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7,602贴子:73,696,853

回复:华夏战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尧帝决定“替天行罚”,在动员令中指出:“三苗首领不敬畏神灵,而是滥用刑罚杀戮无辜百姓,道德沦丧,背信弃义,现在上天号令我们对他进行惩罚……”
华夏集团占据着发源于秦岭东南部终南山的丹水上游(今陕西商县西北),尧帝率军顺流而下,向丹水下游岸边(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一支以修蛇为图腾的三苗部落发起进攻,经过一番激战,擒获其首领驩(huān)兜,将之流放到崇山(今湖南省张家界市西南)。尧帝取得胜利之后,撤军返回,但将长子朱留在了丹水,故而朱又被称为丹朱。

公元前2042年,虞舜接替了唐尧。正式执政之后,舜帝在政治上又是一番大的兴革,不仅宣布用流放的方法来宽减刺字、割鼻、断足、阉割、杀头这五种刑罚,而且将天下划分为十二个州,开始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他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


IP属地:湖南32楼2019-04-21 19:57
收起回复
    消息传开,天下震动,三苗氏族不仅坚决反对由虞舜继承大位,更拥护丹朱为新的首领,与虞舜政权进行对抗。
    禹建议迅速予以讨伐,但鉴于三苗氏族的强大,舜帝没有接受,而决定使用文·教·感·化与武·力征·服相结合的策略,一面发展生产,巩固联盟内部团结,积蓄力量;一面推动华夏文化的南渐,加强文化的影响渗透。经过三年的准备,舜帝这才亲征三苗,将丹朱势力击败。
    战后,三苗氏族一部分被舜帝迁徙到偏远的三危(今甘肃省敦煌市东南)地区,一部分融入进华夏集团,但绝大部分只是向南转移了而已,依旧拥有着强大的实力,仍是华夏集团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IP属地:湖南33楼2019-04-21 20:04
    回复
      出征前,禹进行了誓师动员:“众位将士,你们都听我说:不是我小子敢横行作乱,而是苗民一直都在蠢动,所以上天要对他们降下惩罚,现在就由我率领着众部落的勇士们前去讨伐他们!”
      大军迅速南下,在善射的有穷氏支持下,首先击败了汉水以北、实力最强的应城、天门一带的三苗;接着又击败了汉水以南荆门、江陵一带的三苗;最后再击败长江以南公安、石首及澧县一带的三苗。禹征三苗胜利之后,不仅仅是将三苗打败或赶走,而是直接“亡其氏姓”,这说明俘虏敌对势力部众为奴隶,已成为了战争的目的之一。

      尧、舜、禹伐三苗之战的胜利,让军事首领在部落集团中的权力和地位日益得到强化巩固,大禹个人更是在治水成功之后,威望再度倍增,以致于“四方归之,辟土为王”。从此,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结束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被创造出来。而国家的建立,用阶级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社会代替野蛮社会,推动了中国帝王历史的沿革发展。


      IP属地:湖南35楼2019-04-21 20:06
      收起回复
        最后,还是向广大历史爱好者们请教三个问题:
        一、舜取代尧究竟是禅让,还是谋篡?
        二、究竟是黄帝世系属于附会编撰,还是禅让传说本属子虚乌有?
        三、大禹用奴隶制取代原始民主制,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


        IP属地:湖南36楼2019-04-21 20:07
        收起回复
          华夏战史No.5:甘之战
          帝禹在位十年逝世,其法定继承人为伯益。

          公元前1978年,帝禹的儿子启凭借其夏族远远超过其他氏族的强大实力,向伯益部族发起进攻,夺取了华夏集团的领导权。夺权之后,夏启在都城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修建钧台,以献祭神灵为由,召集华夏集团内部各个氏族的首领举行盟会,以确立自己的统治。夏启深知,权力与财富密切相关,早已成了氏族首领们追逐的对象,于是夏启将首领们统统转变为可以世袭的诸侯或是贵族,以期争取尽可能多的支持者。夏启一边变革着统治方式,一边积极组建着军队,以应对觊觎者的挑战。


          IP属地:湖南39楼2019-04-23 20:29
          回复
            活动于华夏集团西部的有扈(hù)氏成了第一个挑战者,他们自恃强大,原本对帝禹的统治方式就不太认同,并曾与之爆发过武装冲突,现在夏启武力夺权,公然破坏传统制度,导致矛盾骤然升级,其氏族不仅没有参加钧台盟会,更是拒绝承认夏启的共主地位。

            王权岂容挑战?夏启果断调集装备有战车的王师以及各氏族军队共数千人,进讨有扈氏,双方对阵于甘地[今陕西省西安市鄠(hù)邑区]。大战之前,夏启集结全军,庄严誓师道:“啊!六军的将士们,我谨以誓词告诫你们:有扈氏上不敬五行天象,下不重三正大臣,上天因此要断绝他们的国运。现在我唯有奉行上天对他们的惩罚。切记啊,战车左边的兵士,如果不全力用弓箭射杀敌人,就是不执行我的命令;战车右边的兵士,如果不竭力用矛戈刺杀敌人,就是不执行我的命令;中间驾御战车的兵士,如果不能使车马进退得当,也是不执行我的命令。努力执行命令的,我就在祖庙里给予你们奖赏;不努力执行命令的,我将在社坛里把你们杀掉,还要把你们的家属贬为奴隶。”


