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9,470贴子:73,730,759

回复:【连载】《北宋南宋已东流》看,这些宋朝人会发光!当然,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而在这篇可以称之为“醉翁亭赋”的文章里,行文句式上又有骈文的文学体裁掺杂其中,就成了一篇骈文+散文的文章,这在当时是不合常规的。另外全篇又使用了21个“也”字,显然这也是欧阳修故意为之。
作为古文家的欧阳修故意打破常规采用混搭的方式,把各种文体交织在一起,结果就写出了这一篇别具一格的文章。由此,欧阳修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散文赋。


IP属地:广东628楼2018-07-11 14:08
回复
    赋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文体,从先秦到唐代,先后经历了骚赋、辞赋、骈赋、律赋这几个发展阶段。
    骚赋,也称骚体,起于战国时的楚国,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并因此而得名。骚赋篇幅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多用“兮”字助语势。
    辞赋,句式上大多是四个字或六个字,还要修饰文词,开始追求骈偶句式,在声调、音韵、格律上也有要求,骈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辞赋盛于汉,所以也称汉赋。陶渊明的《归来去兮》也是辞赋。


    IP属地:广东629楼2018-07-11 14:09
    回复
      骈赋,是南北朝文学创作的主流势力,也是骈文的全盛时期。骈的意思是马车的两匹马并排,引申为成双成对的意思。骈赋,就是指文章的句式都是成双成对的句式。骈赋的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句式灵活,多用虚词,就像对联串缀成的文章,也讲究一定声律。骈文的美感很强,古人说骈文是“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如张衡所作的《归田赋》就是骈赋。
      律赋,指有一定格律的赋体。与骈赋相比,除了对偶工整,在声律方面要求更高,对音律、押韵都有严格规定。唐代进士科举考试命题作赋,除须遵守骈赋对仗声律要求外,还限定了表示立意要求的韵脚字,一般为四言两句八字,即限八韵。唐代文学家王 棨(qǐ) 的《江南春赋》就属律赋。
      按照这样高的要求,估计现在高考作文满分的考生去了古代科考,十有八九也都会落榜。


      IP属地:广东630楼2018-07-11 14:16
      回复
        因为律赋对声律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形式上就有些呆板和拘谨,削弱了文学表达的功能。欧阳修当年也是通过律赋博取功名的,为此还落榜两次,所以对于过于注重形式却内容不足的律赋深恶痛绝。
        于是他就大胆的进行革新,他将古文中的一些写作手法运用到了律赋当中,以灵活多变的散文句式打破了律赋过于僵化的特征。
        一种“骈散兼行”同时又有音律之美的散文赋就这样诞生了。


        IP属地:广东631楼2018-07-11 14:17
        回复
          1.文明程度,大宋不杀大臣,大宋百姓安居乐业
          2.没有产马地,抗衡四个强大游牧政权几百年
          3.文化手工业发展迅速
          4.和同期世界相比,宋可称第一,其余朝代都不行,汉有罗马,唐不如阿拉伯


          来自iPhone客户端632楼2018-07-11 14:23
          收起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633楼2018-07-11 14:25
            回复
              因为律赋对声律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形式上就有些呆板和拘谨,削弱了文学表达的功能。欧阳修当年也是通过律赋博取功名的,为此还落榜两次,所以对于过于注重形式却内容不足的律赋深恶痛绝。
              于是他就大胆的进行革新,他将古文中的一些写作手法运用到了律赋当中,以灵活多变的散文句式打破了律赋过于僵化的特征。
              一种“骈散兼行”同时又有音律之美的散文赋就这样诞生了。
              宋代文赋的实质是用古文语言写作的具有赋的结构的韵文,所以按照古代传统文论观念来看是赋的一种变体;也有看法认为宋代的文赋既不符合“古诗之流”的要求,又不符合骈偶声律的“俪辞”的标准,实则已不属赋体。
              欧阳修不仅文章写得好,诗词成就也颇高,还有“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等。


              IP属地:广东634楼2018-07-11 14:27
              回复
                皇祐元年(1049年)回朝,欧阳修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已经在京做了高官的欧阳修,又遭受诬陷被贬。命令刚刚下达,宋仁宗就后悔了,等欧阳修上朝辞行的时候,宋仁宗亲口挽留说:“别去同州了,留下来修《唐书》吧。”
                就这样,欧阳修做了翰林学士,开始修撰史书。
                欧阳修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新五代史》。 他主持了《新唐书》的修撰,而实际参与写作的还有很多人。为了防止体例不一,欧阳修负责统筹全稿。
                当时北宋文坛推崇古文,大家都愿意写古文吸引眼球,可没有足够的天赋,文章往往会被写得生僻难懂,看着很高深,其实只是故作姿态,谈不上有什么艺术价值。


