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话吧 关注:23,676贴子:409,415

回复:[方言用字]成都方言用字浅谈【长篇转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二十:急、忙和慌
人都有着急的时候。遇到急事,总会急急忙忙地去做。所以,对这个“急”字,一般人都深有体会。这个字的读音,成都方言和普通话是对应的,且字义和用法也相同(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209页)。比如说,急病,急件,急人,急事,告急,焦急,紧急,水流很急,等等。
     成都人在说到这个“急”字时,经常不“急”,而是爱用“忙”字。这也难怪,“急忙”本是一个词,只是北方人爱用前一个字,成都人爱用后一个字而已。这就像“傻瓜”是一个词,北方人爱说“傻”,成都人爱说“瓜”一样。例如,北方人说:你那么急干吗?成都人则说:你那么忙做啥子嘛?北方人说:别急,别急,时间还来得及。成都人则说:不忙,不忙,时间还来得赢。这个“忙”字的读音,成都方言和普通话相对应,字义和用法亦同(见该字典第324页)。
     “忙”字又与“慌”字紧密相关。不是有“慌忙”一词吗?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不是有“不慌不忙”的说法吗?成都人还有“忙忙慌慌”的说法。比如说,他那个人随便做啥子事情都是忙忙慌慌的,咋个弄得好嘛。有时候看到人家做事情急急忙忙的,尤其是因此把事情弄肇(即办砸,“肇”字音同“绍”)了的时候,就会说:你慌啥子嘛?鬼打慌了嗦!(或:鬼撵起来了嗦!)大人在叮嘱娃娃的时候还会说:过马路不要慌哈!两边看清楚,没得车子过来才过街哦!这个“慌”字的读音,成都方言和普通话相对应,字义和用法亦同(见该字典第196页)。
     “急”、“忙”和“慌”三个字关系是如此密切,在表达“急忙,慌忙”之意时字义是如此相通,只不过在口语中成都人不爱用“急”字,而爱用“忙”和“慌”字罢了。



IP属地:四川22楼2010-11-18 22:27
回复
    不该只叫成都方言啊,大部分的字全川话都用啊!


    23楼2010-11-19 13:23
    回复
      “溅”在桂北全州话中直接读zan
        桂北全州话也是“滗茶、滗酒、滗汤”,也有“水潽了”、“汤潽了”、“药潽了”、“牛奶潽了”、“豆浆潽了”,“等一下”也说“等哈”(这里的“下”其语音是ha).


      24楼2010-11-19 19:15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二十一:凶、港和提
        “凶”这个字一看就带杀气,因为“杀”字上面就是一把“叉”。而且在古代,在砍头时要在犯人背上插的斩标上用一把大红“叉”把名字划掉。这个字的读音和字义、用法成都方言和普通话是一样的(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536页)。比如说,凶暴,凶恶,凶狠,凶杀,凶手,吉凶,闹得凶,风吹得凶,穷凶极恶,等等。
             然而,成都人在说到“凶”字时,还会有褒义说法。比如说:哥哥好凶哦,门门(每门功课)都得一百分儿。姐姐好凶哦,回回(每次)跳舞都得奖。在这些说法中,不光是说哥哥姐姐得行(厉害、能干),有夸奖之意,而且令人羡慕。
             在说别人得行的时候,成都人还有“港”的说法。本来,这个字除了表示江河的支流而外,只能组成名词,如海港、空港、军港、渔港、香港等等。但成都人赋予它以形容词词性,可表示“厉害、能干、时髦”等等内涵。比如说,那个娃儿好港哦,期期(每学期)都得头名。又如:姐姐好港哦,今天穿的新裙子。
             除此而外,成都人还用“提”来表示与“港”差不多的意思。比如说:这个娃儿好提哦,今天穿的新皮鞋,还拴了根皮带。我们小时候就经常爱说“提”字,而在该字典上“提”字毫无此意。这应该是“提劲”一词的简略说法。
            成都人所说的“提劲”,除了“说大话、逞威风”之意外,就有“帅,拔尖儿”的意思。我们小时候所说的“提”就是这个意思。例如:①那个娃儿太提了,经常在学堂头打人。②今天我穿了一身新,提不提?③他是我们班上最提的,科科(每科,即每门功课)都得第一名。
        


