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朝


一、王畿和都邑
伊洛之间是夏王朝的王畿所在地,这里地势优越,南有外方山、伏牛山等拱绕,北有邙山、黄河作为屏障,西接秦岭和关中平原,东可达豫东大平原,可谓山河控戴、八分辐辏,形势甲于天下,且居于天下之中,故有中原或中国之称。伊洛地区有许多山间小盆地和谷地,如伊洛盆地、汝颍谷地、溱洧谷地等,并有伊、洛、瀍、涧四水流贯其中。古人把伊、洛水看成是夏王朝的生命之源,故有“伊、洛竭而夏亡。”的说法(《国语·周语上》)。
禹都阳城是比较流行的说法。但也有人认为,禹受禅于尧舜之都平阳(今山西临汾),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即夏王朝最初的中心应在晋南一带。至太康时因太康耽于游猎,于伊洛之间不还,有穷氏的后羿乃乘虚而入,拒太康于黄河之南,于是太康转居斟鄩。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死,其子相继位。后羿接着又占斟鄩,相乃迁居于帝丘,后来又躲避到斟灌。
帝相都帝丘,地望在今河南濮阳。
帝杼先居原,后自原迁到老丘。原的地望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北原村,老丘地望在今开封市东南之陈留镇东北四十五里。
胤甲(廑)迁西河。西河地望有两说。一说在今山西夏县,即安邑故地。一说在今河南安阳东南。
到了夏王朝末期,夏桀又把都城迁回了斟鄩(《汲冢古文》: “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斟鄩的地望在今河南巩义市西南,考古发掘的偃师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夏都斟鄩。
二、夏的同姓邦盟(姒姓)和异姓邦盟:
有扈氏:姒姓,夏禹之后。地望在今陕西西安西南的户县。
有男氏:姒姓,地望在今河南南阳和湖北江陵(古南郡)之间。
斟鄩氏:禹之后,以国为姓。原在河南巩县西南,后举族东迁到今山东潍坊一带。
斟灌氏:也称斟戈氏,先在今河南清丰、范县和山东莘县之间,后迁到今山东寿光市,其东北四十里有斟灌古城。
彤城氏:姒姓,地望在今陕西华县北。
褒氏:姒姓,地望在今陕西汉中北的褒城镇。
冥氏:姒姓,也称鄍。地望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
费氏:姒姓,地望在今河南偃师市南缑氏镇东南约20里,即春秋时滑国故址。
杞氏:姒姓,原居河南杞县一带,大约在商末时举族迁往东方的牟娄之地(今山东诸城一带)。周初武王大分封,从东土寻得夏禹之后东楼公,复封于杞(今河南杞县),以奉夏祀。西周末至春秋初,杞国又迁往山东,之后又多次迁徙,《左传·隐公四年》载:“莒人伐杞,取牟娄。” 《左传·僖公十四年》载:“杞迁缘陵。”缘陵又称营陵,地望在今山东昌乐县东南五十里古城。最终长期居于新泰,战国初(楚惠王四十四年,前445年)亡于楚。
缯氏:也称鄫氏,姒姓,夏王少康之少子曲烈封国,始封于今河南方城县(其国都据考在县城南八里桥畔一带),后经多次迁徙,最终位于今山东枣庄市峄城区。缯的后裔一直作为诸侯延续到商周两代,直到春秋鲁襄公六年(前567年)灭于莒。昭公四年(前538年)其地入于鲁,后又属齐。注意此缯国不同于后世周王朝时的另一个姬姓曾侯之国,后者的地望在豫南和鄂北之间,即湖北枣阳、随县、京山到河南西南的新野一带(这些地方出土了大量周时期的曾国青铜器),据考证这个曾国就是有名的随国。
有莘氏:姒姓,因立国于辛地也称辛氏。其地望据《春秋與图》在今山东曹县西北。另说在今河南陕县。
有缗氏:夏的同盟国,与夏有联姻关系。夏王相的妻子也即少康的母亲后缗就来自有缗氏。其地望在今山东济宁市西南的金乡县。
有仍氏:夏后相的妻子后缗的娘家即为有仍氏。地望在今山东济宁市东南。
有虞氏:地望在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西南三里。
有鬲氏:偃姓,皋陶之后,地望在今山东德州市东南。
有穷氏:为东夷的一支,最早兴起于少昊之墟(今山东曲阜一带),后来迁到了山东德州附 原鬲县故城),其首领羿在禹时受封于鉏(今河南滑县东)。太康之时,夏王朝衰落,于是有穷氏的首领后羿将族居地从鉏迁到了穷石(即穷谷,在洛阳南),并一度取代了夏政权。据《路史·后记》及《通鉴外记》载,后羿统治夏的时间为八年,之后为其相寒浞所杀。寒浞立三十二年,为少康诛杀。也有说从太康失國到少康复国,前后经历的时间长达近百年。
寒氏:地望在今山东潍坊附近,那里至今仍有寒亭区。
薛:任姓,夏车正奚仲之后,地望在今山东滕州市南薛城境内。
费:嬴姓之费,地望在今山东鱼台东南。
黄:嬴姓,在今河南潢川西。
江:嬴姓,在今河南正阳西南。