                IP属地:广东635楼2018-07-11 14:27
                回复
                  负责写列传的宋祁,就总喜欢用些生僻的字眼。从年龄、资历上说,宋祁都是欧阳修的前辈,欧阳修有点不好说他,只好委婉地讽劝。
                  一天早上,欧阳修在唐书局的门上写下8个字:“宵寐非祯,札闼(tà)洪休。”
                  宋祁来了,端详了半天,笑说:“这不就是一句俗话‘夜梦不详,题门大吉’嘛,至于写成这样吗?”
                  欧阳修笑道:“我是在模仿您修《唐书》的笔法呢。您写的列传,把‘迅雷不及掩耳’这句话,都写成‘震霆无暇掩聪’了。”宋祁听了,明白欧阳修的意思,不禁莞尔,以后写文章也平易起来了。
                  欧阳修晚年,还经常拿出自己年轻时写的文章来修改。夫人心疼地规劝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费这个心。难道还是小孩子,怕先生骂你吗?”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这种文学史意识和认真的态度,成就了一代文学巨匠。


                  IP属地:广东636楼2018-07-11 14:28
                  回复
                    五十三章——宋与西夏谈和
                    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立了西夏。宋仁宗得知后削夺了李元昊的官爵,又对西夏实施了经济制裁,停止了每年都给李元昊的岁赐,关闭榷场,禁止双边贸易,不准青白盐入境。李元昊随即发动三川口战役,宋军大败。
                    李元昊一路打到了延安,当时天降大雪,包围延安七天后,李元昊因天气放弃了围城,延州才得以保全。宋仁宗想派懂军事的官员去征讨李元昊,安抚使夏竦推荐了范仲淹,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也推荐了范仲淹。
                    这个时侯的范仲淹被贬官越州(浙江绍兴)。宰相吕夷简也推荐了范仲淹,两人虽然以前有不愉快,但这时他们相约共力杀贼,范仲淹于是走上了西北战场。


                    IP属地:广东637楼2018-07-11 14:28
                    回复
                      经抚使是夏竦,韩琦和范仲淹同为夏竦的副手,在对西夏的作战策略上,对于是攻还是守,韩琦和范仲淹产生了分歧。
                      韩琦是主攻派,他认为宋军人数占优势,不如速战速决。
                      范仲淹认为宋军长期没有良将,士卒还需要加强训练,西夏是骑兵为主,非常剽悍,速战速决不现实。
                      韩琦说服了夏竦,向宋仁宗上疏请求出战,宋仁宗批准了夏竦的进攻计划。韩琦说服不了范仲淹,就请尹洙来帮忙做说客。
                      范仲淹招待了尹洙二十天,还是不答应,认为反攻时机不成熟。


                      IP属地:广东638楼2018-07-11 14:29
                      回复
                        坚持主战的韩琦派任福率兵出击,李元昊的军队受挫撤退,任福率兵追至好水川,不幸中了西夏军队的埋伏,宋军死伤万余人,任福也战死。
                        宋仁宗得知,降夏竦为濠州通判,韩琦知秦州,范仲淹知耀州。
                        范仲淹到耀州后,在西北积极建防御工事,以朝廷名义犒赏羌族各部,与之签订条约,羌族遂脱离西夏,为宋效力。范仲淹还实行全民皆兵的政策,鼓励百姓参与训练,训练时范仲淹在靶子上放上银子,谁射中就给谁,百姓们都踊跃参与,极大地提高了百姓的作战能力。


                        IP属地:广东639楼2018-07-11 14:30
                        回复
                          庆历二年(1042年),李元昊分兵两路再次大举攻宋。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获知西夏军来攻,命副手葛怀敏率军阻击,宋军大败,葛怀敏与部将等16人战死,宋军死伤万人。
                          李元昊获胜后,一路挥师南下,进逼潘原。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来援,李元昊率军交战了一番见范仲淹军队训练有素,就率军撤出边塞。宋仁宗因此升范仲淹为经略安抚招讨使。
                          范仲淹作为将领,号令严明,爱护士兵。有范仲淹坐镇西北,李元昊的军队都不敢轻易再出兵攻宋。韩琦也认可了范仲淹的防守,二人在西北防守时间最长,所以当时大家称他们为韩范。


                          IP属地:广东640楼2018-07-11 14:30
                          回复
                            李元昊对宋朝发动的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给西夏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宋朝停止的岁赐白银万两、绢万匹、钱两万贯,使夏国失去了直接的好处;在沿边的榷场自宋朝实行经济制裁以来就已经关闭,西夏百姓无法用青白盐及牛羊换取宋朝的粮食、布匹、茶叶和其他生活必需品,西夏境内物价飞涨,百姓怨声载道。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加剧,一部分境内部族人民起义反抗或逃奔宋朝。
                            李元昊想要再次对北宋发起战争是十分困难的,即便是宋朝军队作战能力不如西夏军队,但李元昊也认识到战胜宋朝绝非易事,宋朝国力上的优势是西夏望尘莫及的,李元昊开始有了与宋朝讲和的念头。


                            IP属地:广东641楼2018-07-11 14:31
                            回复
                              从李继迁时西夏便开始与辽国结为姻亲,李继迁儿子李德明又为儿子李元昊向辽兴宗请婚,辽兴宗将姐姐兴平公主下嫁给李元昊,西夏与辽国的关系是“甥舅之亲”。
                              李元昊奉行的策略是倚仗辽国的势力对抗宋朝,辽国则利用宋夏对立,从中坐收渔翁之利,甚至以牺牲西夏利益从宋朝那里得到实惠,这引起了李元昊的不满。


                              IP属地:广东642楼2018-07-11 14: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