        IP属地:四川25楼2010-11-19 21:27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二十二:扶、扒和掌
          人在害病两条腿没得劲的时候,走起路来就不由自主地要想扶到啥子东西来保持身体的平衡。比如说,扶到椅子、桌子、柜子或者墙壁。《新华字典》第10版第638页对“扶”字的释义,第二项就是“用手按着或把持着”,举例为“扶墙,扶栏杆”。该字在读音上成都方言和普通话完全对应。
               但成都人在说到“用手按着或把持着”这类意思时,并不喜欢用“扶”字,而爱用“扒”字。后者的主要字义就是“抓住,把着”,字典上举例为“扒着栏杆,扒着树枝”,读音为 bā(见该字典第8页)。这个字成都人也读作 /bā/(音同“巴”),其字义与普通话一样,但增加了“用手按着”的意思。比如:他边走边打手机,结果遭一根树桩桩绊跘到了,半天才扒到树子站起来。
               此外,在说到同类意思时成都人还爱说“掌”字。这其实是该字的第二个义项所表达的内容。该义项的释义为“把握,主持,主管”,举例为“掌印,掌舵,掌管档案,掌权” (见该字典第611页)。成都人借以用于“扶,握”等义,比如说:掌方向盘,掌(自行车)龙头儿,掌梯子,掌竿竿,等等。例如:我要垫柜子脚脚,你来帮我掌到一下喃。该字在读音上成都方言和普通话完全对应,只是前者为平舌音。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二三十年前成都流行的一则方言笑话。笑话说:某伙子骑洋马儿(自行车)爱显洋盘(炫耀),经常在街上丢双手(撒把)。一天,骑车经过一个口子(路口),丢双手正得意之际,突然碰到个**。**一看,这个娃娃不要命嗦。于是朝他大喊:手掌好!这个虾子一听,吔,**叔叔今天爪子(读 zuázì,“做啥子”的缩合音)了?竟然对我致意喊“首长好”。他脑壳头一下(读 há)就浮现出电影儿头检阅的镜头来,于是脑壳发热,得意地把手朝**一挥:同志们辛苦了!
          


          IP属地:四川26楼2010-11-19 21:28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二十四:关、带、掩和别
            “关”字成都方言与普通话读音相同。其字义主要是“闭,合拢”,举例为“关门,关上箱子”(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164页)。这个字为常用字,不需赘述。
                 虽然如此,但成都人在说到“关门”时还是有所讲究的。
                 如果是顺手关上,那叫“带”。“把门带到”指的就是顺手把门关上。该字在字典上的第四个义项即为“捎,顺便做,连着一起做”,举例中就有“把门带上”(见该字典第82页)。不过,这一带,并不一定都关得很好,即不一定会“关严”,很可能还稀了一条缝缝。有时,要求把门关好,就要说“把门关好哈”。这时,就一定要关严,不能“稀缝缝”了。该字的读音二者对应。
                 但是,有时又要求稀点儿缝缝,比如说希望透点儿空气,或者一男一女在里面说话怕别人误会。这个时候就只要求把门“掩到”,并不别上或锁上,也就是说没有“关严”。“掩”字在字典上的第二个义项即为“关,合”,举例为“把门掩上”(见该字典第552页)。不过,这个字普通话读作 yǎn,成都方言在读书面语时读其对应的音 /yàn/,如“掩鼻,掩盖,掩护,掩饰”。但在口语中,成都人却把它读成 /nɡàn/。如说“把门掩到”。
                 以前的老式门都是木头做的,在门背后现在装锁的位置有一个别别儿,那是用来别住门防止从外面打开的安全装置。别别儿是一个蝶形的木块,中间用钉子钉在门板上,在门框对应的地方有一个用木块做的槽子,人在里头把别别儿转来横(读作“环”)起,于是别别儿的一头就插进槽子,门也就别上了。“别”字在此用的是字典上的第六个义项,即“绷住或卡住”的意思(见该字典第32页),但成都方言这时将其读作 /pie/(音同“撇”),“别别儿”也就读作 /piepier/(撇撇儿)。
                 现在有锁了,除了锁舌而外,在许多种门的背后还有插销之类的东西,这些都是新式的“别别儿”了。
            


