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9,457贴子:73,730,572

回复:【连载】《北宋南宋已东流》看,这些宋朝人会发光!当然,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虽然没中前三甲,但是已经考中进士金榜题名,总不算太差。欧阳修在金榜题名时,也迎来了洞房花烛夜。
新娘正是欧阳修老师胥偃的女儿。毕竟当时宋朝有“榜下捉婿”的风俗,欧阳修这新科进士一表人才又正年轻,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胥偃于是抢先得到了进士女婿。


IP属地:广东611楼2018-07-11 13:19
回复
    欧阳修考上进士后,被委任为洛阳军事推官。最开始,欧阳修的领导是钱惟演,钱惟演非常喜欢欧阳修这样的青年才俊,很少安排工作给欧阳修。
    后来钱惟演没多久就调走了,新上任的领导叫王曙,王曙与钱惟演厚待下属不同,王曙是个很严厉的领导。
    当时有一个外地来的逃兵在洛阳被抓住了,负责处理此事的人就是欧阳修。几天过去,王曙看到这个案子还没处理,就问欧阳修为什么还没处理。欧阳修回答:“这个事情应该交由这个逃兵所属的军队来处理。”言下之意就是我们对这个案子没有审理的权力。


    IP属地:广东612楼2018-07-11 13:19
    回复
      王曙听了不以为然,板起面孔以一副过来人的姿态教育欧阳修:“年轻人,你知道吗?我在地方做官的时候,像这样的事情我已经处理过不知多少,可能是因为你是一个刚刚做官的新人,没有什么经验,所以你处理事情就会顾虑很多,你还是快点把这个案件了结了吧。”
      欧阳修听了并没有给领导面子,说:“如果是您来处理这个案件,您把这个士兵处斩都行,但既然是我作为这个案件的主要负责人,我却不能按照您的意思来做。”
      欧阳修就这样把领导的指示给驳了回去。这个年轻人真是不懂得讨好领导。


      IP属地:广东613楼2018-07-11 13:20
      回复
        过了几天,反应过来的王曙把欧阳修叫到跟前问:“那个逃兵你处理了吗?”
        欧阳修答:“还没有。”
        王曙听了松了口气。因为在宋代,尤其是北宋,如果文官擅自插手军队的事情是严重的越权行为。通过这件事情,王曙也看出了欧阳修是个非常坚持原则的人,宁愿顶撞上司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后来王曙升任枢密副使后,王曙就向朝廷举荐了欧阳修,欧阳修在洛阳推官的任上任满之后,立即就被调到了朝廷,任命为馆阁校勘。


        IP属地:广东614楼2018-07-11 13:21
        回复
          在宋代,馆阁是一个用于培养特别有潜力官员的机构,馆阁任职的官员在经过培训之后,往往会给予重用。进入了馆阁,就等于进入了官场升迁的一个快车道。
          升官发财这样似锦的前程,已经在向欧阳修招手。


          IP属地:广东615楼2018-07-11 13:21
          回复
            五十一章——与高司谏书
            景祐三年(1036年),吕夷简选用的官员大多都是出自他的门下,借以来巩固自己的势力。朝中关系盘根错节,吕夷简的势力越来越大,朝中官员都不敢招惹吕夷简。
            当时任开封府尹的范仲淹向吕夷简献上《百官图》,逐一指着上面的官员说:“这个是按照顺序升官的;这个不是按照顺序升官的;这个算公正;这个算私偏……而且官员的任用和罢免,都不应该全部由宰相决定。”
            吕夷简于是向宋仁宗说范仲淹越职言事,引用朋党。范仲淹也赶紧为自己辩解,言辞越发急切,越说越惹得宋仁宗反感,就把范仲淹贬出了朝廷。


