),只有(只能)吃点儿米告-米告儿。一般说来,这些“米告-米告”都是要搅动的(稀泥“/kaokāo/”则不是人搅出来的),也就是需要“捁”的。
                          注:“米告”是一个字,形部为“米”,声部为“告”。!  
                          


                          IP属地:四川151楼2010-11-28 20:18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一二二:搭、乘、坐和赶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出行越来越多了。除了徒步旅行而外,出行都要搭乘各种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轮船或飞机。这里的“搭”表示“乘坐车船、飞机等”,如“搭载,搭车,搭船,搭班机”(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78页)。“搭”字普通话读作阴平调dā,成都方言却读作阳平调/da/,声调并不对应。
                                    而“乘”除了搭乘用于上述交通工具而外,还可用于“乘马”(见该字典第57页)。除了后者成都人说“骑马”而外,“乘”字的用法和普通话无异,如“乘车,乘船,乘飞机”。只是“乘”字成都方言读作/sen/(音同“神”),而不对应地读作/cen/(音同“陈”)。
                                  由于大部分交通工具的乘行都采取坐姿,所以人们喜欢说“坐”。如:坐汽车,坐火车,坐轮船,坐飞机。当然,现在公路上有卧铺长途客车,火车上有卧铺车厢,轮船上除了统舱都是卧铺,不过人们习惯上还是喜欢说“坐”。该字的引伸意义就有“乘,搭”,如“坐车,坐船”(见该字典第653页)。因为成都方言没有韵母 uo,所以该字读作 /zó/。
                                    在谈及“乘坐”时,成都人还喜欢说“赶”。如:赶汽车,赶火车,赶轮船,赶飞机。从字义上说,该字有“追,尽早或及时到达”之意(见该字典第144页)。除了自驾车而外,乘坐上述交通工具都有个开车(船、机)时间问题,所以必须“赶”。不过成都人所说这个“赶”,一般还是“乘坐”之意。例句:他的车扯拐(出故障)了,今天是赶公共汽车来的。当然,也有因为时间紧迫而“赶”的。
                            


                            IP属地:四川152楼2010-11-28 20:19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一二三:多、宽、大和重
                                       “多”的第一字义即数量大,与“少”相对。该字没有什么好说的,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112页)。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成都人的饮食习惯中,还会用其他一些字来表述特殊情况下的“多”。成都人喜欢吃面,城里头到处都有面馆,面的种类也特别多。不过,从制作上主要两大类,一为挂面,一为切面。有的地方把前者叫做“干面”,把后者叫做“水面”或“水叶子面”。当然,还有刀削面以及兰州来的拉面等等。
                              


                              IP属地:四川153楼2010-11-28 20: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