            IP属地:四川28楼2010-11-19 21:32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二十七:推、揭和掀
              “推”字大家都很熟悉,不论普通话还是成都方言都读作阴平调,且字义相同(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490页)。例如:推车,推崇,推举,推理,推磨,推算,推脱,推诿,推销,推选,等等。
                    “揭”字普通话读作 jié(见该字典第231页),成都方言仍读阳平调 /jie/(音同“节”)。二者字义相同,用法无异,都表示“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或把粘合着的东西分开”以及“使隐瞒的事物显露”和“高举”之意。例如:这个盖盖(盖子)太重了,我一个人揭不开。
                  “掀”字普通话读作 xiān(音同“先”),成都方言则读作 /xuān/(音同“宣”)。在字义上,普通话为“揭起,打开”,举例为“掀锅盖,掀帘子”(见该字典第519页)。成都方言也说“掀帘子”,还说“掀幕布,掀铺盖,掀席子,掀罩子(蚊帐),掀裙子”。例如:她看到他睡到这阵(这会儿)还不起来,气得来一下就把他的铺盖掀了。
                  此外,对那些能够拿起来的东西,也可以用“揭”字。比如,也可以说“揭席子,揭铺盖”。但却不说“掀锅盖”,而是说“揭锅盖”。
                   在成都方言中,“掀”字还有“推”和“弄翻”的意思。例如:他看到汽车对到她撞(/cuàng/,音同“闯”)过来,赶紧一掌把她掀开。又如:车子陷(/hán/,音同“汉”)起了,大家下来帮到掀一下。这两个例句中的“掀”都是“推”的意思。再如:他气得来一把就把桌子掀了。这儿的“掀”则是“弄翻”的意思了。
              


              IP属地:四川31楼2010-11-19 21:39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二十八:洗、刷、涮和浪
                洗洗刷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谁也离不开的家务活,洗碗就是其中一个每天都要做几次的活路。“洗”字的基本字义就是“用水去掉污垢”(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515页)。比如说,洗脸,洗脚,洗手,洗锅,洗碗,洗衣服,等等。这个字普通话和成都话的用法一样,读音符合对应规律。
                     北方人还喜欢说“刷锅,刷碗”等,而成都人是很少这样说的。以前,家家户户的灶房头都有用竹子做的刷把,洗起锅来很方便,尤其是要去掉那些巴锅的污垢,少了刷把还不行。这时就会说“拿刷把把锅刷一下”。随着刷把退出现代厨房,“刷锅”的说法也就在一般家庭里消失了。不过,在集体食堂和餐馆里还能见到这种刷把。以前,洗碗、洗锅都可以用丝瓜布(即丝瓜络),不过这种天然的东西现在在城头已经少见了,而是代之以百洁布了。“刷”字是古入声字,在用作上述字义时普通话读作阴平调,成都方言则读作阳平调。
                     洗碗时如果只是把碗放在水里摆动,或者在锅里、碗里放一点水摇动,那就叫“涮”(见该字典第451页)。有时人们在餐馆里吃饭对碗筷的卫生状况不放心,就会向服务员要一点开水来,把碗筷都涮一下。
                      但是,成都人在“涮”东西时,并不爱用这个“涮”字,而爱说“浪”字。例如:接点儿水把洗脸盆浪一下。又如:把盅盅儿浪一下再接开水喝。“浪”字在字典中并无此用法(见该字典第279页),究竟成都人为何这样用,尚待请教有关专家。
                


                IP属地:四川32楼2010-11-19 21:42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二十九:钻和拱
                  小时候当娃娃,最喜欢东钻西钻的了。树林林,竹林林,都是娃娃些爱钻的地方。人堆堆,人圈圈,也都是他们爱钻的地方。甚至桌子底下,椅子底下,床底下,也成了他们可以钻的地方。没得办法,娃娃家就是爱动,就是要动,因为他们正在长身体,正在长智力,而且这也是他们生命力旺盛的表现。
                        这里的“钻 zuān”是一个引申意义,即“进入”之意(《新华字典》第10版第650页)。这个用法成都方言和普通话是一样的,二者的读音也是对应的,都是阴平调。
                        但是成都人在说到“钻”时,更喜欢用的是“/ɡónɡ/”(音同“共”),一般借用“拱”字。该字普通话读作 ɡŏnɡ,成都方言正读为 /ɡònɡ/(音同“巩”),有“顶动,向上或向前推”之意,并没有“钻”的意思(见该字典第155页)。例如,字典上所说的“拱手,拱抱,拱肩膀(成都人只说“耸肩膀”),拱门,拱桥,猪用嘴拱地”,成都人把猪嘴叫做“猪拱嘴儿”,这些“拱”字均读作“/ɡònɡ/”。只有在说到“钻”时,才读作“/ɡónɡ/”。例如:这些娃娃,一天到黑到处乱拱(钻),身上整得稀脏八脏的。
                  


