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高清廉育贤才(1)
话说陈友谅见朱元璋救援安丰,乘机死灰复燃,率兵反攻龙兴(今江西南昌)。朱元璋闻讯,赶忙从滁州(今安徽滁县)返回,率兵火速增援龙兴。朱元璋路经应天(今江苏南京),见到刘基,愧疚地说道:“当初不听先生劝告,让陈友谅钻了空子。”
刘基听罢,忙安慰道:“事已至此,不要再提了,还是赶快救援龙兴吧。”
朱元璋、刘基率二十万大军,驾着数百艘战船,沿长江逆流而上,前往危在旦夕的龙兴。陈友谅侦知,率水军主力迎战,在鄱阳湖中与朱元璋遭遇。朱元璋的座舰遭到陈军战船的围攻,登时箭如飞蝗,炮似火鸦,铺天盖地袭来。朱元璋毫不畏惧,坐在舰首指挥若定。刘基站在朱元璋身后,出谋划策。突然间,刘基发现形势不妙,拉起朱元璋,赶紧换乘另一条战船。朱元璋、刘基刚刚离开座舰,座舰就被陈军密集炮火击毁沉没。朱元璋并不害怕,火烧陈友谅座舰,烧死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陈友贵,陈友谅侥幸逃到其它战船上。陈友谅鸣金收兵,用战船结成水寨,闭营不战。刘基见状,劝朱元璋连夜将战船驶到湖口(今江西湖口),截断陈友谅水军退路。陈友谅闻讯,拼命进攻湖口,妄图打通退路。朱元璋以逸待劳,杀掉陈友谅。陈友谅全军覆灭,他的儿子陈理率残兵败将逃回武昌,被穷追不舍的朱元璋俘虏。朱元璋凯旋应天,小明王钦差赶来宣读诏书,封朱元璋当吴王(今江苏南京)。朱元璋率众将毕恭毕敬地跪接诏书,叩谢王恩。刘基见状,站在旁边不满地小声嘀咕道:“小明王不过是个小牧童,对他客气什么,鄙人才不拜呢!”
朱元璋听罢,心中暗笑,假装没听见,站起身来,扭头向刘基说道:“寡人封先生当太史令,负责编撰历法。”
刘基走马上任,不过数月,便制订出《大统历》,呈献给朱元璋。朱元璋审核后,异常满意,当即决定颁布实行。朱元璋放下《大统历》,向刘基问道:“应天连续数月大旱,爱卿精通天文地理,有没有抗旱的好办法?”
刘基庄重地答道:“古代的圣贤认为冤案太多,就会遭遇旱灾。只要平丨反冤案,必然天降大雨。”
朱元璋听罢,信以为真,让刘基负责平丨反冤案。刘基来到监狱,重新审理在押犯人,发现其中有许多受冤屈的好人,当即将他们放掉。这些人刚出牢门,恰逢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倾盆大雨泻下,连绵数日不断,旱情得到缓解。刘基劝朱元璋制定《刑律》,防止出现新的冤案。朱元璋应允,让刘基负责编定《形律》。刘基参考刘文静编撰的《唐律》,删除增添不少内容,制定出符合吴国实际情况的《刑律》。《刑律》共分律、令二部分,其中律部有二百八十五条,令部一百四十五条。这部《刑律》是主要法律汇编,文辞比较枯燥、深奥。刘基破天荒地又编制了《律令直解》,将枯燥、深奥的《刑律》原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便于没有文化的百姓理解《刑律》原文。朱元璋对《刑律》、《律令直解》异常满意,下令颁布实施。
朱元璋派兵消灭张士诚,偷偷让人害死韩林儿,自立为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明太祖封儿子朱标当太子,朱棣当燕王(今北京),李善长当丞相,刘基当御史中丞兼资善大夫。
一天早朝,面对朝拜的众大臣,明太祖向刘基问道:“朕登基即位后,不知怎样做才能治理好国家,爱卿今日替朕出个主意。”
刘基严肃地答道:“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用仁义道德治理天下。”
明太祖听罢,不以为然地说道:“朕认为单靠仁义道德不行,还应当兼用暴丨力镇丨压,特别是少不了军队,爱卿马上制定《军卫法》。”
退朝后,刘基着手制定《军卫法》,规定在所有军事要地驻守军队,与京城遥相呼应。驻军机构分成卫、所两级,其中卫有五千六百人,所有一千一百二十人。平时驻军士兵归卫、所管辖,战时由朝廷委任总兵,统帅出征。强迫罪犯、俘虏当士兵,士兵世袭军籍,不得随意脱离军籍。刘基《军卫法》实施后,明军战斗力大增,更加厉害。明太祖让李善长、刘基辅佐太子,留守应天,自己率明军北上,兵锋直指汴梁(今河南开封)。中书省都事李彬仗着自己是李善长的亲戚,胡作非为,贪污受贿,无人敢惹。刘基看不惯,请示太子后,依《刑律》杀掉李彬。李善长说情无效,心中暗恨,给远在汴梁的明太祖呈上奏章,诬陷刘基。明太祖不明就里,怒气冲天,让刘基回家乡埋葬刚去世的妻子富氏,撤掉他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