            IP属地:广东616楼2018-07-11 13:22
            回复
              范仲淹离开京城时,梅尧臣写了首《灵乌赋》送给范仲淹,劝范仲淹学喜鹊,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遭人白眼,要拴紧舌头,避免引火上身。范仲淹也写了首《灵乌赋》作答,表示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史记》上说“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一千个唯唯诺诺的人都比不上一个诤谏之士,但是往往诤谏之士都会给自己招来祸患,范仲淹明明深知这一点,却还是执意为之,可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贵品质是贯穿了范仲淹的整个人生。


              IP属地:广东617楼2018-07-11 13:24
              回复
                集贤校理余靖为范仲淹上言说:“范仲淹因为讥刺大臣便将他贬官。他的言论如果不符合圣上的心意,陛下可以选择听或不听,怎么可以就此论罪!”
                结果余靖的上疏入报以后,也获罪贬官,监察筠州(江西高安)的酒税。
                馆阁校勘尹洙随后也上疏说:“范仲淹忠诚纯洁,臣与他兼有师友之谊,算是范仲淹的同党,现在范仲淹因朋党获罪,臣不能苟且幸免。”吕夷简也将尹洙贬官,监察郢(yǐng)州(湖北省钟祥市)酒税。
                欧阳修与余靖、尹洙都是朋友,他俩这一被贬,欧阳修也坐不住了。


                IP属地:广东618楼2018-07-11 13:25
                回复
                  他给谏院的长官左司谏高若讷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书信,直斥高若讷不仅不为范仲淹辩护还落井下石的小人行径。
                  这封信在历史上非常有名,被称之为《与高司谏书》。欧阳修这封信写得相当精彩,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骂人不带脏字,还要把对方骂得毫无反击之力”。


                  IP属地:广东619楼2018-07-11 13:26
                  回复
                    附《与高司谏书》: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且希文果不贤邪?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昔汉杀萧望之与王章,计其当时之议,必不肯明言杀贤者也。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望之与章为不贤而被罪也。今足下视石显、王凤果忠邪?望之与章果不贤邪?当时亦有谏臣,必不肯自言畏祸而不谏,亦必曰当诛而不足谏也。今足下视之,果当诛邪?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邪?况今之人未可欺也。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
                    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春秋》之法,责贤者备。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効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IP属地:广东620楼2018-07-11 13:26
                    回复
                      信的最后,欧阳修又讽刺了一把说:“我还是希望能够有机会把你当作一个贤者来对待,希望你能够履行一个谏官的职责。不过如果你坚持范仲淹品行有亏,那么我现在站出来为范仲淹辩护,那我也等于是范仲淹的朋党,你大可将这封信提交朝廷,给我一个处分,这样也算履行你谏官的职责了。”
                      高若讷收到这封信是火冒三丈,他确实也无法为自己辩驳,于是高若讷就真的把这封信交给了朝廷, 欧阳修也因此被贬为夷陵县令。
                      馆阁校勘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称赞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而讥讽高若纳,京城里的人都争相传抄这首诗,卖书的人还因此发了一笔小财。连这个时候来京城的契丹使者都买了这诗回国,贴在幽州的馆舍里。


                      IP属地:广东623楼2018-07-11 13:28
                      回复
                        五十二章——明星文人欧阳修(二)
                        欧阳修在序、记、论、跋、奏议、诗、词、书信、碑志、祭文都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成为北宋一代文坛巨匠。欧阳修被贬在滁州时,写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


                        IP属地:广东624楼2018-07-11 13:31
                        回复
                          附《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IP属地:广东625楼2018-07-11 14:04
                          回复
                            我们在饮酒至微醺时,醉眼迷蒙的看着与自己同席的人,恍惚中有种看着众人百态而自己置身事外的感觉,想必欧阳修在写下“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时也是一样的感觉。
                            太守真的醉了吗?当然没有,太守似醉非醉,借着这说法比喻官场,欧阳修置身事外,云淡风轻地看待朝中官员对他及改革派官员的打击迫害。


                            IP属地:广东626楼2018-07-11 14:08
                            回复
                              好棒


                              来自iPhone客户端627楼2018-07-11 14:08
                              回复