                  IP属地:四川33楼2010-11-19 21:43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三十一:凑和斗
                    很多人都喜欢凑热闹,哪儿人多就朝哪儿去。这里的“凑”字主要的字义就是“聚合”之意(《新华字典》第10版第73页)。例如:凑数,凑钱,凑人,等等。这个用法成都方言和普通话是一样的,二者的读音也是对应的。
                         但是成都人在说到“凑”时,更喜欢用的是“斗”字,并将其读作“豆”音。该字用在方言里有“拼合,凑近”的意思,字典上的举例为“那条桌子腿还没有斗榫,用碎布斗成一个口袋”(见该字典第105页)。
                         成都人喜欢在说“拼合”时说“斗”。例如:他的手杆(手臂)跘(音“半”,摔)断了,那个歪医生没有给他斗好。又如:这个娃娃好聪明哦,拿香香棍儿(香烧完后余下的细竹棍)斗了一条龙。
                         成都人在说道“凑近”时也喜欢说“斗”。例如:这几个娃娃在看啥子东西哦,脑壳都斗拢一堆(凑在一起)了。
                         成都人在说到“凑数”时还是喜欢用“斗”字。例如:来来来,我们几个斗一桌。又如:她妈妈住医院了,我们几个斗了点儿钱去慰问她。再如:材料斗齐了,你把它挼(/зuɑ/*,阳平调22,“整理、编写”之意)成一篇文章。
                         需要注意的是“斗”字用在这里不能读“陡”音,因为那又是一个意思了。
                            * з 系本人创编的《张氏成都方言拼音方案》中表示辅音[z]的声母,系借用的俄文字母,其读音即为[z],即“日”字的成都方言读音。
                    


                    IP属地:四川35楼2010-11-19 21:46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三十二:吵、闹和争
                      在现实生活中,矛盾是时时处处都存在的。所以,吵架的事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这个“吵”字主要字义有二:声音杂乱搅扰人;打嘴架,口角(见《新华字典》第10版第53页)。这个字在成都方言里的用法和普通话一样,读音也是上声调,只是声母由 ch 变成 c,调值由214变成43。
                              如果在一个公共场所,大家都在扯起喉咙(大着嗓门)说话的话,那肯定就是一个“声音杂乱搅扰人”的场合,就是一个吵吵嚷嚷的环境。这个时候北方人喜欢说“太吵了”,“吵什么”等等。然而,成都人却不喜欢用“吵”字,而是喜欢用“闹”字。本来,“吵闹”就是一个词,只是北方人喜欢用前一个字,成都人喜欢用后一个字而已。所以说,上面的说法在成都人嘴头(口中)就变成了“好闹哦”(或者说“闹麻了”),“闹啥子”。在此,取的是字典上的第一个字义:不安静(见该字典第350页)。这个字在成都方言里的用法和普通话一样,读音也是去声调,只是声母由 n 变成 l,调值由51变成23。
                              同样,在说道“打嘴架,口角”时,成都人和北方人的说法也不一样。北方人喜欢说“吵”,成都人却喜欢说“争”。也难怪,“争吵”本来就是一个词,只不过北方人喜欢用后一个字,成都人喜欢用前一个字罢了。例如北方人说“他们俩吵起来了”,成都人却喜欢说“他们两个争起来了”。这里取的是“争执”的意思(见该字典第620页)。这个字在成都方言里的用法和普通话一样,读音也是阴平调,只是声母由 zh 变成 z,韵母由 eng 变成 en,调值由55变成44。
                      


                      IP属地:四川36楼2010-11-19 21:46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三十四:推、揎和
                        “推”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做的动作,它的意思主要就是“用力使物体顺着用力的方向移动”(《新华字典》第10版第490页)。例如:推车,推动,推磨,等等。这个用法成都方言和普通话是一样的,二者的读音也是对应的(均为阴平调,普通话55,成都方言44)。
                                但是成都人在说到“推”时,更喜欢用的是“揎”和“”字。
                                “揎”(/xuān/,音同“宣”)在字典里的释义为“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举例为“揎拳捋袖”(见该字典第541页)。而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542页中,“揎”字还有方言的释义,那就是(动词)“用手推”,举例为“揎开大门”。成都人就爱这样子说,还会说:揎车子,揎窗子,等等。这个字在成都方言和普通话里的读音是对应的(均为阴平调,普通话55,成都方言44)。例如:屋头(家里)好闷哦,快把窗子揎开,透下(/há/,去声调23)气。
                                除此而外,成都人还喜欢说“”(/sòng/,上声调43,音同“耸”)。该字在普通话里的意思为“挺立”,而在方言中的意思却是“推”(见该字典第456页)。例如:东西要梭(滑)下来了,快帮我朝高头(向上)一下。又如:他的眼镜儿架架不合适,一天到黑都在一的。
                        