廉:嬴姓,在晋南。
谭:嬴姓,在今山东章丘。
六:偃姓,皋陶氏之后封地,在今安徽六安。
英:偃姓,皋陶氏之后封地,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北。
唐:尧之子丹朱封地,在今山西翼城。
虞:舜之子商钧封地,在今河南虞城西北。
葛:嬴姓,地望在今河南商丘宁陵北。
韦:又称豕韦,彭姓。地望在今河南滑县,县东南五十里有韦乡。
顾:昆吾分支,己姓。其地望据《读史方與纪要》:“顾即《诗.商颂》‘韦顾既伐’之顾国,在今河南范县旧治东南五十里,齐地。”
昆吾:己姓,祝融之后,善于制陶,早期地望在今河南濮阳东25里,夏朝后期迁徙到今许昌市一带。(《国语.郑语》曰:“昆吾为夏伯矣”。韦昭注:“昆吾,祝融之孙,陆终第一子,名樊,为己姓。封于昆吾。昆吾,卫是也。其后夏衰,昆吾为夏伯,迁于旧许。”这里的卫指春秋时卫地,即今河南濮阳。旧许指春秋时许国原封地,即今河南许昌。)
吕:姜姓,地望在南阳宛县西(今河南南阳市境内)。
申:姜姓,地望在南阳宛县。
观:帝舜有虞氏之后,姚姓,地望在今河南濮阳清丰县境南。
有施氏:黄帝后裔,喜姓。
九夷:东方的九个夷人部族的统称,分别为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后汉书. 东夷传序》)
三、地名:
羽山: 尧殛鯀的地点,在今江苏东海县和山东临沭县交界处。
阳城:今河南登封嵩山附近,据称为禹继天子位后的建都位置。
阳翟: 在今河南禹州市。
西河: 在今河南滑县和浚县一带。一说在今晋南运城盆地一带。
甘:在今陕西户县附近。
斟鄩: 旧说在今河南巩县西南。原为夏后氏同姓斟鄩氏的封地,斟鄩氏东迁后成为夏王朝的都邑。经学者们考证,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夏都之一斟鄩。
原:在今河南济源县城西北的原村。
老邱:在今河南开封境内。
夏台:又名钧台,在今河南禹州市。
鉏:在今河南滑县东。
穷石:在河南洛阳南。一说在今河南孟县。
过:山东东莱掖县北有过乡,在今山东莱州市境内。
戈:戈在宋郑之间,今豫东境内。据《左传·哀公十二年》记载:“宋郑之间有隙地焉,曰弥作、顷丘、玉畅、喦、戈、锡。”
纶:在今河南虞城县东南三十里。
鲁:在今河南鲁山县,夏桀南逃途经之地。这里也是西周时周公的初封之地,鲁国再封曲阜之后,这里成为鲁国祭祀周公的祭田,因为位于许国境内,又称许田。
三朡:在今山东定陶。有人认为三朡的朡亦作鬷,是鬷夷人所居之地,建立的国家是飂国,也称廖国或蓼国,地望在今河南南阳的唐河县湖阳镇(见清人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
历山:亦称厉山,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北厉山镇。
鸣条:在今河南封丘东。一说在今山西夏县西。
南巢:在今安徽巢湖东北。一说此南巢为晋南中条山(孙淼著《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年)。
四、夏桀失败后的南逃路线:
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鸣条在今山西夏县(夏都安邑所在地)之西,桀在鸣条一役中失败后,从太行山东南渡过黄河,再向东逃到位于今山东定陶的三朡,最后再向南逃到南巢。
有学者认为①,上述这个传统的逃亡路线从涉河之后所经过的地方,都已是商人控制之地,桀失败后过黄河向东方逃跑进入商人控制区域,是不符合情理的。此外,桀的都城在斟鄩,即伊洛之间,桀战败后也不应向北渡过黄河逃跑,而应该向南逃亡,进入颍川、南阳的“夏人之居”②,去依靠夏的同盟国,所以桀的逃亡路线应该是从伊洛盆地向南经今河南鲁山到达南阳盆地,投奔有夏的诸侯如昆吾、鄫、蓼等国。汤趁胜追击,在蓼国与桀的残部再次爆发三朡之战,击败夏桀,“俘厥宝玉”③。夏桀再经随枣走廊逃至厉山,汤再“败桀于厉山”④,走投无路的夏桀最后逃到南巢,最终死在那里。
——————————————————
① 见《远古中华》302-307页,杨升南、朱玲玲著,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0月。
② 《史记·货殖列传》:“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 又《汉书.地理志》也有相同记载:“颍川、南阳,本夏禹之国。夏人尚忠,其敝鄙朴。”
③ 《尚书·汤誓》:“夏师败绩,汤遂从之,遂伐三朡,俘厥宝玉。谊伯、仲伯作《典宝》。”
④ 《淮南子》: “汤败桀于历山,与妹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