            IP属地:湖南40楼2019-04-23 20:32
            回复
              两强争雄,战况激烈,“代天行罚”的夏启军虽然略有小胜,但却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六军将领们请求再战,三思之后的夏启回答说:“不行!我的领地不小,我的部众不少,但是作战却不能取得胜利,这是因为我德行浅薄,教化不好的缘故。”

              从此以后,夏启开始亲近亲属,敬爱长辈,尊敬贤人,任用能人,坐卧不用多重席子,吃饭不同时享用好几种菜肴,休息时不弹琴瑟、不设钟鼓之娱。一年之后,国势蒸蒸,六军同心,将士用命,经多次战斗,终于击败了盛极一时的有扈氏,将其部众罚为牧奴。


              IP属地:湖南41楼2019-04-23 20:34
              收起回复
                甘之战中,战车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战法有了一大革新。而夏启的胜利,粉碎了原始社会残余势力复辟部落联盟制的可能,导致中原地区的主流社会观念开始从原始的禅让制度转向世袭制度,夏王朝的统治得以巩固,奴隶社会“家天下”的政治制度从此确立。由此可见,甘之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IP属地:湖南42楼2019-04-23 20:35
                收起回复
                  最后,仍请允许我向广大历史爱好者们提三个问题:
                  一、集团首领究竟是推举,还是禅让?
                  二、帝禹属意的继承人究竟是伯益,还是夏启?
                  三、有扈氏究竟是打算复辟禅让制,还是觊觎天下共主的位置?


                  IP属地:湖南44楼2019-04-23 22:48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19-04-24 00:03
                    收起回复
                      华夏战史No.6:少康复国之战
                      夏启死后,长子姒(sì)太康继位,移都斟鄩(今河南省偃师市翟镇镇二里头村)。在位期间,太康只顾游玩打猎,百事废弛,民怨沸腾。最后的一次,太康带着家属和亲信们到洛水北岸游猎,竟三个多月都不回朝。东夷有穷氏(今河南省孟州市)首领后羿率领部族军队乘虚进入斟鄩(xún),将太康拒于国都之外,夺取了夏朝政权。太康只好四处流亡,最后病死于戈地(今河南省太康县)。

                      后羿占领国都之后,虽立太康之弟仲康为王,但自己却把持着朝政。仲康死后,其子姒相继位。朝不保夕的姒相寻机东逃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依靠着同姓诸侯斟鄩氏(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和斟灌氏(今河南省清丰县东南)的力量,施行有限的统治。


                      IP属地:湖南46楼2019-04-25 20:15
                      收起回复


                        寒浞夺位之后,又经过十数年的准备,决心铲除夏后氏势力,灭亡夏朝,以解除后患。其子寒浇率领有过氏军一举击败斟灌氏军,攻克帝丘。姒相往西南逃窜进斟鄩氏地盘,寒浇随后率军又击灭斟鄩氏,姒相被迫自杀。当时姒相的妻子后缗(mín)已经怀孕,危急中从小洞逃出,跑回娘家有仍氏(今山东济宁东南)处避居,生下儿子姒少康。


                        IP属地:湖南47楼2019-04-25 20:22
                        收起回复
                          伯靡军声势浩大,一路攻城伐地,势如破竹,顺利进军夏朝故都斟鄩。寒浞自杀未遂,被绑住拖到伯靡面前。伯靡历数寒浞各项罪状,将他的肉一片一片割下来,凌迟处死。
                          灭亡寒朝之后,伯靡与各方诸侯共同拥立少康为帝。公元前1932年,少康建都纶城,恢复了夏后氏的统治。

                          少康之所以能够复国中兴,是因为他明白,能否得到人民真正的拥护,才是成败的关键。自从太康以来,无论是夏王,还是篡逆者后羿、寒浞等人,没有一个能以德治天下。而一个单凭暴力尽逞淫威的政权,是无法长久持续的,所以少康在纶城立足之后,果断反太康、后羿、寒浞之道而行之,“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政治上重视人的因素,军事上重视谋略,这便是少康能以弱胜强、中兴夏朝的根本原因。


                          IP属地:湖南49楼2019-04-25 20:25
                          收起回复
                            最后,还是向广大历史爱好者们请教三个问题:
                            一、夏朝究竟是奴隶社会,还是氏族封建社会?
                            二、太康失国,究竟是夏王朝内部矛盾,还是夷夏之间的矛盾?
                            三、究竟是取天下难,还是治天下更难?


                            IP属地:湖南50楼2019-04-25 20:40
                            收起回复
                              华夏战史:上甲微伐有易氏之战
                              夏后姒芒时期,商国第七任首领王亥发明了牛车,开始运用牛马来进行生产和运输,从此商国的农业和畜牧业快速发展起来,农牧产品绰有余裕。为了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商侯王亥绞尽脑汁,开创了华夏商贸的先河,他挑选族中精壮作为随从,用牛车拉着货物,赶着牲畜,去远方跟其他方国和部族进行交易。久而久之,人们就把用于交换的物品叫做“商品”,而把从事贸易的人称作“商人”。

                              公元前1775年,王亥和弟弟王恒带领部族随从,由商丘出发,满载货物,赶着牛羊,向北跨过黄河,长途跋涉到易水流域跟有易氏(今河北易县、徐水一带)进行贸易。这次行商,王亥事先得到了河伯族(今山东菏泽地区)首领冯夷提供安全保障的承诺,所以没有太多戒备。


                              IP属地:湖南51楼2019-04-27 21:3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