                        IP属地:四川38楼2010-11-19 21:48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三十五:滑、溜和梭
                          小时候,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就是滑滑梯。那种从上面朝下滑的感觉让娃娃些兴奋无比,乐此不疲。这个“滑”字的主要字义就是“滑溜,光滑,不粗涩”和“在光滑的物体表面上溜动”(《新华字典》第10版第192页)。前面说的“滑滑梯”,前一个“滑”字是动词,是后一个字义;“滑梯”就是用于“溜动”的有着“光滑表面的物体”。这个字在成都方言和普通话里的字义相同,读音对应。
                                但成都人在谈到“滑”时,更喜欢用“溜”字。比如,把“滑冰”说成“溜冰”,把“地上好滑”说成“地下好溜”,等等。但是,“滑雪”不说成“溜雪”。例如:把细点儿,地板上有水,溜得很。这个“溜”是个多音字(见该字典第303页),但用于该字义时普通话和成都方言均读作阴平调。
                                成都人在谈及“滑”时还喜欢用“梭”字。“滑滑梯”在成都人嘴头变成了“梭梭梭板”。第一个“梭”字用作动词,表示“溜动”。“梭梭板”就是滑梯。例如:他不晓得咋个坐起嘚,会从椅子上梭下去。又如:他们实在找不到路,只有(只好)顺到山坡坡朝底下梭。“梭”字在普通话和成都方言均读作阴平调,但韵母不同(普通话 uo,成都方言 o)。
                              不过,“溜”这个字在字典里还有“溜走,趁人不见走开”之意。巧的是在成都方言里“梭”字也有此意。例如:一不注意她就溜了。成都方言则说:一没有看到她就梭了。
                          


                          IP属地:四川39楼2010-11-19 21:50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三十六:痒和咬
                            今年这个秋老虎除了天气热而外,蚊子猖獗也使人烦。现在气候变暖,蚊子、苍蝇儿已经能够过冬了。老人些形象地说,现在的蚊子都长骨头了。蚊子要咬人,人被咬了之后被咬的地方就会起一个红疙瘩,而且很痒,使人难受。这个“痒”的感觉可能每个人都经历过,都有感受。它是“皮肤或黏膜受刺激需要抓挠的一种感觉”(《新华字典》第10版第557页)。这个“痒”字的用法成都方言和普通话是一样的,二者的读音也是对应的(普通话214,成都方言43,音同“仰”)。
                                    但是成都人在说到“痒”时,还喜欢说“咬”字,或许是因为被“咬”了之后就会“痒”吧。“咬”这个字本身与“痒”毫无关系,它只表示“上下牙对住,压碎或夹住东西;钳子等夹住或螺丝齿轮等卡住;受责问或审讯时拉扯上不相关的人;狗叫;读字音”等意思(见该字典第559页)。而成都人却还把它用作动词,表示“发痒”。当然,这个“痒”不一定都是因为被虫咬,其他一些因素(如皮肤过敏、长痱子或伤口、疮疖快好时)也会使人感到“咬”。不过,这个“咬”字成都方言和普通话的读音相差很大,后者读作 yao(音同“舀”),前者读作niao(音同“鸟”),只有声调相对应(普通话214,成都方言43)。
                                    例如,儿子对妈妈说:妈,我背上好咬(痒)哦,帮我抠(抓,挠)一下嘛。
                            


                            IP属地:四川40楼2010-11-19 21:50
                            回复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三十七:响和“口昂”
                              “想唱就唱,唱得响亮”,这是2006年超级女生选秀活动的口号。想必大家对这个“响亮”都有体会。有声音,就有“响动”,所以有“声响”的说法。字典上对“响”字的主要释义就是“发出声音;响亮,声音高,声音大”(《新华字典》第10版第524页)。这个字的用法成都方言和普通话是一致的,二者的读音也是对应的(均为上声调,普通话214,成都方言43,音同“想”)。
                                    但是成都人在说到“响”的上述字义时,喜欢说/ngāng /(阴平调44),方言字典将其写作“口昂”(此系一个字,因电脑无法输入,暂由两字构成)。例如:这个收音机咋个不口昂喃?又如:那边不晓得出了啥子事情,娃娃些又哭又口昂。这里的“口昂”又有了“叫喊”的意思,因为“叫喊”起来声音必然很“口昂”。
                                    声音如果很“口昂”,就会传得很远,所以成都人在谈到“(某事)传遍”时,也会说“口昂”,并喜欢用“闹口昂”一词。例如:他们两个的事情单位头都闹口昂了(传遍了),你还不晓得啊?
                              


                              IP属地:四川41楼2010-11-19 21: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